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指鹿为马

秦朝胡亥继承王位时,赵高位高权重,指着鹿称其为马,全朝上下无人敢反对,现作成语,意为颠倒黑白,是非不分。

2、昭君出塞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

3、岳飞刺字

岳飞不受杨么的使者王佐之聘,其母恐日后还有不肖之徒前来勾引岳飞,倘若一时失察受惑

从秦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

秦朝(前221年至前207年),是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帝国。秦朝开国君主秦王政自称始皇帝,从此有了皇帝一词语。国号秦,王室嬴姓,故史书上别称嬴秦,以别于其他国号为秦的政权,公元前207年,赵高杀死秦二世,立子婴为秦王,子婴杀死赵高。46天后,刘邦就率领军队攻入咸阳,子婴投降,秦王朝宣布灭亡。

西汉

前206年汉高祖刘邦自称汉王,前202年称皇帝,建立汉朝。8年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一共210年。假如不算吕雉和少帝、昌邑王等一些在位不到一年的皇帝的话,西汉一共经历了12个皇帝。

东汉

公元25年—220年由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他在绿林军的协助下推翻了王莽所建立起的新朝,夺得帝位。刘秀建都洛阳,年号建武,重新恢复由刘氏统治的汉朝,史家称此汉朝为东汉。 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下令整顿吏治,设尚书六人分掌国家大事,进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力;同时清查土地,使人民生活逐步稳定下来。经过光武帝、汉明帝(58年—76年在位)、汉章帝(76年—89年在位)三朝的治理,东汉已经逐渐恢复了往日汉朝的强盛,被后人称之为“光武中兴”。由于后来由于皇帝年幼,导致了东汉后期的宦官与外戚专权的局面。 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汉献帝让位,东汉宣布灭亡,中国历史又进入了一个长期分裂的时期——三国时期。。 东汉历12帝,共195年.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形成三国鼎立的雏型。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接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恢复国内生产。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鼎立。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氏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

西晋

265年司马炎自立为皇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灭东吴,完成统一。此后是绵延16年的“八王之乱”。晋愍帝迁都长安,316年灭西晋,建立了十六个国家,史称“五胡乱华”。

东晋

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两晋时期少数民族迁至中原,加强了民族融合,北人南迁,开发了江南地区。两晋总历时一百五十六年。420年,刘裕建立宋,东晋灭亡。

南朝

东晋十六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分裂、南北对峙的阶段。在南方,虽然先后有刘宋、南齐、萧梁和陈四个政权的更迭,但这中间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余的时间,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终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刘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强、统治年代最长的一个政权,历4代8帝,共59年。南齐(479-502年)国祚短暂,只有23年,但由于争杀频繁,竟历3代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国历史上帝王更换极快的一朝。梁代(502-557年)历3代4帝,其中武帝萧衍个人享国时间最久,几近半个世纪。陈(557-589年)首尾凡33年,历3代5帝。最终丧亡于隋朝之手。陈承衰梁之弊,是版图狭窄、人口孤弱、力量单薄的王朝,加之统治者又极度腐败,最终丧亡于北方强敌之手。历史上把宋、齐、梁、陈这南方四朝称之为南朝。

北朝

十六国后期,一个极为落后的少数民族鲜卑族拓跋部落逐渐强盛起来,北魏道武帝拓跋圭从386年建国之初,就非常重视汉族文化,很快,在他的亲汉举措不久打败后燕入主中原,在建立北魏政权(386-534年)之后,又消灭各割据政权,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部中国长期混战的局面。中国北方开始进入北朝时期。

隋朝

隋朝(西元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之中最伟大的朝代之一,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朝代。581年隋文帝杨坚受禅建立隋朝,619年王世充篡位,隋朝灭亡。

唐朝

唐朝历史从618年唐高祖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开始,到907年后梁太祖朱温篡唐为止,共289年。可以概略分成数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乱为界。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907年-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统一中国本土为止。本时期分成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7年-979年)。五代十国本质上是唐朝藩镇割据和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续。

辽宋夏金

辽朝,或称大辽或辽国,又称契丹,简称辽,是由契丹人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辽朝的原名为契丹国,于916年建立,开国君主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947年定国号为“辽”,983年曾复更名“契丹”,1066年恢复国号“辽”,直到1125年辽为金所灭。辽亡后,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建立西辽。1211年,被屈出律篡位。1218年,被蒙古所灭。

宋朝(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分北宋和南宋,历十八帝三百二十年。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北宋初期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采取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针,一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另一方面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宋真宗、宋仁宗时期步入了盛世,1127年金兵大举南侵,造成了靖康之耻,北宋灭亡。赵构在江南建立了南宋。

后期抗蒙战争连年,到1276年,元朝军队攻占临安,1279年,8岁的小皇帝赵昺被大臣陆秀夫背著跳海而死,厓山海战后,宋朝彻底灭亡。

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唐朝中和元年(公元881年),拓跋思恭占据夏州(今陕北地区的横山县),封定难节度使、夏国公,世代割据相袭。1038年,李元昊建国时便以夏为国号,称"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1115年金朝兴起,三国鼎立的局面被破坏,辽朝、北宋先后被灭,西夏经济被金朝掌控。漠北的蒙古国崛起,六次入侵西夏后拆散金夏同盟,让西夏与金朝自相残杀。西夏内部也多次发生弑君、内乱之事,经济也因战争而趋于崩溃。最后于公元1227年亡于蒙古。

金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一个王朝,女真族原为辽朝的藩属,女真族首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统一女真诸部后,1115年1月28日于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建都立国,国号大金。金朝立国后,与北宋定“海上之盟”向辽朝宣战,于1125年灭辽,于1127年灭北宋。迁都中都时,领有华北地区以及秦岭、淮河以北的华中地区,使南宋、西夏与漠北塔塔儿、克烈等部落臣服而称霸东亚。金世宗与金章宗时期,金朝政治文化达到最高峰,然而在金章宗中后期逐渐走下坡。1234年,金朝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夹击之下灭亡。

元朝

朝历史从至元八年(1271年)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开始,元朝的前身为大蒙古国。成吉思汗元年(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诸部,建立大蒙古国。蒙古先后攻打西夏与金朝,并于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8月攻灭西夏,元太宗六年(1234年)3月攻灭金朝,完全领有华北元十三年(1276年)元朝攻灭南宋,统一全中国,结束自唐末以来400多年的分裂局面。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派徐达北伐攻陷大都。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建文四年(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国鞑靼,北元亡。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1683年10月3日彻底灭亡),是中国历史上是即元朝以后又一个大一统的政权。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276年。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 。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

中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和天灾导致国力下降,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以及由女真人为主的后金崛起。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政权史称南明。随后清朝入关击败李自成农民军和南明政权,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在缅甸被杀,南明灭亡。

清朝

清朝(1644年—1911年),是由“女真人”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治者为出身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911年(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1912年,溥仪退位,清朝结束。清朝共十帝,历268年。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1912年——1949年),是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简称民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28年蒋介石取的国民政府领导权,1949年后因国共内战失利而迁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秦朝到民国的法制轨迹

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其创立的国家制度、法律制度对后世封建国家一直有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秦朝法律制度,是在法家思想的强烈熏陶下,由法家代表人物或深受法家影响的政治人物制定出来的,在整体风格上法家色彩极为浓厚,与西汉中期以后深受儒家影响的法律制度有很大不同,因此可以说,秦朝的法制风格,在中国法制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吸取了秦亡的经验教训之后,汉朝继承了秦朝大部分的制度,与秦朝的残酷刑法和严厉的治国思想不同,汉朝采取清净无为的黄老思想为治国的指导思想,这种思想体现在经济方面就是减轻百姓赋税。

汉朝的政治制度基本上也是秦朝的延续,中央是三公九卿,地方是郡县制。不过,在汉朝的乡一级地方机构中和秦朝有一点不同,即在各乡的三老中,又选出一个作为县的三老,负责和县级的官吏联系,沟通上下的关系。

在汉朝,除了郡县制外,还实行了封国制,即分封诸侯王到地方建立诸侯国和王国。最初,分封的是异姓王,如韩信等人,主要是为了团结众将取得战争的胜利。汉初,先是分封了7个异姓王,后来除了长沙王吴芮,其余都被陆续消灭。但在削平异姓王的过程中,高祖又分封了9个同姓王,他们都是高祖的子侄兄弟。汉高祖规定:诸侯王国的政治地位等同于郡,中央政府派相国辅佐各诸侯王,相国是中央的官吏,不准与各诸侯王勾结对抗中央,否则就要以"阿党附益"的重罪处罚。同时,还有侯国,地位和县等同,主要是封给建国功臣们。这样,诸侯国和郡县并立,因王国和诸侯国有自己独立的司法审判权,造成后来的地方政治机制混乱不堪。

为了维护尊卑等级,高祖还沿用了秦的20级爵位制度。在秦朝法律的基础上,高祖也改制了新的法律,就是汉代著名的《九章律》。在制定法律的同时,高祖又仿效秦朝建立起一套礼仪制度。归结起来,汉承秦制集中体现在礼法制度方面。汉高祖刘邦的统治政策与秦王朝有许多不同之处,这种不同之处,正是借鉴秦朝灭亡的教训而总结、制定、推行的。总之,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大帝国又重新建立起来。

由于长达8年的战乱,使得建国之初的汉朝人口锐减,经济凋敝。为了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汉高祖下令释放囚犯、流民返乡、军人复员、解放奴婢、鼓励生育。同时,他又调整土地政策,发展农业经济。

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秦的赋税制度的基础上,高祖采取了轻徭薄赋政策。除了轻徭薄赋,高祖还通过"赐爵"、"复爵"等手段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不仅重点发展农业生产,汉高祖也对工商业的政策作了调整。主要措施就是放宽对私人工商业的限制,结果不仅振兴了工商业,也促进了农业生产。

一 立法概况 (一)三国时期的立法概况 在鼎立形势下的三国法制,一般沿用汉制,承袭汉律。但都有自己编纂的法律,尤以魏国法律较详备。魏明帝时制定的魏律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魏明帝曹睿下诏改定刑制,由陈群、刘邵等人参酌汉律,“作新律十八篇”,这就是三国时期著名的《魏律》。魏国这次大规模的修律活动,实际上是对秦汉相沿的旧律作了一次较大的改革。魏律内容与条文更加统一,结构更加严密。对晋律的制定有直接影响。蜀国定都于成都之后,曾由伊籍与诸葛亮、法政等人“共造蜀科”,作为蜀国的重要法典。在吴国,据《文献通考》记载,“吴之律令,多依汉制”。其立法活动。 (二)两晋的立法概况 西晋时颁行过律、令、故事、式,皆为东晋所沿用。《晋律》(又称《泰始律》)对后世的影响最大。《晋律》与汉、魏律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法律概念更加规范、准确。由于律学的发达,晋代统治者对律之“理”的研究格外深入,他们首次区别了律与令的性质。《晋律》颁行后,张斐、杜预两大律学家为之作注,经朝廷批准,颁行天下,与《晋律》具有同等效力,称为《张杜律》。2、体例设置更加合理。《晋律》将《新律》的《刑名》篇分为《刑名》与《法例》两篇,置于律典之首,以完善《新律。刑名》中的刑法总则,并加强其统领诸篇的地位。3、礼律进一步融合。为了维护士族利益,晋代统治者将礼入于律中,“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 (三)南北朝时期的立法概况 从立法情况看,总的来说是北朝法律优于南朝。南朝统治者由于热衷玄学,崇尚清淡,朝野上下都不重视法律的编纂,因此在封建法制方面没有什么建树,基本上是沿用《晋律》。北朝几个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十分注意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重视律令的编纂。其中《北魏律》和《北齐律》上承汉、魏、两晋,下启隋、唐,在完善我国封建法典的历史过程中,起了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北齐律》不但吸收魏晋立法的经验,而且经过当时律学家总结前代法典编纂的得失,被称为“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北齐律》共计十二篇,949条。其中将《北魏律》的刑名、法例合为名例篇冠于律首,使其在刑律中起着定罪制,“较举上下纲领”的统摄作用,增强了封建法典的科学性。

秦汉时期的历史小故事

1、指鹿为马

秦二世的时候,赵高驾着一头鹿随从二世出行,二世问他说:“丞相为什么驾着一头鹿呢?”赵高说:“这是一匹马啊!”二世说:“丞相错了,把鹿当做马了。”赵高说:“这确实是一匹马啊!(如果)陛下认为我的话不对,希望(陛下允许我)问一问群臣。”群臣之中一半说是鹿,一半说是马。在这种情况下,秦王不能再坚持自己的看法,只好顺从赵高的说法。

2、一刀两断

西汉初年,韩信被封为齐王之后,丞相萧何担心韩信兵权太大威胁刘家天下,就找樊哙共商计策。樊哙自鸣得意,连夸自己是如何斗败项羽而保主公刘邦的,面对这淮阴一饿夫且手无缚鸡之力的韩信,只须叫一两个人就可以把他一刀两断。

3、力不从心

东汉时期,班超为平定匈奴作乱,70多岁还在西域作战,他身体日渐衰弱,上书汉和帝要求回中原养老。他的妹妹班昭也上书奏请说班超老了,再有战事就力不从心了,汉和帝看了二人的奏折,不断地点头,于是下诏让班超回京。

扩展资料:

秦朝历史:

秦朝(前221—前207)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前221年,秦王政称帝,史称“秦始皇”。秦朝在中央设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筑长城以拒外敌,凿灵渠以通水系。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

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前210年,秦始皇巡游途中病死于沙丘(今河北省广宗县西北)。其子胡亥即位,为秦二世。

秦王朝虽在历史上拥有巨大影响,但滥用民力,统一仅十余年。前209年,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天下响应,刘邦、项羽起兵江淮共抗秦。前207年,秦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指鹿为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