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如下: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天然自然”、“人化自然”到“生态自然”的发展过程。这种转变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语义学问题,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认识和处理方式。考察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历史过程,就是反思人们对自然的态度,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类社会开始步入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具有前所未有的力量,经济、社会开始全速发展,但是,一个世纪以来,人类和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类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开采矿藏,制造多种新产品,排放增加,污染加大,近百年来,为什么说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
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呼吸空气,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饮水,那么,人类就将灭绝,我们不能坐吃山空呀。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为什么要正确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人是从自然来,也是自然的高级产物,人只尊重自然、服从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回报,如果有违于自然,人类会遭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所以人类一定要正确认识并利用自然——这就是自然规律。同时人类也是由低级向高级的规律进化,逐渐掌握自然规律、利用大自然,适应社会发展,已经成了一种社会现象,只有适应了才有发展——人类的社会规律。
我们为什么要探索自然?
自然是神秘的,是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轮回,让万物繁衍,生生不息;自然是强大的,它能够承受万物的索取而不求回报。为之震撼的人类,带着一种敬佩感去欣赏自然、陶醉于山水之间,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种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
亚里士多德曾说:“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无论是电闪雷鸣、虹销雨霁,还是晴空万里、鸟语花香,一切自然现象都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使我们获得视觉、嗅觉、听觉乃至触觉上全方位的审美感受。
我们通过欣赏自然,引发了无穷的想象,同时抒发内心的情感。在《夜雨诗意》中,作者余秋雨为我们展现了一场夜雨带给他的无限思考。从夜雨对于一个行旅之人的作用,上升到对于人类的人生行程和历史进程的影响,最终回到现代人的行旅。全文以小见大,最后引出作者的美学思考,表达了现代人品味苦涩夜雨、踩着泥泞走向未来的意愿,点出了夜雨诗意的现实意义。
同是置身于自然,中西方对于山水的态度有所不同。罗兰在《中国人的山水观》中写道:“中国人游山玩水,是持着纯欣赏的态度,而西方人则是抱着征服的‘壮志’。”全文从中国人游山、玩水、山水画3个方面阐述中国人的山水观,通过对比论证点明了中西方的区别:西方是敌对自然,而中国是出于对自然的善意与爱惜。
接下来,当我们变换角度,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去俯瞰时,或能更加客观地认识自然,更加理性地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奥尔多利奥波德在《像山那样思考》中记叙、解读一声狼嗥时,反复提到山的思考。山在这里像是一个老者,不知多少年前它便伫立在这里,伴随着自然的更迭而不断生长。它懂得观察,反思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深知生态平衡对于人与自然的重要意义,而故作聪明的人类却要等到生态恶果真正降临时才有所醒悟。“太多的安全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像山那样思考,才能领悟那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中隐藏的警告。同样地,在《城市的雪》和《白鹤翔集的记忆》中,作者通过讲述生态平衡被破坏的真实故事,表达内心的担忧,警告人们不要让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与此同时,他们也让我们明白,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而要尝试跳出当事人的圈子,做一个旁观者——也许会发现潜在的问题,做出更理性的决定。
从客观认识到问题起,人类才真正开始了对自然的探索。人们选择去剖析自然,探索自然的意义。卢梭在《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通过幻想,重建了理想社会,体验了美妙的感情。他认为自然创造了一个纯洁、甜美、令人闲适的环境,为被社会禁锢的心灵提供自由驰骋的空间。韩少功在《土地》中,认为大地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我们应该以土地为母,回归生命本源??这些文章的共性,在于他们都从理性的角度看待自然,并且开始寻找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人对于自然的探索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转向人在自然中的位置,试图寻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平衡。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经千年逐渐演化而来,最终阐明的是自然界与人类的统一性,与精神的统一性。这是一种生态整体观:人属于自然,应与万物平等,和平共处;万物构成整体,整体与每个个体应紧密相连;整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可以说,这也是对于天人合一思想的一个现代化阐释。
然而,我不禁反思:我们真正领悟了中国天人合一思想吗?我们是生态整体观念的践行者吗???“若污秽了你的床铺,你必然会在自己的污秽中窒息。”看到这句话,我的内心是愧疚的、恐惧的。人类已经打破了和自然间的平等关系,我们也饱尝这样做的恶果。我们需要也必须做出一些改变。
人对自然的探索还在继续??
人与自然之间应保持什么样的关系?人类为什么要保持这样的关系
人类诞生就和自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思索的一个永恒主题.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质上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历史.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与否,关系到人类生存、生产环境的优劣,关系到自然界结构的合理与否,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遵照古圣先贤的教诲,礼敬生命,感恩自然,与一切有情无情物种和光同尘,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把握人与自然关系趋势走向,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可靠保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也是人类走向美好未来的历史必然.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关系
恩格斯说过:“人类历史,首先应该是一部人与自然交互作用的历史,然后才是别的什么”.人类是自然的产儿,自然是人类的家园,人与自然在客观上形成了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从这种意义上讲,人与自然的关系确实是自然界上最基本的关系.
人来自自然.科学研究证明,银河系大约有150亿年的历史,地球大约45亿年,在极其漫长的岁月里,地球上只存在无生命的物质.直到30亿年前,地球才出现生命,然后经过进化发展,才产生了人类,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距今400多万年前,地壳变动,森林减少,森林古猿不得不经常从树上下来寻找食物,由于环境和身体结构的变异,逐渐形成了利用下肢行走的习惯,从而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会.到距今大约200万年前,直立行走并且能够创造和利用工具的古代人类出现了,人类学家把它们称为直立人.人的进化主要靠劳动,随着劳动活动的日趋复杂,劳动工具的逐步革新,劳动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的思维意识逐渐增强,人类也就逐步进化成现代人.由此可知,人来自自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在和自然界交互作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人离不开自然.首先,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大气、水、土壤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没有大气和水,人类就无法生存,没有土壤,人类就没有食物,同样无法生存.其次,人的发展也离不开自然.没有自然,人类就没有了劳动对象,也没有了能源和资源,实践活动无从开展,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生死攸关,珍惜自然,就是珍惜人类自己,善待自然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存空间.人类从自然中走来,并永远离不开自然而独立存在.
人和自然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是自然界的产物,由自然养育,在客观上形成了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使得现在的自然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留下人类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另一方面,人与自然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自然界又竭力地反对这种否定,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极易造成自然内部的失衡,人类社会的失衡,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同时,自然带给人类的,既有福祉(如资源、能源),也有灾害(如地震、洪水、干旱).这就要求人类,既要科学地利用自然,也要与多种灾害作斗争,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圣贤把世间物种包括植物、矿物称为无情物种,要求对无情物种要与对有情物种一样,具有同情心、恭敬心,也就是孝顺心.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决定着人类在面对自然时应当采取当和则和,当斗则斗,趋利避害,兴利除弊的态度.如果过度强调统一性,就会丧失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消极被动无所作为.如果把对立绝对化,企图一味盲目地去改变自然,就会适得其反,得不偿失.
人和自然关系最重要的是和谐.从相对意义上讲,有平衡才有稳定,有稳定才有和谐,有和谐才有持续发展.自然界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对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造成影响,较大的会造成失衡,严重的会造成破坏.造成自然界变化的,一是自然界内部的矛盾运动,结果可能是进化,也可能是退化,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二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符合客观规律,就能改善自然,违背客观规律,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因此,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一定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及自然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自然界内部的平衡.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及趋势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历史的,动态的关系,它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建立,随着人类及自然界的发展而发展,深入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对于我们预测人与自然关系未来走向,掌握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十分重要.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纵观历史,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时代,为时上百万年.在原始社会,由于人类的认识水平和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只能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域中生存和发展.原始社会,人使用木器、石器、骨器等工具直接从大自然中获得生活资料,人类活动对自然影响十分微弱,人类基本上受自然环境的主宰,处于次要和从属地位.这是人类依赖自然的蒙昧时代.第二阶段是农业时代,为时两万年.农业时代的特点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开始产生了对抗,出现了相互竞争和相互制约的局面.人类开始使用铁器,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加强,开垦农田,砍伐森林.一方面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自然环境的破环.但总体上讲,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处在统一和相对平衡的时代,这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初步阶段.第三阶段是工业时代,为时300年.人类逐渐摆脱了自然的主宰,开始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意志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改善自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人类文明,使自然环境更适宜人类的生存.但是,随着人类对自然的改善的深入,人类在自然面前开始自信起来,甚至走向自然的对立面,出现了“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凡是人的需要都应该得到满足,结果激化了人与自然的矛盾,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环境,爆发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环境危机,恶化本已脆弱的人与自然关系.
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发展到当代,人由弱势变成了强势,由被动变成了主动,对自然的改造力度越来越大,索取越来越多,使得自然由“温和的自然”变成了“凶恶的自然”,频频向人类施以报复,因而产生了严重的十大生态危机,即:森林锐减、气候变暖、湿地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洪涝灾害、物种灭绝、水污染、空气污染.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森林植被的减少,全球荒漠化土地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1∕4,而且还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导致人类的生存空间的缩小,110个国家,9亿人口受到灾害.由于森林锐减和湿地退化造成淡水减少,已形成了世界性水荒,全球60%的陆地淡水资源不足,100个国家严重缺水,1∕3的人生活在中度或重度缺水之中.而在我国,2005年,七大水系中,四类以上水质占59%,其中27%为五类水质,基本上丧失了使用功能.全国75%以上的水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劣五类水质的湖泊占43%,1∕4的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更有4000-5000种植物,258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
当前,人类在利用自然时呈现出了掠夺性,在改造自然时呈现出了盲目性,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因而造成了自然生态的破坏,自然资源的紧缺,自然环境的恶化.这些问题导致人类的生存空间就会越来越小,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坏,发展的道路越来越狭窄,人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危机,我们不得不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重新审视和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未来正确的走向.
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趋势.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正确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我们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新视角和新维度.科学发展观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有别于“人类中心主义”,科学发展观主张把人类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中平等的一员,只有所有成员共生共荣才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发展,只有建立起真正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才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发展.
要建立科学发展的人与自然关系,首先必须要感恩自然,慈心于物,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人与自然两者中,人类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人与自然发展趋势取决于人对自然的态度,准确定位人与自然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载体,自然哺育着人类,因此,大自然是人类之母才是我们应该建立起的人与自然关系之间的伦理观,把大自然看作是人类的母亲,学会感恩于她,母亲是神圣的,大自然也是神圣的.如果这个世界真有神的话,那么这个神就是自然;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众多神的话,对人类来说,最灵、最大的神就是自然.人类只有在自然的庇护下才能生存,只有在自然的哺育下才能成长.人类要健康、长久地发展下去,就需要把自然当作母亲之神去尊重、去敬畏、去感恩.其次要学会孝敬自然,把自然当母亲这种科学的伦理关系建立后,人类要做的就是孝敬自然.第一,还是要从重新认识自然开始,有了科学的自然观,才能进一步正确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才能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的社会实践更加理性,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协调,使自然的生态保持平衡,为人类的长久生存和健康发展铺就环境条件和奠定物质基础.第二,要关心自然的健康,聆听自然的心声,时刻记挂着自然给予的慈爱,思考如何才能让自然健康发展,不要一味的向自然索取,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过度消耗导致的结果只能是饮鸩止渴,要学会开源节流和反哺自然,加强生态文明和生态工程建设就是人类反哺自然最重要的方式.第三,要顺应自然,按自然发展客观规律去规范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关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古人在慈心爱物方面,有很多真诚教诲,今人应当记取.如“昆虫草木,犹不可伤”,不可“发蛰惊栖,填穴覆巢,伤胎破卵,春月燎猎,无故杀龟打蛇”等,都是礼敬生命,感恩自然的具体要求.从心底真正承担起人与自然健康发展的责任,本质上也意味着人类自身发展走向全面和成熟.感恩自然、孝敬自然绝不是回归到受自然支配,唯自然为上的原始社会,不是从“人类中心主义”走向“自然中心主义”,而是要充分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重新审视定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采取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调整人类改造自然的方向,统筹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使人与自然关系达到完美和谐的高度.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历史及趋势,我认为就是由依赖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改善自然--感恩自然--孝敬自然的过程,这个过程因人们的生态理性和德性的高度而决定演变过程的长短.感恩自然、孝敬自然将是建立全新人类文明,实现自然永久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孝敬自然要有真行动
笔者在商丘工作几年,一到夏季,满目绿色,真有绿醉商丘之感.这是因为商丘人民饱受风沙盐碱之苦后,全民动手,植树造林,几十年成为老百姓的习惯,才换来了这一成果.
过去我在镇平县工作时,看到每年植树节栽了不少树,但成活率很低,感到很痛心.2002年植树节前夕,将各乡镇被毁的树根集中到县里,一改植树节的惯性思维为逆向思维--为树召开“追悼”会,组织宏大场面,干部群众面对树根,几位发言者愤怒控诉,其中一名学生拟树痛苦流涕.此举震撼了与会者,很快传向了全县.当年,全县人民栽树认真、护树自觉,大年初五上午,我又暗访了三个乡镇部分路段,植树成效令人满意.
关于如何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国古代的儒、道、佛三教都有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论述.儒学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即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庸》中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进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焉.”道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类行为的基本皈依,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老子在《道德经》中明确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把“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的境界称为物化.佛教则倡导在爱护万物中追求解脱,善待他物,就是善待自己.古人的智慧给我们的教益是,要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热爱自然,善待自然,孝敬自然.
为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需要实行由漠视自然到孝敬自然的转变,由掠夺性开发到科学利用的转变,由单纯利用到加强保护的转变,由单一的汲取到双向给予.简言之,就是要从改造自然向改善自然转变,要学会感恩自然,孝敬自然,学会在发展中回报自然.
要确立科学的自然观.首先要认清自然界的三个特性:第一是自然界的客观性.自然界的天地万物都有自己产生的客观过程,自然界既不是神的意志的产物,也不是人的意志的产物,不仅宇宙间各天体的形成与变化是客观的,而且生物的产生和进化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同时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第二是自然界的先进性.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人是自然界的产物.第三是自然界的前提性.人必须依赖自然才能生存,自然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一方面,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自然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它的存在是人的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我们有责任努力唤醒那些仍沉醉在“人类中心主义”的人们,改变他们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不正确认识,树立起科学的自然观.科学的自然观,就是以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为基础,以按自然规律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改善自然为原则,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为目标,使人类社会在正确的轨道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基础.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要树立起人们对自然的健康发展的道德义务感,养成良好的生态德性.第一要在人们心中树起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道德情操,唤起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良知,像关心自身健康那样,去关心自然界无机身体的健康;像预防疾病那样,去防止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像全力治愈自身患病那样,去治理生态环境污染;像痴心于健身美容那样,去积极建设自然、美化自然;像增强人的健康意识那样,去增强人类的环保意识.第二要广泛倡导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生态城市、生态人居环境,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和千家万户,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全民的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第三要建立健全有关资源开采、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用以规范人的行为和实践活动,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要加强生态工程建设.生态工程,是人类为了促进生态平衡,自觉地、主动地建设的目标明确、规划合理、措施得当的工程.生态工程的作用,一方面是促进自然界的进化(增加资源、能源),一方面是防止自然界的退化(生物灭绝、气候暖化等),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自然界的积极作用(如水力),一方面要遏制或减轻自然界的消极作用(如狂风暴雨、地震、病虫害).如果说,在工业化社会的黑色文明时代,人类注重的是“改造自然”,那么,在以后的生态文明时代,我们更应该注重报答自然,而报答、回馈自然最有效的举措,就是加强生态工程建设.
生态工程建设是多方面、多层次、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如兴修水利,防御洪涝干旱;治理污染,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节能减排,减缓气候暖化等.但最重要的工程是发展林业,植树造林.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维持陆地生态平衡起决定性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资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是生物多样化的基础,它不仅能够生产生活提供资源,还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和减轻旱涝、风沙、冰雹等自然灾害,净化空气、消减噪音等功能.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森林具有资源的可再生性,林业产品有可降解性,生态、经济、社会的效益的统一性,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同体性的特点,这是任何其他生态体系所不能比拟的.人类面临的十大生态危机,大多是由于森林减少、植被被破坏产生的,而克服这些危机,也只能从发展林业做起.从商丘市的实践看,林业对应对气候变暖,改善生态环境,抵御自然灾害效果十分明显.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商丘市重点实施了防沙治沙,农田林网,道路绿化,村镇绿化,城市绿化等生态工程,走出了一条生态与农业,兴林与富民有机结合的发展道路,全市林地资源总量达到289万亩,活立木2.9亿株,林木蓄积量2115万立方米,林木绿化率达到28.64%.实现了城市园林化、农田林网化、路河林荫化、庭院林果化.昔日贫瘠的豫东平原,变成了林茂粮丰的粮食核心区;历史上满目凄凉的黄河故道,已经是人们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的天然氧吧,呈现出一派农村美丽、城市宜居、民富市兴的景象.2009年6月,商丘遭遇了百年不遇的飑线风灾害,但凡是有防护林的地方,灾害程度明显比其他地方轻.
要注重开源节流.自然资源虽然是丰富的,但也是有限的,有些还是不可再生的.人类如果对资源实行掠夺式开发,奢侈型消费,就超出了自然的承受能力,总有一天“山穷水尽”,人类生存就会遭遇极大的困难.因此,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的原则.所谓开源,不是指开挖资源,而是广育资源、广聚资源,维持自然资源输出与输入的平衡.所谓节流,就是善用资源.低碳经济也好,节约型机关也好,都是这个意思.讲排场,比阔气,求奢侈,对于个人来讲浪费的是金钱,对自然来讲浪费的是资源,对于人类来讲,浪费的是未来.在倡导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但要通过节流,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减轻自然界的压力.在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越多的人追求孔颜之乐,地球就越安全,社会就越和谐,人们就过得越幸福.
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恩格斯曾告诫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每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在第二步、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我们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的这段话,使我们认识到,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特别是在改善自然的实践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盲目就会吃亏,蛮干就会受到处罚.
目前,我们可以认识到自然的自然规律有:第一,自然力无论如何都超越人力,自然规律的变化,总是决定人类的规律,人类社会的规律.与人相关的各种规律都必须服从于自然规律,违背自然规律必定受到惩罚.第二,人可以适度地利用自然.但决不能是无条件、无限制的疯狂的贪婪的行为,“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的过度滥用自然只会遭到自然的报复.第三,人可以适度地改造自然,但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超高速度、超大规模地改造自然,否则就会造成自然界的失衡,带来灾难性后果.第四,人的需求也需要限制,如果人的欲望及需求、人的数量、人的消费方式、人的生活方式毫无节制地片面膨胀,超出了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即使是在解决了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后,人类也要马上面临生态危机和由此带来的人类生存危机.第五,自然界的变化是动态的、千变万化的,人类的实践活动,也应该因时而动、因势而起、因地制宜,根据具体的时间、条件、环境,采取适当的措施.第六,警惕违背自然规律的严重后果,一般来讲,经济危机是暂时的,影响是一时的,而违背自然规律造成的危机则是长期的,有些还是不可挽回的,一旦形成大范围不可逆转的生态破坏,最终将导致人与自然难以为继.认真研究这些客观规律,严格遵从这些客观规律,才能做到顺天应时,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事半功倍.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根本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是人类世世代代的历史使命,亲近自然、善待自然、感恩自然,最终走向大孝自然,将会成为每一个人的基本行为规范.我们要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问题,提升发展质量,做到在改善自然的同时改善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在美化自然的同时美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同时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使人类和社会经济发展,步入更加科学,更加理性,更加务实,更加成熟的轨道.
为什么人类要敬畏自然?
自然是生命之母、文明之根基。大自然孕育了所有生命和物种,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类早期文明均不约而同地将自然比喻为一个哺育万物的母亲形象。
在世界各民族的神话故事中,中国人的女娲、美索不达米亚人的英娜娜、埃及人的爱西斯、希腊人的盖娅、罗马人的塞列斯等,都是典型的女性形象,都有着作为女性和母亲的强烈隐喻意义。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是理解人类文明历史演进的一把钥匙。历史地看,人类已历经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正走向生态文明时代。
人类文明的历史进阶与形态转型,首先是人对自然的认识发生阶段性质变的结果。在早期原始文明和农耕文明阶段,自然是一个充满“巫魅”色彩的有机世界。人们通过各种巫术法器和祭祀礼仪,表达对自然的膜拜和虔敬,期盼自然神灵护佑人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人与自然的感悟: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恩格斯指出,劳动把人从自然物种关系方面“提升”出来,在创造了人本身的同时,还摆脱了动物式的对待自然界的态度和行为,创造了人对自然界的能动关系。
敬畏自然,守望家园。只有敬畏自然,才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自然母亲的名义,从所有生命都是生物圈中的一员这个最基本的事实出发,人类应该敬畏自然,珍惜自然界中的每个生命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