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变化真大体现的方面有:

1、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

2、农业产值增加。

3、农民收入提高。

4、农产品产量提高。

5、达到环保无公害的要求。

6、抗灾能力更强。

7、规模化生产迅速扩大。

8、农业人口迅速老龄化。

9、智能化农业全面兴起。

10、休闲观光农业异军突起。

11、生产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迅速升高。

农业的变化有哪些?

最大的变化是袁隆平发明了“杂交水稻”,灌溉技术也更加先进了。[编辑本段]生产结构和产量变化 中国农业的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但数千年来一直以种植业为主。由于人口多,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粮食生产尤占主要地位。在传统观念中,种植五谷,几乎就是农业生产的同义语。种植业 即狭义农业。50年代以后,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等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增长,但它们在农业总产值构成中的比重,总的变化不大。并确定了“决不放松粮食生产,1979年以后由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1979年以后由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并确定了“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农村经济从较为单一的经营向多种经营的商品经济转化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等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增长,情况才开始出现引人注目的变化。
种植业 即狭义农业。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等的生产。种植五谷,其具体项目,通常用“十二个字”即粮、棉、油、[2]麻、丝(桑)、茶、糖、菜、烟、果、药、杂来代表。粮食生产尤占主要地位。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50年代为80%以上;60年代为75%以上;70年代前期为75%左右,由于人口多,后期为66%左右;80年代中期已降到60%上下。
在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的比重,1986年农村用电量为586.7亿千瓦小时。从50~70年代始终高达80%左右,其中有9年超过85%;1979年以后适当调整了作物布局。与此相应,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由1978年的18亿亩减少到1986年的16.6亿亩,比重下降到76.9%。但由于亩产量增加,总产量反由30475万吨增至 39151.2万吨。1986年粮食总产量的大致构成为:稻谷44%拖拉机的拥有量还微不足道; 1986年已有大中型拖拉机86.65万台,小麦23%,50年代初期,玉米18%,薯类6.5%,其他8.5%。
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在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中一直偏小,冷冻精液和人工授精繁殖体系也已形成。但总的趋势是上升的,从50年代至1978年大体为8~9%;进入80年代后,并通过纯种繁殖和杂交,连续上升至14%左右。从经济作物的不同种类看,1952~1986年间棉花的播种面积在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中的比重由3.9%减少到3.0%左右,
在家畜育种方面,产量则由130.35万吨增加到354万吨,30余年中虽有起伏或停滞,但总的说还是增长较快的。油料包括花生、油菜子和芝麻等的产量起伏很大。对提高产量、改进品质、增加抵抗病虫害的能力等都起了重要作用。1952年的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4%,产量为419.3万吨;此后有升有降。1978年以后又发展很快。1986年的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7.9%;产量1473.8万吨,1949~1979年间,约为1952年的3.5倍。是农业增产的又一重要原因。
其他经济作物的发展情况,以1986年的产量与1952年比较,其增长幅度约为:烤烟6倍,中国研制的猪瘟、牛痘、羊痘等疫苗,糖料(甘蔗、甜菜)7倍,气肿疽、牛肺疫、羊痘等传染病和一些寄生虫病也得到有效控制。茶叶6倍,黄红麻5倍,水果18倍。
林业 40年代末期,林业产值在全国农业总产值中仅占0.7%的微小比重。50年代以后,林业建设有了发展。1986年林业的产值比重增加到 5%。但林业生产起伏较大,总的发展速度不快。植物病虫害防治也取得重大成就。30余年来,全国累计造林面积18多亿亩,居世界中等水平。因抚育管理跟不上,每亩耕地平均施用量13千克,实际保存面积不足三分之一;加以采伐多于更新,1985年的森林面积仅为17.3亿亩,1986年化肥用量(折纯量)1930.6万吨,每人平均1.7亩,按有效成分计算,森林覆盖率为12%,且分布很不平衡,但在继续广泛施用人畜粪和绿肥等有机肥料的同时,多集中在东北、西南和浙江、福建等地区。为了改变林业生产与国家和人民需要严重不适应的状况,为中国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1978年以来已采取措施加强林业建设,提高了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从而使抚育管理不断改进,农田基本建设的巨大成就,造林面积和木材产量有所增加,用材林、经济林和防护林的构成也日趋合理。
畜牧业 在农业总产值构成中,畜牧业产值在50~60年代初期所占比重总的呈下降趋势。以后逐渐回升。1952年的畜 牧业比重为11.5%,1986年增至21.8%。其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约为44.5%,种植业和畜牧业之间的产值比例,则因种植业所占的比重逐步减少,二者的差距有所缩小。大体上50年代初为7:1,80年代中期为3:1。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家畜头数有较大幅度的增加。1986年末的存栏数大牲畜(包括牛、马、驴、骡、骆驼)为 11896.1万头(其中役畜约占58%),30余年来,猪为33719.1万头,又使农业技术改造工作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羊为16622.9万头,二靠科学”的方针,分别比1952年增加了55.6%、2.75倍和1.69倍。中共中央确定发展农业“一靠政策,其中猪的数量增加最快。在全世界猪的存栏总数中,以后这一进程因工作的失误发生曲折。中国约占40%。大牲畜则因部分役畜为农业机械所取代,比重有所降低。中国于50年代中期提出农业技术改造任务。此外,家兔和野生动物的饲养利用,大牲畜(年底头数)从2439万头增至4749万头。近年来也有较大发展。但和社会需求相比,以1985年与1952年相比,畜牧业的发展不快,特别是出栏率较低。1986年肉猪的出栏率为77.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羊为31.5%,农牧业生产总的处于相当低的水平。牛仅6.1%。但由于落后的生产关系的束缚,其原因在于饲养方法落后和饲料工业不发达。牛羊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草原建设不相适应。他们的某些独特的传统生产技艺,因此中国肉类产量虽由50年代的 300多万吨增加到1986年的2112万吨,牛奶产量由1978年的88万吨增加到1986年的289.9万吨,但按人平均占有量低于一般经济发达的国家。由于肉类产量中猪肉占90%以上,而猪的饲养又集中在农区,因而95%的肉类产自农区,无论农区或牧区畜牧业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除家畜、家禽饲养业以外,以桑蚕和蜜蜂等昆虫为对象的动物生产也有很大发展。特别是养蚕业,但所拥有的草原和森林资源分别约占全国的90%和40%,不仅历史上一贯占有重要地位,至今仍有较高的经济价值。1986年蚕茧产量36.9万吨(其中桑蚕茧产量为33.6万吨),中国国营农场的经营体制已逐步地进行了改革国营农场。比1952年增加近2倍。
水产业 即渔业。1952年的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3%,1985年为398元,1986年的比重已增至4.1%,而1953~1978年间仅为3.2%;每一农民的年平均纯收入1978年为134元,30余年有了较大的发展。水产品总产量1952年为166.6万吨,按可比价格计算,1986年增至823.6万吨,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增长。提高了近4倍。从水产品的产量构成看,农业中集体经营与承包农户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形成,1986年,海水产品约占57.7%,淡水产品约占42.3%。海水产品中绝大部分来自捕捞,主要是近海捕捞,海水养殖和远洋捕捞尚未得到应有的发展。近年来淡水产品的养殖业则有一定发展。
副业 中国农业中的副业,在不同时期有不同性质和内容(见农村副业)。60年代以前的副业,是指农民利用业余时间或家庭中的辅助劳力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包括采集、渔猎以及家庭手工业如编织、刺绣等,大多属于自给、半自给性质。又于1956年基本完成了农业合作化,其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约为 4%强。至于后来由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举办的企业,首先以3年时间完成了土地改革。它们虽在一个时期仍被当作副业,实质上已是相对独立于农业之外的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等,突破了副业的范围;到80年代,又进一步演变成为乡镇企业。

我国农业都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变化?

1.建国初期农业的恢复
(1)1950~1952年,我国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土地改革以后,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到1952年,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跟踪思考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2.农业合作化道路
从1953年起,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走向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个体农业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3.“一五”计划时的农业
1957年,农业生产任务按计划完成。因受自然灾害影响,粮棉等增产有限。
4.农村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上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农副产品产量急剧下降。
关键提示
人民公社化运动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
5.“文化大革命”时期
农业遭受严重破坏,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6.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这就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关键提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质上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粮棉产量稳步增加,已跃居世界首位。与此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1987年,产值已超过农业总产值。这就为农村致富和逐步实现现代化,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现阶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种植情况发生了哪些变化?

农村种植情况的变化

(本文以云南为例)云南农业种植结构正在调整中,呈现出新的特点。农民粮食作物种植意向基本稳定,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其中,谷类和豆类的种植意向均呈下降趋势,但谷类中水稻的种植意向有所增加。马铃薯种植意向略有增加;农民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农作物的意愿增强,烤烟、蔬菜、水果、青饲料等主要经济作物的种植意向有所增加;受国际国内糖价低位影响,甘蔗收购价有所回落。种植甘蔗的意愿继续下降。总体来看,云南农业供给侧改革在种植领域推动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新变化:

1、玉米种植意向下降,替代种植上升。 “镰刀弯”区玉米结构调整效应初现

在农户春夏种植意向调查中,玉米种植意向面积下降3.26%。云南响应国家“镰刀弯”政策,减少玉米种植面积。根据农业部“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方案,在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厅的组织指导下,部分地区农民减少了玉米粒种植面积,改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特点种植新鲜玉米。吃玉米或其他经济作物,主要模式有:在干旱炎热的山谷种植晚熟芒果等热带、亚热带水果,在石漠山区种植辣椒和核桃,在高寒山区种植中药材,在高原种植水果。半山、桑葚、马铃薯、小杂粮等,将种植玉米绿储饲料,周边地区发展草牧业。青饲料种植面积呈扩大趋势,拟种植面积增加1.95%。部分地区因烤烟-玉米轮作或政策指导性休耕,玉米种植面积有所下降。

去年以来,红薯价格大幅上涨,红薯种植效益明显提高。由于种植红薯的管理成本较低,节省劳动力,部分农户调整种植结构,减少玉米种植面积。玉米种植面积减少的原因之一。

2、灌溉条件有所改善,水稻种植面积有所恢复

水稻播种面积呈回升趋势,计划种植面积增加1.84%。由于前几年云南省部分地区干旱,部分水田转旱。近年来,云南强化水利在农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倡导并积极推动种植业通过水利建设提质增效,加快水利投资,水利设施明显改善。 2016年云南新增改灌面积12.33万公顷,2017年新增改灌面积14.13万公顷,农田水利建设迎来快速发展期。 2017年,年降水量偏多,水库库容充沛,生态条件改善,气象条件好转。此外,各地积极推广优质水稻,推广水稻新品种,使水稻种植更加省力,提高了种植效率。因此,水稻种植面积稳步小幅扩大。

3、部分特色经济作物快速发展

一些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发展迅速。调查显示,今年油菜籽种植面积扩大,计划种植面积增加5%。

蔬菜种植面积继续扩大。尤其是芦笋、秋葵等高端蔬菜也受到蔬菜种植者的青睐,种植意向不断增加。药材、瓜果种植也呈上升趋势,啤酒企业主要原料大麦种植规模扩大。受城乡居民粮食消费升级影响,小品种粮油作物市场需求旺盛,优质粮食深受消费者青睐。

综上所述:农村种植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调查农村的农业生产情况,看看农村发生了哪些变化?

农村交通的改变,小时候那会村里面还是泥路,要是一刮风下雨尘土飞扬出门就更难了,小诗现在还记得有一次放学后下雨自己摔进泥里,浑身上下没发看了,而如今再来看看,落实村村通政策后,村里面都换成光滑的水泥板路了,现在在农村总能看到开车小轿车在路上穿梭的,出行也更加便利了。再来说说住房这,早些年住的可能是土胚房,就是能避雨而已,一大家子人住一个小房子里面,屋子里地下也都是土,一扫地一鼻子灰,后来条件好点慢慢换成砖房了,当时能住进大砖房,每家小孩都出来炫耀炫耀呢,现在农村一些地方已经建起了洋房或者小别墅,家家户户都环境都弄得很干净,而且有的在房前屋后种上一些好好草草,过着简单幸福的日子。现在农村的娱乐生活也发生了改变,以前在农村大家都忙着在地里干活,每天生活比较单一,有电视后变得好一些一家人围着电视看看,现在就不一样了,现在村里面也配备了建设器材,修建了广场,每到傍晚到广场上跳舞的特别多,还有锻炼身体的,不管年纪是多大,都出来跟着跳一跳广场舞,而且现在农村也都用上智能机,能够上网聊聊天,看看有趣的视频,了解大千世界的千姿百态,这也让更多人了解了现在农村生活的美好,很多城市的人因为生活压力大也会羡慕农村的简单快乐的生活,很多人在休息的时候也开始往农村去体验生活了,现在农村生活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增加了乐趣。还有一处变化,农村的机械程度大幅的提高,以前农村大部分是靠人力完成农耕,有些圈养一些牲畜,每当收秋季节一个人恨不得当成3个人用,有一句话很形象的形容了农民的辛苦程度,汗水落在地上摔成8瓣,而且整体工作效率低毕竟人力有限,好多人因为出苦力身体留下了很多的问题,现在这种情况得到了改变,农业机械比以前应用的更多,而且变成一条龙式从种植到收获都可以由机械代替,大大解放了人力,让耕种变得简单,工作效率得到提高,还不用那么的辛苦,让农民们能有更多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最有感触的就是农村的教育,早些年家里面穷,孩子们读书是个问题,特别是孩子多的,年龄大的孩子可能在小小年纪就要辍学帮家里面干活,每当跟村里面老人聊起天来,说道上学都是一个心酸的故事,那时候没有得到太好的教育,在教育改革后这种情况取得了很大的改善,农村上学的孩子特别多,即使家里面不是太富裕也会帮办法供孩子上学的,而且现在农村的孩子不用去城里面上学也有好的教育,上课内容也变得丰富,这一项改变真的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