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为了避免和敌人肉搏时吃亏。

排队枪毙时代,火枪的准确度其实非常低,即使排枪射击也打不死几个人。决定战役胜负主要是靠射击后的刺刀拼刺阶段。趴下射击固然可以降低己方的中弹率,但对后边的刺刀拼刺很不利,双方排枪射击时基本上就是五六十步之内,射击完后冲锋冲到面前用不到几秒钟,趴下射击的一方还没来及站起身就会被对方的刺刀刺中,己方根本没有还手之力。所以各国军队不肯趴下射击。

为何古代欧洲士兵站成排射击不躲藏,中国古代却不同?

欧洲士兵站成排对射不躲藏是傻?

看过欧美两国老一辈战争片的人们应该都见过这样的场景,两军交战之时,双方军队奏军起军乐、整齐划一地踏着正步进入战场,排列整齐后开始,两排人上膛开枪对射,看看哪一方的队伍先散便是哪一方队伍输。不少人看完以后纷纷吐槽,看来中国的“抗战神剧”也不算太傻了,毕竟这欧美对打连掩体都不找掩护都不打就开战,戏剧程度完胜我们的“抗战神剧”。其实欧美人用这样的方法打仗,他们是傻吗?并不是的,他们这样是有原因的。当时大约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这样,欧洲大国军队所装备的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滑膛燧发枪,而这种枪由于年代比较久远,技术不过硬,因此精准度与装子弹上膛的速度都比较慢,据记载,这样一种枪一分钟以内能够打出散发子弹就已经是尖子兵的速度的,普通士兵是完全做不到这个速度的。这样的精准度与发射速度是不利于单兵作战的,如果对方派出骑兵,那么就可以轻松在士兵没有装好弹之前就把士兵解决掉,甚至一发子弹都还没发出,就牺牲了数十名士兵。正因如此,欧洲军事学家就研究出了这种排排站的密集队形,提高单位面积内的发射率和子弹覆盖率,这样不仅可以形成抵御的队形也能够使得这种滑膛燧发枪尽可能地发挥其用处。

与欧洲各国相比古代中国更重谋略

那么古代同一时期的中国又是如何打仗的呢?同一时期最著名的战争应该就是长平之战了,该场战争双方都投入了超过百万的士兵,但他们并没有像欧洲大国那样站成一排对射,最后秦军大胜赵国似乎也不是拼长枪拼赢的,而是秦军一方先用了反间计离间赵国军队,使得赵国军队内部开始内乱并因此替换掉主帅,临场换帅已经是犯了大忌。而后秦军又派人打入赵军,诱敌深入将赵军主力部队调离大本营,最终仅以2.5万大军破了赵军近百万的军力,赢了著名的长平之战。与欧洲各国相比,中国是有不同侧重点的。或许在欧洲强大的兵力和先进的武器总是能够成为取胜的关键,但在中国却不同,硬碰硬永远只会是鸡蛋碰骨头,如果你不懂谋划不懂兵法,即使再强的军队也会输的一败涂地。即使是在后期明朝装备了先进的火枪后,在萨尔徐一站中,也仍因计策上的失利输给了仅用长矛、弓箭的后金军队,可见一斑。

中西不同原因有二:思想、文化

若要深究中国与欧洲到底为何会出现这样的不同,其实原因就是两点:一是古时候中国人在战术思想方面的成就已然远远领先了西方大国。虽说中国在某个时期技术是落后的,但那是因为我们一直都致力于战术思想的研究,思想的偏重让古人忽略了技术革新的重要性,而孙子兵法也正是中国古代战术思想的集大成者;另一方面就是中西方在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古人讲究的是少伤亡,即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只有最大程度上减少伤亡才能避免民不聊生的状况发生,但西方的思维是追求功与利,只有强制地征服、掠夺才是真正的胜利,这使得他们更加注重战场上的野蛮行为,也更注重技术这种能够直观凸显战斗能力的方面。

排队枪毙时为什么要求不能自由射击而要集体放枪?

排队枪毙的年代还是属于冷热兵器混用的年代,当时的火器射击距离近,而且命中率十分感人。

排队枪毙队形能够保证集中火力射击同一个目标,这样就能提高命中率,属于典型的用火力密度弥补单个火枪命中率的不足。

这种排队枪毙队形还容易转换成防骑兵的阵形,还有方便最后的刺刀冲击,当时最后解决战斗还是要靠刺刀最后解决战斗。

由于火器的射击精度不能够令人满意,那么就密度来弥补,对于单个目标来说,单支滑膛枪射击的命中率不高,但是如果是好几支滑膛枪射击一个目标,那么就能够大大的提高射击的命中率。

在排队枪毙时代,步兵还是遵循过去冷兵器时代的密集方阵的战斗队形,所以人员的排列还是比较密集的,所以采用密集火力射击还是能够有效的发挥自己的火力。同时,密集的步兵方阵可以比较容易对付骑兵的冲击,所以排队枪毙队形在那个时代还是最能够发挥火器优势的战斗队形。

这是电影《祖鲁战争》,这个时候虽然已经使用了金属定装枪弹,而且也有了膛线但是步枪的射速还是比较低,步兵的战斗队形还是保留排队枪毙的痕迹,不过队形已经大大的疏开了。

机枪的出现彻底解决了火力的精确度和射击速度的问题,不过当时的机枪还太笨重,而且用黑火药作为发射药,燃烧的残渣多,而且烟尘也大,只有到了后来采用无烟火药作为发射药,而且单管的马克沁重机枪一类的相对轻便的机枪出现了,这才彻底终结了排队枪毙时代。总之我是不支持那套只有一起开枪才能提高命中率的说法,按照概率学角度,自由射击从大体上来说还能比统一口令放枪射出更多弹丸,命中概率虽然一样,但整体投射量的提高还是能增加有效输出。

美国南北战争时,为何会采用士兵站成一排对射的拙劣战术?

南北战争时期的战术被现代军迷朋友称之为排队枪毙的战术,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战术,和当时士兵的主力装备有着非常大的原因。之所以士兵采取这种排队枪毙的战术,原因其实非常简单。首先就是当时的滑膛燧发枪性能实在是让人捉急,甚至士兵连自己枪膛中的子弹打没打出去都不知道。其次就是这种枪械的精度非常低,导致士兵不得不站成一排,通过堆数量的方式对敌人进行射击。最后就是当时的步枪实际上并不能让射手从容地趴在地上开枪和装填。

首先就是当时的滑膛燧发枪性能实在是让人捉急,甚至士兵连自己枪膛中的子弹打没打出去都不知道。要知道曾经多次发生过士兵在战斗完之后检查枪械,意外的发现自己枪管中存放了数十颗子弹。

其次就是这种枪械的精度非常低,导致士兵不得不站成一排,通过堆数量的方式对敌人进行射击。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毕竟早期的滑膛枪基本上没有精度,所以即使是双方士兵站成排进行射击,往往也很难击中对方。所以基本上在这个时代,打仗真的是一个非常看运气的事情。

最后就是当时的步枪实际上并不能让射手从容地趴在地上开枪和装填。早期的滑膛枪不仅精度和准确度成为问题,还让士兵只能站起来射击。原因就是开完枪之后,射手应该先将火药倒入枪膛中,然后把弹丸塞进去。用通条将弹丸从枪口直接摁到火药上,最后收好铜条,然后对敌人进行开火和射击。而以上这些动作,在跪姿或者卧姿的状态下是非常难以完成的。这也就造成了南北战争时期,双方士兵都是站成一排进行对射。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英国人和美国人,排着长队持枪近距离面对面互崩,什么打法?

这就是著名的排队枪毙战术…话糙理不糙,当时的燧发步枪发射的是圆形弹丸,射程最大只有75米,而且弹道弧线很低,不可能趴在地上开枪。再加上射速很慢,每分钟最多只能开六枪,所以只能采取这种攻击前进模式,大家排成整排,按照号令统一开枪,装填,瞄准,缓慢向前推进。这样两军对垒比的就是士兵队列的整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