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右翼分子从狭义上来讲,是指日本街头具有黑社会性质的法人组织。从广义上来讲,指的是日本政治势力中的鹰派,也就是日本保守政党中的强硬派。

日本右翼势力在战后一直处于一种时起时伏的状态,但是最近几年其势力突然变大,不是专指右翼分子人数上的壮大,更重要的是指其掌握了政权。以上届日本首相小泉为首的森喜朗派别执政,其政策一味亲美并轻视亚洲其他国家,右翼势力也从非主流派别走向了主流派别。

日本所谓的左翼右翼分别是什么意思?

左翼说穿了就是鸽派,处理事情的时候多数采取比较温顺,以商量,谈判为主。

在日本的话,比如说民主党,社民党等。

右翼说穿了就是鹰派,有时候处理事情的时候比较极端,又或者是比较激进。。

在日本的话,是自民党,公民党等。日本的右翼呢,还有个特别之处就是天皇万岁的思想。也就是说属于那种战争万岁的。。

相比之下呢,在日本还只是少数。像当初日本的首相小泉,他也不是说右翼,只能说比较靠向右翼。

扩展资料:


从狭义上讲,日本右翼是指日本街头有三合会性质的法律组织; 从广义上讲,日本右翼是指日本政权中的鹰派,即日本保守派中的强硬派。 可以说日本右翼势力自战争以来一直处于起伏状态,但近年来他们的力量突然增加。 这并不意味着右翼分子的数量增加了,但他们已经掌握了这个政权。 2012年8月19日,日本右翼分子登上了钓鱼岛。

日本民主党成立于1998年4月27日, 势力从战后的一个小党渐渐增强到今日的第二大党。日本民主党由四个由自民党分裂出、成立较早的反对党合并而成,这四个政党包括了,日本民主党,好统治党(Minseito),新进党(ShintoYuai)和民主改革党。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日本右翼 百度百科-日本民主党

"日本右翼势力"是指哪些人?左翼和右翼是如何分的

 日本右翼源于幕末明初的“尊王攘夷”运动。筑前福冈的“玄洋社”是日本右翼的最大源头组织,为日本右翼团体鼻祖。战前右翼的组织构成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国粹派的“封建式日本主义团体”,另一部分是革新派的“近代国家社会主义团体”。有代表性的国粹派右翼组织有:玄洋社、黑龙会、大日本国粹会、大日本生产党等。有代表性的革新派右翼组织有:老壮会、犹存社、经纶学盟等。
"左派"(或左翼)、"右派"(或右翼)来自法语。史学界普遍认为"左派"和"右派"这一对词语诞生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
左翼和右翼政治观点的区别,表现哲学观、历史观上,也表现在对经济的政策上,表现在变革与保守上。严格说来左翼和右翼是民主政体下的两个派别,是两党制的渊源,是自由主义的两个群体,而专制政体下是不存在这两个派别的,所以左翼和右翼是民主政治的概念。
1、日本右翼:
 
 狭义上讲,日本右翼是指日本街头具有黑社会性质的法人组织;广义上讲,日本右翼指的是日本政治势力中的鹰派,也就是日本保守政党中的强硬派。可以讲,日
本右翼势力在战后一直处于一种时起时伏的状态,但是最近几年其势力突然变大,这倒不是指右翼分子人数上的壮大,而是指其掌握了政权。2012年8月19
日,日本右翼分子登上钓鱼岛。
2、日本左翼
在日本,左翼说穿了就是鸽派,处理事情的时候多数采取比较温顺,以商量,谈判为主。比如说民主党,社民党等。

日本右翼分子是好是坏

坏的。
日本右翼指的是日本政治势力中的鹰派,也就是日本保守政党中的强硬派比如那些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的日本人。
日本国简称日本,是位于东亚的岛屿国家,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6800多个小岛组成。

什么是日本右翼和左翼

左翼和右翼在政治传统上指一个社会内部政治领域的两种意识形态,尤其是在民主社会。在现代西方国家,政治通常被分为右翼或左翼,即保守主义(右翼)和社会主义(左翼),在美国,广义上的自由主义指左翼政治,而在欧洲,自由主义则指更广泛意义上的右翼政治。但是到底什么是左翼,什么是右翼?至今并没有一个确切的一致的定义,关于左翼和右翼有不同的观点:第一,迈克尔?雷克顿沃尔德(Michael
Rectenwald)认为,左翼主张在文化领域和其他方面的平等主义、民主和多样性,右翼则主张少数人的不可缓和的统治。
日本的右翼势力是代表军国主义的和法西斯细想!

日本右翼分子是指的哪些组织

“现代右翼”,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来包括“新右翼”、宗教右翼在内的新兴右翼和既有右翼组织及其思想的总称。据日本警方统计,2000年,日本的右翼团体已发展到900个,总数达10万人,已接近“战前右翼”的顶峰时期。而被称为“右翼理论家”的荒原补水则宣称,若包括不公开的“西装右翼分子”在内,日本全国的右翼分子共有353万人。从组织结构上看,现代右翼主要由“传统右翼”、“新右翼”和从暴力团体转化而来的“行动右翼”组成;从思想理念上看,民族主义色彩更加浓厚。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新右翼”。他们自诩是“新民族主义者”,叫嚣要“打倒Y.P(雅尔塔?波茨坦)体制”,对内主张“回归日本民族”,“回归传统”,“废除占领宪法(现行和平宪法),制定自主宪法”;对外则鼓吹排外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要求日本政府推行强硬的外交政策。

日本右翼是什么

日本右翼分子就是日本的愤青(喜欢日本称霸世界的,为侵略叫好的,喜欢到靖国牲社拜鬼的都是右翼。
日本右翼的最终目标:翻案和报复
二战的结果使一心想独占亚洲、争霸世界的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万分沮丧:他们失败了——不但被迫在密苏里号上签字投降,留下民族史上无法擦去的可耻一页,而且连甲午战争中攫取的朝鲜半岛和台湾这两块肥肉也赔了进去。但他们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右翼势力骨子里一直不服输,不服气,翻案和复仇之心不死。
日本右翼势力心里最恨的:一是中国。是中国奋起抗战,拖住他们前进步伐和打乱他们征服亚洲的计划,是中国今天日渐崛起,成为日本今后企图再称霸亚洲的克星。二是朝鲜、韩国,是它们不但脱离了日本统治,还毫不讲情面地在国际上不断揭日本军国主义的伤疤和痛斥今天日本当局和右翼势力种种图谋。三应该是美国和苏联。是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摧毁了日本在华的大批有生力量,还占了它北方四岛至今不还;是美国横扫日本在太平洋的占领军,并最后在他们头上扔下了两颗原子弹。当然日本人对美国的感情比较复杂一些,除了恨以外,还有几分感激,多亏美国独占日本,避免日本战后被肢解,更多亏美国出于冷战需要对日大力扶植,使它在失败后很快成为经济巨人,进而成为军事强国,今天美国又出于自身需要不断支持日本在国际事务中享有更大发言权和发挥更大作用,这正符合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的欲望。日本人对美国的两种感情中哪个是主要的、本质的,不同的人会作不同的评判。
说日本右翼不服输,不服气,翻案和复仇之心不死,是不是冤枉他们了呢?看看他们一贯的思想倾向和行事脉络就一目了然了。

日本右翼分子说什么

右翼分子代表日本皇家势力的,黑社会,战败后的战争分子.
左翼和右翼政治观点的区别,表现哲学观、历史观上,也表现在对经济的政策上,表现在变革与保守上。严格说来左翼和右翼是民主政体下的两个派别,是两党制的渊源,是自由主义的两个群体,而专制政体下是不存在这两个派别的,所以左翼和右翼是民主政治的概念。
在哲学观、历史观上,左翼一般认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信奉“小民史观”,其政治主张是偏向下层人民,草根阶层的。左翼反对贫富悬殊,追求社会公平和“均贫富”,认为贫困是由于“不公正”而造成的,国家、社会应对个人的不幸负责。左翼梦想一个和谐的、公正的社会,在经济政策上主张加强国家宏观控制,扩大税收,特别是针对富人的税收,扩大公共福利,甚至不惜举办国家公共工程来解决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左翼总的来说是变革的、进步的,是自由主义和民主政治的原教旨阵地。
右翼则正好相反,右翼信奉的是“英雄史观”,认为历史是英雄创造的,其政治主张是偏向中产阶级、精英阶层的。右翼特别反对左翼的“均贫富”的观点,认为这实际上是在追求终点的平等,是错误的。右翼和左翼共同之处是都追求起点的平等,但右翼更强调个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强调国家应给每一个公民以机会,尊重每一个人的个性,强调平等受教育(基础教育)的权力,认为人必须对自已的命运负责,贫困只能源于自已的低素质、懒惰和无能,不能怪其他的因素。右翼的经济政策是主张自由放任的,主张小政府、大社会,对经济的干预和宏观调控越少越好,通过主张减税、减少公共福利、刺激投资来解决失业问题和社会问题,认为福利越多,人的的依赖性就越强,进取心就越差,就会鼓励懒惰,打击勤奋,因此对一个国家的前途将造成消极的影响。
右翼强调“法律和秩序”,是保守主义的,也反对变革,右翼的经济观点是正宗的自由主义,但其政治观点是自由主义的侧门。
在民主政治下,左翼和右翼,不存在谁正确谁错误、谁先进谁反动的问题,左翼和右翼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左右手,是缺一不可的。一个国家不可能长期由左翼执政,否则社会太均匀、太福利化将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同时容易走向民粹主义;一个国家同样不能由右翼长期执政,否则贫富悬殊就会导致社会不公正,分配不公,最终也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的“自由进程”之路不可能是笔直的,自由之路就象公路一样是弯弯曲曲的,民主政治就是一辆汽车,要想在自由之路上顺利前进,就必须要随时调整方向盘,一会儿向右拐弯,一会儿向左拐弯,只有这样,这辆汽车才不会冲出公路而翻车倾覆,才会顺利直达终点。所以,左翼和右翼的轮流执政,轮流调整国家前进之路,是民主政治下两党制的基础。真正成熟的民主国家,一般只有左、右两个主要政党,而政党林立的民主国家,其民主政治仍是不成熟的、幼稚的,还处在民主政治的低级阶段。

关于日本右翼

我们将它放在亚洲这样的背景下谈比较好。日本为什么这几年加速右倾,跟国民经济下滑、国民希望再创辉煌、包括日本希望再度出现经济奇迹有关。
日本自信心达到最高潮,是在八十年代,我指的是战后,不包括以前的日俄战争时期。
当时以什么为标志呢,他们的自信心达到最高点,1979年美国哈佛大学有一个教授符高义写了一本《日本第一》这本书,他是社会学家。他在书中提到一个观点,日本是勤奋优秀的大和民族,实际很多方面超过了欧美,而且值得欧美人借鉴,二十一世纪将是日本人的世纪。这个话日本人听的非常爽快,这本书出版之后马上卖了七十万册,而且大学广为作为教科书采用,而且街头一个摊贩都会跟你说日本第一,自信心达到这样的程度。日本要跟美国开始争第一把交椅,连美国人都说日本第一,我们为什么要唯美国的马首是瞻,不但要成为经济大国,而且要成为政治大国、军事大国。
但是紧随着经济的泡沫破裂,十年的经济下滑,现在是挫折的反弹,他们希望回到八十年代,甚至更右翼的希望回到战前。
第二个原因就是中国的崛起。这实际上也是连动的造成日本的右倾,这是负产物。现在日本人没有办法心平气和的接受中国的崛起。打一个比方,他们原来住豪宅,原来是茅草房,日本人原来住豪宅,中国人原来住在茅草房里,吃的穿的都不太好,但是现在日本人发现房子盖的好了,营养也好多了,穿的也鲜亮了,日本人无法心平气和,而且可能将来会超越日本。
现在日本又没有办法阻止中国的崛起,成为他们主张的那种国家,国民的意识无可避免的向右跑,这在传播学中叫做认知的不和谐理论,实际上就是剧烈的变动中,大量新事务的刺激,和原来的认知是矛盾的,在日本人的心目中,既不愿意接受一个虚弱的中国,也不愿意接受一个强壮的中国。虚弱的中国,会给日本带来麻烦,因为会老向你借钱,而且在他身上无利可图。但是太强的中国,可能会找日本的麻烦。
日本年轻人呈现两种倾向,一种就是不关心政治,对于政治完全是一种不关心的态度,完全没有责任感。再一个关心政治的,就是右倾,这几乎成为一种规律,只要我对政治有兴趣,关心的,现在日本当选的议员,少壮派,整个思想都是比较右倾的,而且越反华,越能在选举中得到选票。
一、日本右翼的形成与发展
日本右翼形成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从历史的角度看,日本的右翼大体经历了“战前右翼”、“战后右翼”、“现代右翼”三个发展阶段。
所谓“战前右翼”,是对二战结束前所有右翼组织及其思想的概称。受“玄洋社”成立的影响,自1881年起日本国内的右翼分子掀起了组织结社的狂潮,至20世纪初期达到了高峰。据统计,1927年至1937年期间,日本的右翼组织共有634个,人数达12.2万之众。在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的半个世纪里,战前右翼总是与日本法西斯军部相勾结,不仅积极参与日本政府对外扩张政策的谋划,而且在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中扮演马前卒和炮灰的角色。从策动“日韩合邦”,殖民统治朝鲜,到支持“满蒙独立运动”,肢解中国东北,无一不留下战前右翼的斑斑劣迹。
“战后右翼”,一般是对战后复燃至20世纪6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日本右翼组织及其思想的统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对日实施军事占领的美国强行限期解散右翼组织,一律褫夺右翼骨干分子的公权并严禁其从事政治性活动和担任国家公职,右翼组织一度被迫偃旗息鼓。然而,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东西方冷战开始,出于冷战的需要和对国家战略利益的考虑,美国的对日政策旋即由“抑制”改为“扶植”,并宣布停止遣散日本右翼组织,解除对右翼分子“褫夺公权的处分”,使得日本的右翼分子竞相出笼,许多右翼团体死灰复燃,再度集结。据统计,仅到1952年,日本全国公开活动的右翼团体就已达270多个,共约5万余人。战后右翼虽承袭了战前右翼的衣钵,但因受国际冷战意识形态和日本国内政治保守势力的影响,它不仅淡化了传统的反美、反体制色彩,而且把反苏、反共、重新武装奉为圭臬。
“现代右翼”,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来包括“新右翼”、宗教右翼在内的新兴右翼和既有右翼组织及其思想的总称。据日本警方统计,2000年,日本的右翼团体已发展到900个,总数达10万人,已接近“战前右翼”的顶峰时期。而被称为“右翼理论家”的荒原补水则宣称,若包括不公开的“西装右翼分子”在内,日本全国的右翼分子共有353万人。从组织结构上看,现代右翼主要由“传统右翼”、“新右翼”和从暴力团体转化而来的“行动右翼”组成;从思想理念上看,民族主义色彩更加浓厚。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新右翼”。他们自诩是“新民族主义者”,叫嚣要“打倒Y.P(雅尔塔.波茨坦)体制”,对内主张“回归日本民族”,“回归传统”,“废除占领宪法(现行和平宪法),制定自主宪法”;对外则鼓吹排外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要求日本政府推行强硬的外交政策。
综观日本右翼的百年史,从其生成、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每当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其自感来自外部的“压力”或“威胁”增大,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突出、政局动荡、民心思变和危机意识增强之际,就是日本右翼思潮沉渣泛起,右翼团体活动猖獗和右翼势力迅速膨胀之时。
二、冷战后日本右翼势力的变化与特征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以及日本“泡沫经济”破灭、“1955年体制”崩溃等国内外局势的突变,再度为日本右翼势力的活动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和舞台;日本政治与社会的深刻变化所导致的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的上升、新保守主义和国家主义的抬头以及社会右倾思潮的泛滥,为日本右翼势力的甚嚣尘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目前,它正以不同于以往的形式和特征活跃在日本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当中。
1.组织恶性膨胀,结构盘根错节。随着冷战后日本的“政治整体保守化”和社会思潮右倾化,一些以前的“隐性”右翼分子误认为政治气候业已成熟,对于自己的政治主张已无需再遮掩躲闪,转而由幕后走到台前。仅就已知的情况看,从政界的“自民党历史研究委员会”、“终战50周年国会议员联盟”、“正确传授历史国会议员联盟”、“自民党思考日本的前途和历史教育青年议员会”、“大家都来参拜靖国神社议员会”、“报答英灵议员协议会”、“日本会议国会议员恳谈会”,到文化界的“自由主义史观研究会”、“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昭和史研究所”、“全国教育问题研究会”、“日本历史修正协议会”、“要求纠正历史教科书之会”、“东京教育再兴网络”、“日本舆论会”等等,90年代日本右翼势力所建组织之多,来势之猛,人数之众,可谓前所未有,登峰造极。而且,大量的事实证明,这些右翼团体在成员上相互交叉,组织上相互支持,行动上相互配合,政治上相互勾结,已在日本社会编织起一个拥有400万人左右的庞大右翼势力网络。在这个网络中,财团、企业界的右翼资本家为“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编写出版、宣讲推销歪曲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新历史教科书提供资助;学术界、舆论界的右翼文人为右翼团体出谋划策,提供理论支撑和舆论支持;右翼政客为其他右翼势力的行动撑腰打气,充当政治代言人;行动右翼则为其他右翼势力的政治主张喧嚣造势,扩大影响。
2.政治目标趋同,思想观念“体制化”。当代日本右翼势力共同的最大政治目标,就是尽快甩掉战败国的帽子,摆脱现行和平宪法的束缚,使日本成为与其经济大国实力相称的“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恢复大和民族的自尊和自信”,以“普通国家”的身份更多地参与国际事务,从而跻身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以便称霸亚洲,重建昔日的“大东亚共荣圈”。所谓思想理念的“体制化”,即右翼不再一味坚持“反体制”的诉求,基本容忍日本现行的社会政治体制,或暂时不把改变现行的社会政治制度作为主要的斗争焦点,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与现在的执政当局同流合污,成为政府对内对外政策的支持者和保守政党的同路人。
3.行动肆无忌惮,暴力化倾向增大。暴力是日本右翼的传统手法,一般包括围攻、滋扰、恐吓、暗杀等。这些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多为右翼组织中的黑社会暴力团体,而幕后指使、支持、资助他们极端暴力行动的,大多是右翼政客、右翼财阀头目和右翼文人。他们思想过激,言词粗暴,行动诡秘,出手歹毒,手段残忍。这些暴力团体的成员实际是日本右翼势力和政治保守势力豢养的打手,除时常开着高音喇叭车上街宣传右翼的理念外,主要是被用来对付日本的共产党、社会党等左翼政党和进步力量。在战后革保政治力量之间斗争最为激烈的年代,左翼政党的领袖、干部遭刺杀,其活动场所和办公设施被捣毁的事件时有发生,而这些事件的凶手无一不是右翼暴力团的成员。
冷战后,随着日本右翼势力的迅速膨胀,右翼暴力团的气焰更加嚣张,行动愈加肆无忌惮,暴力倾向明显增大,矛头所指的范围和对象扩展到有正义感和良知的其他政治家、政府官员和社会活动家。例如,1990年1月,右翼暴力团成员开枪打伤曾指责“天皇负有战争责任”的长崎市本岛市长;1994年5月,当时的首相细川护熙因承认日本历史上的军事扩张行为是侵略战争而遭到右翼的枪击恫吓;1995年为阻止国会通过村山富市内阁提出的“战后50年决议”,右翼势力纠集200多个团体的2100余人和数百辆宣传车在东京示威游行;1996年1月至1997年5月间,右翼团体因教科书问题对相关出版社进行威胁的事件达140余起;1997年,右翼势力共动员1710个团体,纠集7120余人,出动1860辆次宣传车,在日本各地开展“不能容忍自虐性教科书”的街头宣传活动。以上寥寥数例,足见当今日本右翼势力之骄横,社会政治之风向。

日本左派,右派分别包括哪些政治团体或人物

一般说来,日本的明治维新,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即位,日本从维新开始,激进西化派(左派)与传统保守派(右派)的斗争从未停止过,在1878年明治天皇亲政前,日本的激进西化派在日本占据了上峰,但明治天皇亲政后,形势完全逆转.
1878年夏天,以宫内天皇侍讲元田永孚为代表的保守派,用天皇的名义撰写了《教育大旨》和《小学条例二则》,指责维新以来的文明开化政策是“追逐文明开化之未端,破坏品行,伤害风化者不少”,将来有可能达到“不知君臣父子之大义的地步”,“流弊很多”,等等。并预示“今后须基于祖宗之训典,竭力宣明仁义忠孝”,以儒教的道德伦理原则,纠正流弊。为了对儿童有效地灌输仁义忠孝观念,在《小学条例二则》中规定,校内要悬挂古今忠臣、义士、孝子、节妇的画像。元田永孚极力主张恢复儒教,反对文明开化政策。 应当指出,元田永孚和另一个宫内省官员高崎正风,曾向天皇规谏,主张天皇亲政,改组内阁,建立一个由天皇侧近的侍从辅佐天皇左右国事的政府。伊藤博文斥责元田等主张是历史的倒退,犯了时代性的错误,这种主张将导致政治上的混乱。 伊藤博文针对元田的有关教育改革意见,于1879年9月委托井上毅起草《教育议》一文,上奏天皇,申述品行风俗的败坏不在于文明开化政策,而是维新变革的不可避免的副产品,并非像元田想象的那样肤浅和抽象。为了纠正风俗紊乱,的确需要研究“教育方法”,确立文教政策,但不应该放弃国家的根本政策——文明开化政策,“保护旧时的陋习”。元田对伊藤的《教育议》立即进行反驳,又写了一篇《教育议附议》。他在文章里重申“忽视仁义忠孝”是风俗紊乱的原因,恢复儒教、“读四书五经、尚廉耻、重礼让、笃伦理的教育”是矫正风俗的手段。元田、伊藤的论争是日本两派论战的开始。
明治天皇在论战中始终站在保守派一边。1882年12月地方长官会议上发布的敕谕中写道:“彝伦道德是教育之本,为我朝、中国所尊崇,虽欧美各国亦有修身之学,但我国对其采用仍不得要领,方今学科繁多,本末误置者屡见不鲜。”
德育之争公开化后,很快就发展成包括思想家、教育家参加的一场激烈论战。例如,著名教育家福泽谕吉,在1882年发表《德育如何》、《教育余文》两篇文章,从正面向儒教主义教育论实行攻击;元田水孚在1882年发表《国教论》,主张树立以孔子为中心的国教,确立以儒教作为“百科基础”
的修身教育;思想家兼教育家西村茂树在1886年发表《日本道德论》,主张德育的根本是忠孝仁义,同时采纳一些西洋思想,即所谓“以儒教为根本,西洋哲学为参考”的道德论。1887年著名教育家杉浦重刚发表《日本教育原论》,否定以宗教作为教育原理,主张以自然(物理)的原理作为教育基础。 东京大学总理加藤弘之,主张把神、佛、儒、耶稣四教全纳入修身课,统一教育论战。1890年,文部省官员能势荣发表一篇名为《教育评定论》的文章,实际上是代表文部省的意见,企图用折衷主义平息这场论战。
如此众说纷纭的论战,直接影响中小学的修身课教学,使学校的德育无所适从,从而引起地方官员的不安。于是,1899年地方长官会议向内阁提出要求文部省确立德育方针的建议以便结束论战,建立统一的教学方针和方法。
众所周知,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确定了日本的国家体制。为使教育更好地为巩固天皇制服务,总理大臣山县有朋、文部大臣芳川显正、法制局长井上毅、宫内侍讲元田水孚共同制定日本帝国教育总方针,并于1890年10月30日以《教育敕语》的形式颁布了,《教育敕语》以最高法律形式确定了教育方针,从而平息了自1878年以来的育论战,结束了自维新以来 的教育改革。《教育敕语》是本着“以儒教为根本,西洋哲学为参考”的原则制定的,,《教育敕语》远远超出学校范围,事实上是全日本人民的行为道德规范,统治着人们的意识形态,至此,传统保守派在日本战胜激进西化派,统领日本半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