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各章节内容简介如下:

《祝福》写祥林嫂毫无希望的一生。

《在酒楼上》写曾经激进的青年吕纬甫,最终回到子曰诗云的教授之中。

《幸福的家庭》批判了在经济的压迫之下并不幸福。

《肥皂》讽刺了一个或者几个貌似正人君子的中年夫子。

《长明灯》中的疯子疯疯傻傻,最后被他的叔伯长辈锁在庙里的厢房之中。

《示众》写的是看客,中国人永远只是看客,只会当看客。

《高老夫子》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自我标榜的伪道世学者。

《孤

彷徨的主要内容 彷徨的简介

1、《彷徨》整部小说集主要讲了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彷徨》以一批个性独异、涵蕴深广的知识分子形象,准确地记录、描述了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这一新旧交替历史年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

2、《彷徨》是鲁迅的小说作品集,于1926年8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现编入《鲁迅全集》。本书共收入其1924年至1925年所作小说十一篇。首篇《祝福》写于1924年2月16日,末篇《离婚》写于1925年11月6日。

彷徨主要内容

《彷徨》是鲁迅的小说集,主要收录了《祝福》、《在酒楼上》、《长明灯》、《伤逝》、《弟兄》等11篇小说。其中,《祝福》讲述了一个受尽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的故事,主角祥林嫂在丈夫死后,被婆婆卖到贺家成亲,不久贺老六病死,儿子又被狼吃掉,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成了行尸走肉,被众人歧视,最后惨死在街头。

《彷徨》的主要篇目梗概

《在酒楼上》的主要内容:吕纬甫原本是一个激进的青年,最后还是变为庸人,回到子曰诗云的教授之中。

《幸福的家庭》讲述一个处在窘迫环境中的青年作家为了糊口而创作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他写作的过程不断被妻子与小贩的斤斤计较、讨价还价、金钱匮乏、床底下的劈柴、五五二十五的算计、低矮狭窄局促的房间、妻子的斥骂、孩子的啼哭等等打断。

《肥皂》讲述四铭在大街上看到两个女乞丐,对其中一个年轻的女乞丐产生了不可告人的欲望,怀着这种欲望他给自己的妻子买了一块肥皂,妻子识破了他内心深处的龌龊,但是也接受了那块肥皂。

《长明灯》讲述了疯子想要吹熄庙里的长明灯,引起了全屯人的恐慌,最后他被关押的故事。

《示众》截取了大街上一个犯人被示众的场景,期间出现了各色人围观。

《高老夫子》的“高老夫子”原名高干亭,被牌友们戏称为“老杆”,因为发表了一篇关于整理国史的所谓“脍炙人口”的名文,便自以为学贯中西了,“因仰慕俄国文豪高尔基之名,而更名为“高尔础”,其实他是一个只会打牌,听书,跟女人的无赖,他为了去贤良女校看女学生,便应聘去教书,而因为胸无点墨而当众出丑便辞去职务,大骂新式教育。

《弟兄》主要叙述主人公张沛君的弟弟生病后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张沛君承受着同事对兄弟关系猜测议论的压力,以及是否要抚养侄子的生活重担,于是无法化解的矛盾出现了。这个矛盾就是:自己在同事心目中的高大形象的一方与不得不放弃侄子的权益以维护自己儿女的优越生存条件之间的,完全不可化解的矛盾。

彷徨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首先,《彷徨》是鲁迅先生在1924年至1925年所写的小说。

其次,作者的题记: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将其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最后,内容的主要概括是讲孤独者在酒楼上难过的伤逝,亲朋好友都举起了长明灯示众,来庆祝高老夫子离婚,一瞬间幸福的家庭转眼化为了泡沫。小说具体表达了在封建势力压压下,一群对生活充满向往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及深深的同情。鲁迅用丰满的人物形象极具意义的诠释了对人物命运的叙述,从中渗透了自己对在封建势力压迫下的人民深深的同情情,极具典型意义。

鲁迅的彷徨主要内容介绍

《彷徨》是近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小说集,《彷徨》中共收了《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11篇小说。作品表达了作者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精神,是中国革命思想的镜子。作品主要包括农民和知识分子两类题材。

《彷徨》主要内容

《彷徨》是近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小说集,于1926年8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后编入《鲁迅全集》。

《彷徨》中共收了《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11篇小说。作品表达了作者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精神,是中国革命思想的镜子。作品主要包括农民和知识分子两类题材。前者以《祝福》和《示众》为代表;后者以《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为代表。

整部小说集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该小说集在深广的历史图景中,对人物命运的叙述渗透感情。

《彷徨》创作背景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共收1924至1925年所作小说十一篇,除《孤独者》和《伤逝》两篇未单独发表外,其他九篇结集前都曾在北京和上海的杂志及报纸副刊上发表。《彷徨》的写作时期,正值五四落潮,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出现分化,作者一面因“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而“感到寂寞”“荒凉”,“一面总结过去的经验,寻找新的战友,部署新的战斗。”《彷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问世的。

“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开始分化,曾经参加过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而鲁迅却像散兵游勇一样孤独和彷徨,这就是小说集定名的来由。

《彷徨》读后感

近日里读了《彷徨》,让我深深地感到鲁迅先生那种深沉、愤慨,犹如匕首投枪,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复杂心情。同时也流露了鲁迅当时忧郁、彷徨的情绪,但对于社会的分析和批判同样是清醒和深刻的。它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

《彷徨》是鲁迅先生目击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的“分化”,一方面披露了妥协性,又一方面正在“转变”,社会的力量需要有人领导!然而曾被“新文化运动的”所唤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则又如何呢?--在这样的追问下,产生了《彷徨》。

彷徨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介绍

《彷徨》是近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小说集。《彷徨》中共收了《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11篇小说。作品表达了作者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精神,是中国革命思想的镜子。作品主要包括农民和知识分子两类题材。

《彷徨》主要内容

写的短篇小说11篇。它的重要内容展示了整个农村以至整个社会的复杂的阶级关系,挖掘出农民悲惨生活的根源;不仅写出他们由于受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而造成的肉体上的痛苦,而且着重描绘他们长期在封建制度和思想的束缚与毒害下的精神状态,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制度和封建思想,有着深刻的意义。另一方面是讽刺封建余孽,探索知识分子道路问题,真实地写出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时期两代知识分子在个人反抗失败后的不同表现及其空虚、动摇的弱点。这些作品,技巧更为圆熟,刻画更加深刻。

《彷徨》创作背景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共收1924至1925年所作小说十一篇,除《孤独者》和《伤逝》两篇未单独发表外,其他九篇结集前都曾在北京和上海的杂志及报纸副刊上发表。《彷徨》的写作时期,正值五四落潮,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出现分化,作者一面因“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而“感到寂寞”“荒凉”,“一面总结过去的经验,寻找新的战友,部署新的战斗。”《彷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问世的。

“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开始分化,曾经参加过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而鲁迅却像散兵游勇一样孤独和彷徨,这就是小说集定名的来由。

《彷徨》中心思想

在《彷徨》中,鲁迅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上:提出国民性改造和民族彻底解放等主题,贯穿着反对封建主义的重大主题。

《彷徨》充分表现了在封建制度鄱封建宗法势力长期统治下,农村广大贫苦农民遭受残酷经济剥削和精挫奴役的悲剧命运。例如《祝福》的深刻性正是在于描写了祥林嫂在封建神权下所感到的恐怖。

《彷徨》表现了鲁迅对知识乡命运与道路的关注。他着重从知识分子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个角度进行描绘和考察,因此,他的剖析、同情、批判,最能切中肯綮,发人深思。

《彷徨》的梗概400字?

《彷徨》是鲁迅的小说作品集,共收入其1924年至1925年所作小说十一篇。首篇《祝福》写于1924年2月16日,末篇《离婚》写于1925年11月6日,实际的时间跨度是一年半多。整部小说集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
《祝福》写祥林嫂毫无希望、就是有点希望也要被扑灭的一生;
《在酒楼上》写曾经激进的青年吕纬甫,最终回到子曰诗云的教授之中;
《幸福的家庭》其实在经济的压迫之下并不幸福;
《肥皂》则讽刺了一个或者几个貌似正人君子的中年夫子,他们看见一个行乞的十七八岁的.女子,就想着如果用肥皂把她洗洗那又如何?而四铭就因着这个潜在的意识,竟也买了块绿色的肥皂;
《长明灯》中的疯子疯疯傻傻,他就是要把庙里的长明灯打灭,被阻了,他就说:“我放火。”最后,他就被他的叔伯长辈锁在庙里的厢房之中;
《示众》依然写的是看客。中国人永远只是看客,只会当看客。看了,就散了。不问被看者为什么示众,也不问自己为什么要看。只是要看,便看了;
《高老夫子》某天终于“洋”了起来,俄国有高尔基,那么他自然就可以改名叫“高尔础”,不是基础么?有基必有础。他能叫高尔基,我为什么不能叫高尔础?成了高尔础后,他就自觉“高大“起来,觉得不能与往日的麻友相提并论。然而最终他发现自己没有“高尔什么”的天份,他连书也教不了,又经不住麻雀牌的诱惑,也经不住笼一把吃冤大头的诱惑,终于还是上了牌桌;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是鲁迅特别用心地描写的一个。那是一个曾经大觉悟的人,似乎已经参透了人生的一切。他对大人们不屑一顾,小孩子们却又不理他。他曾经潦倒不堪,似在坚持着什么,又突然摇身一阔。在咯血中大把大把地花着做参议而阔起来的钱。他死了,好像死了才干净,才解脱。鲁迅其实是用着一种大悲哀的笔调来写这个人的,这里面也寄托着他的大失望。人世就是这样苍凉,人生就是这样无望,想找一条路,然而终于找不到,他只有死;
《伤逝》不仅仅是在谈论经济对于爱情的重要性,它实质上是在探讨爱情是否可以长久。而经济的窘迫困顿只是一个极现实极真实的诱因。因着这个诱因,爱情就无疑成为幻灭。伤逝了,这伤逝凄惨得令人伤感;
《弟兄》似乎是在讽刺那种貌似亲睦的兄弟情份,
《离婚》就纯属一个乡下女人的不幸了。鲁迅有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那个爱姑在“七大爷”的威严之下,竟不敢说她早已想好的话了。有什么办法呢?他们是官,且有势。而她,只是一个乡下人。

彷徨的主要内容35字左右

彷徨的主要内容: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书写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形象以及所所处的环境,所经历的事,共同营造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背景,使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那个时代的不同知识分子的思想和精神,体会到了为了抗争黑暗社会,取得自由平等不怕牺牲的反抗精神;

体会到了在抗争道路上无法坚持下去,只能向黑暗社会低头的无奈和悲楚;也感受到了道貌岸然的小人,为了得到利益就非常的虚伪,无法得到就开始攻击的卑劣手段。

他们的形象也可以反映出了那个时代,是那个时代造就出了这样的人物,他们的经历也体现出出了,革命先辈之不易,在那样的时代,许多人不理解的情况下却可以推翻黑暗的统治,让人由衷的佩服,时至今日也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共收1924至1925年所作小说十一篇,除《孤独者》和《伤逝》两篇未单独发表外,其他九篇结集前都曾在北京和上海的杂志及报纸副刊上发表。

《彷徨》的写作时期,正值五四落潮,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出现分化,作者一面因“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而“感到寂寞”“荒凉”,“一面总结过去的经验,寻找新的战友,部署新的战斗。”《彷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问世的。

“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开始分化,曾经参加过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而鲁迅却像散兵游勇一样孤独和彷徨,这就是小说集定名的来由。

彷徨的主要内容

你说的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彷徨》吗?

《彷徨》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结集,收录了鲁迅在1924—1925年间所写的短篇小说十一篇,包括《祝福》《在酒楼上》《幸福大家庭》《高老夫子》《兄弟》《伤逝》等。作品以“表现得深切”、“格式的特别”开创了小说现代化的特征。鲁迅的伟大人格、深邃思想、强烈忧愤、崇高情怀、精湛艺术都凝聚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