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药吴茱萸别名茶辣、辣子、臭辣子。

2、在八月份到十一月份吴茱萸果实还没有完全开裂成熟的时候就将其果枝剪下来然后在太阳下晒干后进行干燥,去除掉其中的果梗、叶子、杂质等进行备用。

3、吴茱萸一般喜欢的多生长在海拔一千米以下的山地、疏林或者比较空旷的地方,野生的比较少,人工种植是比较常见的。

“茱萸”是什么植物?

茱萸:俗称“越椒”、“艾子”,是一种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的常绿带香植物。茱萸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山茱萸科的山茱萸,一种是芸香科植物吴茱,都是著名的中药。
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果实成小粒裂状,味极辛香,可食用,茎、叶可入药,功能暖胃燥湿,为“十全大补丸”、“六味地黄丸”的重要成分之一。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扩展资料
山茱萸别名:肉萸、枣皮、药枣、山萸肉等。科名:山茱萸科 Cornaceae 、灯台树属。植物形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老枝黑褐色,嫩枝绿色。叶对生,卵状椭圆形或卵形,长5—12厘米,宽约7.5厘米,顶端尖,基部浑圆或楔形,表面疏生柔毛,背面毛较密,侧脉6—8对,脉腋有黄褐色短柔毛;叶柄长约1厘米,有平贴毛。伞形花序腋生,先叶开花,有4个小型苞片,卵圆形,褐色,花黄色;花萼4裂,裂片宽三角形;花瓣4,卵形;花盘环状,肉质。核果椭圆形,成熟时红色。花期5—6月,果期8—10月。分布:浙江、安徽有分布;生于山沟、溪旁或较湿润的山坡。山茱萸是我国传统中药材,以去核后的果肉入药。陕西佛坪县,位于秦岭南坡腹地,汉中地区东北部,境内多山,林木葱笼,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土壤疏松肥沃,是山茱萸的最佳生长区,自古就是山茱萸的著名产地。南朝梁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山茱萸,生汉中山谷”。《名医别录》载:“山茱萸,生汉中山谷,九十月采实”。
吴茱萸别名:曲药子、伏辣子、茶辣、臭泡子。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的近成熟果实。植物形态:灌木或小乔木,高2.5~8m。幼枝、叶轴、叶柄及花序均被黄褐色长柔毛。羽状复叶对生;小叶5~11,长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5~14cm,宽2~6cm,上面疏生毛,下面密被白色长柔毛,有透明腺点。花单性异株,密集成顶生的圆锥花序。骨突果紫红色,有粗大腺点,每果含种子1粒。花期6~8月,果期9~10月。分布:生于温暖地带山地、路旁或疏林下。产区分布于浙江、陕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湖南、湖北、福建、江西。采制: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食茱萸学名: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食茱萸别名:红刺_、红刺葱、大叶刺葱、仁刺葱、刺江某、江某、越椒、毛越椒、鸟不踏等。特征:枝干分布瘤乳状尖刺,连鸟儿也不敢在上面栖息,因此有“鸟不踏”之称。叶片为羽状复叶互生,长30-80厘米,小叶片为披针形,长6-12厘米,边缘有锯齿,小叶密布透明油腺,有芳香味,幼叶常呈红色,故名红刺_。很多凤蝶幼虫也喜爱吃食茱萸的叶子,为诱蝶植物。食茱萸春季开花,圆锥花序,花小,黄白色。食茱萸是重要的蜜源植物,开花时常吸引许多蝴蝶、蜂类、甲虫等昆虫来前来吸食花蜜,形成“蝴蝶树”的奇特景观。果实于秋季成熟,为__果,球形,直径0.5-0.6厘米。味道及用途:辛苦,温,有毒。①《千金.食治》: "辛苦,大温,无毒。" ②《唐本草》: "辛苦,大热。"③《纲目》: "有小毒。"入肝、胃经。自古以来食茱萸就是药食兼用的本草。在辣椒传入中国前,是川菜辣味香料的主要来源之一。四川古人称其为“艾子’。至明代中叶时,食茱萸已成为四川食物中广泛使用的调味品。《本草纲目》记,食茱萸“味辛而苦,土人(此处“土人”指四川湖北一带——引者)八月采,捣滤取汁,入石灰搅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味辛辣,入食物中用”。在中国千年历史里,茱萸也曾扮演十分重要的辛香角色,是六味中“辣”的 的主要来源,但因茱萸多为野生,采摘不易,而且处理工序较为复杂,在明中代辣椒从美洲传入中国(被当为观赏性植物),并在明后期用为调味品后,茱萸才逐渐退出厨房。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药用价值

功用主治

温中,止痛,理气,燥湿,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经行腹痛,五更泄泻,高血压症,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黄水疮。

①《本经》: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②《别录》: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利五脏。

③《药性论》:主心腹疾,积冷,心下结气,疰心痛;治霍乱转筋,胃中冷气,吐泻腹痛不可胜忍者;疗遍身顽痹,冷食不消,利大肠拥气。

④《本草拾遗》:杀恶虫毒,牙齿虫匿。

⑤《日华子本草》:健脾通关节。

治腹痛,肾气,脚气,水肿,下产后余血。

⑥王好古:治痞满塞胸,咽膈不通,润肝燥脾。

⑦《纲目》:开郁化滞。

治吞酸,蹶阴痰涎头痛,阴毒腹痛,疝气,血痢,喉舌口疮。

扩展资料:

宜忌

阴虚火旺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蓼实为之使。

恶丹参、消石、白垩,畏紫石英。

②《本草蒙筌》:肠虚泄者尤忌。

③《纲目》:走气,动火,昏目,发疮。

④《本草经疏》:呕吐吞酸属胃火者不宜用;咳逆上气,非风寒外邪及冷痰宿水所致者不宜用;腹痛属血虚有火者不宜用;赤白下痢,因暑邪入于肠胃,而非酒食生冷、停滞积垢者不宜用;

小肠疝气,非骤感寒邪及初发一、二次者不宜用;霍乱转筋,由于脾胃虚弱冒暑所致,而非寒湿生冷于犯肠胃者不宜用;一切阴虚之证及五脏六腑有热无寒之人,法所咸忌。

吴茱萸(学名Tetradiumruticarpum,原名Euodiaruticarpa),别名吴萸、茶辣、漆辣子、臭辣子树、左力纯幽子、米辣子等。通常分大花吴茱萸、中花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等几个品种。小乔木或灌木,高3-5米,嫩枝暗紫红色,与嫩芽同被灰黄或红锈色绒毛,或疏短毛。

生于平地至海拔1500米山地疏林或灌木丛中,多见于向阳坡地。各地有小或大量栽种。 嫩果经泡制凉干后即是传统中药吴茱萸,简称吴萸,是苦味健胃剂和镇痛剂,又作驱蛔虫药。 其性热味苦辛,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之功,用于治疗肝胃虚寒、阴浊上逆所致的头痛或胃脘疼痛等症。

参考资料:

吴茱萸(芸香科植物)_百度百科

这是什么果实

吴茱萸

吴茱萸(学名Tetradium ruticarpum,原名Euodia ruticarpa),别名吴萸、茶辣、漆辣子、臭辣子树、左力纯幽子、米辣子等。通常分大花吴茱萸、中花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等几个品种。小乔木或灌木,高3-5米,嫩枝暗紫红色,与嫩芽同被灰黄或红锈色绒毛,或疏短毛。 [1]  生于平地至海拔1500米山地疏林或灌木丛中,多见于向阳坡地。各地有小或大量栽种。 [1]  嫩果经泡制凉干后即是传统中药吴茱萸,简称吴萸,是苦味健胃剂和镇痛剂,又作驱蛔虫药。 [2]  其性热味苦辛,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之功,用于治疗肝胃虚寒、阴浊上逆所致的头痛或胃脘疼痛等症。

中文学名

吴茱萸

拉丁学名

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别    称

吴萸、茶辣、漆辣子

温中止痛的良药吴茱是什么?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吴国有一种在民间称为吴萸的草药。当时吴国是个小国,每年都向楚国进贡物品。有一年,吴国的使者将吴萸作为贡礼送上,但贪婪的楚王喜欢的是金银珠宝,哪瞧得起这不显眼的区区小物,便大发雷霆,不容吴国使者有半句分辩,将他赶出宫去。当时楚国有位姓朱的大夫,与吴国使节是故交,就将其接回家中,吴国使者这才详细叙说吴萸是吴国的上等药材,能治胃寒腹痛,止吐泻,因素闻大王有腹痛的旧疾,故而献之,想不到大王竟……。朱大夫好言劝慰,并留下吴萸,精心保管起来。次年,楚王因受寒突然旧病复发,腹痛如绞,冷汗直冒,满朝文武束手无策,朱大夫见机会已到,赶紧将吴萸煎汤,献与楚王服下,药到病除,楚王大喜,重赏吴大夫,并问起药的来源,朱大夫重提去年吴国使者献药之事,楚王后悔莫及,一面派人去向吴国道歉,一面命人广植吴萸。几年后,楚国流行瘟疫,全国到处是腹痛吐泻的病人,全靠吴萸挽救了许多百姓的性命。楚王见吴萸帮了大忙,便传旨嘉奖朱大夫。楚国的老百姓为了感谢朱大夫,将吴萸改称为吴朱萸,后世的医药学家又在朱字上加上了草字头,正式取名为吴茱萸,并一直沿用至今。
主产长江以南地区的吴茱萸,别名曲药子、伏辣子、茶辣、臭泡子。生于温暖地带山地、路旁或疏林下。为芸香科灌木或小乔木,高2.5~8米。幼枝、叶轴、叶柄及花序均被黄褐色长柔毛。羽状叶对生,小叶5~11,长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5~14厘米,宽2~6厘米,上面疏生毛,下面密被白色长柔毛,有透明腺点。花单性异株,密集成顶生的圆锥花序。骨突果紫红色,有粗大腺点,每果含种子1粒。花期6~8月,果期9~10月。
吴茱萸吴茱萸的果实含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羟基吴茱萸碱、柠檬内酯、辛弗林、吴茱萸烯等。其味辛、苦,性热,有小毒。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用于头痛、疝痛、脚气、痛经、脘腹胀痛、呕吐吞酸、口疮等症。
经验方选:
①治脚气疼痛,人感风湿流注,脚痛不可忍,筋脉浮肿:吴茱萸10克,紫苏叶10克,槟榔7枚,陈皮(去白)30克,木瓜30克,桔梗(去芦)15克,生姜(和皮)15克。上药研细,水煎,每日五更时服,每煎分3~5次服。
②治牙齿疼痛:吴茱萸少量,煎酒,含漱。
③治高血压:吴茱萸研末,每次取18~30克,用醋调敷两足心,最好睡前敷,用布包裹。一般敷一次,重的敷2~3次,即显示降压效果。
④治脘肋疼痛,呕吐酸水:吴茱萸1克,黄连6克,水煎服。每日2~3次,每日一剂。
⑤治呕吐便秘:吴茱萸5克,干姜2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一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