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一文字,改变了战国时期形成的“文字异形”局面,同时简化文字的书写。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2、严禁私学,焚书坑儒。秦始皇厉行禁学、焚书,秦始皇将他的文化专制和愚民政策推向极端,从而也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3、吏师制度,秦王朝在禁止各种学派的私学的同时,为了培养知法、执法、守法的官吏和驯民,全面实行“吏师制度。即在官府中设立学室,以官吏为教师,以法律为教学内容。
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是什么?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了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风力局面,建立了君主专制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讲一讲秦朝的教育政策。秦朝的教育政策遵循着一个中心原则及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君主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以法治的思想指导教育实践。因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统一文字。秦统一六国,以前各国文字很不统一。国家统一后这种文字混乱的状况严重阻碍了统一政令的推行,而且也阻碍了各地区间的文化教育交流。为了顺应客观需要,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进行文字的整理和统一的工作,下令“书同文字”,以秦国字形为基础,吸收六国字形,总结出一种新的字体小篆,编成字书颁发全国。由于小篆书写比较困难后又产生了草体秦篆,后面又简化成隶书。秦朝对文字所做的整理工作是汉字规范化,定型化发展的重要步骤,奠定了汉字统一的基础。
其次,严禁私学。在中国教育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发展的鼎盛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的需要,对私学采取了严厉禁止的政策。讲学是传播学术思想的途径,书籍是知识的载体,李斯在提出禁私学的同时,也提出了焚书的主张,国家统一后,需要有统一的政治指导思想。但是秦国为了达到思想的统一,简单粗暴的采取了禁学,烧书的手段,不顾民众基本的精神自由和文化需求。
最后,吏师制度。为了达到思想的高度统一,使法家思想深入人心,同时也培养了大批执法执法的封建官吏,实现以法治国的目的,秦国采取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政策。为了移风易俗,巩固统一政权,统治者还利用行政权力制定了一些“行同论”的新法令,以形成新的道德习俗。
以上就是小编对问题的回答,如有错误,敬请谅解!
秦朝的文教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书同文;言同一;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文教政策简介:
独尊儒术文教政策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确立的,其主要措施包括:设儒学五经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以儒术取士;建立视学制度等。
背景及具体措施:
作用:
(1)独尊儒术政策实施后,统治者一方面积极地进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另一方面用官禄引诱读书人潜心研习儒家经典,起到了统一思想,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大发展,汉代官学和私学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学制系统已初具规模,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学校教育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础。
影响:
(2)独尊儒术政策确立后,儒家学说上升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政治指导思想。“独尊儒术”由于适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国情,在它的指导下,封建教育在汉唐时期从建立逐步走向完备,但它同时也限制了中国古代教育、政治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多种形式、规格人才的培养。
“独尊儒术”政策成为后世历代君主所奉行的文教总方针,对后世封建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时期的文教政策是什么?
一、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
秦朝从维护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目标出发,强力推行法治政策,在文化教育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主要有如下 方面:
(一)统一文字
目的是为了改变战国时期形成的“文字异形”局面,同时简化文字的书写。李斯最初总结出小篆的字体,并编成名为《仓颉篇》的字书,后来狱吏程邈又将小篆改进成更便于书写的隶书字体。
文字的统一对维护国家统一、形成中华民族统一的文化心理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二)严禁私学,“焚书坑儒”
秦统一后,统治集团内部对实行郡县制的看法并不一致,丞相李斯认识到学术观点的不同正是思想统一的障碍,而春秋战国以来的私人自由讲学之风是形成学术争鸣的条件。于是李斯建议秦始皇厉行禁学、焚书的政策,得到采纳。禁学、焚书又进一步引发残暴的“坑儒”事件。
焚书是毁灭文化的最重要的固化物质载体,禁私学是堵截文化的传播途径,“坑儒”则是对人这一活生生的文化载体的毁灭。秦始皇因此将他的文化专制和愚民政策推向极端,从而也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三)吏师制度
秦王朝在禁止各种学派的私学的同时,为了培养知法、执法、守法的官吏和驯民,全面实行“吏师制度”。即在官府中设立“学室”,以官吏为教师,以法律为教学内容。
“吏师制度”的施行,导致一种法律之外无学,官吏之外无师的局面,不仅否定了正常的文化消费和创造,也否定了专职教师的存在,重新回到夏、商、周时代“官师合一”的局面。这无疑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大倒退。
二、汉代的文化教育政策
(一)汉初的文教政策
汉初是指汉高祖至汉景帝在位的一段时间,共60多年。在这段时间内,汉统治者奉道家的“清静无为”为政 治指导思想,表现在具体政策上,即尽量减少对百姓日常生活、生产事务的干预,任其自然发展。
在“无为”的政治背景下,统治者放松了对文化教育的钳制,为教育的发展、学术的繁荣提供了一种较为宽松的环境。文教政策上的重大举措有:重新重视各派知识分子在政治中的作用,并诏令政府官员推荐贤良文学之士;允许开办私学;废除了秦朝制定的“挟书律”,允许人们自由收藏、携带书籍等。
诸子百家之学因此开始复苏。儒家在先秦就很重视讲学,此时各地的儒学大师也开始收徒授经(左为唐代王维所作的《伏生授经图》),儒家学派得到了较为突出的发展,这为汉武帝时期推行“儒学独尊”政策奠定了基础。
(二)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汉初“无为”政治虽然有利于社会的“休养生息”,但也积累下许多没有解决的社会矛盾,如诸侯 势力的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北方匈奴的骚扰、政务废弛行政无效等。也导致中央财政匮乏,国家积弱,不能举行重大事务和工程。公元前140年,时年16岁的汉武帝即位,他有志于变汉初的“无为”政治为有为的进取政治,渴望寻求新的政治指导思想。(右图为汉武帝像)
汉武帝通过对策 选拔优秀的知识分子来充实官吏队伍,寻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对策中向汉武帝提出三条
建议:
1.“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即鼓励儒学的发展,对其他各家采取冷淡态度,这样就可以达到以儒学统一思想的目的,即“独尊儒术”。
2.兴太学以养士。汉初中央政府不办学,人才主要来自私学。董仲舒认为这一方面不能保障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统一人才的思想意识。他建议中央建立太学,直接掌控教育大权。
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作为对这三项建议的回应,汉武帝先后采取了以下措施:
1.独立儒家五经博士 ,而对先前设立的传记、诸子博士则不再续置,让其自然消亡。
2.开设太学。于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正式由官方为儒家博士置弟子,称为博士弟子,宣告中央太学的正式建立。
3.完善汉初的察举办法,使其成为制度。
董仲舒的三项建议成为汉代的三大基本文教政策,其中“独尊儒术”是其核心。
秦代在问教政策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
我想是文教政策吧
秦朝的文教制度对以后封建社会的影响有如下几方面:
第一:君主专制政权的建立,首先改“王”为“皇帝”。秦朝做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中国的政权。打破了传统的分封制。实现了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政权。(赢政幻想秦的统治世世代代继续下去。他自称始皇帝,他的后代为二世、三世,以至千万世。秦一朝统治虽然不长,但是从它开始,中国一套比较完整的专制集权制度,建立起来了。)第二: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使长度、容量、重量都有统一的标准。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第三: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实行吏师制,取消学校;汉朝则以秦为鉴,在儒家思想指导下,重视学校,推行教化,并首创太学和郡国学,为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第四: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一种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统一了文字。为以后封建王朝推行政令起到了政令统一的效果。第五:禁私学,为以后封建王朝对国内文化及科举的实施提供了便利管理。
如何评价秦朝的统治措施?
一、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2)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政和监察。(3)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2、经济上:
(1)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2)统一度量衡
3、思想文化上:
(1)统一文字(小篆-隶书)(2)实行“焚书坑儒”。
4、军事上:
(1)北击匈奴,修筑长城。(2)统一东南、岭南地区,兴修灵渠。
二、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