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赏析:这首诗以精丽的语言,生动的形象,在回忆昔日长安盛况的同时,抒发了自己旅居夔州欲归不得的感慨。诗的开头两句,借汉指唐,用想象中的威武场面颂扬了盛唐的强大。接着四句“虚夜月”、“动秋风”、“沉云黑”、“坠粉红”的描写,似乎是写景,其实是对今日的荒凉冷落,已是今非昔比的一种喟叹。因此结尾两句,不仅实写关塞险阻,而且含有政治上的艰难。所以诗人说自己是漂泊江湖的一个渔翁,暗喻自己漂泊无归宿,这样来表现自己处境的凄凉,形象而又真切。这首诗既抒发了忧国的情思,也感叹了自己可悲的命运。

2、译

《秋兴其七》的赏析和译文 小女急用

秋兴八首(其七)

杜甫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赏析】

这首诗以精丽的语言,生动的形象,在回忆昔日长安盛况的同时,抒发了自己旅居夔州欲归不得的感慨.诗的开头两句,借汉指唐,用想象中的威武场面颂扬了盛唐的强大.接着四句“虚夜月”、“动秋风”、“沉云黑”、“坠粉红”的描写,似乎是写景,其实是对今日的荒凉冷落,已是今非昔比的一种喟叹.因此结尾两句,不仅实写关塞险阻,而且含有政治上的艰难.所以诗人说自己是漂泊江湖的一个渔翁,暗喻自己漂泊无归宿,这样来表现自己处境的凄凉,形象而又真切.这首诗既抒发了忧国的情思,也感叹了自己可悲的命运.

《秋兴八首·其七》(杜甫)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秋兴八首·其七 杜甫 系列:关于描写秋天的古诗词 秋兴八首·其七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注释 [1]昆明池:遗址在今西安市西南斗门镇一带,汉武帝所建。《汉书·武帝纪》载元狩三年(前120)在长安仿昆明滇池而凿昆明池,以习水战。 [2]武帝:汉武帝,亦代指唐玄宗。唐玄宗为攻打南诏,曾在昆明池演习水兵。旌旗:指楼船上的军旗。《汉书·食货志(下)》:「乃大修昆明池,列馆环之,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 [3]织女:指汉代昆明池西岸的织女石像,俗称石婆。《三辅黄图》卷四引《关辅古语》曰:「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河。」在今斗门镇东南的北常家庄附近有一小庙,俗称石婆庙。中有石雕像一尊,高约190厘米,即汉代的昆明池的织女像。机丝:织机及机上之丝。虚夜月:空对着一天明月。 [4]石鲸:指昆明池中的石刻鲸鱼。《三辅黄图》卷四引《三辅故事》曰:「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鲸,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每至雷雨。常鸣吼。鬣尾皆动。」汉代石鲸今尚在,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5]菰(gū):即茭白,一种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叶似芦苇,根茎可食。秋天结实,皮黑褐色,状如米,故称菰米,又名雕胡米。此句是说菰米漂浮在昆明池面,菰影倒映在水中,望过去黑压压一片,像乌云一样浓密。 [6]莲房:即莲蓬。坠粉红:指秋季莲蓬成熟,花瓣片片坠落。中二联刻画昆明池晚秋荒凉萧瑟之景。 [7]关塞:此指夔州山川。极天:指极高。唯鸟道:形容道路高峻险要,只有飞鸟可通。此句指从夔州北望长安,所见惟有崇山峻岭,恨身无双翼,不能飞越。 [8]江湖满地:指漂泊江湖,苦无归宿。渔翁:杜甫自比。 赏析 本篇写长安城昆明池盛衰变化,自伤漂泊江湖。

注释赏析《秋兴(其七)[唐]杜甫》诗词意思解释

秋兴(其七) [唐]杜 甫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昆明池:汉武帝时开凿,在长安西南。

旌旗:指武帝操练水军所用战旗。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织女:昆明池边有织女石像。

石鲸:昆明池中有石刻鲸鱼。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菰米:俗称茭白,秋结实如米。

莲房:即莲蓬。

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关塞:此指巫山、夔州。 鸟道:只有鸟才能飞过的险道。

也是先从揣想落笔,写出长安昆明池凄美的秋景。首联追记昆明池的开凿历史,但以汉言唐的习惯又使人因此联想到对唐盛世的怀恋。次联写池畔景物,石像石刻在秋月秋风中似乎都有了感应; 三联写水面,“漂”、“冷”的动态与“黑”、“红”的色彩组合成的画面,给人以优美宁静的感觉。末联折回眼前,于秋景中注入感兴。面对难以逾越的峻关险道,诗人只能深叹浪迹江湖,无法入京,更无法实现自己匡时救国的宏愿。至此,情与景、个人和国家的不幸已胶着在一起,难分彼此了。

借汉喻唐,极写苍凉景象。结意身阻鸟道,迹比渔翁,见还京无期也。

《唐诗别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