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鹏程万里,出自战国时期道家代表庄周《庄子集释》卷一上《内篇·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所说的道理是:鹏程万里用来比喻前程非常远大,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相传鹏鸟能飞万里路程。

据庄子的《逍遥游》记载,在遥远的北方,有块不毛之地,那里有个无边无际的大海,名叫天池,天池里有一条鱼,其身宽达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鲲,鲲变为鸟,就是鹏,它的脊背好似巍峨的泰山,它展开双翅,宛如遮天的乌云,大鹏鸟乘着旋转的狂飙盘旋

“鹏程万里”出自什么典故?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鹏程万里”出自什么《庄子·逍遥游》。

《庄子·逍遥游》:“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译文:鹏之徒在南海的;水击三千里,乘着盘旋而上的万里。

传说我国古代有一种鹏鸟,是一种名叫“鲲”的大鱼变成的。它的背长达几千里。每年六月,它都要飞往南海的“天池”,它把翅膀一拍,天池的水就被击起三千里的浪花。

它乘着旋风,一下子能飞越九万里的高空。一些小鸟很不理解地问它:“你为什么要飞到九万里以外的天边呢?”

后来,人们就根据这个故事,编了一句成语“鹏程万里”,用来比喻前程非常远大。

扩展资料: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集中代表了庄子的哲学思想。“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是庄子人生论的核心内容。“逍遥游”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

“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形体上的束缚被消解后,自然就可以悠游于世。

逍遥游就是超脱万物、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在庄子看来,达到这种境界的最好方法就是“心斋”“坐忘”,这两者体现了一种精神自由和天人合一的精神逍遥游。

人们常祝朋友“鹏程万里”,鹏程万里的来历及寓意是什么?

来历: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逍遥游》。《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译文:“鹏鸟迁徙时,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鹏鸟奋起而飞,旋转扶摇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

本意:相传鹏鸟能飞万里路程。

引申义:比喻前程远大。

扩展资料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集中代表了庄子的哲学思想。“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是庄子人生论的核心内容。“逍遥游”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

“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形体上的束缚被消解后,自然就可以悠游于世。逍遥游就是超脱万物、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在庄子看来,达到这种境界的最好方法就是“心斋”“坐忘”,这两者体现了一种精神自由和天人合一的精神逍遥游。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圣人无名”,是全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第二部分从“尧让天下于许由”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第三部分从“惠子谓庄子曰”至结尾,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逍遥游

鹏程万里的来历以及说明的道理

成语“鹏程万里”出自战国时期道家代表庄周《庄子集释》卷一上〈内篇·逍遥游〉,后人以之比喻前程远大。

【出处】: 《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鹏程万里的寓意和象征

该成语的意思是大鹏鸟飞行的路程有一万里那么远,比喻前程远大。

鹏程万里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庄子的《逍遥游》。

出处: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日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鹦笑之日:“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战国·庄子《逍遥游》)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鹏程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