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越国宰相范蠡二儿子在楚国杀了人,被楚国判了死刑,范蠡闻讯,急忙准备了千两黄金和一封书信,叫小儿子到楚国请他的结拜兄长楚国宰相帮忙。 大儿子听到这件事后非常生气,就问父亲为什么不让他去。范蠡对他说:"如果派你去,你二弟必死疑。"大儿子一听更不服气了:"同样有礼物,有书信,为什么我就办不成?"范蠡只好让他去。长子刚一起身,范蠡就叫小儿子买了一口棺材,到楚国去接他二哥的尸体回来。长子到楚国后,急忙拜见了宰相,呈上了礼物和书信。第二天,宰相便以楚国将有天灾为借口,上奏楚王释放在押的死囚,以免除灾难
“知子莫若父”故事中的故事
春秋时,越国陶朱公范蠡共有三个儿子。
一次,二儿子不小心在楚国犯了人命案,被关押待斩。陶朱公想到之前帮助过楚国的相国,便聚集家财并写了封亲笔书信,准备让小儿子带去求助相国解救二儿子。
大儿子知道后,觉得小儿子被自小宠溺,怕他办这件事不可靠,于是跟陶朱公提出自己去。
陶朱公不同意。他说只有小儿子才能救二儿子。大儿子不服气,非要证明自己去可以。
执拗不过,陶朱公只得同意,只是在去之前再三叮嘱大儿子无论救不救得成财物都不能拿回来。大儿子走后,陶朱公哀叹二儿子命不久矣,安排小儿子提前准备后事,众人都非常不解。
大儿子到楚国找到相国,呈上书信和财物等待消息。相国以国家近年天灾连连,百姓饥荒为由,上奏楚王大赦天下祈福安康。楚王准其所奏, 命人先布告天下。
大儿子一听楚王要大赦,自己的二弟这下就可以逃过一劫了,既觉得运气好又觉得那么多财物白送给相国了,几经思索后,完全把父亲临走时的嘱咐忘在脑后,跑去跟相国要回了财物。
这相国非常恼怒,可又不好明说出来。把财物还给大儿子后,便上奏楚王,说本来大赦天下是为了祈福消灾,但有人中伤他是因受了范蠡的贿赂,为救范蠡的儿子才提出的大赦,如果放了范蠡的儿子会给楚王的大赦带来不好的名声。于是楚王下令提前杀了范蠡的二儿子。
二儿子人头落地之时,小儿子正好运来棺木。众人听闻消息,都佩服陶朱公料事如神。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来范蠡的大儿子自小跟着自己置办家业,历尽艰辛,知道钱财来之不易而非常珍惜,而小儿子自生下来家里便条件优渥,故而挥金如土,对救二儿子那些钱根本不会放在心上。所以陶朱公知道只有小儿子能办成这件事。
这个故事虽然总的主题是“知子莫若父”,但其中蕴含的其他道理却不得不思考。
楚国的相国,为了达到自己既有的目的而又让众人信服,想出来这种遮人耳目,掩盖真相的办法很让人叹服。
大儿子不知思考,他的不机敏和不知变通,没有看清楚相国救人的手法,最终害死了自己的二弟。
范蠡知人善任,能够通过两个儿子的习性就判断出事情最终的结果也是非常厉害了。
知子莫若父的典故
范蠡的长子到楚国后,急忙拜见了宰相,呈上了礼物和书信。第二天,宰相便以楚国将有天灾为借口,上奏楚王释放在押的死囚,以免除灾难。楚王听后便下旨大赦天下。范蠡的大儿子听说弟弟已经获释,心想:何必白白丢掉这千两黄金,便又回到宰相那里取回千两黄金。楚国宰相非常恼怒,于是又对楚王说:大王大赦天下,本为消灾,岂料有人说我受了范蠡的贿赂,为了范蠡的儿子才提议大赦。如果放了他民愤难平。楚王听了,就下令斩了范蠡的儿子,等到人头落地的时候,范蠡小儿子运的棺材正好赶到。
范蠡为何能料事如神呢?原来,他的长子是在贫困时期出生的。从小历尽艰辛,深知钱财得来不易,而小儿子却是他发达后出生的,向来挥金如土,对千两黄金根本就不放在心上。所以他知道大儿子一定办不成这件事。
示例 他的事,最好问他父亲,~嘛!
范蠡次子被长子“害”死的故事,是知子莫若父典故的由来?
急流勇退,成就巨富的陶朱公
范蠡不仅具备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更对人性与人心有着超高的认知。勾践灭吴后,威望、权力达到顶峰,礼贤下士的姿态一去不返,君王多疑寡恩的性格显露,范蠡清晰地认识到越王勾践此人只可共患难,难以共富贵。因此,当勾践封他为上将军时,深知捧得越高、踩得越狠的范蠡坚决挂印而去。
同时,范蠡给同僚文仲留信,言明“鸟尽弓藏”之理,劝其隐退。已被封为丞相的文仲犹豫不决,不久,被勾践赐死。
此事反映出了范蠡的清醒与果决,而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急流勇退的范蠡隐居于齐国,改名换姓,以耕种、捕鱼和晒盐发家致富,积累了万贯家产,声名渐显,因此被齐国权贵看重,欲要征召为官。厌倦官场的他只得再次隐居,去了宋国陶邑,而当时的宋国商业发达,范蠡凭借自己出色的经商天赋,仅用几年就变成巨富,号称陶朱公,堪称商业史上的奇迹。
值得一提的是,范蠡生有三子,长子老实,是范蠡在商业上的助手,一直以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但爱财如命;次子顽劣,到处惹是生非,却也有“凶名在外”,碰上无赖地痞滋扰自家商业,他能很好地打发这群人;幼子最为聪明,且因为是范蠡巨富之后才出生,从小富贵,重义不重利,因此混得很开,最擅与人打交道。
可以说,范蠡这三个儿子虽然是三种不同的性格,然而却是要文有文,要武有武,在范蠡因势利导之下各得所用,但让人遗憾的是,他的次子最终被长子“害”死了,这是怎么回事?
明辨是非,看透人性的一代商圣原来,范蠡的次子在一次经商途中和人斗殴,参与之下不小心失手犯了命案,被楚国抓捕关押。深知次子虽然顽劣,然而却并不是草菅人命之人,其中必有缘由,于是为了救下次子,范蠡让幼子带上千两黄金,前往楚国找一位名为庄生的人疏通关系,能救下次子最好,若不能,不要让次子死在街市之上遭人围观。
本来此事安排妥当,然而爱财如命的长子却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长兄为大,弟弟有难,应该是自己去救,而非三弟,父亲此举是不信任自己的表现,气怒之下竟想挥剑自杀。
范蠡无奈,只好改由长子去楚国。但是,在长子临行前,范蠡语重心长地说:“父亲并非不相信你,而是我认为楚国之行,若你三弟去,你二弟可能得救;若是你去,你二弟必死无疑。但是你既然执意要去,就要听我的安排。”
长子听完,不服气,但表示愿意听父亲的话。
范蠡于是写了一封信,交代长子,让他到了楚国将信和千两黄金交给庄生,然后什么都不要说、不要做,一切听庄生安排。果然,长子来到楚国,将信与黄金交给庄生,庄生告诉他:“你二弟的事情交给我了,你赶紧回去。”
没想到,爱财如命的长子口头答应,心里却害怕庄生收钱不办事,于是留在楚国,打算留意庄生接下来的一举一动。
而这个庄生其人,掌握钦天司命之事,在楚国权贵中位低而权重,也本不是贪钱之人,他和范蠡有旧情,本打算把事情办好,再亲自送范蠡次子回宋国,并把钱还给范蠡,如此一来两全其美。于是,他入宫面见楚王,言说最近某某星象不利,需要大赦天下才能化解。楚王对其信任非常,当即下令准备大赦天下,而范蠡次子自然也在这次大赦名单中。结果,范蠡长子认为大赦并非庄生促成,爱财的他马上去找庄生,不仅要拿回千两黄金,言语还多有不敬,指责其拿钱不办事,让庄生气愤不已。
庄生由此入宫,对楚王说:“大王本想大赦,但外面都在说大王只是为了赦免巨富陶朱公的儿子才做出这般选择,这对大王的名声、对楚国的名声十分不利。”
楚王为了堵众人之口,挽回声誉,因此直接杀掉范蠡的次子,方才大赦天下。于是,范蠡的次子就这样被杀了。
次子去世后,范蠡的妻子和长子都很伤心,范蠡慨然长叹,时也命也,也为解开长子心结,对他说:我早料到你去楚国,你二弟必死。我不怪你,你并非不爱你二弟,只是你生在我白手起家时期,知道钱财难得,因此爱财惜财。而你三弟生在我家富贵时期,不贪恋金钱。我派你三弟去就是因为他重义不重利,对钱财并不看重,而你却做不到。正因如此,你最终间接害死了你弟弟。不过,杀人偿命,不必强求,你也不必伤心。”
从此事不难看出范蠡作为一代“商圣巨贾”,拥有非凡的心性与见解,不仅看人识人本领高绝,能预见勾践本性,必定过河拆桥、鸟尽弓藏,对事情也有常人难以做到的豁达,见次子杀人,不可救也就顺应天命。
知子莫若父,知女莫如母什么意思
知子莫若父,知女莫如母的意思是没有比父亲更了解儿子的了,没有比母亲更了解女儿的了。
知女莫如母是由知子莫若父引申而来,知子莫若父解释:
出处:《管子·大匡》:“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
译文:没有比父亲更了解儿子的了,没有比君王更了解臣子的了。
用法:复句式;作宾语、分句;指父亲最了解自己的儿子。
结构:复句式。
感情色彩:中性。
示例:他的事,最好问他父亲,知子莫若父嘛!
扩展资料
知子莫若父的典故:
越国的宰相范蠡有三个儿子,大儿子视财如命,二儿子玩世不恭,三儿子挥金如土。二儿子到楚国去游玩,和一个楚人发生争执就杀了那人,被判死刑,等到秋后就要处斩了。
范蠡听到这个消息很着急,马上派小儿子带着黄金白银和一封密信,去拜见楚国的宰相。范蠡的大儿子听到了这件事,觉得不服气,于是就向范蠡请求要去救弟弟,范蠡没有办法,最后只好让他去了,然后立刻叫小儿子准备棺材到楚国接二儿子的尸体。
楚国的宰相与范蠡是很好的朋友,宰相看了范蠡的信,就说服了楚国的皇帝,放了所有的死囚。大儿子看见二弟顺利地释放了,而父亲让他带给楚国宰相的金银还是原样放在相府里面,于是就拿走了礼金,没有向宰相告别就走了。
楚国的宰相知道范公子拿走了礼金,非常生气,于是他一边派人去追范家的两位公子,一边又向楚王进谏让楚王杀了范二公子。当范三公子赶到楚国的时候,他的二哥已经被追回来,正要被问斩!
范蠡一开始之所以不让大儿子去,是因为他知道大儿子是一个特别重视钱财的人,而小儿子平日里就挥金如土,是个不把钱财放在心上的人。楚国的宰相是一个十分重义气的人,一定不会接受礼金,但是他却不能容忍范大公子偷偷把礼金拿走、不告而别、背信弃义的举动。
知女莫若父什么意思
“知女莫若父”意思是没有比父亲更了解女儿的了。原句应该是:“知子莫若父,知女莫如母”。即没有比父亲更了解儿子的了,没有比母亲更了解女儿的了,“知女莫若父”是后来扩展出来的。
典故:
越国的宰相范蠡有三个儿子,大儿子视财如命,二儿子玩世不恭,三儿子挥金如土。二儿子到楚国去游玩,和一个楚人发生争执就杀了那人,被判死刑,等到秋后就要处斩了。
范蠡听到这个消息很着急,马上派小儿子带着黄金白银和一封密信,去拜见楚国的宰相。范蠡的大儿子听到了这件事,觉得不服气,于是就向范蠡请求要去救弟弟,范蠡没有办法,最后只好让他去了,然后立刻叫小儿子准备棺材到楚国接二儿子的尸体。
楚国的宰相与范蠡是很好的朋友,宰相看了范蠡的信,就说服了楚国的皇帝,放了所有的死囚。大儿子看见二弟顺利地释放了,而父亲让他带给楚国宰相的金银还是原样放在相府里面,于是就拿走了礼金,没有向宰相告别就走了。
楚国的宰相知道范公子拿走了礼金,非常生气,于是他一边派人去追范家的两位公子,一边又向楚王进谏让楚王杀了范二公子。当范三公子赶到楚国的时候,他的二哥已经被追回来,正要被问斩!
范蠡一开始之所以不让大儿子去,是因为他知道大儿子是一个特别重视钱财的人,而小儿子平日里就挥金如土,是个不把钱财放在心上的人。楚国的宰相是一个十分重义气的人,一定不会接受礼金,但是他却不能容忍范大公子偷偷把礼金拿走、不告而别、背信弃义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