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把知音比作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基本解释: 相传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弹到志在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弹到志在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以为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懂得自己的音志。后遂以“知音”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知己朋友:你真是我的知音。

人们把知音比作什么样的人

什么是知音?

知音是好朋友的超越

知音是好朋友的升华

知音不是情人它可以有情人般的浪漫温馨

但更多的是坦诚相对宽容理解

知音不是爱人它可以有爱人般的相互关怀不分彼此

他没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不离不弃的拆言看着若有若无却是真实存在的

知音没有富贵贫贱之别可以超越多与利的诱惑

知音也不需要承诺总是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合适的地点然后进行合适的交变即使是相对无言默默无语

又是另有一番味道

知音你可以拥有但是你不能占有更不能驾驭

知音可以飘然而去可以潇洒而去没有半点的拖泥带水,既然心灵相通心心相印挥挥手足够了!

人们把什么的人叫做知音?

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现在人们用知音来指什么用 高山流水来比喻什么

现在人们用知音来指:知己,能赏识自己的人。

“高山流水”来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高山流水”典故最早见于《列子·汤问》。在人们的用典实践中,这一典故逐渐发展出七十余个典形和乐曲高妙、相知可贵、知音难觅、痛失知音、闲适情趣等典义,还存在典故反用现象。

知音的本义和比喻义是什么?

知音:历史上的知音指的是伯牙伯牙和钟子期间的故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听”者即为知音。后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和谈得拢的好朋友(比喻义)。

知音一词来源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的人)的故事。相传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子期死后伯牙再不弹琴因为再没有知音的人。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直至今天,人们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扩展资料:

有关知音的故事: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山高峻的样子像泰山!”伯牙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避雨;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伯牙每次弹奏曲子,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