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

1、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把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2、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他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只此一件长衫,说明他懒惰穷困。

方玄绰:

1、从他的身份地位上看,他不仅喜欢发发奇谈怪论,而且又混迹于官场,扭

对孔乙己的评价

对孔乙己的评价如下: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大概是读完小说后,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了。这句话实在是具有震撼力!单单这一句话,就可以深切体会到孔乙己的卑微和无足轻重。简简单单一句话,却有着一种思想,这就是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只有回反复咀嚼才会理解。

这篇人物小说,鲁迅先生先从容不迫的描绘了当时以咸亨酒店为中心的鲁镇的民风世情,在这样的情况下,才将笔墨放在孔乙己身上。

孔乙己是鲁迅笔下被封建社会严重残害的读书人,他读了大半辈子的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然而却满口之乎者也;出生卑微,却养成了恶习,穷困潦倒,却又自命不凡;不能科举高中,只能在下流社会徘徊,而他又不肯脱下长衫,与短衣帮为伍。孔乙己就是一副可怜又可笑的模样,但作者又赋予了他真诚,善良的品质,孔乙己和孩子们交往时十分认真和热心。

孔乙己是不幸的,但是这种不幸没有人同情而成为一种辛酸,被人嘲笑。身无分文,还把茴香豆分给孩子们,这样一个人,本应得到尊重和理解,然而最终却被丁举人毒打而悲惨死去。除了欠钱的事想起他,人们再也没有提起过他。

《孔乙己》是一篇艺术性很高的小说,通过小说的主人公孔乙己深受封建思想的残害而受到的嘲弄和下场,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给人们带来的迫害,提出了改造这种精神的必要性。

鲁迅: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如何评价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孔乙己形象

环境造就人,孔乙己生活在新旧社会的过渡时期,其性格就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孔乙己善良朴实,另一方面他迂腐顽固,真是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孔乙己这样性格的人物,毫无疑问是一个悲剧形象。

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现在该怎么看待鲁迅笔下的孔乙己?

孔乙己这个人物,具有时代意义与当代意义。

一、时代意义

说起时代意义,就不能不说到鲁迅的时代与故事背景。写文章时,为1919年初,彼时清朝已亡6年,但还有大量的遗老遗少,且以二千年的封建惯性,各种封建思想依然甚嚣尘上,滚滚时代在前行的同时,还有大量的复古思潮,孔孟之道余毒犹在,青年一代难免不被波及,对于留洋归国,思想一新的新一代知识分子鲁迅,本着力挽国民腐朽精神的使命,必然要予以猛烈抨击旧制度,不单单是为了拯救青年。于是继《狂人日记》后,他写了《孔乙己》。如果说前者针对整个封建制度,后者则专讽于科举。

已经走向没落的科举和教育,造就了怎样的人才呢?考不上秀才,却偏要穿长衫秀出自己,又只能同“短衣帮”站着喝酒,沦为不伦不类的笑话。抄写的工作看不上,更好的工作找不到,读书人干起了连短衣帮都瞧不起的偷盗活。

偷书被发现了硬是说“窃”,自欺欺人,倒是有点阿Q的感觉了。读过不少书,却只记得茴字有几样写法。孔乙己的可笑,便是封建科举的可笑,孔乙己的凄凉,也是封建教育的悲哀。这一典型形象,有力地策应与深化了批判与反封建主题。这是时代烙印下的意义。

二、当代意义

当代意义,主要是反思与映鉴。

一,像孔乙己这样的人,在今天还有没有呢?他的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与当代本科生是否有相同的地方。举人、秀才、科举这些称呼消失了,称呼背后的文化涵义呢?是不是在以其他形式惯性存在?反映到当代婚恋上,是不是也有相似?

二,孔乙己固然迂腐不堪,可气又好笑,但那些整天在调侃、嘲讽甚至侮辱中消费他的人呢?这样的人,现在少吗?看看网上,一言不合就群嘲,100年过去了,我们进化了多少?

如何对人有基本的尊重并保持恰当的友善,在今天依然是课题。个人与社会,对照今天,依然有启示。

"《孔乙己》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孙伏园转述鲁迅的话。

可见作者自己,也并没有将其主旨局限在对封建思想与科举制的抨击,乃是写出了社会的普遍常态。这正是《孔乙己》具有超越性的地方。

三、放到今天,孔乙己是否应该被尊重?

作为个体的人,谁也不是完美的,给予人格上的尊重,却是应该。二千多字的《孔乙己》里,我们看不到这种尊重。掌柜和短衣帮的肆意嘲弄,小伙计的鄙视,只有孩子们能让他放松些。而无论是对掌柜、小伙计还是短衣帮,孔乙己自始至终没有半分伤害。

然而作为偷书贼,好逸恶劳的人,孔乙己是大可唾弃的。他的不肯认清自己的死清高的作派,使得自己在社会上无处安身,这也不行那也不成,终于把自己活成了边角料。怪谁呢?

正如北大教授钱理群所说,孔乙己是“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

按现代人的观念看,只要孔乙己能自食其力,料理好他自己,不偷不抢不违法不犯罪,他愿意做唯一穿着长衫饮酒的人,那也是他的选择,别人不应该也没有权利投以异样的眼光。尽管他这样可能显得不伦不类,也有些端着架子,或者说有些装,但他没有碍着谁,一个宽容的社会,是能够容纳这些人存在的。

孔乙己,一个超越时代的零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