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一是表示并列关系,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二是表示递进关系,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三是表示转折关系,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四是表示修饰关系,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为:动词,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焉:兼词,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介词,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则:一是表示承接关系,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二是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文言文《劝学》中有哪些虚词和实词?

实词;就、望、长、
虚词;而、焉、于
文言实词兴
文言翻译
xīng
起;兴起.《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3]焉.”
文言实词就
文言翻译
jiù
接近;靠近;趋向.《劝学》:“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文言实词望
文言翻译
wàng
远望;远看.《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文言实词长
文言翻译
cháng
长,与“短”相对.《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文言虚词而
1.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表假设关系.《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1)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也语气助词,用于句中
1.表陈述或解释.《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
乎相当于“于”

孙权劝学的全部虚词?

《孙权劝学》

虚词:以、岂欲、为、但、乃始、及、遂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他一直跟随孙权南征北战,为东吴的建国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曾随周瑜大破曹操于赤壁。然而,自小未曾读书,所以,文墨没有,行事粗鲁,又全不懂礼仪文饰,大家都昵称他为“吴下阿蒙”。

鲁肃(172-217),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名将、战略家、政治家和外交家。他不但治军有方,名闻遐迩,而且虑深思远,见解超人。他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

《孙权劝学》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等整理归类?

《孙权劝学》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等整理归类:
实词:卿、当涂、辞、治经、博士、涉猎、就学、大惊、才略、往事
虚词:以、岂欲、为、但、乃始、及、遂
成语: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古今异义词:
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种。
往事: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
一词多义
当 当涂掌事  掌管
但当涉猎  应当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 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  与“为”组成认为
见 见往事耳  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认清
成语吴下阿蒙:比喻才识尚浅,现在多用于指他人有转变。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1.出处:选自《资治通鉴》
2.作者: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
3.文学影响:司马迁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重要的编年体通史,共294卷,记述了公元前403年(战国时期)至公元959年(五代时期)共1362年的史实.全书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讲经济、文化,长于描写战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本书描写战争的代表作.这里“资”是“帮助”;“治”是治理;“通”是“通史”;“鉴”是“借鉴”;整个书名的意思是:以历史上的得失为鉴戒来帮助加强政治.
4.字词句:
A.词义:
⑴.古今异义:
①.但,古义为只,eg:但当涉猎;今为转折连词.
②.治,古义为研究,eg: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为治理.
③.博士,古义为官职,eg: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为学位.
⑵.一词多义:
①.以:a.用,eg:以军中多务;b.与“为”译为“认为”,eg: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当:a.掌管,eg:当除掌事;b.应当,eg:但当涉猎.
③.见:a.知道,eg:见往事耳(了解历史罢了.);b.认清,识别,eg: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看见,见渔人,乃大惊.
④.若:a.动词,比得上,eg:孰若孤;b.介词,好象,eg:仿佛若有光.
⑤.之:a.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eg:大兄何见事之晚乎?b.助词,的,eg:于厅事之东北角.
⑶.重点词语翻译:
①.当涂:当道,当权.②.辞:推托.③.及鲁肃过寻阳:及,到了…的时候.
④.才略:政治或军事方面的才干和谋略.⑤.涉猎:粗略地阅读.
⑥.刮目相看: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⑥.更:更新.
⑶.成语
①.吴下阿蒙:比喻学识尚浅.
②.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何见事”应“见事何”,疑问句宾语前置.)
老兄你为什么看事情的变化这么晚呢?
②.省略句:肃遂拜蒙母.(“拜”后省略介词“于”.)
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是想让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博士吗?
④.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不过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懂得过去的教训罢了.
D.备注:本文以对话为主,语言形象,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是的口吻、神态和心理.详略得当.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卿qīng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 即更gēng刮目相待
点拨:“邪”“更”是多音宇,可根据字义推测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推托.(2)但当涉猎 涉猎:粗略地阅读.
(3)见往事耳 见:了解.往事:历史.(4)及鲁肃过寻阳 过:到.
(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6)卿今者才略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3.请写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并解释.
(1)成语:吴下阿蒙.意思是:指没有学问的人.
(2)成语:士别三日 意思是:刮目相待.不能以老观点来评判人或事物,必须要有发展的战略眼光.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执政掌权,不能不学习.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这样)大有好处.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吴县吕蒙了!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土分别多日,就要重新换个眼光看待(他).

劝学文言文虚词

1. 劝学中的虚词和实词有什么

文言实词 兴 文言翻译 xīng

起;兴起.《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3]焉.”

文言实词 就 文言翻译 jiù 接近;靠近;趋向.《劝学》:“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文言实词 望 文言翻译 wàng 远望;远看.《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文言实词 长 文言翻译 cháng 长,与“短”相对.《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文言虚词

1.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表假设关系.《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1)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也语气助词,用于句中

1.表陈述或解释.《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

乎相当于“于”

1.连词,表递进.《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己.”

之[4]

(1)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5]

2. 文言文《劝学》虚词实词解释

文言实词 兴 文言翻译 xīng 起;兴起。

《劝学》:“积土成山,风雨~焉。” 文言实词 就 文言翻译 jiù 接近;靠近;趋向。

《劝学》:“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文言实词 望 文言翻译 wàng 远望;远看。

《劝学》:“吾尝跂而~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文言实词 长 文言翻译 cháng 长,与“短”相对。

《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而) 1.表修饰关系。

《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递进关系。

《劝学》:“君子愽学~日参省乎已。” 焉) (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

《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于) (1)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也)语气助词,用于句中 1.表陈述或解释。

《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 乎)相当于“于” 1.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

《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己。” 之) (1)定语后置的标志。

《劝学》:“蚓无爪牙~利。”[1] 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

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古今异义 1.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 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 古义:凭借,借助。

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

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 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 古义:墨线。

例:木受绳则直 今义:绳子,绳索。 8.跪 古义:腿脚 。

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义:跪下 9.疾 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 。例:声非加疾也 今义:疾病 10.致 古义:达到(而致千里) 今义:赠送,给予 11.寄托 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 词类活用 ①名词做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②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③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④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3. 积善成德 (善:形作名,善行) ⑤形容词用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 ⑥形容词作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⑦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⑧动词作名词 輮使之然也 (輮:动词做名词,使弯曲的作法) 一词多义 1.于: (1)寒于水 (比) (2)善假于物也 (介词,不译。

引进作用) (3)取之于蓝 (从) 2.而: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关系,并且)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并列关系,而且) (3)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 (4)而见者远 (表转折) (5)锲而舍之 (表假设或承接)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8)锲而不舍(表假设,如果) ⑼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3.者: (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 (2)不复挺者(……的原因) 4.焉: (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 (2)圣心备焉(语气词) 5.利: (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6. 之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音节助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代词 代青) 7.假 (1)善假于物也(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8.疾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 (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9.绝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停止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次绝境(《桃花源记》) 与世隔绝 (3)以为妙绝(《口技》) 极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横渡 (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 断绝关系 10.强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强壮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有余 (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 勉强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2.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4.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5.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 7. 取之于蓝而。

3. 文言文《劝学》中有哪些虚词和实词

实词;就、望、长、

虚词;而、焉、于

文言实词兴 文言翻译 xīng

起;兴起.《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3]焉.”

文言实词就 文言翻译 jiù 接近;靠近;趋向.《劝学》:“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文言实词望 文言翻译 wàng 远望;远看.《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文言实词长 文言翻译 cháng 长,与“短”相对.《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文言虚词而

1.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表假设关系.《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1)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也语气助词,用于句中

1.表陈述或解释.《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

乎相当于“于”

4. 求《劝学》实词虚词整理,按顺序来

(一)虚词 一、而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吾尝终日而思矣6、吾尝跂而望矣7、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8、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9、假舆马者,非立足也,而致千里1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1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12、蟹六跪而二螯13、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二、乎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三、其1、其曲中规 四、所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五、为1、水为之而寒于水2、輮以为轮 六、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3、圣心备焉 七、也1、輮使之然也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不如登高之博见也4、臂非加长也5、声非加疾也6、非利足也7、非能水也8、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9、用心一也 用心躁也 八、以1、輮以为轮2、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3、学不可以已 九、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善假于物也 十、则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十一、者1、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3、而见者远,而闻者彰4、假舆马者假舟楫者 十二、之1、锲而舍之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4、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水为之而寒于水6、輮使之然也7、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二)实词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参:检验,检查2、吾尝跂而望矣 跂:踮起脚后跟3、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4、声非加疾也 疾:声音宏大5、而闻者彰 彰:明显,清楚。

6、非利足也 利足:脚走得快7、故不积跬步 跬: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等于现在所说的一步、古人所说的半步。步:古人说一步,指左右脚都向前迈一次的距离,等于现在的两步。

8、驽马十驾 驾:指代马车一天的行程9、蟹六跪而二螯 跪:蟹脚 :一、《劝学》需要背诵段落原文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二、创作背景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

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三、文章讲述的学习方法论 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荀子》劝学中的实词.虚词有哪些.我找不出来

《劝学》实词词义梳理
劝学 荀况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符合)绳(拉直的墨线).輮(用火烤,使它弯曲)以为轮,其曲中规(圆规,中规,符合圆规画出的圆).虽有槁暴(槁暴,槁,枯.暴,晒.这个词是偏义复指,词义重点落在暴字,所以翻译时只译为“即使经过暴晒”),不复挺(挺直)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经受墨线测量)则直,金就砺(接近磨刀石磨)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明达)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跂(踮起脚尖.有解释为“提起脚后跟”,不如前表达精确.)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强)也,而闻者彰(明显,清晰).假(借)舆马者,非利足(脚走得快)也,而致(到达)千里;假舟楫(船桨,这里只指船,“楫”只是凑个音,含义没有用到,这是古文中用到的双音节词,意义也是偏于一方.同义词有:棹橹桨.)者,非能水(游泳,名词活用为动词.)也,而绝(横渡)江河.君子生(通“性”,性情)非异也,善假于物(外物,外在条件)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兴起)焉(在这里);积水成渊,蛟龙生(生长)焉(在这里);积善成德(积累善行养成品德),而神明(精神与智慧)自得,圣心(圣贤的思想)备(具备)焉.故不积跬步(半步一步),无以至(到,上一段用了“致”,也是“到”的意义.)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驾,马一天走的路程.十驾,马十天走的路程.这一句是说劣马走了十天的路程也能走很远,它只所以能这样,是因为……),功(成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与镂的区别,浑言则都是指雕刻.细分则锲在这里是一般的雕刻,尚未雕成.镂在这里是指已经雕刻成了).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向上)食埃土,下(向下)饮黄泉(地下泉水),用心一(专一.数词用作动词)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寄居托付自己)者,用心躁(浮躁)也.
《劝学》虚词分析
劝学 荀况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以,因此?可以,是一个词,等同于现在的“可以”?)青,取之(代青)于(从)蓝,而(但)青于(比)蓝;冰,水为之(代冰),而(但)寒于(比)水.木直中绳.輮(省略了“之”,用火烤它)以(用)为(以为,用它做成)轮,其(它的)曲中规.虽(即使)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它,代木)然也.故木受绳则(就)直,金就砺则(就)利,君子博学而(递进,而且)日参省乎(对)己,则(就)知明而(而且)行无过矣(肯定语气).
吾尝终日而(修饰关系)思矣,不如须臾之("须臾"修饰"所学",说明时间极短.不译.也可翻译为“的”.)所(所字结构,变后面的动词为名词性短语)学也;吾尝跂而(修饰关系)望矣,不如登高之("登高"修饰"博见",表明博见的条件是"登高".)登高而(承接关系)招,臂非加长也,而(但)见者远;顺风而(修饰关系)呼,声非加疾也,而(但)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但)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但)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介词,引入动作涉及的对象,不译.此句与“取之于蓝”的“于”用法相同,都是介词,引入对象,但“于蓝”,根据句意,翻译为“从”.翻译为“对于”或“从”就有点拗口了,不顺畅)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于此);积善成德,而(因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了,语气助词).故不积跬步,无以(用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用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假设,如果)舍之(代所雕刻的东西),朽木不折;锲而(假设,如果)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利,筋骨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并列关系)二螯,非蛇鳝之(的)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中的重点虚词解释 而,于,

 虚词: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者,……也 (表原因的判断句)
而: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却,表转折)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表递进,并且)

劝学 师说中的常考实词虚词

《师说》知识整理
一、虚词
1. 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2. 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8)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3. 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4. 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5. 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 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二、实词
1.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2.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今义: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
3. 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4. 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学习)
《劝学》知识整理
一、虚词
1.而
(1)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
(2)吾尝肢而望矣(连词,表修饰)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连词,表转折)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连词,表转折)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
(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连词,表转折)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
(8)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
(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承接)
(10)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2. 焉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
3.之
(1)青,取之于蓝(代词,代靛青)
(2)不如须臾之所学(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4)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词,代“冰”)
4 . 于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从)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比)
(3)善假于物也(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
二、实词
1.通假字
(1)鞣以为轮(通“燥”,用火烘木使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2.古今异义
(1)鞣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 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渊博
3.词类活用
(1)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动词使动用法,使……弯曲)
(2)其曲中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弯曲的弧度)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日)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水)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6)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7)輮使之然也(动词作名词)
(8)不能十步(名词作动词,跨十步,至十步)
(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词作状语,每日)

求《师说》和《劝学》里的虚词解释

一、唐代韩愈《师说》中的虚词: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故:用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所以”“因此”。有时用“是故”“以故”。 

译文: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译文: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3、或师焉,或不焉。

或:用作连词。表示两种(或以上)情况可供选择或者动作行为的交替发生,可译为“有的”“有时”。

译文: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

4、生乎吾前。

乎: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译文:生在我前面。

5、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其闻道”作主语。

译文: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

6、其皆出于此乎?

其:表测度。

译文:大概都出于这吧?

7、 犹且从师而问焉。

且: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译文: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

8、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也:助词,表示句中停顿,不译。

译文: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

9、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则:连词,表示转折,译为“却、反而、然而”。

译文:(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

二、战国时期荀子《劝学》中的虚词:

1、蟹六跪而二螯。

而: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译文:螃蟹有六只爪子,两个钳子。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译文: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而: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4、吾尝终日而思矣。

而:表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译文:我曾经整天思索。

5、輮使之然也。

然:用作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

译文: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而: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译文: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

7、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焉:助词,表示各种语气,可以“了”“呢”“啊”或不译。

译文: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

8、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于:介词,表示比较,译为“比”。

译文: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劝学中的虚词有哪些?

【而】 连词
1蟹六跪而二螯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焉】 兼词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于】 介词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则】连词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