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座四周镶嵌了焚烧鸦片、金田起义、武昌起义、南昌起义、胜利渡江等十幅大型浮雕,反映我国从鸦片战争反侵略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革命斗争历史,用有形的画代替了文字叙述,使英雄业绩历历在目,使英雄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瞻仰者面前,产生了一般碑文难以企及的感染力。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天安门南约463米、正阳门北约440米的南北中轴线上。它庄严宏伟的雄姿,具有中国独特的民族风格。在广场中与天安门、正阳门形成一个和谐的、一致的、完整的建筑群。人民英雄纪念碑呈方形,建筑面积为300

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上的一幅浮雕,它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从碑身东面起,按着历史顺序往下瞻仰。第一幅浮雕是“销毁鸦片烟”,讲的是虎门硝烟.东面的第二幅浮雕,是描写1851年太平天国的“金田起义”。往南转到碑身的后面,看到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庄严画面。接下来的一幅是“五四爱国运动”。南面的第三幅是“五卅运动”。碑身的西面,第一幅是“八一南昌起义”的浮雕。紧接着的一幅是“抗日敌后游击战”,浮雕上显现出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区敌后游击战的场面。来到碑的正面,看到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的浮雕,这是十幅浮雕中最大的一幅。在这幅浮雕的两旁,是两块装饰性的浮雕。左边是渡江前夕,工人抬着担架、农民运送军粮、妇女送军鞋等热烈支援前线的场面。右边的一块表现全国各阶层人民举着红旗和鲜花,双手捧着水果,欢迎解放军、慰劳解放军的情景。

人民英雄纪念碑那边的浮雕上的历史事件,事件概况,历史意义

一、虎门销烟

第一幅浮雕是“销毁鸦片烟”,描述鸦片战争前夕,1839年6月3日,群众在虎门销毁鸦片的事迹。画面上人物的形象,表现出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坚定决心。

二、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幅浮雕是描写1851年太平天国的“金田起义”。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它提出政治平等、经济平等、民族平等、男女平等的四大口号,严重地动摇了满清皇朝封建统治的基础。

三、辛亥革命之武昌起义

第三幅浮雕是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庄严画面。辛亥革命,结束了二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

四、五四爱国运动

第四幅浮雕是“五四爱国运动”。这是中国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愤激的青年演说者,怒形于色的人群,使整个浮雕充满了痛恨国贼,激动人心的气氛。

五、五卅运动

第五幅浮雕是“五卅运动”。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众一万多人在南京路上举行反帝国主义大示威,英国巡捕向徒手群众开枪射击,死伤多人。“五卅惨案”引起了全上海以至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促使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的爆发。

六、八一南昌起义

第六幅浮雕是“八一南昌起义”的浮雕。1927年8月1日早晨,一个连队的连长,挥着右手向战士们宣布起义,士兵们举着起义的信号——马灯,光辉的红旗举起来了,战马在呼啸,劳动人民正在帮助搬运子弹,战士们激昂地高呼着。从这时起,中国人民有了自己的武装部队,展开了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武装的斗争。

七、抗日战争之敌后游击战

第七幅浮雕是“抗日敌后游击战”,浮雕上显现出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区敌后游击战的场面。远远望去,在一座雄伟峻峭的半山腰里,游击队员们正穿过高大的树林和茂密的青纱帐,去和敌人战斗。

八、解放战争之百万雄师过大江

第八幅浮雕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的浮雕,这是八幅浮雕中最大的一幅。

国民党认为不能逾越的天堑长江,被英勇无敌的人民解放军胜利地渡过了。浮雕上,号兵吹起冲锋号;指挥员右手高举,连连向高空发射信号弹,已登上敌岸的战士,踏着反动派的旗帜,向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老巢——南京城冲去。

在这幅浮雕的两旁,是两块装饰性的浮雕。左边是渡江前夕,工人抬着担架、农民运送军粮、妇女送军鞋等热烈支援前线的场面。右边的一块表现全国各阶层人民举着红旗和鲜花,双手捧着水果,欢迎解放军、慰劳解放军的情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八块浮雕分别表现的是什么?

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八块浮雕,分别讲了《虎门销烟》、《太平天国》、《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八一南昌起义》、《抗日战争》、《胜利渡长江》这八件重大历史事件。

雕塑创作在纪念碑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雕塑的内容经由范文澜先生领导的小组认真推敲,并由中央审定,包括八个题材、十块浮雕,分别是焚烧鸦片、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战争及解放全国(支援前线—胜利渡江—欢迎人民解放军)。

8块浮雕的创作者分别是:

1、《虎门销烟》画稿艾中信,雕刻曾竹韶,助手李祯祥;

2、《太平天国》画稿李宗津,雕刻王丙召;

3、《武昌起义》画稿董希文,雕刻傅天仇;

4、《五四运动》画稿冯法祀,雕刻滑田友;

5、《五卅运动》画稿吴作人,雕刻王临乙;

6、《八一南昌起义》画稿王式廓,雕刻萧传玖;

7、《抗日战争》画稿辛莽,雕刻张松鹤;

8、《胜利渡长江》画稿彦涵、雕刻刘开渠。

扩展资料

纪念碑的碑顶

直到1955年,关于碑顶形式的意见仍未能统一。最后有人提议:既然碑顶的形式不好统一,就不要宝顶了。孙中山先生不是说过“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吗?那就让后辈子孙去完善碑顶的造型吧!

“这样,纪念碑的碑顶上就没有安装宝顶,留下了一个约两米见方的平台,才有了今天看到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解长贺说,“现在看来,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造型是个未完成的杰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象征的意义

序号

方位

时间

主题

意义

1

1839

销毁鸦片烟

中国人民反帝的坚强决心

2

1851

金田起义

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3

1911

武昌起义

结束了封建帝制

4

1919

五四运动

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

5

1925

五卅运动

促使大革命风暴爆发

6

西

1927

八一南昌起义

打响了武装斗争第一枪

7

西

1938-1945

抗日敌后游击战

消灭日本侵略者

8、9、10

1945-1949

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