这首诗是毛泽东作于1935年冬天。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这首诗毛泽东成功地表达了他的思想,好使“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这首词里,毛泽东成功地表达了他的思想,他把昆仑裁为三截后,“一截遗欧,一截赠美”,好使“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读者立即知道这是“大同”理想;联系到他的事业。我也隐隐由此想到,一个学说在民众间的传播,往往不在于它论证得使人信服,而别有更深微幽隐的因素,任何时代,群众都没有从学理上了解过

《念奴娇·昆仑》赏析

《念奴娇·昆仑》是毛泽东作于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世界革命将进行到最后胜利,彻底埋葬帝国主义的理想。

作品原文

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⒀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翻译:破空而出了,莽莽昆仑山,你已看遍人世间的春秋风云。你雪山般的身躯飞舞起千百万冰棱,满天被你搅得寒入骨髓。夏天你的冰雪在溶化,江河纵横流淌,有些人或许葬于鱼腹。你的千年功过是非,究竟何人曾予以评说?

今天我要来谈一谈昆仑:不要你如此高峻,也不要你这么多的雪花。怎样才能背靠青天抽出宝剑,把你斩为三片呢?一片送给欧洲,一片赠予美洲,一片留给日本。在这和平世界里,整个地球将像这样感受到热烈与凉爽。

赏析

这首词毛泽东作于1935年。当时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这首词里,毛泽东成功地表达了他的思想,他把昆仑裁为三截后,“一截遗欧,一截赠美”,好使“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上半阕写昆仑山之壮丽从冬天一直写到夏日,冬天的酷寒、夏天的水祸,功过是非,谁曾评说下半阕,诗人挺身而出,直面昆仑道,今天我要来谈一谈你了,这高度,这大雪都不需太多。最后一行的“凉热”二字极富诗意,这二字的象征意义也极为精蕴,最后应了作者自己所层层推出的主题:反对帝国主义而不是别的。

毛泽东《念奴娇•昆仑》的诗和诗意

近代毛泽东《念奴娇·昆仑》原文: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译文:

破空而出了,莽莽昆仑山,已看遍人世间的春秋风云。雪山般的身躯飞舞起千百万冰棱,满天被搅得寒入骨髓。夏天冰雪在溶化,江河纵横流淌,有些人或许葬于鱼腹。千年功过是非,究竟何人曾予以评说?

今天要来谈一谈昆仑:不要如此高峻,也不要这么多的雪花。怎样才能背靠青天抽出宝剑,把你斩为三片呢?一片送给欧洲,一片赠予美洲,一片留给日本。在这和平世界里,整个地球将像这样感受到热烈与凉爽。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词毛泽东作于1935年。当时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眼望皑皑蜿蜒的群山,联想当时深重的民族矛盾,以无产阶级革命家气魄,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盖世宏词。

名家点评

近、现代历史学家、思想家侯外庐说:《念奴娇·昆仑》词语雄浑,气势磅礴。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而写成。既有现实巍峨、雄伟昆仑山的真实的描写,又有浪漫主义的“飞起玉龙三百万”丰富想象和极度的夸张,并赋予深刻的象征意义。

诗人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借助昆仑山雄奇高大的形象,表达了改造旧世界,埋葬帝国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远大理想。

诗词赏析

《念奴娇·昆仑》上阙描写昆仑山巍峨形象并评价它的功过,下阙展望未来,抒发改造旧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宏伟理想。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诗人以拟人化手法描绘昆仑山巍峨高大,绵亘千古的形象。“莽”字不但点活了昆仑崇山峻岭,而且增强了昆仑山的磅礴气势。此三句言其山之雄伟,言其山绵延无际,言其历史悠久。

诗人虽在写景,但景中抒情,情景交融。凌驾宇宙气魄,寥寥几笔从时空的角度,概括原始、粗犷、古荒昆仑全貌,勾勒一幅莽莽苍苍,气势雄浑的雪山图。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这两句描写昆仑山雪景。玉龙,白色的龙;三百万是形容其多。这里是说终年积雪的昆仑山脉蜿蜒不绝,好像无数的白龙正在空中飞舞。搅得满天寒气刺骨。诗人着力写昆仑之极寒。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这三句描写昆仑山水势。形象的描绘了昆仑山夏天积雪融化,江河洪水泛滥,使不少人葬身鱼腹,给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深深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奇峰突起,诗人以议论方式发问,力拔千钧,引人深思。亘古以来,有谁评论过昆仑的功过是非?没有!只有囊括宇宙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诗人在词句中饱含着对劳苦大众的关怀和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强烈憎恨。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下阕诗人以高大的形象,豁达的胸怀回答上阙提出的问题。“而今”即现在,含有转折的意味,并引起下文。“我”即诗人自己,也是无产阶级的“大我”和伟大的人民力量的代表。

“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白话入词,这是毛泽东在古典诗词和民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的历来主张和实践。此句与“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相呼应。

“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这几句显得多么从容不迫,显得大度和自信,诗人满怀信心,展望未来,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支援世界民族主义革命 的伟大理想。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最后二句带有预言性质的。在未来的世界,没有阶级,没有压迫,人民地位、生活没有差别,这既是诗人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身份,领导中国人民奋斗的目标,又是理想中的社会。这理想是世界革命进行到最后胜利,彻底埋葬帝国主义,这是诗人反对帝国主义理论形象生动的体现。

念奴娇·昆仑译文 | 注释 | 赏析

念奴娇·昆仑 [近现代] ***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写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破空而出了,高大险峻的昆仑山,你已看遍人世衰盛。终年积雪,山脉蜿蜒不绝,好像无数的白龙正在空中飞舞,搅得天地一片冰寒。夏天冰雪消融,江河纵横流淌,人也许为鱼鳖所食。你的千年功过是非,究竟何人曾予以评说?今天我要来说一说昆仑:不要你如此高峻,也不要你这么多的积雪。怎样才能背靠青天抽出宝剑,把你斩为三片呢?一片送给欧洲,一片赠予美洲,一片留给日本。

在这和平世界里,整个地球将像这样感受到热烈与凉爽。

赏析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欣赏者只有让自己同作者一样,遗世独立,雄踞天外,用吞吐日月的胸襟、睥睨宇宙的视野去拥抱和审视,才能“艺术地掌握”这座大山。空间——它凌空横亘,超绝人寰。时间——它尽览人世春秋炎凉,不知其何时生、何时灭。空间的无比广阔,时间的无比旷远,这就是词作者所感受的并且要让读词人感受的昆仑山。

这样一座赫赫在目的大山,如何不使人感到生野、粗犷呢?着一“莽”字,恰可表达这座大山所具有的崇高之美。时空范围的旷远、形体的粗犷与力量,正是构成自然物崇高之美的重要因素。应当说,开篇几句,十分强烈地表现了作者乍见赫赫有名的昆仑山时产生的包含着惊诧、景仰、亢奋与自豪等情愫的审美感受,是对审美对象巨大的时空存在及其自然形式较为直接、单纯的审美反应。

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