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人或精神。

来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出自:唐代李商隐的《无题》。

原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人们常用春蚕比喻什么

在诗歌和文学作品中用春蚕形容教师等乐于奉献的人。

蚕是鳞翅目昆虫,它的一生中可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刚从卵孵化出来的蚕,黑色有毛,好似蚂蚁,叫做蚁蚕。蚁蚕吃着桑叶慢慢长大,过了一个时候,进入了头眠。过了一、二天,它蜕去一层皮,开始吃桑叶,身体继续长大。这样反复四次,达到成熟。从头眠到四眠,时间约一个月,吃掉一市斤的桑叶,身体增长四十倍,体重增加约有九千倍。

扩展资料:

其他称谓:

教书匠——最通俗、范围最广的称呼。

先生——最历史悠久的尊称。

教员——港台等地区最流行的称呼。

园丁——最质朴无华的褒称。

蜡烛——最温馨动人的称谓。

慈母——最真情感人的爱称。

介绍:

是指春季饲育的家蚕,饲育时期常受地温、气候、农田作业等各种影响,特别是桑树的发芽情况而定。一般收蚁在5月上旬,但是在暖和的地方,是4月下旬。春蚕的茧形大,而且茧丝纤度粗,一般丝质良好。这也是中国特产之一——丝绸的原料。

由于桑树较多,气候温润,所以以养殖家蚕为经济主体多出现南方,因此有些乡村中出现了“桑基鱼塘”的经济方式。蚕茧有很多颜色,但黄色和白色较常见,也少有红色和蓝色,彩色丝绸多为人工挑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蚕

你可以用蚕,来比喻哪些人?为什么?

现代多用来说老师。最常用的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原意是说对爱人坚贞不渝的感情的。

根据春蚕的无私奉献精神,人们把“春蚕”比喻成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人或精神,比喻成精诚奉献,舍已为人的高尚品质。对春蚕赞美最有名的,当数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烛炬成灰泪始干。”

望采纳,O(∩_∩)O谢谢

春蚕。象征着什么意义?

春蚕本是指春天的蚕儿,经常用来表示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勤劳,智慧,敬业的象征。

春蚕的字面意思就是春天里养的蚕儿,是一种软体生物,小时候是黑黑的,长大了就变成了白色或者白绿色,它们是吃桑叶长大的,且不能碰水,等到它们到了成年阶段,就会吐丝把自己裹起来,最终破茧而出,继续繁衍下一代。

由于春蚕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是勤劳,敬业,智慧的象征,所以现在我们经常用春蚕来形容老师和那些伟人们,他们一生都在教书育人,为国家做贡献,从来不要求任何回报。

古人们早就看到了春蚕这些美好的品质,于是他们的诗中也少不了春蚕的影子。最出名的就是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写出了春蚕只有死了才会停止下做贡献,而他的思恋就像春蚕的丝一样,只有死了才会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