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农民工面临以下问题:
1、农民工工资待遇和劳动环境存在的问题严重。一是工资水平普遍低下,欠薪现象依然存在。这已成为中国分配领域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
2、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待遇普遍缺失。由于现行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以及城市政府和企业的认识差距等因素,绝大多数农民工享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
3、农民工基本享受不到城市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一是子女义务教育困难。农民工子女上学难是农民工面临的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很多地方没有将进城农民工子女纳入当地义务教育体系。
农民工问题有哪些农民工问题如下:
工资收入水平较低、务工地房价居高不下,是阻碍其在务工地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生活的最大障碍;
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滞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是阻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的关键性问题;
受户籍制度制约,以随迁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为主的基本公共需求难以满足,是影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和生活的现实性、紧迫性问题;
职业选择迷茫、职业规划欠缺、学习培训的需求难以有效实现,是阻碍其实现职业梦想不可忽视的因素;
对精神、情感的强烈需求不能很好地满足,是困扰他们的首要心理问题;
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欠薪时有发生、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率高等劳动权益受损问题,是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
未来五年之后,农村六零、七零、八零后农民工将面临哪些困难?
不出5年,也就是2026年之前,60后最大66岁,70后最大56岁,80后最大46岁。
要说5年内,60、70、80后农民工会面临哪些困难,我认为年龄段不同,所面临的困难也不尽相同。下面分别叙述:
一、60后农民工面临的困难主要有:1.身体方面的困难:因为外出打工较早,很多人80、90年代就出去打工,长年累月的辛苦劳作,风餐露宿,使他们身体过早透支,累积下各种各样的职业病和慢性病。
如有的农民工在建筑、制造、采矿、环卫等行业做活,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差,导致有的人患上严重的职业病和慢性病:因为长期吸入过量的煤、水泥、皮毛灰尘等染上的尘肺病;因为长期接触油漆、甲醛等有毒有害气体导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血液病;长期重体力活,连续劳作落下的肩周炎、关节炎、脊椎病、腰损伤等等。
一当进入老年时期,这些疾病症状就开始慢慢显现出来,让很多60后农民工苦不堪言。这也是60后农民工面临的最现实的困难。
2.养老方面的困难:由于多数农民工都是从事短期性的临时活,流动性大,工作、地点不稳定,与用人单位都是劳务关系,而没有形成劳动关系;再加上普遍文化水平低,缺乏养老保险意识,没有依法与用工单位签定劳动合同,种种主客观原因,导致很多人没有养老保险,无法在到达退休年龄时,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
即使有的60后农民工从打工地回归家乡,享受到基础养老金待遇,但百元左右的养老金,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
这也是困扰60后农民工的主要问题之一。
3.来自家庭方面的困难:从一个家庭结构来看,60后农民工这时正处于家庭的中上端,有的上有老人,下有儿女、孙子女。上面的老人都已耄耋之年,行动都已不便,需要精细照料;下面的儿女又已经30多岁,成家且有子女。
处于夹心层的60后农民工,就面临着来自上下双重的困扰和压力,对老人不敢怠慢,必须尽责;很多60后农民工的儿女,也跟他们一样,进城打工赚钱养家,这样,孙子女的“保姆”任务,自然就落在这些60后爷爷奶奶身上。
不但出力,如果儿女经济困难,还不得不掏钱补贴,这让他们苦不堪言。这也是横亘在他们面前的困难之一。
4.面临继续打工的困难:现今经济发展迅猛,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各行各业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很多人力劳动岗位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60后农民工年龄也在56到66岁,不仅身体开始走下坡路,更由于文化知识的局限,可供他们所选择的劳动岗位也越来越少。除了一些脏、累、重的苦力活外,其他一些科技含量高,工作轻松的岗位,进入门槛也越来越高,60后农民工根本无力涉足。
这使一些家境困难,必须外出找活的60后农民工,完全陷入迷茫,几乎无法破解。有的只得硬着头皮,去做一些没有人愿意干的脏活累活。
二、70后农民工面临的困难主要有:1.就业失去竞争力:这些年龄在四十多到五十多岁的70后农民工,同样因为年龄的逐渐增大、文化知识的欠缺,正越来越失去竞争优势,甚至面临着被后来者淘汰的危险。
随着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的年轻化,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农村年轻人进城成为新一代打工人,他们普遍文化程度高,很多人受过高等教育,思想开放,思维敏锐,很快成为国家城市化建设的主力军,成为人力资源市场的宠儿。
可怜的70后农民工们,因为受到这些后浪们的冲击,正越来越失去优势竞争力,逐渐被边缘化,大有被后来者取代的危险。
2.生活压力大:未来5年,70后农民工们,将面临的生活压力会比60后们更加巨大,他们大都父母尚健在,儿女也正值20多30岁的时候。这也是这个年龄段的70后们面临的主要困难。
上有老人需要供养。很多农村老人没有社保金,有劳动力的还好,可以自食其力;没有劳动力的老人,作为70后的儿女,就只得担负起供养责任。
下有儿女的实际问题需要迫切解决 。儿女结婚了的还好,自立门户分开去独立生活了。但有的70后农民工,儿子正面临结婚的档口。儿子的婚事,就成为他们的一块心病。高达数十万的彩礼钱,要车要房的标配,使这些作为父母亲的他们,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不得不拼命在外挣钱,唯一的目的,就是尽量给儿子娶媳妇多攒几个钱。
70后农民工,实际是眼下压力最大的一个群体。
三、80后农民工面临的主要困难: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80后农民工都是独生子女,相较于60、70后,他们文化程度高,接受过良好教育,吸收知识快,实操能力强,一旦进城打工,能很快地适应城市的快节奏生活,已然成为城市的新宠。
由于人年轻,文化水平相对较高,适应能力强,因此,只要他们自己愿意,就不愁在城市里找不到工作。所以,打工就业对他们并不存在多大困难,他们所面临的困难主要在于,供养父母和子女教育。
1.供养父母:80后农民工的父母大都60多70岁了,这些老人们很多没有社保。如果父母身体健康,有自给自足能力的还好,有的父母亲没有收入来源,靠地里的收成显然有限,80后农民工作为子女,也不得不承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
2.子女教育:最让80后农民工忧心的,应该是子女的教育问题。国家放开生育政策后,很多80后年轻人生育了二胎甚至三胎,这无疑加重了整个家庭的经济负担,使得这部分群体,不得不为了盘家养口在外努力拼搏。
随着物价的飞涨,教育费用也在不断攀升,高昂的学前教育费,校外辅导费等等,都是80后农民工子女教育上绕不过的坎。
3.进城的烦恼:随着国家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很多80后农民工的理想就是,为自己一家的生活,也为下一代的未来着想,期望在城市里安家落户,这也成为他们在外拼搏奋斗的目标。
但城市的房价也呈不断上涨之势,要在大城市里购置一套房谈何容易,光首付款就足以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即使在四五线小城市置业一套房产,也要耗尽毕生积蓄,并在今后几十年内偿还按揭款。
这也是摆在80后农民工面前的一大困难,要想克服掉,非得付出一生的努力不可。
综上所述,60、70、80后农民工因为年龄段不同,所面临的困难也不相同。60后面临的主要是身体和养老的问题,70后面临的主要是打工就业和生活压力的问题,80后面临的主要是供养父母、子女教育和进城落户的问题。
要克服以上困难,其实国家已经出台了许多针对农民工的扶持优惠政策,如与用工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由用人单位按照规定给与办理参加社保手续;如对于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的行为,也作出了相应的法律规定和处罚条例等等。
除了政策的外部支持外,更多的还是应该依靠60、70、80后自身的努力去克服各自面对的困难。60后应该加强自身身体的锻炼和保养,随着国家社保政策的不断深入,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也会逐步得到解决;70后农民工也应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争取掌握更多的现代化技能,以拓宽自身的就职领域,以期得到更为丰厚的报酬,为家庭做出更多贡献;80后要趁着年轻,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赚钱,做出家庭主力军的表率作用,尊敬老人,爱护子女,为实现自己的家庭梦想而拼搏和奋斗!
农民工复工复产面临的困难
由于疫情爆发,农民工复工复产面临的困难有以下几点:一是交通不便。随着疫情的暴发,许多城市限制了民众出入,对返岗外出农民工有一定的限制,使得他们在交通方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二是社会保障缺乏。由于农民工就业地点在城市,但参加社会保险的地点多为村里,这就导致部分农民工无法及时参加大病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影响了他们的社会保障。三是资金储备缺乏。由于农民工长期外出打工,资金储备较少,如果遇到困难无法自行支付医疗费,就很难找到相应的合作机构或者个人支持。四是工作不稳定。由于疫情暴发,许多企业短期内受到很大影响,很多本来正在正常运行的企业也不得不停工停产,使得农民工眼前的就业环境有很大变数。
农民工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新型城镇化是当前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略,是扩大和挖掘内需潜力的有力措施。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就是不仅是“物”的城镇化,更重要的是“人”的城镇化。农民工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新型劳动大军,是现代产业工人的组成部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推进城镇化主要任务中,第一就是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可以说,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人的城镇化的精髓和关键。
农民工市民化指农民工按照意愿进城落户,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融入城市生活和工作,逐步形成市民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生活习惯。其过程是借助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动力量,它不仅是农民社会身份、职业的一种转变,也不仅是农民居住空间的地域转移,而是一系列角色意识、思想观念、社会权利、行为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这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当前,各级政府都在大力倡导并积极推动农民工市民化,但其进程并不理想。据四川省社情民意中心调查,有93.7%的进城务工人员习惯城市生活,但愿意落户城市的只有10.7%,另据四川省农工委提供的一份材料显示,有75.8%的农民不愿意“农转非”,64.4%的农民工认为农业户籍优于城镇户籍。进城务工人员作为农村落户者和城镇就业者,在市民化进城中面临着双重利益和双重问题的选择和权衡,目前到底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农民工转化为市民呢?
第一,工作不稳定。农民工在城市里就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强,收入无法得到保障。省民调中心对2015年外出务工人员专项调查,工资待遇、工作稳定、工作环境成为工作优先考虑的主要因素,工作不好直接导致收入有限。尽管这两年人工成本上升,农民工收入有所提高,但整体水平依然较低;
第二,住房条件差。“安家立业”,中国人把“家”放在了事业、工作之前,可见何等重要。没有房哪来家呢?有一个固定、独立的居住场地是农民工在城市立足扎根的必备前提。廉租房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大问题,商品房价格高企,农民工望尘莫及。调查显示,有75.0%的农民工租赁私房,仅有2.1%的农民工购买了商品房。且租用房人均面积狭窄,环境较差,配套设施更少;
第三,社会保障低。农民工与市民的差别形式上是没有城市户口,实质是公共福利社会保障的不平等。他们的就业、生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随时可能落人“无工作、无收入、无保障”的“三无”境地。在问及进城务工人员时,用人单位为其购买“五险一金”的比例不到四成,农民工保障程度较低,存在很大的后顾之忧;
第四,子女读书难。过去农民工主要是单枪匹马进城务工,现在更多地出现了“居家迁移”的特征,与配偶子女在城市生活的人越来越多,这就带来随迁子女怎样读书的问题。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当地财政不愿或承担不了“免费”的义务教育,农民工子女要么支付高昂的学费,要么就只有不在当地读书。随迁子女教育的同城化、同质化问题依然突出,难度较大;
第五,文化生活少。打工挣钱、吃饭睡觉是大多数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真实写照,文化精神生活比较单调枯燥,也有些孤独和寂寞,去年24岁打工诗人许立志从富士康坠落自杀引来一片喟叹唏嘘。农民工始终认为是城市的过客,社会对他们的认同度也比较低,把治安稳定问题很大程度上归咎于这个群体。
虽然农民工习惯或者喜欢上了他们生活着的这个城市,但“住房没有保障”、“失业找不到工作”、“养老得不到解决”等这些问题一直困惑着他们,是其不愿落户城市的主要原因,也是当下农民工市民化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链接看点:农民已不屑于当市民?反思城镇化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15年年会”上发言称,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有三方面问题需要重视。
首先是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问题。一方面农民土地征收问题诟病非常多,伤害农民利益;另一方面城市土地不合理利用对农民负面影响也非常大。
第二个需要重视的问题是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如果“均等化”的问题不解决,进城农民只能被边缘化、只能是“二等公民”。
第三个需要关注的是城镇化过程中乡村怎么办的问题。现在各地发展很不平均,确实有相当部分农民为自己转不成市民而苦恼,但也看到很多农民已不屑于当市民,他们觉得自己那里的生活比城市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