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小学德育目标的依据有以下几点: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国家教育方针和i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确立小学德育目标的依据有哪些

1.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2.国家 教育方针和i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4.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应该是比较全面的了,招教书上就是这样

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其要求体现在哪些方面

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

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德育目标其要求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思想、政治、道德准则或规范方面的目标;

②思想品德心理发展的目标;

③思想品德能力方面的发展目标。

德育实施的序列应与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序列相结合,循序渐进,因此在思想政治道德准则的教育目标的排列上按照道德──思想──政治的顺序。

道德品质、思想品质、政治品质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尤其是思想品质应包括政治思想内容,思想品质和政治品质很难严格区分,故在目标的表述上将二者结合起来。

制定学校德育目的的依据有

常见的中小学德育原则为以下八个:导向性原则、疏导性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长善救失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1.涵义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学生正处在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强,但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能力,容易被外界社会所影响。这时若无正确的引导,他们可能会背离德育的目标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德育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为学生的品德发展指明方向。

在学习导向性原则时,需要注意与之后的疏导原则进行区分。

2.要求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

1.涵义

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摆事实,讲道理,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如班主任通过将恋爱比作吃杏的方式说服班上女生不早恋,就是遵循了德育中的疏导原则。

2.要求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1.涵义

此原则也被称为“严慈相济原则”,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对学生宠爱、溺爱和放任,更不能专制。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恒、严而有方。

2.要求

(1)教育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尊重学生的态度,关心爱护学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

(2)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教育者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道德要求。

四、知行统一原则

1.涵义

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陶行知曾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体现的就是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

2.要求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是什么

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

小学教育坚持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较高思想素养、宽厚基础知识、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良好综合素质,能适应小学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创新精神的小学教师为培养目标。

扩展资料

在构建课程结构体系上坚持体现“三性一体”的特征,三性指高等教育的共性、高师教育的特性、与小学教育专业的个性,一体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为一体。

在培养工作中坚持大学通识课、基础专业课、学科专业课、公共选修课、活动课、社会实践课六个课程平台以小学教育专业实践和小学教育研究一线贯穿,并充分体现小学教育专业综合培养、学有专长的2111人才培养特色。

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大学通识课、基础专业课的基础上设置了中文、数学、英语、体育、艺术、科学教育和信息技术等不同的学科方向,开设了不同的课程,学生四年内平均要学习2800学时;本专业结合教学,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教育见实习和论文写作等实践活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