弩的出现应不晚于商周时期,春秋时期弩成为一种常见的兵器在使用,仍未知是哪一国家发明。

弩亦弓属,相传为黄帝所造,亦名窝弓。《孙子兵法·作战》中即已将弩和甲盾等一起列为重要的作战物资。到战国时期弩更是广泛的运用于军事之中也从战国早期的擘张弩,《孙膑兵法》中称这种弩“发于肩膺之间,杀人百步之外”,发展到战国晚期出现的蹶张弩:如韩魏的十二石弩等,这些弩因为必须使用更强的力量才能张开,就要求“弩机”更坚固,开始在“弩机”外加装“铜郭”强化机糟。

至今已发现的最早的较完整的弩,是河南省

弩枪是那个时代,哪国人发明的?

 据传,是战国时期楚国的琴氏“横弓着臂,施机设枢”发明了弩(春秋时期,地处南方的楚国在扩展疆土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与当时的少数民族部落发生冲突,从中受到启发,学到弩的制造方法也是自然的。)。弩发明后,不断得到改进,主要体现在弓力的不断加强和弩机的改进上。据记载,当时一张弩质量为369kg,最大射程可达800m。这样的弩单靠人两臂的力量当然是拉不开的,必须由力士以坐姿用两条腿两只手合力张弩(踏张)或利用机械的力量。

弩上最重要的青铜组件。出现于战国,盛行于秦汉,是古代远射兵器中最早的青铜机械装置。包括外框部分的”郭”,钩住和放开弓弦的“牙”,作为扳机的”悬刀”及瞄准的“望山”。用这种弩射出的箭更准确,更具穿透力。

到了战国时期,攻守双方已经开始使用一种更大的弩。例如《墨子·备高临》中的“连弩之车”,所用之箭长1.9m,尾部有绳,在射出之后可以卷回再用。

对于当时以步兵和车兵为主构成的难以横向移动的大型方阵来说,弩具有很强的杀伤力与威慑力,所以为当时兵家所重。如公元前260年发生的秦赵长平之战中,秦军的强弓硬弩发挥了巨大作用,最终将赵国主将赵括射成“刺猬”,取得了这场夺天下之战的胜利。

唐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它的版图扩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北达西伯利亚,西接帕米尔高原,南到南洋诸岛。这自然和唐代军队的战斗力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唐军以轻型步兵和骑兵为主,讲求机动性,弓弩作为主要射远兵器装备了唐朝大部分军队。据《太白阴经》所载,唐代军队一军人数为12 500人,装备弓12 500张(附弦37 500条,箭3 750 000支),弩2 500张(附弦7 500条,箭250 000支),装备比率各占100%和20%。弓和弩的装备有重叠,有的士兵既配弓又配弩。唐军装备的弓分为长弓、角弓、稍弓和格弓4种,长弓步兵用,角弓装备骑兵,稍弓和格弓为皇朝禁军或狩猎所用。弩有臂张弩、角弓弩、木车弩、大木车弩、竹竿弩、大竹竿弩和伏远弩7种。臂张弩和角弓弩属于轻弩,装备单兵使用,其余的都属重弩,如大木车弩,需用绞车张之,箭的尾羽是铁制成的,箭出时“声如雷吼”。另外还有一种车弩也是设在绞车上,一次能同时发射7只箭,可射七百步,所中城垒,无不摧毁。这些重弩由于过于笨重,发射速度又慢,不适于野战,所以一般只用于攻守城战斗。弓在唐时不是管制兵器,而弩绝对禁止民间持有,以防止农民起义军用其对抗朝廷。

弩机作为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发明之一,在公元前就成为我国军事中的重要武器,直至1100年才传入欧洲。

弩是哪国人发明的?

弩亦弓属,相传为黄帝所造,亦名窝弓、其发矢不仗人力,而用机括,力强而及远,较弓为烈,猎人恒设置丛莽阊,使虎豹等误践其机而中矢,于此可见其力之强也。

还有很多说法,不过可以肯定,弩是我们国家发明的。

最早的弩是由谁设计的?

最早的弩是一种青铜手枪式,其顶部的设计属于周朝早期,可能是公元前8世纪或9世纪甚至更早些时候。据史料记载,弩是战国时期楚国冯蒙的弟子琴公子发明的。《事物纪原》中说:“楚琴氏以弓矢之势不足以威天下,乃横弓著臂旋机而廓,加之以力,即弩之始,出于楚琴氏之也。”

弩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据《事物纪原》记载,弩是战国时期楚国冯蒙的弟子琴公子发明的,“即弩之始,出于楚琴氏之也。”

在长沙楚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制造得相当精巧的弩机。它外面有一个匣,匣内前方有挂弦的钩,钩的后面有照门,照门上刻有定距离的分划,其作用类似现代步枪上的标尺。

匣的下面有扳机与钩相连,使用时,将弓弦向后拉起挂在钩上,瞄准目标后扣动扳机,箭即射出,命中目标。弩的发明是射击兵器的一大进步。

我国古籍中关于弩的记载很丰富。《吕氏春秋》记述了青铜触发装置的精确性,它是我国人在发展弩方面取得的成就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

青铜触发盒嵌入托中,在它的上面有一个槽,放弓箭或弩箭。弩的触发装置是一个复杂的设备,它的壳,包括在两个长柄上的3个滑动块,每件都是用青铜精铸而成的,机械加工达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精确度。

战国时弩机的种类就比较多了。如夹弩、庾弩是轻型弩,发射速度快,通常用于攻守城垒;唐弩、大弩是强弩,射程远,通常用于野战。

据《战国策》记载,韩国强弓劲弩很出名,有多种弩皆能射600步远。《荀子》也载有魏国武卒“有12石之弩”等事例。

弩的发明、制作和使用,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公元前341年,齐、魏两军在马陵展开大战,即著名的“马陵之战”。孙膑指挥齐军埋伏在马陵道两侧,仅弩手就有近万名。当庞涓率魏军经过此地时,万弩齐发,魏军惨败,庞涓自杀身亡。

弩的数量也很可观。公元前209年,秦二世有5万名弩射手。公元前177年,汉文帝手下的弩射手数目与秦相差不多。但这并非意味着在当时只有几万副弩。

据《史记》记载,约在公元前157年,汉太子刘启掌管有几十万副弩的军火库。这就是说,2000多年前,我国人已经有了成批生产复杂机械装置的能力。

有学者认为,我国弩的触发装置“几乎和现代步枪的枪栓装置一样复杂”。

汉代弩的制造有了进一步发展,并逐步标准化、多样化,不但有用臂拉开的擘张弩,还有用脚踏开的蹶张弩,但通常用的是6石弩。

汉代格栅瞄准器的发明并很快用于弩上,进一步提高了弩的命中率。这些格栅瞄准器在世界上是最早的,和现代的照相机和高射炮中的有关机械装置类似。

三国时期,诸葛亮还曾设计制造了一种新式连弩,称为“元戎”,“以铁为矢”,每次可同时发射10支弩箭。

弩是分工制作的,已发现的大多数弩的触发装置上都有制作者刻的名字和制造日期。弩的致命效用的原因之一是广泛采用毒箭。而且由于瞄准好的弩箭能够很容易地穿透两层金属头盔,所以没有人能抵挡得住。

在以后的各朝代中,弩作为一种重要的兵器仍备受青睐,并得以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

北宋时期,有人敬献给皇帝的一种弩,可以刺穿140步开外的榆木。还有一种石弩,它可用连在一起的两张弓组成,需几个人同时拉弦,可一齐射出几支弩箭,一次即可杀死10个人。

宋代的手握弩可射500米远,在马背上时可达330米远。

连发弩克服了装箭的困难,可以快速连射。弩箭盒安装在弩托里的箭槽的上方,当一支弩箭发射后,另一支马上掉到它的位置上来,这样就能快速重复发射。100个持连发弩的人,在15秒内可射出2000支箭。连发弩的射程比较短,最大射程200步,有效射程80步。连发弩在明神宗时已广为流传,有不少样品至今仍保存在博物馆中。自明代以后,随着火药大规模的应用在战场上,热兵器逐渐取代了弩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