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杀,意为宰杀烹煮。

烹杀,是一种酷刑。施刑者先将犯人的衣服脱光,并将犯人推入一个如成人般高的大锅,放在柴火上烹煮。犯人大多数都因灼伤而死,有些甚至全身烧焦。

著名神魔小说《封神榜》中,西周始祖西伯(后称周文王)被囚于羑里时,西伯之子伯邑考遭到妲己的陷害,被纣王处以烹刑,放在大锅里"烹为羹"。

司马迁《史记》记载,秦朝末年的项羽也时常使用这样的刑罚,他曾烹杀不肯屈服的汉将周苛;也曾威胁要把汉王刘邦的父亲烹杀,不过刘邦表示并不在乎,最后项羽只好放弃这个想法。

烹杀是什么意思


生烹的解释

活活烹死。 汉 应劭 《 风俗 通·正失·叶令祠》:“﹝ 叶公 ﹞生烹 石乞 ,迎反 惠王 ,整肃官司,退而老於 叶 。”

词语分解

生的解释 生 ē 一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 一定 条件下具有了最初的体积和重量,并能发展长大: 诞生 。滋生。生长。 造出:生产。 活的,有 活力 的:生存。 生命 。生物。生机。 出生入死 。舍生取义。 有生命的 东西 的简称: 众生 。丧 烹的解释 烹 ē 煮:烹调(俹 )(烹炒调制)。烹饪。烹茶。 一种做菜的方法,先用热油略炒之后,再加入液体调味品,迅速搅拌, 随即 盛出:烹对虾。 部首 :灬。

秦朝烹杀是什么

指煮锅里杀死,是古时的一种酷刑。

古代称为“烹刑”,大抵多见于受刑者被去除主要衣物后,由刽子手或军卒将犯人或推或投的放入近如人高的大锅,并将锅下的柴薪点燃提升水温进行烹煮;

受刑者大多死于烫伤及脏器衰竭(即重度烧伤),然而刑罚的结束大多却会将受刑者煮至骨肉分离为止。

扩展资料:

历史上被“烹杀的人”

1、齐哀公

齐哀公(?—前868年),姜姓,吕氏,名不辰(一作不臣),西周时期齐国国君,齐癸公之子。

因纪侯(纪国国君)谗言而被周夷王烹杀,这是我国记录较早的烹杀事例之一。

2、郦食其

郦食其(公元前268年—公元前203年),字食其,陈留郡雍丘县高阳乡(今河南省杞县高阳镇)人。秦末楚汉时期刘邦部下,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说客。

汉王四年(公元前203年),大将军韩信攻打齐国,导致郦食其为齐王田广烹杀,时年六十五岁,归葬于雍丘(今河南省杞县)。刘邦平定英布叛乱后,破例封其子郦疥为高梁侯。

楚汉争霸烹杀是什么意思

烹刑是指中国古代对罪行严重的犯人的酷刑之一,常见近义词汇有“烹杀”。烹刑就是指用锅烹人的刑法,古代称为“烹刑”古有“斧钺汤镬”之说。著名神魔小说《封神榜》中,西周始祖西伯(后称周文王)被囚于羑里时,西伯之子伯邑考遭到妲己的陷害,被纣王处以烹刑,放在大锅里“烹为羹”。

扩展资料

大抵多见于受刑者被去除主要衣物后,由刽子手或军卒将犯人或推或投的放入近如人高的大锅,并将锅下的柴薪点燃提升水温进行烹煮,受刑者大多死于烫伤及脏器衰竭(即重度烧伤),然而刑罚的结束大多却会将受刑者煮至骨肉分离为止。在我国抗战期间,曾多次出现日军采用这种方式对各国民众、军人乃至幼儿)施行。

历史上的烹杀之刑是什么呢?

引言:历史上的烹杀之刑也称为烹刑,受刑者被去除主要衣物后,由刽子手或军卒将犯人或推或投的放入近如人高的大锅,并将锅下的柴薪点燃提升水温进行烹煮,简单来说就是把人放在锅里煮死,受刑者大多死于烫伤及脏器衰竭,然而刑罚的结束大多却会将受刑者煮至骨肉分离为止,残忍至极。

一、姬昌的嫡长子伯邑考

商朝末期,纣王帝辛就烹杀了当时还是西伯侯的姬昌的嫡长子伯邑考。在姬昌受封三公后,纣王的亲信谗臣崇侯虎暗中向纣王污蔑姬昌有不臣之心,纣王听信了他的谗言,于是将姬昌囚禁起来。于是为了试探姬昌,纣王就烹杀了伯邑考,再做成肉羹给姬昌,看姬昌会不会吃下亲生儿子的肉,姬昌最终吃下了,打消了纣王的疑心。

二、被烹杀的郦食

秦末楚汉之争时期的郦食其也是被烹杀的,楚汉两房的战争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双方僵持不下。这时郦食其建议汉王刘邦先去攻打荥阳,占据敖仓,占领较为稳固据点和充足的粮草补给。齐王田广听说汉兵已到,认为是郦食其背弃盟约出卖了自己,他大怒并且警告郦食其:“如果你不能阻止汉军进攻我就烹杀你!”郦食其却没有听他的,而是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有大德的人也不怕别人责备。”齐王十分愤怒,下令搬来大鼎烹杀郦食其,郦食其被放入大鼎中烹煮而死,时年六十五岁。 

三、刑残忍至极

烹刑残忍至极,用虐杀的手段置人于死地,而且在此前要遭受非人的痛苦。烹煮之刑在我国存在久远,大约从奴隶社会延续到封建社会时期,尤其是在奴隶社会,烹煮之刑是最为常见的处死犯人的方式之一。

汤镬是什么意思

汤镬 死刑的一种,也作“烹”,是把人放过大鼎或大镬,用滚汤将人活活煮死的酷刑。 

汤镬即烹刑
烹刑,或称烹杀,是一种酷刑。施刑者先将犯人的衣服脱光,并将犯人推入一个如成人般高的大锅,放在柴火上烹煮。犯人大多数都因灼伤而死,有些甚至全身烧焦。

著名神魔小说《封神榜》中,西周始祖西伯(後称周文王)被囚於羑里时,西伯之子伯邑考遭到妲己的陷害,被纣王处以烹刑,放在大锅裏「烹为羹」。

司马迁《史记》记载,秦朝末年的项羽也时常使用这样的刑罚,他曾烹杀不肯屈服的汉将周苛;也曾威胁要把汉王刘邦的父亲烹杀,不过刘邦表示并不在乎,最後项羽只好放弃这个想法。

释义:斧钺:古代军中刑戮。汤:滚开的水。镬:古代的大锅。汤镬:古代一种酷刑,把犯人投入滚水中煮死。指各种酷刑。出处:《汉书·苏武传》:“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汉书·李广苏建传》里“苏武牧羊”的故事令古今各代的中国人感动,苏武不屈的英雄形象也起着对后来很多封建王朝对待“北狄”蛮族的垂范作用——对单于和酋长们“以礼谕之”、“以节斥之”,这样的大汉使者们虽然不一定能够完成外交使命,但在“声名”上总会有加

分,至少可以达到“立言”的效果。

苏武字子卿,年少时由于父亲职位的关系,兄弟都做了郎官(皇帝的近侍),逐渐升迁为栘中厩(掌管皇帝鞍马鹰犬等射猎工具的官员。汉宫有栘园,园中有马厩,故名栘中厩)。当时汉朝廷连续讨伐匈奴,屡次派使节彼此窥探观察。

古代的烹邢是什么意思(史记里的)

烹刑是古代刑法中的一种
刑法中,犯人被剥光,放在一锅沸腾的液体中,或者先放在冷的液体里,然后加热至沸腾。液体可能是油、酸、柏油、水或熔铅。在亨利三世统治时期,这是专为下毒的犯人准备的。
“亨利三世制定1531年法律的序言中(将投毒视为叛国),引用了厨师Richard Roose 的案子,他在给Rochester主教家庭和Lambeth的穷人的食物中下毒,导致一男一女身亡。他被判叛国罪,收烹刑,不能豁免。他在Smithfield当众受刑。同年,一个女仆人因毒害了其女主人在King’s Lynn收烹刑。”(选自《不列颠百科全书》,1911年)
在《伦敦灰衣修士编年史》(Camden Society出版)中记录了Smithfield的一次行刑,一个男人被绑铁链绑住,扔进沸水中数次,直到毙命。在当代,Idi Amin(阿敏将军,70年代乌干达的独裁者) 曾被指控用这种方法惩罚他的敌人。
中国古代刑法中的烹刑
用锅烹人的刑法,古代称为“烹刑”古有“斧钺汤镬”之说。“斧钺”,原为古青铜兵器,用以为刑,即将人斩剁为肉泥;“镬”,系无足之铜鼎,本为炊具,通“锅”,“汤镬”即以镬盛沸水,或连人带水放在火上烧,烹人致死。《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就有这样的说法:“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我知道欺骗大王之罪应被诛杀,请把我放到油锅里烹了吧)汤镬之刑又称为“鼎烹”,鲁哀公16年,楚国的白公称兵作乱,事败后走投无路,躲到山里上吊自杀了。楚王派人捉住白公的党羽石乞,问他:“白公在何处自杀?”石乞不肯说,结果被处以烹刑。公元前206年,项羽入咸阳后,一位学者蔡生,建议项羽在咸阳建都,因为咸阳具有最适中的位置,可以统御全国。项羽拒绝采纳,他说:“富贵不回故乡,好像穿了漂亮的衣服在黑夜里走路。”(“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蔡生便告诉朋友说,“人们都说:项羽像一个穿人衣戴人帽的猴子,果然不错。”(“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这话传到项羽耳朵,项羽就把蔡生投到巨锅中煮死。 楚汉成皋之战时,项羽把刘邦的父亲太公置于高俎上(俎是古时的一种礼器,为祭祀时切牲和陈牲之用具),令人对刘邦说“如果不立即投降,我便把太公烹了。”(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刘邦却沉得住气,回答说:我和项羽当年都是楚怀王的臣子,相约为兄弟,我的父亲也就是他的父亲,如果他一定要烹太公,就请他分我一杯羹吧!(“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虽然很恼,但经项伯一劝,觉得杀太公也无济于事,只得作罢。后来刘邦恐怕韩信叛变,封他为齐王。刘邦战 败失利,被项羽军包围在荣阳。当时韩信兵多将广。手下谋士 蒯通,劝他趁机背离刘邦,可以跟项羽、刘邦三分天下。韩信 顾念刘邦待他的好处,没有照蒯通的话去做。后来,刘邦依靠韩信灭了楚霸王项羽。从此,刘邦反而不信任韩信,解除了他 的兵权,尔后贬职为“淮阴侯”。韩信不满,暗中联络在巨鹿 驻防的陈稀,待机起事。陈稀不等时机成熟, 提前宣布反对刘邦,刘邦亲自领兵去讨伐。韩信装病,暗中准 备作内应,结果被刘邦的妻子吕雉骗进未央宫,当场处死。韩 信临死前,后悔没听蒯通的话。刘邦得知以后,就把蒯通抓 来,说他煽动韩信造反,要用锅烹死他。蒯通大叫冤枉,说:“秦朝失去统治权;好比失去一只 鹿,四方起义都在追逐它,但是,谁有才干而又腿快的人,才能抢先得到它!当时的形势很乱,谁都想取得像作个天这样的地 位,如果说过那样话的人都有罪,恐怕你不可能把他们都抓来烹死吧!”(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者先得。天下匈匈,争欲为陛下所为,顾力不能,可殚诛邪!”)刘邦听了蒯通辩诉的话,觉得他的话也有道理,便把他释放了。

文言文:于是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城。是什么意思?

于是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
译文:于是齐国全国震惊,人人都不敢文过饰非,努力表现出他们的忠诚。
原文:
威王初即位以来,不治①,委政卿大夫,九年之间,诸侯并伐,国人不治。于是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②。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③,民人给④,官无留事⑤,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誉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曰:“自子之守阿,誉言日闻。然使使视阿,田野不辟,民贫苦。昔日赵攻甄,子弗能救。卫取薛陵,子弗知。是子以币厚吾左右以求誉也⑥。”是日,烹阿大夫⑦,及左右尝誉者皆并烹之。遂起兵西击赵、卫,败魏于浊泽而围惠王。惠王请献观以和解,赵人归我长城。于是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大治。诸侯闻之,莫敢兵于齐二十余年。 (节选自《史记》)
注释:
①治:治理,管理。下文的“治”是安宁、安定的意思。
②毁:诽谤。
③辟:开辟。这里指田地的开垦。
④给:丰足。
⑤留事:指积压公事。
⑥币:礼物。厚:厚赠。
⑦烹:煮杀。古代的一种酷刑。
参考译文:
威王开始即位以来,不理国事,把政事交给卿大夫办理,九年之间,各国诸侯都来讨伐,齐国人不得太平。于是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您治理即墨,毁谤您的言论每天都有。可是我派人到即墨视察,田野得到开发,百姓生活富足,官府没有积压公事,齐国的东方因而得到安。这是由于您不会逢迎我的左右以求得赞扬啊!”于是,封给他一万户食邑,又召见阿城大夫对他说:“自从你治理阿城,赞扬你的话每天都能听到。可是我派人到阿城视察,田野荒废,百姓贫苦。从前赵军进攻甄城,你未能援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也不知道。这是你用财物贿赂我的左右来求得赞扬吧!”当天就烹杀了阿城大夫,并把左右曾经吹捧过他的人也都一起烹杀了。于是发兵往西边进攻赵、卫,在浊泽打败魏军并围困了魏惠王。魏惠王请求献出观城来讲和。赵国人归还了齐国的长城。于是齐国全国震惊,人人都不敢文过饰非,努力表现出他们的忠诚。齐国得到很好的治理。诸侯听到以后,不敢对齐国用兵有二十多年。

为什么刘邦总喜欢把人“烹”了?

没觉得刘邦喜欢“烹”人啊,他和这个刑罚是有点缘分,比如项羽曾经要“烹”了他老爹,他面不改色问兄弟项羽要碗肉汤喝;手下的谋将郦食其被齐王田广给“烹”了;刘邦曾经也想“烹”了功臣栾布,最后也放弃了啊!

“烹”这种刑罚有多残酷是你我都能理解的,就是活活把你煮死了嘛,煮到你浑身通红,再骨肉分离,都不知道哪一刻会真正死亡。温水煮青蛙还能跳出来,在大铜鼎里被煮那真是不如一头撞死。最早被烹杀的人是周文王的儿子伯邑考,当时商纣王想试探周文王是不是传闻中的圣人,就把他儿子煮了,肉酱汤给他喝,周文王明知是儿子还是喝了,商纣王才对他放松了警惕,觉得连自己儿子的肉汤都吃不出来,肯定不是圣人。

这个刑罚想必就一直流传下来了,比如说易子而食这个典故也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说那齐桓公有一日突然脑子犯抽说:我是什么好吃的都吃过了,就是不知道人肉是个什么味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易牙第二天就给他上了碗肉汤,齐桓公一喝赞不绝口,后来才知道这是易牙把小儿子炖了,特意给他做的肉汤,做大臣做到这份上也是没天理了,也亏那齐桓公吃得下去。

刘邦有一回也想烹人,当时他做了君主就开始“狡兔死,走狗烹”,彭越被杀后不准人收尸,偏偏栾布胆子大,把彭越尸体收了回来好好安葬,刘邦架起了大锅就要活烹了栾布,栾布是条汉子,估计早就料到了这个下场,一边脱衣服一边走进锅,并说:当时我追随彭越的时候还不认识陛下你呀,大家都是各为其主罢了。刘邦想想说的也有道理,就把他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