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指对大尺度的时间和空间中物质存在形式的认识,具体分析如下:

1、最早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是毕达哥拉斯和他的学派,他们充分重视数学对于认识宇宙的意义,并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创造了数即万物之本的毕达哥拉斯主义哲学,他们从数的和谐中领悟到宇宙的和谐。

2、在近代宇宙认识上,是布鲁诺第一次明确宣称并有力论证宇宙的无限性。在他的《论无限、宇宙与世界》中写道:“只有一个统一的空间,一个单一的无比巨大的人们可称之为虚空的空间,在其中有无数象人们居住和生长于其上的星球一样

人类对宇宙有哪些认识?

(1).局限于太阳系的宇宙说──地心说:古代的人们首先注意到的宇宙现象,如昼夜交替、月亮圆缺、日食月食、天体位置随季节的变化以及行星在星空背景上的移动等等,实际上只是太阳、地球、月亮、行星等太阳系天体运动的反映。因此,以这些现象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宇宙理论,无论是中国古代“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的浑天说,还是古希腊以地球为中心,依次排列月亮、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土星、恒星等“九重天“的地心说,都没超出太阳系的范围。恒星在这些宇宙理论中的地位,只不过是个一成不变的布景或陪衬。

(2).局限于太阳系的宇宙说──日心说:16世纪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虽然仍末超出太阳系的局限,但却把地球从居于宇宙中心的特殊地位降为一颗绕太阳旋转的普通行星,正确地反映了太阳系的实际情况。这不仅直接为以后开普勒总结出行星运动定律,伽利略、牛顿建立经典力学体系铺平了道路,而且从根本上动摇了人类中心论等宗教教义不可冒犯的神话。它作为自然科学第一次从神学桎梏下解放出来的“独立宣言”,在人类思想史以至社会发展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从太阳系到广阔的恒星世界:18,19世纪是太阳系天文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借望远镜的帮助,人们不仅发现了天王星、大量的小行星、行星卫星等太阳系成员,还根据天王星实际观测位置与理论计算位置的偏差,用天体力学理论准确地预言了海王星的存在和位置,并最终发现了海王星、冥王星,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当时的宇宙理论同太阳系的客观实际是相符的。与此同时,人类的视野也逐渐由太阳系扩展到更为广阔的恒星世界。

17l8年,哈雷将自己的观测同1000多年前托勒玫时代的观测结果相比较,发现有几颗恒星的位置已有明显变化,首次指出所谓恒星不动的观念是错误的。

1837年,斯特鲁维测定了织女星的周年视差(由于地球绕日公转而产生的天体方向变化)为0.125角秒,这意味着它与太阳的距离为日地距离(1.5亿公里)的165万倍,远远超出了太阳系的边界(日地距离的40倍)。

1912年,勒维特发现造父变星(其亮度由于星体的膨胀收缩运动而发生周期性变化的一类变星)的光变周期同光度之间存在确定的关系,使测定包含这类变星的遥远恒星集团的距离成为可能。

6年后,沙普利分析当时已知的100多个球状星团的距离和视分市资料,得出银河系是一个直径达10万光年的庞大的透镜形天体系统,太阳并不处于其中心的正确结论。

1924年,哈勃发现仙女座大星云中的造父变星,根据周期──光度关系推算出它远在银河系之外,是尺度同银何系相当的巨大恒星系统。这一重大发现最终结束了多年来关于这类旋涡状的星云是近邻天体还是银河系外“宇宙岛”的争论,“将人类认识的宇宙范围从恒星组成的银河系扩展到由众多星系组成的更广阔的世界。这个包括银河系在内由众多星系组成的世界,就是我们今天所了解的宇宙。

(4).对宇宙更深层次认识的进展:本世纪30年代以来,口径3米以上的大型光学望远镜在世界各地陆续建成,特别是近四五十年来射电天文学和空间天文学的相继诞生,使天文观测手段不但具备空前的探测能力,而且使获取信息的窗口从可见光逐步扩展到包括射电、红外、紫外、X射线、×射线在内的整个电磁波段。从本世纪初开始相继创立和发展起来的量子论、相对论、原子核物理学、粒子物理学、等离子体物理学又给天文学提供了锐利的理论武器,使人们对天体的研究从机械运动进展到物理性质、化学组成等更深的层次,从而为勾勒出太阳系、银河系以至整个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

人类正确认识宇宙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历史上许多著名学者的辛勤劳动——细致的观测和深入的理论研究——是密切不可分的。

地心说:地心说是长期盛行于古代欧洲的宇宙学说。它最初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后经亚里多德、托勒密进一步发展而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

日心说:太阳并不位于宇宙中心,日心说把宇宙的中心从地球挪向太阳,这看上去似乎很简单,实际上却是一项非凡的创举。

赫歇尔尝试确定银河系结构之前,人们就已观测到天空中除恒星外还存在着一些暗弱而又模糊的云雾状天体,取名为"星云"。1750年赖特天才地猜想,这类星云中有一些可能是同银河系相似的巨大恒星系统。1755年德国人康德首次明确提出在银河系外的宇宙空间中存在着无数个类似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可是当时人们对星云的精细结构缺乏了解,更不知道它们的距离,无从妄下断语。20世纪初,美国威尔逊山天文台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口径的2.5米天文望远镜。1923年10月6日,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利用这台望远镜拍摄了仙女星云的照片,照片上星云的外缘已被分解成一颗颗恒星。哈勃从中发现了多颗这类变星。利用这些造父变星,哈勃推算出仙女星云的距离为225万光年,远远超出银河系范围。河外星系的存在最终得以确认,仙女星云应该更名为仙女星系。赫歇尔的工作把人们的视野扩大到银河系,而哈勃的发现又进一步把人们从恒星世界带入星系世界,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又大大地跨进了一步。我们的地球在宇宙之中毫无特殊之处可言,地球不是上帝刻意安排的,人类自然也不是上帝创造的。不过,就是在这样一颗行星上,人类演出了光辉灿烂的文明史,并最终正确地认识了宇宙的概貌。

简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以下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天圆地方

“天圆地方”是古代科学对宇宙的认识。古代汉族人民在认识宇宙的过程中主要方法和现代科学的实证实验方法完全不同,“内证”是古人认识宇宙的主要方法,而这种方法是按照人体生命一定的能量循环模式不断加强人体自身的能量,从而达到超越普通大众的感知能力。

我们知道普通人的五官感知能力是有限的,这也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局限。

天圆地方本质上是《易经》阴阳体系中对天地生成及其运行的解读,而《易经》为百经之首,国学之源,其思想体系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按照阴阳五行演化而来,因此在古代的各门学科中,都有阴阳五行的思想体系在其中。

第二阶段:地心说

地心说最初由米利都学派形成初步理念,后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然后经亚里士多德、托勒密进一步发展而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转。

其中,行星的运动要比太阳、月球复杂些:行星在本轮上运动,而本轮又沿均轮绕地运行。在太阳、月球、行星之外,是镶嵌着所有恒星的天球恒星天。再外面,是推动天体运动的原动天。地心说是世界上第一个行星体系模型。

尽管它把地球当作宇宙中心是错误的,然而它的历史功绩不应抹杀。另外在人类现有技术条件下只能判断出地心说在太阳系是错误的,还无法判断它是否适用于宇宙。

第三阶段:日心说

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有力地打破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

日心说的观点是:

1、地球是球形的。如果在船桅顶放一个光源,当船驶离海岸时,岸上的人们会看见亮光逐渐降低,直至消失。

2、地球在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因为天空比大地大的太多,如果无限大的天穹在旋转而地球不动,实在是不可想象。

3、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在宇宙中心,地球以及其他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只有月亮环绕地球运行

第四阶段:宇宙无限说

宇宙在时间上无限的。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连续的系统,是物质运动变化的连续性表现。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时间不是自变量,它是因变量,它是随着物质宇宙的变化而变化的。

宇宙是一个运动的物质世界,物质的运动需要能量。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质量与能量的关系: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方。可以明了的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质量就是内敛的能量,能量就是外放的质量。

爱因斯坦自己也说:“质量就是能量,能量就是质量.”再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不变。

同理,物质也不会凭空产生,凭空消失,它是无始无终的存在着。而时间作为物质的客观存在方式,以及物质运动变化的连续性表现,必然与物质一道,无始无终的存在着。这就是说宇宙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

第五阶段:相对论,时空可变

相对论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理论,主要由爱因斯坦创立,依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提出给物理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们共同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相对论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同时的相对性”、“四维时空”、“弯曲时空”等全新的概念。

不过近年来,人们对于物理理论的分类有了一种新的认识——以其理论是否是决定论的来划分经典与非经典的物理学,即“非经典的=量子的”。在这个意义下,相对论仍然是一种经典的理论。

第六阶段:宇宙大爆炸学说

“大爆炸宇宙论”是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炸。

扩展资料

当代天文学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层次结构的、不断膨胀、物质形态多样的、不断运动发展的天体系统。

行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都围绕中心天体太阳运转,构成太阳系。

太阳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统。约2500亿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更巨大的天体系统——银河系。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太阳位于银河系的一个旋臂中,距银心约2.6万光年。

银河系外还有许多类似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常简称星系。目前观测到1000亿个星系,科学家估计宇宙中至少有2万亿个星系。

星系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团,叫星系团。平均而言,每个星系团约有百余个星系,直径达上千万光年。现已发现上万个星系团。包括银河系在内约40个星系构成的一个小星系团叫本星系群。

若干星系团集聚在一起构成的更高一层次的天体系统叫超星系团。超星系团往往具有扁长的外形,其长径可达数亿光年。通常超星系团内只含有几个星系团,只有少数超星系团拥有几十个星系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宇宙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宇宙有何看法

一提起古人对于宇宙的认识,我们不由自主的便会认为古人的宇宙观是“天圆地方”。其实这是一种刻板印象,古人对于宇宙的认识是非常先进与丰富的,甚至与西方近代以来的天文学相比也显得毫不逊色。

如果对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有过基本了解,就会发现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其实是非常发达的。查阅文献,我们发现中国古代的宇宙观主要有三种,即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我们不妨一一走进这三种天体观,深入了解其对于天地的看法与古人的智慧。

一, 天圆地方:

二, 浑天说:

浑天说的基本观点认为天上的恒星都布于一个“天球”之上,而日月星辰都附着于天球之上,不停的运转着。从这点来说,无疑与现代球体天文学相近。

三、 宣夜说:天了无质

从前面两种天文观点来看,无论是盖天说还是浑天说,都将天体看成一个球体,即一种实体的观念。与这两种观念相比,宣夜说无疑是一场思想革命。宣夜说认为“ 日月众星,自然浮生于虚空之中 ,其行其止,皆须气焉。”即整个天体漂浮于气体之中。 其实,宣夜说的观点起源极早,如《庄子·逍遥游》认为“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即整个天地是由于气构成的,并且是无限的。后来的宋钘、尹文继承了庄子的元气观念,将世界万物的本源追溯到“元气”。后来的名家著名代表人物惠子则提出中国哲学史上有名的“历物十事”,其中一个观点就是“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这种关于宇宙既无限大又无限小的观点成为宣夜说的思想奠基。

讲述完古人对宇宙的看法,那现代人对宇宙的看法又有什么不同呢?

21世纪来临了,世纪更替,千年狂欢,但人们并没有忘记那些长期困扰人类的疑问。人们渴望通过找寻这些问题的答案来更多地了解大自然。宇宙是永恒不变的吗?宇宙有多大?宇宙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宇宙中的物质是怎么来的?关于宇宙的疑问太多了,人们从远古时代就提出了许多诸如此类的问题。

当人类第一次仰望苍穹,看到了广阔无垠的天空和闪闪发光的星星,不禁想知道这一切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各个民族、各个时代都有种种关于宇宙形成的传说。不过那都是建立在想想和幻想基础上的优美的神话故事。

在今天,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使人类有了强大的认识自然的工具,但关于宇宙的成因却还没有定论,还处在假说阶段。人们总结了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种假说。

第一种假说是“ 宇宙永恒论 ”。这种假说认为,宇宙并不是动荡不定的,宇宙中的星体、星体的数目和分布以及它们的空间运动从开天辟地时开始,就一直处于一种稳定状态,宇宙是永恒的。持这种假说的天文学者把宇宙中的物质分门别类,分成了恒星、小行星、陨石、宇宙尘埃星云、射电源、脉冲星、类星体、星际介质等几大类,认为在大尺度范围内,这些物质处于一种力和物质的平衡状态。也就是说,一些星体在某处湮灭了,另一些新的星体一定会在另一处产生。宇宙在整体范围内是稳定的,即使发生了变化,也只是局部的变化。

第二种假说是“ 宇宙分层论 ”,这一观点认为宇宙的结构是分层次的,恒星是一个层次,恒星集合组成星系是一个层次,若干个星系结合在一起组成的星系团是一个层次,一些星系团再组成超星系,成为一个更高的层次。

第三种假说就是到目前为止许多科学家都比较赞同的“宇宙大爆炸”理论。这一观点是由美国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加莫夫和弗里德曼提出来的。他们认为, 大约在200亿年以前,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天体的物质都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密度极大、温度高达100亿度的原始火。球。这个时期的天空中,到处充满了辐射,恒星和星系并不存在。后来因为某种未知的原因,这个原始火球发生了大爆炸,组成火球的物质被喷发到四面八方,并逐渐冷却下来,密度也开始降低。爆炸发生2秒钟之后,质子和中子在100亿度的高温下产生了,随后的11分钟之内,自由中子衰变,进而形成了重元素的原子核。大约1万年以后,氢原子和原子产生。在这1万年的时间里,散落在空间中的物质开始在局部联合,这些物质凝聚成了星云、星系的恒星 。大部分气体在星云的发展中变成了星体,因受星体引力的作用,其中一部分物质变成了星际介质。

此后,科学家建造了太空望远镜,并以“哈勃”命名,希望能够借它来确定哈勃常数。哈勃常数是以“哈勃”命名的宇宙膨胀率,多年以来成为宇宙中最为重要的数字。哈勃常数的物理意义就是星体互相抛离的速度和距离之比。常数数值越大,表示宇宙扩张到今天的大小所需的时间就越短,宇宙就越年轻。它与宇宙现在的年龄有关,不但涉及宇宙的过去,还将决定宇宙的未来。宇宙有一个开始,是否一定会有一个结束?宇宙产生于“无”,是否最后的归宿也是“无”呢?

从一开始,人们就围绕哈勃常数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按照哈勃本人测得的数值可以推算出宙的年龄约为20亿岁,但是地球就有40亿岁,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很显然,宇宙应该比在它其中的星球诞生得更早。科学家们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不断地采用各种手段测算哈勃常数,并得出了不同的结果。但是人们从这些数值出发,推算出的宇宙年龄却是大相径庭的。科学家们一方面围绕着哈勃常数展开喋喋不休的争论,而另一方面,科学家们对某些星体年龄的测定却更为准确。现阶段,天文学家们已经测知,银河系中一些最古老的星系的年龄约为160亿岁。按这样推测,大爆炸只能在160亿年以前发生,而根据科学家们最近用哈勃望远镜得到的一些观测结果分析,推算出宇宙的年龄约为120亿岁。这个结论证明:宇宙确实比存在于它其中的古老星系更年轻。如果测算结果是正确的,那么只能说明原先的假设出现了错误,宇宙可能不是从爆炸中诞生的。

宇宙的年纪这么“小”,再度让自己的身世在人们眼中变得神秘起来。1999年9月,印度著名天文学家纳尔利卡尔等人对大爆炸理论发起挑战,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宇宙起源理论。他们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命名为“亚稳状态宇宙论”,这是纳尔利卡尔和另外3名科学家共同提出的新概念中最重要的观点。他们认为,宇宙不是由一次大爆炸形成的,而是由若干次小规模爆炸共同形成的。这种新理论认为,宇宙在最初的时候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库,被称为“创物场”,而大爆炸理论所描述的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起点。在这个能量场中,接二连三的爆炸逐渐形成了宇宙的雏形。此后小规模的爆炸还在不断地发生,导致局部空间的膨胀,局部膨胀时快时慢,综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整个宇宙范围的膨胀。以前,人们认为宇宙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在空间上是无穷无尽的,是无限的。后来在观测中人们发现宇宙仍在膨胀,但速度却慢了下来,这就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宇宙有限观,这一观点几乎将宇宙无限的旧观念完全代替了。宇宙学家根据观测,推算宇宙在超空期中的一个小点上爆炸,先膨胀再收缩,到最后死亡消散,大约要经过800亿年。 现在大约只过了160亿年,宇宙间的一切在以后的600亿年中将逐渐向中心一点集拢,当时空都到了尽头,宇宙也就不复存在了。就像超巨星在热核燃烧净尽,引力崩溃,所有物质瞬间向中心收缩,形成我们至今仍不可见的黑洞一样,成为存在而不可见的超物质,也许这就是宇宙死亡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