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

美国人的评价是: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

如何客观评价李鸿章?

成为第27位粉丝
1、评价:
虽然李鸿章代表清朝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正面来讲,他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
但是:李鸿章曾作出的错误决策,后人也多对此诟病。如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愿意牺牲整个新疆放弃疆防;1885年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给予了日本可以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与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全歼;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等。虽然这些不利条约和做法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但他依然要为这些事件的误国行为承担很重的责任。另外在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他杀人过多。这也牵涉到湘军和淮军的整体评价。洋务运动和他的一系列措施并没有改变中国继续沦落,也让他的功劳并不显著。
2、个人简介:李鸿章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如何全面的评价李鸿章这个人?

对于清朝末期来讲,李鸿章是个绕不开的名字。他对于晚清来说,可谓是支柱型的人物了。那么,当今的我们,怎么来评价李鸿章呢?我认为,他可以说是晚清时期非常典型的少有的开明的封建主义官僚。作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之一的他,首先要维护的就是地主阶级们的权益,所以他镇压太平天国,兴办洋物。他非常清晰的意识到中国的落后,希望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强兴国家,并且身体力行。但由于他忽略了中国的落后主要还是缘于政治制度的本身,而最终并没有实现他的强国梦。在对外战争中,他的妥协,指挥失当,以及在战后签定的《马关条约》,虽然是被迫的,却也令他从此背上丧权辱国的罪名。

一、李鸿章所处历史环境

我们经常说,评估历史人物最好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李洪章登上清朝外交舞台是1860年的事了。当时,外国人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并签署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更重要的是,顽固的封建势力拥有强大的权力,并拼命捍卫即将崩溃的专制统治,外交便成了内政的延伸。从这方面来说,李鸿章的舞台本来就不够,所以即使他有高超的技巧,也不可能跳出封建独裁圈。

但是,李洪章也是一个聪明人。早年他就积极推动洋务事业,并在中国现代工业发展史上赢得了许多“第一”。仅凭这一点,他的地位就应该高于那些顽固子弟。

二、辱国条约

李鸿章《马关条约》等条约的签订,也因此将他和丧权辱国联系在了一起。但小编认为,签定条约实际上李鸿章只是实施者,他并不是决策者,或者不是最终决策者,真正的决策方应该是清政府。

李鸿章的悲哀,恰恰是因为他正处于中西方第一次融合的浪潮中。他有一种无法摆脱的封建气味,并且他已经开始具有世界意识和创新思想。当整个国家仍然处于无知和落后的状态时,就不可避免地要为人苛责。对于像李洪章这样能直面世界潮流的人,我们仍然给他一些公平的评价。

如何评价李鸿章?

我认为李鸿章并非是中华民族的罪人,他也是睁眼看世界的人,也是想要拯救中华民族的人,他只不过是替清朝背了黑锅而已。他虽然在中路甲午战争中失败,但是归根结底不是他的原因,而是慈禧太后以及那些贪官,他们那些军费。是的,我国没有良好的船只和武器,最后我国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

中国为什么会犯甲午战争中失败?

首先是因为中国的装备与日本相比太差,就是中国想要与日本同归于尽,但是只有中国残亡,而日本的军舰确实好好的。那么清王朝为什么不花钱去购买好的武器装备?这是因为这笔军费被慈禧太后用于修建颐和园,大清王朝就快要灭亡了,而这些打光棍,人们却依旧在享受,依旧压榨着百姓,最后使得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污点,一个大国败给了一个弹丸之地,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耻辱。

李鸿章在签订马关条约中做出的努力

李鸿章与日本的谈判者伊藤博文,两个人是旧相识。十年前伊藤博文到中国来拜访李鸿章,而李鸿章去傲慢对待伊藤博文,三年后,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两个人又重新碰面,这时候出来是伊藤博文傲慢对待李鸿章。而李鸿章为了能够减少做出的赔偿,被日本人打伤之后,带伤出席谈判,为了能够减少赔偿数目。这个男人,为了自己的国家,不惜放下自己的自尊,被别人打上之后,要不月求公道,反而是为了能够减少赔偿数目。

李鸿章替皇家背了黑锅

李鸿章从小就非常聪明,她24岁的时候就考中了军事,后来弃文从武。他目光长远,主动请求清王朝进行洋务运动,他还创办了北洋水军,这是东方第一支现代海军,在世界上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但是由于中日甲午战争,由于慈禧太后的贪图享乐,是他不得不背上这让中国耻辱的黑锅,他去谈判签订了马关条约。

如何正确客观评价李鸿章?

李鸿章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初时被曾国藩所赏识,也一直是曾国藩的学生,也在曾国藩的培养下逐渐强大了起来,不仅为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到后来也在曾国藩的支持下创立了淮军,从此之后不在是曾国藩的幕僚,而是一军的主将,与曾国藩共同将太平天国平定。

李鸿章在创立淮军的时候就注意接受西方的先进思想,所创立的淮军也是用洋人为教练,练习枪支弹药等。

在曾国藩逐渐隐退并精力不济的时候,李鸿章很好的顶住了大清朝失去曾国藩所漏下的天,对大清朝起到了更强大的支持作用。

之后的剿灭捻军,以及在两江总督的任上发展起洋务运动,对大清国的军队以及装备都进行了一定的更新。


可以说李鸿章对于清朝是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并奉献了自己的一片心力的。

但是可惜不知道是因为他活的太长是幸,还是他活的不够长是大清朝的不幸。

大清朝从甲午战争之后,国力更是一衰不起,在列强的凌辱之下,不断的有不平等的条约,都看到大清朝这块肥肉,都想来瓜分一口。

而大清朝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实在不是以李鸿章一人就可以挽救的,他也曾发出心血搞洋务运动,愿意国家富强,可是不行,他甚至建造了号称“亚洲第一水师”,但也在甲午战争失败了。

签订条约不是李鸿章想签的,他与秦桧等之类的卖国求荣之人大不相同,他是想效忠朝廷,效忠大清朝的,挽国家于即倒的。

每次的签订做为一个老人他的心里很不好受,但是为了存续大清,他没有任何办法,奕欣也曾想要去签订,但他挡住了,只说道“我已年老,骂就让天下人骂我吧”!

面对衰败的国家,一个老人实在无力举起身上的重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