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和切入点,制定水资源保护规划,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结合起来,对于污染严重地区,应将改善水环境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果断地关停严重污染环境的小企业,加大污染治理力度。

2、建立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保护管理模式,实行水量水质统一管理,健全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实行动态监测区域联防。

3要大力做好节约用水和污水资源化的工作,要把节水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要以节水灌

全球十大环境问题怎样应对?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十大环境问题:

(一)全球气候变暖。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阻止地球表面热量散发,气候变暖引起两极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使沿海地区受淹。

(二)臭氧层被破坏。臭氧层能吸收太阳紫外线。人类工业和生活活动中排放的臭氧层损耗物质会破坏臭氧层,导致人类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发病率升高。化石能源的节能改造与环保(三)生物多样性减少。主要原因是过度捕猎、工业污染等。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将逐渐瓦解人类生存的基础。

(四)酸雨蔓延。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排入大气,在降雨时溶解在水中,即形成酸雨。酸雨具有腐蚀性,会损害农作物,导致湖泊酸化,鱼类死亡。

(五)森林锐减。人类的过度采伐,加上森林火灾使得森林面积锐减。森林减少导致水土流失、洪灾频繁等恶果。

(六)土地荒漠化。过度放牧、采矿、修路等人类活动使草地退化。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几乎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中国国土面积的总和。

(七)资源短缺。其中最严重的是水资源、耕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短缺。目前全球约1/2人口受到缺水的威胁。工业城市建设工程在不断占用耕地,这使人类正面临耕地不足的困境。

(八)水环境污染严重。工业污水使得原本清澈的水体变黑发臭,细菌滋生。在我国,七大水系的水源只有不到30%能满足饮用水水源的水质标准。

(九)大气污染。悬浮颗粒被人体吸入,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二级空气标准适合人类生活,但我国目前只有1/3的城市一年中绝大多数天数的空气能达到二级标准。

(十)固体废弃物成灾。固体废弃物包括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垃圾中含有有害物质,任意堆放会污染周围空气、水体,甚至地下水。

如何应对全球生态环境领域挑战?

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根本上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基本内容是强调人类的发展权利、环境权利与保护环境义务的统一,当代人及后代人发展机会相平等。具体实施:第一,在污染控制战略上,由以往的“末端控制”向“源头控制”转移,推行清洁生产;第二,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作为环境保护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坚持污染防治与自然保护并重的原则,改变以往重污染防治轻自然保护的做法;第三,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符合生态规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协调人类同环境的关系,改变以往片面追求经济优先或环境优先的做法。

谈谈在全球环境治理过程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和英国脱欧乱局延缓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并加剧了全球气候治理面临的挑战。面对当前十分严峻的气候形势,中国一定要审时度势,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探寻应对全球气候治理之路。

第一,在国内坚定不移地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推进全球气候治理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水平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环境破坏及气候污染问题。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例如逐渐调整了经济结构,改善了能源结构,加强了林业生态建设和保护,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严格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等。这里,提以下三点建议:

(1)进一步发展低碳经济。《巴黎协定》中提到在21世纪末将全球平均升温控制在2℃以内,并且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控制在400亿吨。近年来,我国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已取得很大成效。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为达到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绿色金融市场正在迅速发展。但是,绿色金融在我国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缺乏相应的法律政策、良好的市场环境等。因此,建议进一步发展绿色金融市场,完善相应法律标准,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加快金融机构的改革。

(2)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解决气候问题的关键在于节能减排,而非放缓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这不仅需要企业和社会的主观认知,还需要政府进一步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制度建设,以推动企业和社会在节能减排上的技术革命。例如,近期我国各大城市正在加速推进垃圾分类,目的是推动垃圾减量减排,减少甲烷气体排放,以应对气候变化。

在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确立几项基本原则?

第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的原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作为基础,而且只能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程中,寻找切实解决环境问题的道路。环境保护自身并不是目的。人类的最终目的是让包括子孙后代在内的全人类在美好的环境中享受美好的生活,不能因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某些环境问题而因噎废食,消极地保护环境而放弃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必须兼顾保护环境和持续发展、眼前利益和长久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各自的具体国情来寻求环境与经济的同步、协调、持续发展。

第二,发展中国家需要的原则。每个国家都应根据自己经济、社会和文化条件的适应能力,决定改善环境的进程。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贫困和不发达是环境退化的最根本原因。这些国家常常是使用了发达国家提供的过时的、有害环境的技术来实现发展,加剧了环境退化,进而又破坏了发展进程,使贫困、人口过度增长、环境持续恶化之间呈现出恶性循环。中国认为,打破这一恶性循环的根本出路在于保持适度经济增长,消除贫困,增强保护环境并积极参加国际环境保护合作能力。要求发展中国家在忍受贫穷与饥饿痛苦的情况下片面保护环境是不现实的。因此,有必要按照公平原则在加强南、北合作的大框架内来探讨国际环境合作,建立起一个有利于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另外,就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土地退化、沙漠化、水旱灾害、水质恶化与供应短缺、海洋资源恶化、水土流失、森林破坏和植被退化等问题已构成严重的环境危害,也是全球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些环境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的障碍,在一定意义上说比气候变化、臭氧层耗损等全球性环境问题更为现实和迫切,应予优先考虑解决。

地球生态环境是一个不容分割的整体。如果目前主要困扰发展中国家的具有明显区域性特征的环境问题得不到解决,最终将对全球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国际社会虽然提出或通过了一些行动计划,但尚未采取具体行动有效地加以实施。中国一直呼吁国际社会对此应有足够的重视,并落到实处,特别是为此建立充分的国际资金机制。

第三,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但同时应该明确导致目前地球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主要责任和治理这些问题的主要义务。自产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不顾后果地利用环境和资源。目前存在的诸如温室气体的不断增加这类的环境问题主要是这种行为的累积恶果,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害者,尤其是处于岛屿和低地的发展中国家。直到目前,发达国家仍是世界有限资源的主要消费者和污染源。因此,国际环境保护合作必须遵循“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发达国家有义务在率先采取有关环境保护措施的同时,为国际合作做出更多的切实的贡献。

第四,尊重各国主权、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应以主权国家平等的原则为基础,当今世界各国国情不同,经济模式各异,各国只能根据自己的具体国情,结合其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来选择发展道路,确实保护自身环境并有效参加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合作。因此,发展中国家有权根据其发展与环境的目标和优先顺序利用其自然资源。对于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农业国来说,从解决12亿人的吃饭问题和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安居乐业角度考虑,中国必须重视农业的发展及粮食的自给。同时我们制定并实施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发展方针,在比较短的时期内建成了一整套工业体系,发展了经济,大幅度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这一过程,中国政府已确定并贯彻了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方针,使环境保护事业得到稳定的发展。

因此,发达国家不能把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作为提供援助的附加条件,更不能以保护环境为由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或将某种社会、经济模式或价值观强加于人。任何此类干涉内政的做法,都是违背公认的国际法准则的,并将从根本上损害国际社会在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合作。

第五,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和有效参与的原则。目前,在国际环境领域中,存在着发展中国家的有效参与不足、声音得不到充分反映的不正常局面,国际社会对此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改变这种状况。众所周知,离开了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的有效参加,治理和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如果发达国家能做出积极的、建设性的和现实的态度,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广泛、有效地参与国际合作,并尽自己的努力,那么发展中国家就能和发达国家一道,共同为自己和后代开创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全球是如何携手合作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有哪些举措?(简)

这是个涉及面很广泛的问题。首先人们应该知道,目前的全球环境问题是:1)气候变暖;2)水污染;3)大气污染;4)白色污染;5)荒漠化加重;还有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等造成的食品和水产品污染等问题。但是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工业及农业生产中大量排放的有毒有害废水等造成的水污染,大量的森林被砍伐,被毁坏,人们不能很好的保护和营造森林,烂采烂伐造成的。
对于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各国所采取的措施有所不同。
我认为,要解决环境问题,第一,各国应出台严厉的环境保护政策,并严格执行;
第二,严格执行诸如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
第三,严格控制森林的砍伐,鼓励人民植树造林,提高国土绿化率。
如果各国绿化面积达到30%以上或者更高,好多环境问题就可以逐步解决。
这里列举一些森林的生态功能数据也许对你认识治理环境问题和气候变暖问题有所帮助。
一亩正常生长、种植的树林,每天能吸收67公斤二氧化碳,放出49公斤氧气。一个夏季可蒸发42吨水。一年可吸收各种灰尘22吨至60吨。一个月可吸收有毒气体4公斤。一亩松柏林一昼夜能分泌出2公斤杀菌素,可杀死肺结核、伤寒、痢疾等病菌。
在调节城市湿度温度、制造氧气、消音隔尘等方面,草坪也远不如树木。同等面积的乔木与草坪的生态值相比,吸收二氧化碳量、释放氧气量、蒸腾水汽量、蒸腾吸热量等,分别是草坪的27.2倍、25.5倍、23.3倍、32.2倍。所以,城市应多种树少种草坪,建设“森林城市”,这样,对降低夏天炎热的气温和净化空气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对于农村,提高森林覆盖率不但能够解决生态平衡问题,如干旱问题,水土流水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拥有蓝天白云,生产生活能够丰衣足食……
植树造林是首位。
发达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污染问题总体上依靠制度设计来解决,有些污染物的治理取决于技术进步,并没有一个万能的模式。一些发达国家采取强制性的措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实践证明在很多情况下收效甚微。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将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从生产和设计的源头就重视提高资源效率,减少废物排放。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采取被动应对的“末端治理”,污染者则将环境保护看作是政府强制性的行政手段。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后,世界各国纷纷采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达到了预期效果。运用经济手段的核心是把环境保护的成本内在化,调整有关各方的利益关系,减少企业活动的外部不经济,通过转嫁污染治理成本获取额外利润。
不能说我国不重视环境保护,不能说我国环保理念和制度比国外落后多少。从1972年参加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起,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已建立了一系列的环保法规、标准、政策、制度以及必要的执法队伍。从东部地区环境污染治理的实践看,不论规模要求所有企业都“三同时”,留有计划经济的痕迹,既不现实又不经济,应修改为“污染者付费”制度。在重视制度建设的同时,尤其要注重制度的执行。现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不仅使公众有了环境知情权,也起到了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应长期坚持,并增加环境事件的信息披露。针对环境诉讼没人受理的现实,建立环境民事和行政公诉制度,使污染受害者得到补偿,使污染造成者受到惩罚。对于因决策失误、监管不力等原因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当追究责任。
研究提出我国环境保护的“技术路线图”,而不能从国外照搬
发达国家在处理环境与发展问题上积累了大量经验,值得借鉴。另一方面,从发达国家工业化时的环境公害,到亚洲各国的环境污染,说明解决快速发展阶段的环境污染问题并没有“技术路线图”。更主要的是,我国环境保护战略和“技术路线图”不能从国外照搬,因为工业化的内外部条件不同:我国人口众多而不是西方工业化时的不足1.5亿,我国的人均资源不足又不能从外部廉价获得,我国流域综合治理不需要众多国家的协调等。综合考虑产业结构、人口数量和就业、技术水平、发展与保护的平衡等因素,制定出我国的环境战略和政策才能事半功倍。
当前,我们应重点解决那些迫切要解决的,带有全局性、方向性和基础性的环境问题,尤其要加强与人体健康有关的问题研究。如果不将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作为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环境保护也就失去了必要和原有意义。开展水体、大气、土壤、噪声、固体废物、农业面源等污染防治。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难题,而不仅仅是关闭他们增加就业压力。最近国家启动土壤污染调查、污染源调查等重大项目,说明我国需要与时俱进地做好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为总量控制等环境政策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开展全球环境研究,减少二氧化硫和温室气体排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鼓励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参与的联合攻关,开展技术示范和成果推广,切实提高我国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
用产业化的办法治理环境。在环保设施的建设、运营和服务上,推进系统化、标准化、生态化、市场化、社会化等方面的工作。我国大型环保设备以进口为主,应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开发生产具有自主产权的大型设备和装备,加快国产化步伐。因地制宜,培育各具特色的环保产业。考试大提供例如,东北地区机械装备制造能力强,应挖掘现有加工能力,生产大型环保机械、设备或装备。加强市场监管,打破地方保护,促进公平竞争,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环保企业和企业集团。政府要为环保产业的发展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由于治污企业的相对垄断地位,在批准、核定排污收费价格时,既要保证民间投资者能够还本付息并有所盈利,又不能加重排污企业的负担,排污收费价格不宜定得太高。因此,民间投资者的盈利就必须有政府的政策优惠,包括土地价格、税收和其他方面的优惠。在地方政府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可以拓宽渠道,如发行市政债券,引入民间资本等,把政策优惠转变为治污企业的盈利,并按实际需要提取折旧和大修理费用,提高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营效率,为环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简述全球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

1、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热能供给空气和海洋,从而形成大型甚至超大型台风、飓风、海啸等灾难;气温升高会加剧陆地和海洋水分蒸发,造成内陆地区大面积干旱,破坏海洋中以珊瑚为中心的生物链。

2、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的破坏和臭氧空洞的出现,是人类自身行为造成的,也就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大量地生产和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ODS)"以及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废气造成的。ODS主要包括下列物质:CFCs(氯氟烃)、哈龙(Halon,全溴氟烃)、四氯化碳、甲基氯仿、溴甲烷等。

3、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其危害及其产生的灾害却是持久和深远的。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直接导致区域内水土流失,动植物消失甚至灭绝,给区域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危害。人类所面临的不仅仅是土壤生产力下降所带来的贫困,更要面对江河安全威胁和沙尘暴灾害。

扩展资料:

解决全球环境问题

1、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提高全球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污染物和废弃物的产出效率;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障生物的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大力提倡循环经济,合理利用有限资源,做到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资源开采中的能源损耗和环境破坏。

2、加强环保教育,改变人们的生活、消费观念

人类需要在个人理念中树立的环保意识。假如人类能清晰的认知到当前全球环境的恶劣现状和环境继续恶化的严重后果,人类的行为趋势就会由破坏环境向保护全球环境和修复全球生态系统逐渐转变。当人类群体性、持续性的从事环保活动,全球环境问题将得到极大的改善。

说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途径有哪些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制定不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一,发达国家的维持型可持续发展战略。发达国家为解决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并考虑到自身的利益,采取了如污染工业转移、实行清洁生产以及发展高科技和知识经济以替代自然资源等措施,即所谓的维持型发展战略。
第二,发展中国家的赶超型可持续发展战略。该战略重点在经济发展。由于经济基础落后和经济发展的马太效应,发展中国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比发达国家艰难得多。生存问题是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因而经济发展是战略重点。同时,在以西方为参照的经济赶超中,应吸取教训,走一条_煌胛鞣降慕廴窘档偷阶畹拖薅鹊穆躺贰
第三,模式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即在生态文明框架下对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经济形态的创新。前述两种战略都不是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经济南北矛盾的产物。这种创新的战略要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地球和人类的大局为重,走一条新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世界范围内的生态环境的变化,逐渐打破了环境恶化的国界,国际社会正在走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能否以此为契机,真正落实以“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为原则,为今后的世界经济发展创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公正的制度环境,需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努力。

过去的环境问题虽然发生在世界各地,但其影响范围、危害对象或产生的后果主要集中在污染源附近或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其影响空间有限而全球性环境问题,其影响范围扩大到全球。这是因为:
1、一些环境污染具有跨国、跨地区的流动性:如一些国际河流,上游国家造成的污染,可能危及下游国家;一些国家大气污染造成的酸雨,可能会降到别国等。
2、当代出现的一些环境问题,如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等,其影响的范俐是全球性的,它们产生的后果也是全球性的。
3、当代许多环境问题涉及高空、海洋甚至外层空间,其影响的空问尺度已远非农业社会和工业化初期出现的一般环境问题可比,具有大尺度、全球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