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其阅读顺序为:

1、《史记》,西汉司马迁著;

2、《汉书》,东汉班固著;

3、《后汉书》,南朝宋范哗著;

4 《三国志》,西晋陈寿著;

5 《晋书》,唐朝房玄龄著;

6 《宋书》,南朝梁沈约著;

7 《南齐书》,南朝萧子显著;

8 《梁书》,唐朝姚思廉著;

9 《陈书》,唐朝姚思廉著;

读“二十四史”要按顺序读吗??

当然,读“二十四史”按照顺序读,这样便于理解,也易于梳理。

二十四史是我国历史上各朝代由官方编撰或认可的史书,内容多采用正史资料,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开始,到明朝崇祯皇帝为止,共计二十四部,故称“二十四史”。

1921年,时任中华民国总统的徐世昌将《新元史》列为国学正史,从此二十四史变成二十五史,但这一做法并没有得到全国人的认可,于是有人把《清史稿》作为第二十五史。但也有史学家编纂史书的时候将《新元史》和《清史稿》都列入了国学正史,故而又有二十六史的说法。

扩展资料

“二十四史”介绍

1、《史记》,作者是西汉时的司马迁,其内容涉及我国远古到汉武帝元年的历史,时间范围约在三千年上下,现存《史记》为残卷。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编成此书,开始将书命名为《太史公记》或《太史公书》。《史记》一名起源于三国时期,一直沿用至今。

2、《汉书》,作者是东汉时的班固。《汉书》涉及历史时间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到王莽的新朝结束,原型是班固之父班彪所著的《史记》后传六十五篇。

后来,班固入罪,死于狱中,《汉书》并没有完成。当时的汉和帝令班固的妹妹班昭续补《汉书》,她就成了《汉书》中“天文志”的作者,而班昭也因此成为二十四史作者中唯一的女性。

3、《后汉书》,作者为南朝宋(东晋灭亡后,南方建立的四个朝代“宋、齐、梁、陈”之一)时的范晔,其所涉及的历史时间从汉光帝刘秀建立东汉开始,到汉献帝禅位于曹丕,前后共一百九十五年。《后汉书》内容为本纪和列传。

后来范晔又与谢严合著《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和《州郡志》。可惜后来范晔被控谋反,谢严害怕受到牵连,将五志手稿全部烧毁,现存《后汉书》也就只有本纪和列传部分。

4、《三国志》,作者陈寿(三国时蜀国人,蜀亡入西晋),其内容主要为三国时期的历史。《三国志》包括魏、蜀、吴三国,其中魏国和吴国已经有一些史料可供陈寿参考,但蜀汉政权没有设置史官一职,因此蜀国部分的内容由陈寿亲自采集编写而成。

夏侯湛欲编写《魏书》,看到陈寿的《三国志》后,自愧不如,将稿件全部销毁,同时代史学家受其影响,将《三国志》推为正史,流传至今。

5、《晋书》,由唐朝的房玄龄主持编纂,内容从司马懿开始,一直记录到晋恭帝,涉及整个晋朝,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过程。由于受政府资助,相关史料又比较丰富,所以《晋书》的成书过程仅用了三年。由于编著者多为文学家,因而《晋书》在史学界有“词藻华丽,内容不实”的评价。

6、《宋书》,作者是南朝梁朝的沈约,内容涉及南朝宋朝的六十年历史,成书基于何承天、徐爰等史学家的著作。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宋书》指的并不是我国历史上的宋朝历史,而是在东晋灭亡后,南方建立起四个小朝代之一的宋朝,国姓为刘,开国者是刘裕,亡国者为刘凖。

7、《南齐书》,作者是南朝梁朝的萧子显,内容记录了南朝齐朝的二十三年短暂历史。梁朝国姓为萧,开国者是萧道成,亡国者是萧宝融,而本书作者萧子显就是萧道成的皇孙。

8、《梁书》,作者为唐代的姚思廉(实际上《梁书》是他与其父姚察两代人共同的劳动成果),内容从梁朝开国皇帝萧衍到亡国皇帝萧方智,前后共五十六年。

9、《陈书》,同样是姚思廉和其父姚察两代人共同完成的著作,内容从开国皇帝陈霸先到亡国皇帝陈叔宝,前后共三十三年。

10、《魏书》,作者是北齐的魏收。《魏书》并非曹丕建立的魏,而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拓跋氏(后改为元氏)建立的朝代,史学界称为“北魏”。内容从鲜卑族的起源开始,截止到公元550年,东魏(魏后来分化为东、西两魏)被北齐所取代。

11、《北齐书》,作者是唐朝的李百药。北齐是北魏后我国北方建立起来的王朝,南朝的宋、齐、梁、陈四国书中,之所以要称齐朝为《南齐书》,就是为了区别这个北齐。本书记载了北齐前后二十七年的国运。北齐由武将高欢奠定国基,其子高洋立国,统治中国北方的东部。

12、《周书》,作者是唐朝的令狐德棻(“棻”音同“分”)。北周是北魏之后建立起的朝代,前后二十四年国运,由武将宇文泰奠定国基,其子宇文觉立国,史称北周。

13、《隋书》,由唐朝的魏徵主持编修,内容涉及隋朝的三十一年历史。公元581年,杨坚取代后周,建立隋朝,但隋朝很快就消亡了。

14、《南史》,作者是唐朝的李延寿,内容涉及南朝宋、齐、梁、陈四个小朝代的历史。《北史》,作者也是李延寿,内容涉及北朝魏、齐、周、隋四个朝代的历史。

15、《旧唐书》,由后晋刘昫主持编修,内容记录了唐朝的兴衰史,是我国现存最早系统记录唐朝历史的典籍,为后晋皇帝石敬瑭下令编修。《新唐书》,由北宋欧阳修、宋祁等编纂。《新唐书》和《旧唐书》相比,更加完善,尤其是在典籍律法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16、《旧五代史》,由宋朝的薛居正等编著,记录了唐朝之后的五个小朝代历史,分别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唐宋之间的五十三年中,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上述五个朝代。

这五个朝代之后,我国内地还有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十个小国,它们的历史也是《旧五代史》的主要内容。而这段历史被称为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割据自治。

17、《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属于欧阳修私人编写的正史。和《旧五代史》相比,《新五代史》打破了一国一记、一朝一史的格局,改为采用南北两条线索,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历史发展的过程。

18、《宋史》,由元朝的宰相脱脱主持编修,内容为宋朝的整个发展历史。本书是在宋朝的《国史》基础上编撰而成的。

19、《辽史》,也是脱脱主持编修,内容为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契丹族耶律氏建立的辽国兴衰过程,其中包括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辽国前后有二百年的国运。

20、《金史》,还是脱脱主持编修,内容为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女真族建立的金国的兴衰过程。金国前后有一百一十九年国运。

21、《元史》,宋濂根据明太祖朱元璋的命令主持编修的,内容为元朝的兴衰灭亡史,是我国现存最早和最系统的记录元朝历史的典籍。

22、《明史》,由清朝的张廷玉主持编写,内容记录了朱元璋到朱由检的二百七十六年明朝历史。该书编纂从顺治年间一直延续到乾隆年间,前后超过九十年,其工程之浩瀚、内容之繁杂,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由于清朝实行极端的专制统治,编纂者无法完全按照史学家的观点和思想编写《明史》,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政治的影响。但是,《明史》虽然有很多不足,仍不失为史学巨著。

23、《新元史》,作者为民国的柯劭忞(“忞”音同“民”),主要记述的是元朝历史,但比《元史》要丰富很多。比如,《新元史》加了成吉思汗之前的部分蒙古历史,以及元顺帝后人的部分历史。此外,《元史》中的一些错误内容和观点,在《新元史》中也有所改正。

24、《清史稿》,北洋政府设立专门的编修部门,由赵尔巽主持编修的史书。本书记载了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到1911年清朝覆灭,前后共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清史稿》是未定稿,由于当时的局势不稳定,赵尔巽先生又年迈多病,所以匆忙刊印了此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十四史

如果想博古通今,那么看史书的顺序是什么样的

把二十四史按顺序看就可以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告诉我二十四史作者,按时间顺序

史记 西汉司马迁 130卷
汉书 东汉班固 100卷
3 后汉书 南朝宋范哗 120卷
4 三国志 西晋陈寿 65卷
5 晋书 唐朝房玄龄等 130
6 宋书 南朝梁沈约 100
7 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59
8 梁书 唐朝姚思廉 56
9 陈书 唐朝姚思廉 36
10 魏书 北齐魏收 114
11 北齐书 唐朝李百药 50
12 周书 唐 令狐德棻等 50
13 隋书 唐 魏征等 85
14 南史 唐 李延寿 80
15 北史 唐 李延寿 100
16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 200
17 新唐书 宋朝欧阳修、宋祁 225
18 旧五代史 宋 薛居正等 150
19 新五代史 宋 欧阳修 74
20 宋史 元朝 脱脱等 496
21 辽史 元 脱脱等 116
22 金史 元 脱脱等 135
23 元史 明朝 宋濂等 210
24 明史 清朝 张廷玉等 332

我正在读史,二十四史及清史稿,先读哪一本后读哪一本,具体顺序如何效果为最好?

建议先通读一下资治通鉴,了解了历史发展脉络,而后再按时间顺序进行阅读,主要还是进行分阶段阅读,先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金辽西夏、元、明清,个人建议:如果想要整体把握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可以在看这些书的同时看一些相关文献如历史名人的起居注、邸报、重要时期的奏折(如果能借的到的话 )

读史书最好从哪本开始?应该按什么顺序来读?

先从科普的入门的读起,读了下面这些入门的之后,可以把黎东方的细说历史系列读一读。然后读一读易中天的中华史,然后可以挑自己喜欢的人的传记读一读。之后可以研究的深一些,比如《中国历朝历代政治得失》,吕思勉的一些断代史。然后可以尝试24史了。

史前:易中天中华史前三部《中华的位置》《祖先》《国家》

春秋:《贾志刚说春秋》1到7

战国和秦朝《李斯与秦帝国》(文笔特好)1到2

汉朝:《那时汉朝》1到7

东汉:《嗜血的皇冠》(文笔特好)

唐朝:《唐朝穿越指南》

宋朝:《如果这是宋史》1到10

元朝:《细说元朝》《蒙古迷失》《成吉思汗》

明朝:《明朝那些事儿》1到9

清朝:《清朝的那些皇帝》

民国:《民国的那些猛人》

最后推荐一套《中国历史地图集》,一边看书一边看地图。

史书按真实性分类

正史:以纪传体、编年体的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叫正史。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除少数是个人著述(如司马迁的《史记》、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外,大部分正史是由官修的。

别史:主要指编年体、纪传体之外,杂记历代或一代史实的史书,如《东观汉纪》、《东都事略》、《大金国志》以及《通志》等史书都属于别史。

由此可见,别史实际上是正史类史籍的重要补充部分,犹正史之别支,所以《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别史类叙》中才有“犹大宗之有别支”的说法。由著名学者创作的,有时与杂史难以区分。如《汉晋春秋》。

杂史:只记载一事之始末,一时之见闻或一家之私记,是带有掌故性的史书。它不同于纪、传、表、志等体例齐全的正史,也不同于关系一朝执政的别史。它不受体例限制,博录所闻,虽杂荒疏浅,却可弥补官修史书的疏漏与不足,包括家史,外史,小史,稗史,野史,逸史等类别。

野史:有别于官撰正史的民间编写的史书。

稗史:通常指记载闾巷风俗,民间琐事及旧闻之类的史籍,如清代人潘永因的《宋稗类钞》,近代人徐珂的《清稗类钞》。有时也泛指“野史”。

请问24史的顺序

《二十四史》包含:《史记》、《汉书》、《后汉书》、《 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 、《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 、《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如何读懂二十四史

如何读懂二十四史
这个还是要看兴趣,我推荐你先读史记,因为史记是经典,而且相比其他史籍要有趣一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史记看一篇,不但扩充了历史知识,还积累了一些古文功底,然后再去看其他的史籍,望采纳,谢谢
读完二十四史需要多长时间
在《吕著史学与史籍》中,吕思勉屡次提到、建议的旧史阅读速度是一日一卷,而二十四史共3259卷(据《辞海》,因为统计方法不一,有其他说法),那么按照这个速度要读3259 / 365 = 8.9年。

阅读速度加快,每天读5卷或者10卷,对于一个古文功底不深厚的人来说,你也许就不知道书里在说啥了;古文阅读最高可以达到什么速度呢,在《读古指南》这本书里(P479),作者讲到全祖望为了看极为难得的《永乐大典》,强迫自己每日读二十卷。

自有二十四史以来最有资格说读过的现代人或许就是吕思勉,他旧学出身,历史学家,而且著述累累,就这样,他第一遍不甚了了的阅读也花了 *** 时间(15-23岁)。读书狂人钱钟书,据我考证,也没通读二十四史,大部头的宋史明史引述极少,中文笔记目录里也未曾见涉猎。
为什么说“二十四史”基本不是用来读的
“二十四史”基本不是用来读的,意思是说,“二十四史”是不可以像小说那样一页一页来阅读,做不到,也没意义。这里说做不到不是说我们读书的定力不够,没心思读完,而是说“二十四史”根本就没法全部读下来,很多地方是无法读的。那么“二十四史”是干什么用的呢?是用来查阅的,有什么问题不懂或记不清楚就去翻一下相关部分,以查为主。举例说吧,《青春之歌》是用来读的,一页一页去读,但我们念中学时使用的那本《对数表》就不是用来读的。虽然《对数表》也是书,但不能读,只能查,要是把《对数表》都读了那肯定是大脑有问题。很多收藏的图表类图书书目,几乎都不是读的,都是查的,平时没用,需要时拿来查查就是了~
读一遍二十四史是什么感觉
没有。五胡十六国的不敢看,虽说有一次鼓起勇气看了一会,没超过几十页就弃了。。丫名字太多。。不信大家来感受一下:

慕容盛、慕容垂、慕容廆,慕容皝、慕容泓、慕容儁、慕容暐、慕容冲、慕容宝、慕容评、慕容德、慕容青、慕容达、慕容俊、慕容熙、慕容恪、慕容会、慕容详、慕容麟、慕容农、慕容纳、慕容超、慕容隆、慕容永……(暂时记得这么多,不知道有没有重了)
读二十四史到底有什么用啊?
以史为鉴
读“二十四史”要按顺序读吗
并不强迫。这要根据你的需求来决定了:如果必须要对中国历史有一个系统的了解,那么按照年代顺序是有好处的,比如它的连贯性。

但是如果你只是需要擦寻某个朝代的资料,那么,不按顺序也可以
求二十四史的阅读顺序
史记 baike.baidu/view/16492
*** 是怎样读二十四史的
通读是在解放后,为了更好了解封建社会,死命读,据说毛精神很强大,去见马克思之前还在读v.youku/v_show/id_XMTY0NjY0ODAw
历史系的学生要怎样读二十四史
分析每一个历史事件的人物和社会关系,造成的结果和影响。深挖史书上记载的字数少,但是影响大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