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涵盖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具体包括:

1、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这部分习俗主要以农谚的形式存活在当今生活中,对农业生产起着指导和训诫的作用。

2、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我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因此在生产力不发达的传统社会,靠天吃饭的人们重视自然力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3、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人们还对臆想中的自然力怀着敬畏的感情,常常认为农业的丰歉与否与超自然力相关。

4、农业禁忌、祭祀习俗。这一方面是农业不能充分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反映,另一

农业民俗

农业民俗是伴随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它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和周期性特点,是农民在长期的观察和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的文化产物,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因此这类民俗涵盖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具体包括:

一 、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这部分习俗主要以农谚的形式存活在当今生活中,对农业生产起着指导和训诫的作用。

二 、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我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因此在生产力不发达的传统社会,靠天吃饭的人们重视自然力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许多谚语里还能窥见旧时这一习俗的概况;具体农谚

三 、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人们还对臆想中的自然力怀着敬畏的感情;常常认为农业的丰歉与否与超自然力相关,所以那时候的人们除了努力耕作之外,更注重观察他们一向中的超自然神灵。

四 、农业禁忌、祭祀习俗。这一方面是农业不能充分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是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例如在有些地区,正月初十忌风,可以禳风除灾,惊蛰在墙角撒石灰,可以避虫蛇等等;

五 、祭田神、先农和灶神的习俗。

六 、农业生产过程习俗。这类习俗包括农业生产工具的制作和使用,以及具体的生产程序等,如古时候有一个揠苗助长的故事就是讥刺那些不尊重农业生产规律的人

七 、农业娱乐风习,这一习俗是来源劳动实践也伴随生产活动自然形成娱神娱人的具有文娱性质的民俗文化。

农业生产民俗的核心是

农业生产民俗的核心是耕种的程序和方法。农业生产民俗属于物质民俗范畴,为生产民俗的一部分。又称农耕灌溉民俗、农村经济民俗。是源于农业经济活动的一种文化现象。起源于采集古俗,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存在于中外与农业有关的活动中。分类和内涵农业民俗大致包括生产、信仰、仪式、语言和娱乐5个方面。农业生产习俗同具体农耕活动直接相关的习俗惯制,包括农具的制作和使用、耕种的程序和方法、劳动组合和佣工方式等。农业的最早形式是刀耕火种,这是原始农业生产习俗的主要内容。以后又有锄耕和犁耕。农业发展始于野生植物的栽培,古老的粮种大麦、小麦和粟在亚洲、欧洲和北非同时被种植,稻起源于中国南方及印度,玉米、黑麦分别始种于南美和高加索。不同农作物的种植产生不同的方法和习俗,农作物种类的传播是农业生产习俗流传和相互影响的重要因素。农具的创造和发展经历了双手简单加工、原始锄类、木金复合工具和半机械化、机械化的阶段,在使用方式及相关的土、水(见桔槔、水车)、肥、种和管理等方面形成系列化操作习俗,与此相关则有使用人力、畜力、风力、水力和机械力的不同风习。农业生产习俗中又有与农事季节性特征相关联的农时节令知识,即通常所说的民间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