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是指由于温度差别而转移的能量;也是指1公克的水在1大气压下温度上升1摄氏度所产生的能量 ; 在温度不同的物体之间,热量总是由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即使在等温过程中,物体之间的温度也不断出现微小差别,通过热量传递不断达到新的平衡。

热学又称热物理学,是研究热现象的科学。热学一般分为热力学和统计力学两部分,前者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宏观理论,后者是建立在量子力学和数理统计学上的微观理论。

热,不是物质,真空不能传热。

热的本质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

热的本质是微观物质的运动。
热能是指微观物质热运动所具有的能量。
温度的本质是微观物质的运动速度。微观物质的运动速度越快,温度越高。
热运动
热运动是指微观物质的运动。热运动的形式分为流动、振动和自旋。
1.分子热运动的形式是振动。
气体分子热运动。在常温常压下,空气分子的平均速度是500米/秒,在1秒钟内,每个气体分子相互相撞500亿次。例如:茉莉花一旦开了花,全家甚至邻居都可以闻到扑鼻香气。鱼、肉腐烂会弄得周围臭气熏天。
液体分子热运动。例如:在一杯清水里滴入1滴墨水,墨水就会慢慢散开,和水完全混合。这表明一种液体的分子进入到另一种液体里去了,或者说液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用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向每个杯里滴进1滴红墨水,发现热水杯里的红墨水比冷水杯里的扩散得快些。这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度越大。
1827年,英国的布朗把藤黄粉放入水中,然后取出1滴悬浮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藤黄小颗粒在水中不停运动,而且每个颗粒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都改变得很快,好像在跳一种乱七八糟的舞蹈。
固体分子热运动。例如:把表面非常光滑洁净的铅板压在金板上,几个月以后就可以发现,铅分子跑到了金板里,金分子也跑到了铅板里,有些地方甚至进入1毫米深处。如果放置5年,金板和铅板就会连在一起,它们的分子互相进入大约1厘米。
2.原子热运动的形式是自旋。原子自旋速度越快,其漩涡半径越大,体积越大。
3.电子热运动的形式是饶核旋转。原子核自旋与电子饶核旋转互为因果关系。
饶核旋转的电子与光子碰撞,产生光线。电子饶核旋转的速度越快,光子的频率越高。
4.等离子热运动。当原子的温度达到一定时,电子与原子核分离,成为等离子。
例如:太阳风以200~800千米/秒的速度流动。

热有质量吗 热是一种物质还是...还是一种能量呢?还是

热是Heat,而能量是energy.质能等式是联系质量与能量energy的关系式,而非热量Heat.Heat表示的是在热传递,热对流和热幅射中转移的能量.是一个过程量.如果问Energy是否是物质的话,严格意义上说,不是.在大英百科全书上对...

热到底是什么

热是人类对物体温度的感知
热能是指组成物体的分子所具有的动能,这也是分子热运动的由来
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就是分子内能
分子内能的转移中转移的能量就是热量(过程量)

热的本质是什么

关于热的本质的认识
人类在生活和生产中最早接触到的自然现象之一就是热现象。
热究竟是什么,
历史上对
此有过长期的争论。
从史前时期直到
18
世纪初,
虽然人们对热现象的本质进行过许多探索,
但由于掌握的知识不够丰富,方法不够科学,因而对热的本质认识只是一些设想。
18
世纪
初到
19
世纪中叶,蒸汽机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促进了工业迅速发展。人们为进一步提高热机
效率,
对物质的热性质作了深入研究,
从而推动了热学实验的发展,
从此对热现象的研究走
上了实验科学的道路。
为了定量地解释实验结果,
一些学者根据片面的实验事实认为,
热是
一种没有质量的流质,叫热质;
但热质说不能解释摩擦生热、
撞击生热等现象。另一些学者
认为热不是一种流质,而是物质运动的一种表现。
1842
年,德国医生
J

R
.迈尔的论文提
出能量守恒的学说,他认为热是一种能量,能够和机械能互相转换。后来
J

P
.焦耳前后
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做了许多实验,
测定热功当量,
得到了完全一致的结果,
从而给能量守恒
和转化定律奠定了坚实基础。

1
、热质说和量热学的发展

古代原子论者相信热是一种物质的;近代伽桑狄(
Gassendi
Pierre

1592

1655
)也明
确提出了“热原子”和“冷原子”的概念,认为物体发热是因为“热原子”在起作用。伽桑
狄的理论虽然只是思辨性的,
但却受到后来物理学家的重视,
并由此发展出了热质说。
热质
说的观点认为,热是一种自相排斥的、无重量的流质,称作热质。它不生不灭,可透入一切
物体之中。一个物体是“热”还是“冷”
,由它所含热质的多少决定。较热的物体含有较多
的热质,
冷热不同的两个物体接触时,
热质便从较热的物体排入较冷的物体,
直到两者的温
度相同为止。
热质说确实可以解释当时碰到的大部分热学现象:
物体温度的变化可以看成是吸收或放
出热质造成的,
热传导是热质的流动,
物体受热膨胀是因为热质粒子相互排斥,
潜热是物质
粒子与热质粒子产生化学反应的结果。
由于热质是一种物质;
一个物体所减少的热质,
恰好
等于另一物体所增加的热质;
从而热质在传递过程中是守恒的;
即遵从物质守恒定律。
热质
说的这些优点,赢得了当时大多数学者的赞同。
1738
年,法国科学院曾悬赏关于热本性的
论文,
获奖的三个人都是热质说的拥护者。
可见在当时热质说已被很多人接受。
因为这种学
说,能比较直观地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和实验结果,所以得到了广泛的承认。
热学是从对热现象的定量研究开始的。
定量研究的第一个标志是测量物体的温度。
早在
上一个世纪,
伽利略就已经造出了第一个温度计,
以后意大利齐曼托学社的成员们继续研究
温度计。
测温的基本依据是物质的热胀冷缩,
其次还要有一个约定的标度系统。
伽利略的温
度计利用的是空气的受热膨胀和遇冷收缩,
但没有固定的刻度。
齐曼托学社将一年中最冷和
最热的时候作为两个固定点,
制定了一个大致的计量系统。
他们发现,
冰的溶点是一个常数,
这启发后来的人们将此作为固定点。惠更斯在
1665
年已提出以化冰或沸水的温度作为计量
温度的参考点。

热的本质是什么? 热能在真空中传递吗? 还有热与辐射有什么关系?

可在两个热力系之间或热力系与外界之间因温度差而传递的一种能量形式。
热的充分根源在于运动,即热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着的是物体内那些为肉眼所看不见的细小微粒;微粒本身是球状的,因为只有这样,固体变热时才能保持它的外形;热量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的原因,是由于高温物体中的微粒把运动传给低温物体中的微粒造成的,而且给出的运动的量与接受的运动量相等,一物体使另一物体变热时,它自身便会变冷,这就肯定了运动守恒在热现象中的正确性;气体分子的运动呈现一种“混乱交错”的状态,是杂乱无规则的。
热的本源是钻在物体细孔中的、具有高度可产塑性和贯穿性的物质粒子,它们没有重量,彼此间有排斥性,而且弥漫于全宇宙。
(所以热能可以真空中传递)
热与辐射关系应该是一种传递方式

我们平常说热实际是一种什么?

热
物理学名词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10个义项

科普中国 |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热量是指由于温度差别而转移的能量;也是指1公克的水在1大气压下温度上升1摄氏度所产生的能量 ; 在温度不同的物体之间,热量总是由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即使在等温过程中,物体之间的温度也不断出现微小差别,通过热量传递不断达到新的平衡。
中文名

外文名
Heat
所属
热力学名词
单位
焦耳 J
定义
由于温度差别而转移的能量
快速
导航
定义发展简史观点公式及单位
分类
热可以指:
热学
热量
热能
热运动
相对地高的温度
定义
热学
热学又称热物理学,是研究热现象(即与温度有关的物理现象)的科学。
热学一般分为热力学和统计力学两部分,前者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宏观理论,后者是建立在量子力学和数理统计学上的微观理论。[1]
热量
热量是指由于温度差别而转移的能量;也是指1公克的水在1大气压下温度上升1摄氏度所产生的能量; 在温度不同的物体之间,热量总是由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即使在等温过程中,物体之间的温度也不断出现微小差别,通过热量传递不断达到新的平衡。
由于温差的存在而导致的能量转化过程中所转化的能量;而该转化过程称为热交换或热传递;热量的公制为焦耳。
热量与热能之间的关系就好比是做功与机械能之间的关系一样。若两区域之间尚未达至热平衡,那么热便在它们中间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另一方传递。任何物质都有一定数量的内能,这和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的无序运动有关。当两不同温度的物质处于热接触时,它们便交换内能,直至双方温度一致,也就是达致热平衡。这里,所传递的能量数便等同于所交换的热量数。许多人把热量跟内能弄混,其实热量指的是内能的变化、系统的做功。热量描述能量的流动,而内能描述能量本身。充分了解热量与内能的分别是明白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关键。
热能
在热力学中,热能(Thermal energy)是能量的一种形式,指存在于系统中的内部能量,宏观表现为物体的温度。 一个物体的热能和其整体的运动状态(即物体的位置与速度)无关,仅和物体的内部状态有关,因此我们有时也称热能为内能。热能是这个概念在物理或热力学方面没有明确定义,因为内部能量可以在不改变温度的情况下进行改变,而无法区分系统内部能量的哪一部分是“热”。热能有时被松散地用作更严格的热力学量(例如系统的(整个)内部能量)的同义词;或用于定义为能量转移类型的热或显热(正如工作是另一种类型的能量转移)。热量和工作取决于能量转移发生的方式,而内部能量是系统状态的属性,因此即使不知道能量到达那里也是可以理解的。[2]
热运动
热运动是自然界中独立存在的基本运动形式之一,有巨大数量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电子或点阵粒子等)参与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并伴有频繁碰撞。
温度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来讲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只能通过物体随温度变化的某些特性来间接测量,而用来量度物体温度数值的标尺叫温标。它规定了温度的读数起点(零点)和测量温度的基本单位。温度理论上的高极点是“普朗克温度”,而理论上的低极点则是“绝对零度”。“普朗克温度”和“绝对零度”都是无法通过有限步骤达到的。国际上用得较多的温标有摄氏温标(°C)、华氏温标(°F) 、热力学温标(K)和国际实用温标。
发展简史
热是什么?自古以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十六世纪以后,热的本质的问题又引起了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的注意。
培根
培根从摩擦生热等现象中得出“热是一种膨胀的、被约束的而在其斗争中作用于物体的较小粒子之上的运动”,这种看法影响了许多科学家。
波义耳
波义耳看到铁钉被捶击后会生热,想到铁钉内部产生了强烈的运动,所以认为热是“物体各部分发生强烈而杂乱的运动”;笛卡尔把热看作是物质粒子的一种旋转运动。胡克用显微镜观察了火花,认为热“并不是什么其他的东西,而是一个物体的各个部分的非常活跃和极其猛烈的运动。”牛顿也指出物体的粒子“因运动而发热”。洛克甚至还认识到“极度的冷是不可觉察的粒子的运动的停止”。
波义耳动摇于热的运动说和热质说之间。在考察放在真空容器中的一块炽热的铁可以使器壁感受到热的现象时,他认为这似乎只能用“热”自己传过来加以解释。波尔哈夫认为,热的本源是钻在物体细孔中的、具有高度可产塑性和贯穿性的物质粒子,它们没有重量,彼此间有排斥性,而且弥漫于全宇宙。1789年,拉瓦锡还将“热质”和“光”列入无机界二十三种“元素”之中。
罗蒙诺索夫
俄国学者罗蒙诺索夫在十八世纪四十年代提出了两篇关于物理学的论文,第一篇是关于热力学基础的,题为《关于热和冷的原因的思索》(1746);第二篇是关于分子运动论的,题为《试论空气的弹力》(1748)。
布莱克
布莱克是热质说的一个重要倡导者。他虽然相信最终会发生现热“将不是化学的,而是力学的”,但他又很难否定热质说。他觉得热是运动的学说还有不少困难。例如,如果说热是物质内部粒子的运动,那么密度大的物质由于其内部粒子吸引力强而不易振动,比热就应越大,但为何水银的比热反而比水的比热小呢?对于“潜热”,用粒子的机械运动更难作出解释。所以布莱克宣称他“不能形成这种内部振动的概念”,而采取了热是某种特殊物质的观点。
本杰明·汤普逊
但是,到了十八世纪末,热质说受到了严重的挑战。1798年,出生于美国,后来加入英国国籍的物理学家本杰明·汤普逊即伦福德伯爵向英国皇家学会提出了一个报告,说他在慕尼黑监督炮筒钻孔工作时,注意到炮筒温度升高,钻削下的金属屑温度更高的现象,他提出了大量的热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他在尽量作到绝热的条件下进行了一系列钻孔实验,比较了钻孔前后金属和碎屑的比热,发现钻磨不会改变金属的比热。他还用很钝的钻头钻炮筒,半小时后炮筒从60℉升温到130℉,金属碎屑只有五十多克,相当于炮筒质量的九百四十八分之一,这一小部分碎屑能够放出这么大的“潜热”吗?他在笔记中写道:“看来在这些实验中,由摩擦产生热的源泉是不可穷尽的。不待说,任何与外界隔绝的物体或物体系,能够无限制地提供出来的东西,决不可能是具体的物质实体;在我看来,在这些实验中被激发出来的热,除了把它看作是‘运动’以外,似乎很难把它看作为其他任何东西。”
戴维
六年以后,热质论者还在辩解说伦福德实验中的热是从周围的“热质海洋”中吸收来的。1799年,英国化学家戴维进行了这样的实验:在一个同周围环境隔离开来的真空容器里,利用钟表机件使里面的29℉的两块冰互相摩擦而熔解为水。在这个实验中,“热质海洋”被外面的冰壁隔绝,而摩擦的冰块只能吸收“潜热”熔解为水,是不可能挤出“潜热”的;冰在熔解后又变成了比热更大的水。因此,在这里,“热质守恒”的关系不再成立了。戴维由此断言“热质是不存在的”。在对粒子振动的思想犹豫了一段时间之后,1812年他终于明确提出:“热现象的直接原因是运动,它的转化定律和运动转化定律一样,同样是正确的。”
伦福德和戴维的实验都支持了热是运动的看法,但这并没有结束热质说的历史。只有托马斯·杨在他1807年的那本书中对热质说进行了驳斥。但依然有很多其他人坚持着热质说。直到1848年,W·汤姆逊还从热质说的观点对焦耳的研究结果提出过质疑。
观点
电子运动说
热是能量的表现形式,既然是能量,那么它就必须遵守能量的某些规律,能量不能离开物质而存在`物量一体,一个物体越快它的能量就有多大。
在原子和原子之间除了电子几乎是没有什么物质,接近于真空,如果假设热是那些微小物质的话又不符合热传导的某些规律,因为如果是那样的话,原子之间对于它们有很多空隙,那么热会被很快散发
热的表现形式就电子运动的快慢,原子是不可能的,热只能由电子转移到电子。
这个结论显然是符合下面这些规律的:
很多分子的导热速度不同,有些分子的组合形式是不同的。
假如一个电子同时被两个原子吸引,那么就被被固定到中间而不能自由移动,这类分子的导热性质就比较差了,而第二种分子的自由电子是比较多的,这类分子的导热性质就比较好了,铁就是一种。
而热分解反应可以看成是电子运动的快,而脱离了另一个原子的束缚。
热是波
做功或热传递(包括对流.辐射.热传导)。热以波的形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播。热可加速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热质说
热是运动的观点尚缺乏足够的实验根据,所以还不能形成为科学理论。随着古希腊原子论思想的复兴,热是某种特殊的物质实体的观点也得到流传。法国科学家和哲学家伽桑狄认为,运动着的原子是构成万物的最原始的、不可再分的世界要素,同样,热和冷也都是由特殊的“热原子”和“冷原子”引起的。它们非常细致,有球的形状,非常活泼,因而能渗透到一切物体之中。这个观念,把人们引向“热质说”。[3]
热质说简易地解释了当时发现的大部分热学现象:物体温度的变化是吸收或放出热质引起的;热传导是热质的流动,对流是载有热质的物体的流动,辐射是热质的传播;物体受热膨胀是因为热质粒子间的相互排斥;物质状态变化时的“潜热”是物持粒子与热质发生“准化学反应”的结果;摩擦或碰撞的生热现象,是同上于“潜热”被挤压出来以及物质的比热变小的结果;等等。由于热质的物质性,所以它也遵从物质守恒定律,这是混合量热法的理论根据。
在热质说观点的指导下,热学研究所取得的主要进展有:布莱克发现了比热和“潜热”;瓦特从理论上分析了旧蒸汽机的主要缺陷而引导他改进了蒸汽机;傅立叶依据这一物理图象建立了热传导理论;卡诺从热质传递的观点出发于十九世纪初提出了消耗从热源取得热量而得到功的理论。
热质说的成功,使人们相信它是一个正确的学说,从而压倒了热是运动的看法而在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初居于统治地位。
运动说
在两篇论文中,罗蒙诺索夫提出了如下的见解:“热的充分根源在于运动”,即热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着的是物体内那些为肉眼所看不见的细小微粒;微粒本身是球状的,因为只有这样,固体变热时才能保持它的外形;热量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的原因,是由于高温物体中的微粒把运动传给低温物体中的微粒造成的,而且给出的运动的量与接受的运动量相等,一物体使另一物体变热时,它自身便会变冷,这就肯定了运动守恒在热现象中的正确性;气体分子的运动呈现一种“混乱交错”的状态,是杂乱无规则的。
公式及单位
①经某一过程温度变化为△t,它吸收(或放出)的热量.Q表示热量(J),
Q=c×m×△t.
Q吸=c×m×(t-t0)
Q放=c×m×(t0-t)
(t0是初温;t是末温)
其中C是与这个过程相关的比热(容).
热量的单位与功、能量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制中热量的单位为焦耳(简称焦,缩写为J).历史上曾定义热量单位为卡路里(简称卡,缩写为cal),只作为能量的辅助单位,1卡=4.184焦.
注意:1千卡=1000卡=1000卡路里=4184焦耳=4.184千焦
某一区域在某一时段内吸收的热量与释放、储存的热量所维持的均衡关系。
△T=(t1-t0)
②固体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的计算公式:Q放=mq 气体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的计算公式:Q=VqQ表示热量(J),q表示热值( J/kg ),m表示固体燃料的质量(kg),V表示气体燃料的体积(m3)。
q=Q放/m(固体);q=Q放/v(气体)
W=Q放=qm=Q放/m W=Q放=qV=Q放/v (W:总功)
(热值与压强有关)
SI制国际单位:
Q———某种燃料完全燃烧后放出的热量———焦耳 J
m———表示某种燃料的质量———千克 kg
q———表示某种燃料的热值———焦耳每千克 J/kg

爱因斯坦认为热是一种物质吗

不认为。
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进化》一书中就说过:“热量”和“温度”是人们长期未搞清楚的问题,他认为热不是物质,是分子运动现象。
但是在没有分子之前,热就存在了,也就是说,在宇宙大爆炸之前,在奇点中,经过量积累,已经聚集了大量的热。

热 到底是什么呢? 是物质吗? 如果不是物质那热如何产生光呢?

热是能量的表现形式
光可以激发视网膜产生视觉能力之辐射能;电磁波之可见光谱范围为380~770nm(10-9m)
光分为人造光和自然光。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客观世界中斑驳陆离、瞬息万变的景象,是因为眼睛接收物体发射、反射或散射的光。光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
严格地说,光是人类眼睛所能观察到的一种辐射。有实验证明光就是电磁辐射,这部分电磁波的波长范围约在红光的0.77微米到紫光的0.39微米之间。波长在0.77微米以上到1000微米左右的电磁波称为“红外线”。在0.39微米以下到0.04微米左右的称“紫外线”。红外线和紫外线不能引起视觉,但可以用光学仪器或摄影方法去量度和探测这种发光物体的存在。所以在光学中光的概念也可以延伸到红外线和紫外线领域,甚至X射线均被认为是光,而可见光的光谱只是电磁光谱中的一部分。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即既可把光看作是一种频率很高的电磁波(1012~1015赫兹),也可把光看成是一个粒子,即光量子,简称光子。
光速取代了保存在巴黎国际计量局的铂制米原器被选作定义“米”的标准,并且约定光速严格等于299,792,458米/秒,此数值与当时的米的定义和秒的定义一致。后来,随着实验精度的不断提高,光速的数值有所改变,米被定义为1/299,792,458秒内光通过的路程。
光是地球生命的来源之一。
光是人类生活的依据。光是人类认识外部世界的工具。光是信息的理想载体或传播媒质。
据统计,人类感官收到外部世界的总信息中,至少90%以上通过眼睛……
光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电磁波,覆盖着电磁频谱一个相当宽(从X射线到远红外)的范围,只是波长比普通无线电波更短。人类肉眼所能看到的可见光只是整个电磁波谱的一部分。
当一束光投射到物体上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干涉以及衍射等现象。
光线在均匀同等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波,包括红外线,它们的波长比微波更短,频率更高,因此,从电通信中的微波通信向光通信方向发展,是一种自然的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普通光:一般情况下,光由许多光子组成,在荧光(普通的太阳光、灯光、烛光等)中,光子与光子之间,毫无关联,即波长不一样、相位不一样,偏振方向不一样、传播方向不一样,就象是一支无组织、无纪律的光子部队,各光子都是散兵游勇,不能做到行动一致。
激光——光学的新天地
激光光束中,所有光子都是相互关联的,即它们的频率(或波长)一致、相位一致、偏振方向一致、传播方向一致。激光就好像是一支纪律严明的光子部队,行动一致,因而有着极强的战斗力。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事情激光能做,而阳光、灯光、烛光不能做的主要原因。

热的本质是什么?

热的本质是运动。
人类对热本质的探索,很古的时候就开始了,那时,人们只能根据摩擦生热,冷暖转化等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直观地对热的本质作些朴素的猜测,如古希腊人认为热是由于物体运动而获得的。随着实践的发展,根据大量摩擦和碰撞生热的实践经验,人们认为热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英国的培根认为“热本身,热的本质精髓就是运动而不是别的。”法国的笛卡尔认为,热就是物质粒子的旋转运动。波义尔认为热就是由微小物质粒子的急速运动而产生。
18世纪,人们对热现象的认识,走上了一条曲折的道路。英国物理学家布莱克提出了系统的“热质说”,认为热就是一种没有重量,不可称量,不生不变,存在于一切物体之中的可以自由流动的特殊物质,物体的冷热是由热质的多少决定的。热的传导,如同流水由高到低流动着热质,热膨胀是热质注入所致,太阳光透镜聚焦生热,也是由于热质集中等,这种观点统治了上百年,甚至在1789年,拉瓦锡仍把热摆在化学元素表中,属气体元素。
越来越深入的实践,推动着人们对热本质的认识。1797年,英国工程师伦福德,通过生产炮筒的实践,揭露了“热质说”的非科学性,证实了“热动说”的正确性,他发现了筒子屑温度升高,产生大量的热。认识到热是物质运动的表现,是机械功产生的热。这种转化是等效的。他还测定了当量关系的近似值。
1799年,戴维在伦福德的启示下,进行实验:使两块冰在真空中摩擦,而且使周围的温度低于实验设备和冰块的温度。结果,冰块溶化为水。这样,实践再次以事实驳斥了“热质说”。
19世纪中叶,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使“热动说”进一步完善,“热质说”终于破产。1842年,德国医生迈尔,经过对前人实践成果的研究和亲自实践,提出了能量转化守恒的思想。(摘自《哲学趣例300题》,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1版,第213-214页)

热的本质是什么?热是怎么定义的?书上说热表示的是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那么热与运动有着怎么样的联系?

推荐答案从某种意义上是正确的,并深入的。然而却是很不准确,甚至是完全错误的理解。
只能说热量作为一种物体间传递的能量,其物质载体是电磁波,更准确地说,主要是其中的红外光和微波。并不能说热量就是电磁波,更不能说热就是电磁波或红外光。
热只能理解为物质的一种运动方式,这是人们在大量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的正确结论。具体地说,热是(宏观)物质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就称为热运动,热不是任何物质(包括电磁波)本身,而是物质的运动方式。
热也不是表示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热是分子无规则运动本身。衡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物理量是温度。温度和热是不同概念,尽管温度可以代表物体冷热程度,但冷热程度中所指的“热”讲的就是热运动的剧烈程度,而不是热(运动)本身。
物体热运动的能量大小可以用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动能总量表示,并且通常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势能总和并称为内能。
当两个物体间存在温差(即热运动强度不同)时,高温物体将自发地把自己能量的一部分传递给低温物体,被传递的能量称为热量,这个热量的物质载体才是电磁波或光子。从微观上说,高温物体中的分子发射电磁波,降低自身能量,热运动减弱,温度降低。而低温物体中的分子吸收光子,获得能量,热运动加剧,温度升高。
热传导和对流本质上也是分子间发射和吸收光子的宏观效果。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中学生透彻理解并不容易,但最起码能分清大是大非。如有不明欢迎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