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历史沿革:

公元前16世纪曾兴起一个库施帝国,有过发达的农业、炼铁业和纺织业,是远古时代世界最富庶繁荣的国家之一。自15世纪西方殖民主义者侵入非洲后,400多年的殖民统治给非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从16世纪至19世纪,西方殖民者将2000多万非洲黑人贩运到美洲当奴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埃塞俄比亚、马达加斯加、加纳、阿尔及利亚、几内亚、马里、苏丹、肯尼亚、索马里以及南非和东非的其他许多国家都爆发过反抗侵略者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非洲各国人民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

非洲的详细历史

非 洲

一、非洲历史发展和政治地图的演变

(一) 古代非洲

非洲是人类最早的起源地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二) 罪恶的奴隶贸易及列强对非洲的野蛮瓜分

(三) 民族解放运动与政治地图现状

二、非洲居民

(一)人口增长快,低龄化现象突出,地理分布极不平衡

非洲人口约7.97亿(2000年),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3.16%,在各大洲中居第二位。

非洲人口低龄化现象严重。

目前,非洲人口密度为26人/平方千米,只及世界平均数的57%左右,可谓地广人稀。

但是由于历史因素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各地人口分布状况却极端不平衡。

(1) 滨海地区。

(2) 内陆高地。

(3) 铁路沿线地区。

(4) 干燥地区的沿河及绿化带。

(5) 岛屿。

非洲的农业人口比重较高、城乡发展不平衡。

(二)复杂的种族构成

非洲居民的种族构成复杂。

三、 贫困的大洲及其形成原因

(一)贫困的大洲

辽阔的土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为非洲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但是长期的殖民统治,使它成为经济水平最落后的大洲。

1. 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2. 工业基础薄弱,经济结构畸形。

3. 生产力布局不平衡。

在各国内部,生产力分布也不平衡。

往往在很短的距离内,便会出现原始部落村社与现代化都市的鲜明对比。

(二)非洲贫困的原因

1.殖民主义掠夺是造成非洲国家贫困的最重要的历史因素。

2.生产资料占有和收入分配的不合理是形成贫困的结构性因素。

3.政治和社会的不安定是造成非洲贫困的又一大因素。

4. 非洲的人口增长过快给国民经济带来沉重压力。

5. 现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加剧了非洲的贫困。

6. 爱滋病病毒的肆虐使非洲大陆愈加愈困。

六、产业发展与布局

(一)农、牧业

农业是大多数非洲国家的经济支柱。

第一产业约提供了非洲生产总值的1/5,全洲55.6%的人口以此为主。

除利比亚、南非等十几个国家之外,其余国家均以第一产业为最主要的产业部门。

非洲的粮食作物种类繁多。

非洲的经济作物,特别是热带经济作物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棉花、花生、油棕、腰果、芝麻、咖啡、可可、甘蔗、烟叶、天然橡胶、丁香等产量都很高。

其中,丁香、除虫菊产量占世界的90%,可可、芒果占50%,花生、棕油、咖啡、腰果、剑麻等占1/6~1/4。

生产和出口经济作物是很多非洲国家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

但是,由于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下跌,非洲经济作物出口总值的下降趋势明显。

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已取代东非国家成为世界最大的剑麻产地,拉美国家在可可的生产和出口方面也缩小了同非洲的差距。

非洲畜牧业发展较快。

按照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可以把非洲划分为以下7个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区:

(1) 东北非区。

(2) 西北非区。

(3) 萨赫勒和苏丹草原区。

(4) 几内亚湾沿岸和刚果河流域热带雨林区。

(5) 东非埃塞俄比亚高原区。

(6) 东南沿海区。

(7) 南非高原区。

(二) 采矿区

非洲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金刚石、金、铜、钴、钒、钠、铬和磷酸盐等产量在二战以前就居于世界前列。

采矿业在非洲经济中的重要性,大大超过了其他各大洲。

非洲矿产分布很广,种类很多,但相对集中。

尼日利亚、利比亚、南非和阿尔及利亚四国占全洲矿产总产值的80%。

非洲矿产可分为六大区:

(1) 撒哈拉区。

(2) 阿特拉斯区。

(3) 西非区。

(4) 几内亚湾沿岸区。

(5) 刚果盆地外环区。

(6) 南部非洲区。

(三) 制造业、电力工业

非洲工业基础薄弱,全洲制造业总产值比重仅占世界的2.5%,按人均计算只相当于拉丁美洲的1/9。

非洲的制造业多属于农、矿原料的初加工性质。

轻工业占总产值的60%,其中食品、纺织两大部门又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重化工业,尤其是机械工业在多数国家均十分薄弱。

受丰富的资源条件和采矿业促进,非洲的有色金属冶炼和炼油两个重工业部门已稍具规模。

(七)交通运输与对外贸易

非洲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与布局是西方殖民者长期侵略、统治的产物。

殖民主义者为了在非洲掠夺资源和劳动力,相继修建了一些重要的铁路、公路和港口设施,打开了掠夺和运送原料的出海通道。

因此,非洲的交通运输业具有典型的殖民性和落后性,迄今仍未形成完整的交通运输网络。

(一)铁路和公路运输

铁路是非洲主要运输方式之一。

(二)海运业和管道运输

非洲的海运业在世界上的地位较为重要,目前货运装船量每年有4亿多吨,占世界的1/8。

由于海运主要服务于石油、铁矿石等初级产品的输出,因而其显著特点是国际运输大大超过国内运输,装船数大大超过卸船数,主要海运国即主要矿产输出国,而且由于非洲商船队规模仅占世界的1.3%,因此海运量的绝大部分由外国船运送,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非洲的主要港口和航线分布如下:

(1) 北部沿海地区。

(2) 几内亚湾沿岸区。

(3) 南部和东南部沿海地区。

(三)外贸

1.进出口贸易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

2.进出口商品构成单一经济结构制约。

3.转口贸易活跃。

4.西方大国在非洲对外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

第二节 非洲地理分区

人们在习惯上,一般把非洲分为北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后者又分为东非、西非、中非、南非四个地区。

表15 非洲各地区基本情况一览表

地区 国土面积

/104km2 人口/万人

(2000年) 人口密度/

(人?km-2) 人口年均

增长率/%

(1991-

2000年) 国内生

产总值

/亿美元 人均国

民生产

总值/美元 国内生产

总值增长

率/%

(2001年)

非洲 3 031.2 79 741 26 2.12 5 357 929 5.0

北部非洲 826.0 16 904 35 1.70 2 163 1 332 4.9

西部非洲 685.2 23 669 48 2.67 856 385 4.1

中部非洲 536.5 8 210 13 2.40 283 884 8.4

东部非洲 362.1 17 921 92 2.26 370 1 073 4.0

南部非洲 621.4 13 037 99 1.83 1 685 1 009 3.6

一、北部非洲

北部非洲大部分位于撒哈拉沙漠北侧,濒临地中海。

在地理范围上包括埃及、苏丹、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6个国家。

按自然条件主要可分为两部分:一是阿特拉斯山区。

二是撒哈拉沙漠。

北部非洲面积、人口约分别占全非的1/4,而国民生产总值则占1/3以上,遥居非洲之首,人均占有量高出全洲平均数的一半。

除苏丹外的北非各国,均属中等收入国家。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

北非矿产丰富,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

磷酸盐产量占世界的22%。

摩洛哥磷酸盐出口量占世界磷酸盐出口总额的30%左右。

北非制造业规模、产值仅次于南部非洲。

北非地处欧、亚、非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加之北非一些国家在国际上有重要的政治影响,国际社会和世界金融机构每年都要向他们提供各种援助,可以缓解其部分财政和进口支付困难。

二、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本区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总面积约2 180×104km2,共包括50个国家和地区。

总人口6.28亿(2000年),其中黑人占绝大部分,因此常有“黑非洲”之称。

(一)西部非洲

西非南起几内亚湾沿岸,向北深入撒哈拉大沙漠,从西到东,由大西洋岛屿开始,一直延伸到乍得盆地的中心部分。

包括尼日历亚、贝宁、多哥、加纳、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塞内加尔、冈比亚、尼日尔、布基纳法索、马里、毛里塔尼亚、科特迪瓦、佛得角和西撒哈拉等共17个国家和地区,是非洲人口最多的一个地理区域。

其农业分布也呈现明显的地带性。

总的看来,西非的自然条件对经济发展较为有利,但其经济在全洲处于中下水平。

制造业的比重是非洲也是世界上最低的。

在矿产资源方面,石油和天然气地位突出。

(二)中部非洲

中部非洲包括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加蓬、中非、乍得、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等8个国家。

多数国家以森林资源丰富和出产珍贵热带木材而著称。

中部非洲也是油棕、咖啡、可可、橡胶、棉花等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区。

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很大,就已探明的矿产资源的种类和数量来说,仅次于南部非洲。

本区经济在非洲属中等水平,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采矿业次之,制造业非常薄弱。

(三)东部非洲

东部非洲是指处于非洲东部的埃塞俄比亚和东非高原的广大地区,包括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吉布提、索马里、肯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坦桑尼亚、布隆迪以及岛国塞舌尔等,共10国。

人口平均密度在非洲各大区中是最高的,而且人口增长快,出生率高。

东非是全洲地势最高的区域。

东部非洲经济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农业比重大,区内各国一般均为农业国,农业人口比居世界的前列,本地区所产除虫菊、丁香、剑麻、咖啡、茶叶等在世界或非洲均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咖啡在乌干达、布隆迪、埃塞俄比亚、卢旺达和坦桑尼亚五国中,均为首屈一指的出口商品,在肯尼亚咖啡是仅次于茶叶的出口商品,因而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东非国家中除肯尼亚的工业基础稍好外,其他各国工业水平低。

东非的采矿业极其薄弱。

(四)南部非洲

南部非洲包括安哥拉、赞比亚、马拉维、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南非、莱索托、斯威士兰、科摩罗、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英属圣赫勒拿和阿森松岛以及留尼汪等15个国家和地区。

南部非洲的经济水平略低于北部非洲,它有非洲规模最大的采矿业(除石油、天然气开采外)和加工工业。

它还拥有非洲最稠密的铁路和公路网。

南非是世界上矿物资源尤其是战略性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矿种之多,储量之大,开发条件之优越,以及分布之集中,在世界各国中是十分罕见的,其中金、铂族、钒、锰、铬、萤石等的储量居世界最前列,金刚石、铀、石棉居第二位,钛、锑、铅、锌、煤、铁、磷酸盐、钍、锆、镍和稀土等亦居世界最前列,被称为“非燃料矿物波斯湾”。

第九章 美 洲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及产业布局的影响

(一)高大山地偏居太平洋一侧的地形结构使其经济活动长期指向大西洋区域

绵长高峻的科迪勒拉山系偏居于太平洋岸一侧,不仅成为美洲自然地理分异的突出地理界限,而且也成为人类活动东西间联系的巨大屏障,加之山系以东平原、高原面积广大,为经济活动提供了充分的地理空间,以及历史上东部地区是来自大西洋彼岸的欧洲殖民者最早落脚和开发之地,遂使美洲国家经济活动长期以来都是指向大西洋区域,并与其对岸的欧洲一起共同支撑了大西洋区域200多年的繁荣。

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东孟国家、中国的崛起、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区域经贸活动的加强,以及美国国内“阳光地带”的勃兴,这样就促成美国对外经济活动的重心开始由大西洋移向太平洋。

如1992年,美国跨太平洋的贸易比跨大西洋的贸易高50%。

对拉丁美洲来说,其经济活动的重心仍面向大西洋一侧,且与欧盟国家的关系不断加深。

如1996年南方共同体市场与欧盟的贸易总额达到400多亿美元,超过了该集团同美国的贸易额,曾引起了美国的不安。

而且与此同时,拉美加入APEC组织的国家却只有墨西哥和智利两国。

(二)拉丁美洲的矿物资源对其经济成长的方式、水平,聚落与交通运输网的形成等有着明显的作用,对世界经济的进步也有重大影响。

正是拉丁美洲的白银开采为欧洲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的资本积累。

也正是作为拉丁美洲银矿开采者——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过于热衷于积累财富而轻于工业技术开发,使得欧洲近代经济的重心最终由南欧诸国转移到勤于技术开发的英国。

拉丁美洲的许多中心城市,如智利的圣地亚哥、玻利维亚的波哥大、巴西的里约热内卢、秘鲁的利马等都曾作为采矿中心或矿业服务中心而发展起来。

拉丁美洲现有的陆上交通网基本上都与采矿区相联系,表现为一个典型的以对外输出物资为宗旨的伞骨状路网(即以沿海港口为顶点和输出点,向内地矿区呈辐射状延展)。

由于丰富的矿物资源吸引了大量欧洲资本,使拉丁美洲形成了较普遍分布的大型采矿区及与其相联系的城镇和商品粮种植区,这对其以后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最后,也正是拉丁美洲矿物资源对国际市场的供给才保障了欧、美对有色金属和铁矿的需求,从而促进了近代工业革命在欧、美的扩散。

(三)如果说金属矿物资源是拉丁美洲对世界经济的重大贡献的话,那么石油资源则是影响其自身经济成长的重要因素

非洲的历史

旧石器时代,阿尔及利亚出现陶瓷雕像。

前9000年,中部非洲出现定居型村落。

前31世纪,那尔迈统一上埃及与下埃及,成为首位法老。

前27世纪,埃及开始建造大金字塔。

前21世纪,埃及中王国时期开始。

前1350年,埃及法老阿肯纳顿引入太阳崇拜。

前1085年,埃及新王国时期终结。

前814年,迦太基人建立腓尼基殖民地。

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

前323年,埃及托勒密王朝建立。

前255年,罗马帝国入侵非洲

前146年,罗马征服迦太基。

前31年,克丽奥佩脱拉七世自尽,托勒密王朝覆灭,埃及并入罗马帝国。

600年,加纳王国建立。

1067年,阿尔摩哈德人摧毁加纳。

1300年,贝宁帝国(今尼日利亚)建立。

1340年,桑海帝国建立。

1390年,刚果王国建立。

1441年,葡萄牙开始从非洲西部出口奴隶,开启奴隶贸易。

欧洲列强于非洲的殖民始于1415年,葡萄牙占领的休达(欧洲国家仍占据非洲一些小岛,例如法国的留尼汪岛)。美国自身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后,也开始殖民其他弱势国家与地区,包括非洲。

列强殖民非洲的高峰期约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约有95%非洲领土被列强侵占,只有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仍然独立。非洲殖民地于1947年开始陆续独立,而非洲独立年(1960年)则象征非洲脱离列强统治,非洲殖民时代的结束。

扩展资料:

非洲总面积约为三千万平方公里,是全球仅次于亚洲的面积第二大洲。非洲还是唯一被赤道中分为二,又同时处在东、西、南、北半球的大洲,大洲最北端和最南端到赤道的距离几乎相等。

非洲的东北端有163公里长的苏伊士运河,使之与亚洲相隔(地缘政治学上,有时苏伊士运河以东的埃及西奈半岛也会被视为非洲的一部分);北面则是地中海和与其隔海相望的欧洲。

非洲3/4的面积都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赤道更是穿其而过,全洲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的地方约占全洲面积95%,其中一半以上的地区终年炎热,有将近一半的地区有着炎热的暖季和温暖的凉季。气候普遍暖热,其特点是高温、少雨、干燥,气候带分布呈南北对称状。

赤道横贯中央,气候一般从赤道随纬度增加而降低。埃塞俄比亚东北部的达洛尔年平均气温为34.5℃,是世界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之一。

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以南的阿齐济耶,1922年9月13日测量气温高达57.8℃,为非洲极端最高气温。乞力马扎罗山位赤道附近,但因海拔高,山顶终年积雪。

非洲人口约12亿。目前生育率非常高,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出生率依然保持在4.6,联合国和NGO都曾警告,再不控制人口成长,可能会在未来面临极大的艰难处境。预测非洲人口到2100年至少将翻三番,达到31亿,甚至57亿人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非洲

非洲历史是什么?

在远古时代,当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故乡还处在冰川封固阶段的时候,在非洲大陆上就已出现了沸腾的生活。那时候,尼罗河流域还是不适于居住的沼泽,现在荒无人烟的撒哈拉沙漠,却是一片河流纵横的森林和草原。大约距今一万年以前,北非气候发生了急剧变化,大草原逐渐干旱而变成沙漠。

在古罗马人通过三次布匿战争打败迦太基人以后,不断扩张,建立了阿非利加行省,这个名字的含义才不断地扩大。最初这个名称只限于非洲大陆的北部地区。

到了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在非洲的疆域扩大到从直布罗陀海峡到埃及的整个东北部的广大地区,人们把居住在这里的罗马人或是本地人统统叫阿非利干,意即阿非利加人。这片地方也被叫作“阿非利加”,以后又泛指非洲大陆。中世纪开始在英语里也用作Affrike指代非洲。



非洲水文:

非洲的外流区域约占全洲面积的68.2%。大西洋外流水系多为源远流长的大河,有尼罗河、刚果河、尼日尔河、塞内加尔河、沃尔特河、奥兰治河等。尼罗河全长6671千米,是世界最长的河流。刚果河的流域面积和流量仅次于亚马孙河,位居世界第二位。

奥卡万戈河流域和撒哈拉沙漠十分干旱,多间歇河,沙漠中多干谷。内流区还包括面积不大的东非大裂谷带湖区,河流从四周高地注入湖泊,湖区雨量充沛,河网稠密,不同于其他干旱内流区。非洲湖泊集中分布于东非高原,少量散布在内陆盆地。

高原湖泊多为断层湖,狭长水深,呈串珠状排列于东非大裂谷带,其中维多利亚湖是非洲最大湖泊和世界第二大淡水湖;坦噶尼喀湖是世界第二深湖。 位于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塔纳湖是非洲最高的湖泊,海拔1830米。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非洲

说说非洲的文化历史?

非洲历史文化的发展,可谓悠远漫长,在世界闻名古国中,位于非洲的埃及及希腊,成为了世界文明的发祥地,在考古学家的发现中表明,非洲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人类真正地但是是起源于古代非洲的一个部落,然后经过漫长的岁月,不断的扩大,不断迁徙,从非洲到亚洲,到欧洲,最后到达南美洲,至今遍布全世界。在此过程中,人类文明开始出现,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开始,有了语言的传播,在尼罗河以及底格里斯河中发源而起的古埃及文明,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地,它们经过后来的不断的扩张,使得自己的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影响着人类进步的过程。

想了解非洲的历史

非洲全称为“阿非利加洲”。是位于亚欧大陆西南方的世界第二大陆。古代希腊称其为利比亚,“阿非利加”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 2世纪古代罗马人的著作里。对于这个名词的来源有种种说法,但一般认为当时可能是称呼突尼斯南部一个名叫“阿非利克”(Afarik)的柏柏尔人部落。罗马灭亡迦太基后,大体在其领域内建立"阿非利加省"。15世纪初起,随着欧洲人来到非洲,“阿非利加”一词逐渐被用来泛指整个非洲大陆。
古代非洲
非洲大部分地区文字形成较晚,有关古代史的许多问题只能靠零星的考古发现及口头传说加以推测,迄今未成定论。但从有限的资料中仍能看出非洲古代居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人类的出现  在研究人类的起源问题时,非洲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自英国博物学家C.R.达尔文和T.H.赫胥黎在19世纪提出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假设以来,尽管目前在人类起源问题上还存在着分歧与争论,但已有相当一部分人类学家认为人类的诞生地在非洲。20世纪,特别是50年代以来,考古学家在非洲发现的从猿到人各阶段的大量化石,对探索人类起源的奥秘作出了积极的特殊的贡献。
森林古猿、拉玛古猿和南方古猿  达尔文认为人类是由已绝灭的古猿进化而来的,也有人认为人类的远祖可能是森林古猿。这两种化石在非洲都有发现,而且是迄今已发掘的同类化石中年代最早的。埃及法尤姆发现的“原上猿”,时代属渐新世。非洲发现的森林古猿属中新世早期,也早于在欧亚两洲已发现的同类化石。
在肯尼亚特南堡发现的属拉玛古猿类型的肯尼亚古猿威氏种,经钾氩法测定,年代在1400万年以前。发掘者在发现该古猿的中新世晚期的地层中,还发现了许多被砸裂的哺乳类动物的骨骼,在同一地方还发现了边缘已被磨光的石块。
在非洲的不少地方都发现过兼有猿和人的特征的南方古猿化石。1924年在南非发现南方古猿头骨。1959年在今坦桑尼亚奥杜瓦伊峡谷发现的距今约200万年的"东非人",以及1973年起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法地区发现的距今 300万年的古猿化石,均属南方古猿。南方古猿可分为纤细种和粗壮种两类,其脑容量已达400~500毫升,较拉玛古猿增加近一倍。据研究,南方古猿已具有使用工具和说话的能力,具有形成中的人的许多特征,对研究人类的进化有重要意义。
1982年在肯尼亚的巴拉戈伊发现 800万年前的古猿化石,人类学家认为这些化石的发现有可能填补拉玛古猿与南方古猿间的空白,为研究人类的发展进程提供了又一线索。
能人  1961年,在奥杜瓦伊峡谷发现了一具距今180万年的人骨化石,它比“东非人”更接近于现代人,并被认为是石器的制造者,因而在1964年被定名为”“能人”。能人已能够制造工具,从而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而成为“完全形成的人”。1972年在肯尼亚的图尔卡纳湖又发现了被称为“1470号人”的能人头骨化石。其生存年代可能为距今290万年,被认为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
1975年在坦桑尼亚北部的莱托利地区发现了年代更为久远的人骨化石,而且还发现了莱托利人直立行走的脚印化石。据钾氩法测定,属于距今359~377万年以前。一些学者根据遗骨特征与能人相近似,且能直立行走,认为莱托利人应为人类最早的成员。但由于莱托利的地层中未发现石器,这一点尚有争论。
直立人  直立人在非洲出现的时间,大约在距今140万年。同中国发现的元谋人、北京人属同一类型。直立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大大高于能人,除热带雨林外,在非洲许多地方都已发现他们的骨化石或使用过的工具。
非洲出现智人的时间约在距今10万年到 5万年之间。此后人类体型变化较大。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从事不同活动,人们在肤色、头发、眼鼻形、身材、头型、脸形等方面都显示出地区性差别。非洲大陆北部,很早就显示出地中海沿岸居民所具有的特征。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大约在距今 1.2万年前就形成了今天的三大主要人种:黑人、科伊桑人和俾格米人。黑人又分苏丹各族与班图各族两大系统。科伊桑人肤色略黄,分科伊族与桑族两支。俾格米人肤色呈浅棕色,身高一般为1.4米,是世界上最矮小的人。
石器时代  非洲的石器时代文化可分为两大体系。北非即地中海沿岸部分,在文化上与欧洲和西亚比较一致,因而可以使用欧洲和西亚的分期。撒哈拉以南地区发展情况与欧洲有别,因而使用了一套单独的分期体系。1927年在南非举行的关于南部非洲石器时代文化的学术讨论会上,把南部非洲的石器时代划分为早石器、中石器和晚石器三个时期。这一分期法现已被普遍接受,并略加修改应用于整个撒哈拉以南非洲。这里着重介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石器时代。
早石器时代  在坦噶尼喀北 部奥杜瓦 伊峡谷发现 “能人”的地层中,发现了迄今已知的世界最早、最原始的石器。世界上发现这种被称为奥杜瓦伊型石器的地方仅限于非洲东部,其存在年代约距今300~250万年以前,奥杜瓦伊文化的典型工具为砍斫器。继奥杜瓦伊型之后,在距今150万年前还出现了阿舍利复合型石器。使用这一石器的遗址分布较广泛,在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南非、津巴布韦、赞比亚、刚果河(扎伊尔河)东部、安哥拉、尼日利亚、埃及、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等地都有发现。有些遗址中石器品种相当多,说明非洲原始居民的生活开始多样化。
中石器时代  大约距今12.5万年前,非洲开始向中石器时代过渡。这时期石器的体积进一步缩小,加工也更为细致,有一部分已经过打磨,一部分已装有把手。石器品种也在增加,除挖掘、砍斫工具外,还有尖头器、刮削器等。遗址数量也远远超过早石器时代,分布也更为广泛,说明非洲人口有较大增长,遗址堆积层较厚,说明人们已不再不断地迁移。从遗址中往往能分辨出火塘所在处,说明火的使用已相当普遍。遗址中发现的兽骨化石以母兽和幼兽为多,说明狩猎技术虽有进步,但仍不够高。海边的遗址中还发现大量贝类和海豹、企鹅骨头的化石,说明当时已能捕捞海味。这一时期,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石器出现了与森林环境和草原环境相适应的两种文化。森林地带的石器具有明显的木材加工特征,如重型手斧、大尖状器和高背“刨刀”,此种石器文化前期称桑戈亚文化,后期称卢本班文化,其代表性石器为经两面加工的细长尖状器。草原地带的石器早期有福尔史密斯型,后期有斯特尔拜型。
在北非,相当这一时期的石器文化有霍尔穆桑文化、勒瓦娄哇文化、莫斯特文化和阿塔林文化。
晚石器时代  这一时期非洲石器的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体积进一步缩小,品种更为繁多,磨制石器的使用也更为广泛,出现了弓箭和陶器。晚石器时代的石器由于体积小、制作精致而被称为细石器。尼罗河流域出现细石器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6万年至1万年;昔兰尼加和马格里布约在公元前 1.4万年;撒哈拉以南非洲约在距今2万至1.2万年间。非洲的细石器主要有卡普亚型、威尔顿型、史密斯菲尔德型、纳奇库富型和奇托利亚型等。非洲晚石器时代遗址中,大动物遗骨数量明显增加,这说明狩猎技术已有重大突破。磨制石器的增多说明植物性食物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石器时代艺术  在非洲北部,北起阿特拉斯山脉,南至热带雨林,西起大西洋,东抵红海的广大地区,以及包括今南非、莱索托、马拉维、赞比亚、津巴布韦、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安哥拉直到坦桑尼亚的南部非洲都发现了大量石器时代的岩画和岩雕。这些非洲史前艺术珍品具有独特的魅力,表明了非洲古代居民具有高度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从已能确定年代的岩画和岩雕来看,撒哈拉地区最古老的作品已有1.2万年以上的历史(见彩图),而南部非洲最古老的作品则有 2.8万年的历史。撒哈拉地区多数是前第5千纪以前的作品,南部非洲多数是纪元前的作品。
国家的出现  生产力的发展推进了社会组织形式的演变,进入早期铁器时代后,除埃及外,非洲不少地区出现了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有些国家幅员相当辽阔。
埃及  埃及是世界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3100年前后,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建立第1王朝,埃及进入早王朝时代。古代埃及人不仅创制出自己的象形文字,留下了大量的文献,而且在建筑、雕刻、绘画、文学乃至数学、医学等方面均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见埃及历史)。
东北非  约公元前10世纪,尼罗河第二瀑布以南,即今苏丹共和国境内,就已出现了库施国家。公元前8世纪,库施王国强大,其国王皮安基公元前751年征服埃及,其弟沙巴卡建立埃及第25王朝。亚述人的入侵使第25王朝遭到覆灭以后,库施人在埃及以南尼罗河第 6瀑布以北的麦罗埃独立地发展了自己的文明。全盛时期的库施王国有过发达的农业、炼铁业和纺织业,成为非洲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埃塞俄比亚境内,1~7世纪曾存在过强大的阿克苏姆王国。高耸的独石碑是这一文明的标志。这个国家很早就发展起农业生产和对外贸易,有自己的文字, 4世纪时与拜占廷帝国结盟,基督教成为其国教。阿克苏姆衰亡后,12世纪出现了阿高人的国家──扎格维王朝。(见埃塞俄比亚历史)
马格里布  非洲西北部的马格里布,进入公元前第1千纪后,柏柏尔人在同腓尼基人的长期斗争中,建立努米底亚、毛里塔尼亚等王国。在反对阿拉伯封建主的斗争中,柏柏尔人又在11~13世纪先后建立起阿尔穆拉比特王朝和阿尔穆瓦希德王朝。这两个王朝的统治都曾到达海峡对面的伊比利亚半岛。在此期间,马格里布在经济上、文化上都得到巨大的发展。13世纪后半期,阿尔穆瓦希德王朝解体后,马格里布又出现了麦里尼德、阿卜德瓦德和哈夫斯 3个新的国家,其疆域大致分别相当于现在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
西苏丹  在撒哈拉以南,最早出现大国的地区是乍得湖以西、几内亚湾以北的西苏丹地区。这里不仅农业较发达,而且也是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队必经之处。8~16世纪先后出现了一些强大的王国,如加纳王国、马里帝国和桑海帝国等。加纳王国全盛时期的领土跨越今毛里塔尼亚及马里共和国,11世纪由于阿尔穆拉比特王朝的入侵而衰落。马里帝国在13世纪接替加纳成为西苏丹大国,由于国王曼萨·穆萨一次去麦加朝圣,途中大肆挥霍黄金,因而外部世界才知道这个国家的富裕和繁荣。15世纪桑海帝国崛起,成为西苏丹霸主。桑海不仅在版图上远超过加纳、马里,在经济和文化上也有新的发展。在这些国家之东还有莫西人的国家和11~13世纪陆续出现的豪萨城邦。在乍得湖地区还有过 9世纪兴起的卡涅姆-博尔努王国,其塞法瓦王朝从11世纪后半叶一直统治到1846年。在这些国家以南的热带森林的边缘地区,国家的出现虽较晚,但由于同北方的接触,在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以前,也先后出现过一系列国家,如贝宁王国、博诺、登基拉和阿夸穆、伊杰布、伊费和奥约等。
中南非  在非洲的中南部发现了许多铁器时代的遗址,年代在公元第1千纪的中后期。这些遗址大多是位于山顶的石头建筑,在附近的山坡上,还发现了古代的梯田和人工灌溉工程遗迹,梯田有时绵延达几十公里。从肯尼亚到马拉维湖连绵800~900公里的地区还发现有时断时续的类似古代道路的痕迹。没有较高的社会组织形式是难以进行此种规模的公共工程的,但具体情况尚不可考。在殖民主义者入侵之前,这里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为数甚多。如姆韦尼·马塔帕王国、刚果王国、布干达王国、隆达王国等。
非洲东海岸  由于海外贸易的发展,非洲东海岸很早就有一些贸易站,10世纪前后,这些贸易站逐步发展为城邦,著名的有摩加迪沙、布拉瓦、马林迪、蒙巴萨、奔巴、桑给巴尔和基尔瓦等(见僧祗城邦)。非洲东南的马达加斯加岛,从16世纪上半叶起逐步形成一系列国家:南部是巴拉人的国家,西部沿海有萨卡拉瓦人的国家──曼那比和博依那,中部有梅里纳人的国家(见伊梅里纳),中部偏南有贝齐察人的国家。
殖民主义入侵后的非洲
15世纪西方殖民主义者开始入侵非洲。当时,西欧已进入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各国依赖海上贸易得到发展。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兴起,使经过地中海到达印度、中国等东方国家的商路受阻。为了寻找通往印度的新航路,欧洲国家将船队驶向非洲。最早侵入非洲的是葡萄牙人,继之有西班牙人、荷兰人、英国人和法国人等。
殖民主义早期入侵与奴隶贸易  1415年,葡萄牙人以武力强占了今摩洛哥的休达。1441年葡萄牙船队南行发现普兰可角。1442年葡萄牙初次从非洲向本土运进奴隶。1482年,他们在今加纳的埃尔米纳建立了据点。1488年B.迪亚士发现好望角。1497~1498年达·伽马率领船队绕过南非沿岸到达非洲东海岸,并在当地熟悉印度洋航道的水手帮助下,找到通向印度的航线。葡萄牙人在非洲沿海建立了一系列据点,作为攫取非洲黄金和象牙等贵重物资的贸易站,也作为到东方去的船只的中途补给站。这些据点的获得,大都是葡萄牙人向当地的国王或酋长租借的。16世纪初,葡萄牙殖民主义者侵入刚果和安哥拉以及东海岸的一些主要城市。1580年葡萄牙为西班牙兼并后,在非洲的势力日渐衰落。
继葡萄牙之后,其他殖民主义国家也纷纷来到非洲。1510年,西班牙首次将黑人奴隶运到了西印度群岛。1598年荷兰殖民主义者开始在西非建立据点,到1637年已达16处。1642年荷兰人把葡萄牙人赶出西非。在非洲南部,1652年荷属东印度公司在好望角建立据点,作为过往船只的供应站。荷兰移民驱逐和屠杀当地的科伊桑人,强占土地建立庄园。16世纪中叶,英国商船开始来到非洲西海岸,1562年开始向美洲贩运奴隶,1618年英国在冈比亚河口建立了第一个据点。1651~1674年,经过三次英荷战争,英国取得海上霸权,荷兰在西非的优势转到英国手中。17世纪初法国开始进入西非。1659年法国在塞内加尔河口建立了圣路易城作为贸易站。17世纪末叶,路易十四积极向外扩张,与英国在非洲和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霸权。西非的一些据点,时而掌握在法国手中,时而掌握在英国手中。1689~1815年,英、法先后进行了7次较大的战争,法国一再失利。英国在西非的贸易中占居优势,其贸易额几乎相当于其他欧洲国家贸易额的总和。这一时期,葡、荷、英、法等殖民主义经营的对外贸易主要是血腥的奴隶贸易。殖民主义者为了开发美洲的需要,把非洲作为猎取劳动力的场所。殖民主义者的贩奴船从欧洲载运廉价工业品到非洲换取奴隶,再把奴隶运到美洲,又从那里换取廉价的原料运回欧洲。从中赚得巨额利润,为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资金。使非洲损失了大量人口。奴隶贸易长达 400多年,直到19世纪才逐步废除(见非洲奴隶贸易)。
殖民主义对非洲的争夺  18世纪后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欧洲和北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把殖民地变成倾销商品的市场和供应工业原料的基地。为达到上述目的,殖民主义国家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对非洲内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地理考察,摸清了非洲的资源和深入内地的通道,西方的商人和传教士进入非洲大陆腹地,继而进行殖民侵略。法国在1817年收回了塞内加尔河口上的圣路易,并通过威胁利诱等手段,同西非沿岸一些小国的国王和部落酋长签订条约,逐渐在塞内加尔河口、象牙海岸、几内亚和贝宁等沿海地带,以及加蓬河口站稳脚跟。英国除占有冈比亚河口的据点和在塞拉利昂的殖民地外,于1861年在拉各斯(今尼日利亚境内)建立了殖民统治,1869年,通过谈判取得了荷兰在西非的全部殖民据点。1806年强占了位于印度洋贸易通道咽喉的荷兰殖民地好望角,布尔人向北迁徙,占领非洲人土地。1848年巴苏陀兰(今莱索托)在面临布尔人威胁的情况下,接受了英国的“保护”。在非洲北部濒临地中海的地区,除摩洛哥外,16世纪相继为土耳其人征服,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后因帝国削弱,这些地区的土耳其总督逐渐成为独立的统治者。随着欧洲殖民国家海上力量的增长,英国、法国逐渐侵入这一地区。1830年法国以其领事受辱为借口强占阿尔及尔。1876年英、法趁埃及因开凿苏伊士运河发生财政困难之际,迫使埃及接受它们对埃及财政的监督,1878年又强迫埃及接受欧洲人入阁担任大臣,对埃及实行间接统治。在红海沿岸,法国在1862年买下奥博克港。意大利商人在1869年买下阿萨布。到19世纪70年代,各殖民主义国家已强占了非洲约1/10的土地。
帝国主义列强对非洲的瓜分  19世纪的最后25年,是帝国主义列强瓜分非洲最激烈的时期,不仅一些原来已在非洲拥有殖民地的国家迅速地扩大了地盘,而且一些后起的工业国家如德国、比利时也拚命挤进夺取非洲殖民地的行列。帝国主义各国对非洲的侵略引起了帝国主义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
列强在非洲的争夺  英国从非洲南北两端向大陆内部扩张。在南非,由于发现了黄金和钻石,英国的冒险家蜂拥而至,其中最突出的是C.J.罗得斯。他们要求英国人扫清通向内陆的障碍,建立通道,占领盛产钻石和黄金的地区。但是,英国的扩张遭到布尔人的抵抗。1880~1881年的第一次英布战争,以英国的失败告终。在非洲北部,英国于1882年对埃及进行武装干涉,把名义上属于奥斯曼帝国的埃及,置于自己的实际统治之下。此外,英国还在非洲之角和尼日尔河三角洲夺得一些土地。
法国于1881年对突尼斯实行武装占领。1883年又利用马达加斯加内部不和的机会,迫使马达加斯加接受法国的保护。在非洲之角和塞内加尔河流域,法国诱骗一些部落酋长签订了一系列接受其“保护”的条约,取得大块土地。此外,法国还在尼日尔河上游建立了一系列据点。
1883年德国商人A.卢得立茨以2000马克和一些旧枪为代价,从西南非洲的酋长手里骗得安格拉·培开那湾附近约215平方英里土地,此地因而得名卢得立茨湾。次年 8月,德国宣布除英国侵占的沃尔维斯湾外,从南纬26°到葡属西非殖民地(今安哥拉)之间的地区为德国保护地。在西非地区,1884年 7月德国使者同多哥国王签订条约,宣布多哥为德国保护地。不久,德国又以同样方式攫取了喀麦隆的土地。此外,德国人还占领坦噶尼喀,并宣布东非接受德国保护。
意大利政府于1882年接管了意大利商人在红海沿岸买下的阿萨布港,以此为基地向内陆侵略。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于1883~1884年通过探险家H.M.斯坦利,迫使刚果地区各部落酋长签订了许多接受保护的条约,从而把刚果变为私人属地。
利奥波德二世在刚果的侵略活动,引起了英、法、葡等在刚果河地区的激烈角逐。法国通过其代理人P.-P.-F.-C.S.de布拉柴同刚果河北岸的酋长们签订了接受法国“保护”的条约。英国为了截断法、比在刚果河流域殖民地的出海口,于1884年同葡萄牙签订条约,承认葡萄牙在刚果河下游享有主权。英葡条约引起了法、比、德等国的强烈反对。列强在刚果河流域的尖锐矛盾导致了1884~1885年柏林会议(1884~1885)的召开。会上,各国除同意“刚果自由国”为比利时国王私人属地外,还达成了一些分割非洲的原则:一国对非洲领土采取占领行动时,必须通知柏林会议其他缔约国;对非洲的领土必须采取“有效的占领方式”,才能得到其他国家的确认。柏林会议后,列强瓜分非洲的侵略活动达到高潮。他们一方面通过一系列的双边条约,规定各自的“势力范围”;另一方面发动武力进攻,实行所谓“有效占领”。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以各种名义直接间接地在非洲占领的殖民地或势力范围的情况如下:
英国:占有埃及、南非、苏丹、黄金海岸(今加纳)、英属索马里、尼日利亚、塞拉利昂、冈比亚、乌干达、肯尼亚、尼亚萨兰(今马拉维)、北罗得西亚(今赞比亚)、南罗得西亚(今津巴布韦)、贝专纳(今博茨瓦纳)、斯威士兰、巴苏陀兰(今莱索托)、桑给巴尔、塞舌尔群岛、毛里求斯群岛、圣赫勒拿岛等。面积共有8860020平方公里,约占非洲总面积的29%,为英国本土面积的36.3倍。
法国:占有突尼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法属西非〔包括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苏丹(今马里)、法属几内亚、象牙海岸(今科特迪瓦)、达荷美(今贝宁)、上沃尔特(今布基纳法索)、尼日尔8个地区〕、法属赤道非洲〔包括加蓬、法属刚果、乌班吉沙立(今中非)、乍得4个地区〕、马达加斯加、法属索马里(今吉布提)、科摩罗群岛和留尼汪岛等。面积共有10795520平方公里,约占非洲总面积35.6%,为法国本土面积19.6倍。
德国:占有喀麦隆、多哥、德属东非(包括坦噶尼喀、卢旺达、布隆迪)和德属西南非洲。面积共有2347034平方公里,约占非洲总面积7.7%,为德国本土面积6.6倍。
意大利:占有厄立特里亚(在今埃塞俄比亚、意属索马里和利比亚)。面积共有2339540平方公里,约占非洲总面积7.7%,为意大利本土面积7.8倍。
比利时占有的刚果,面积达 2345800平方公里,占非洲总面积7.7%,为比利时本土面积76.9倍。
西班牙:占有西属撒哈拉、伊夫尼、加那利群岛、西属几内亚(今赤道几内亚)、摩洛哥北部的休达及沿海一些小岛。面积共约308355平方公里,约占非洲总面积1%,为西班牙本土面积60%。
葡萄牙:占有莫桑比克、安哥拉、葡属几内亚(今几内亚比绍)、佛得角群岛、马德拉群岛、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等,面积共约 2089089平方公里,占非洲总面积7%,约为葡萄牙本土面积22.7倍。
至此,非洲除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外,全部被帝国主义瓜分(见彩图)。帝国主义的瓜分严重地破坏了非洲国家和民族间的传统疆界。例如,非洲之角索马里人居住地区被分成5个部分;西非爱维人地区被分成 4个部分;约鲁巴人地区分别并入尼日利亚和达荷美;豪萨人地区一部分属于尼日利亚,一部分属于尼日尔;曼丁戈人地区被四分五裂;莫西人的国家被割裂;隆达国被分割为比属刚果、北罗得西亚和安哥拉 3部分;马绍纳人地区被分割为南罗得西亚和莫桑比克两部分;茨瓦纳人地区被分割为南非和贝专纳两部分。帝国主义对非洲的人为分割,是今天非洲国家边界争端和纠纷的历史根源。

有谁介绍一下非洲国家的历史

非洲全称为“阿非利加洲”。是位于亚欧大陆西南方的世界第二大陆。古代希腊称其为利比亚,“阿非利加”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2世纪古代罗马人的著作里。对于这个名词的来源有种种说法,但一般认为当时可能是称呼突尼斯南部一个名叫“阿非利克”(Afarik)的柏柏尔人部落。罗马灭亡迦太基后,大体在其领域内建立"阿非利加省"。15世纪初起,随着欧洲人来到非洲,“阿非利加”一词逐渐被用来泛指整个非洲大陆。非洲四面分别濒临印度洋、大西洋、地中海和红海,唯东北部通过宽约30公里的苏伊士地峡同亚洲西部的阿拉伯半岛相连,因而在民族、历史、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同其有着密切的联系。非洲面积为3029万平方公里(包括沿海岛屿),现有55个国家和地区。

非洲历史是怎样发展的?

古代非洲  非洲是人类最早的起源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非洲走过了同世界其他地区大致相同的道路,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在这一过程中,非洲各地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尼罗河下游谷地是非洲,也是世界上古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六七千年以前,居住在这里的埃及人民就发展了灌溉农业,并于公元前3188年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国家。与埃及毗邻的其他地中海和红海地区,以及西非的尼日尔河和塞内加尔河流域在古代也比较繁盛。公元640年,西亚的阿拉伯人开始向非洲迁移,710年已抵达大西洋岸边,从而使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在整个北非地区传播开来。与此同时,基督教传到了红海地区。北非和东非至此进入了封建社会。非洲其他地区发展程度相对低一些,但在中世纪也都经历了一个较为迅速的发展时期。非洲人民不断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后来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打断了这一进程,使非洲陷于贫困状态。非洲的“落后”,完全是殖民统治的恶果。 奴隶贸易和帝国主义瓜分非洲  15世纪前后,最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西欧各国,为了攫取财富开始了对外扩张,与欧洲毗邻的非洲成了首当其冲的目标。1445年葡萄牙人首先来到西非海岸,西、荷、英、法、等国殖民者随后也接踵而至。在初期,殖民者主要通过种种巧取豪夺的方法掠夺黄金、象牙、香料等。不久,在新发现的美洲兴起了金银采矿业和种植园农业,迫切需要大量劳动力,于是殖民者便在非洲疯狂抢掠人口,开始了罪恶的奴隶贸易。这种血腥暴行给非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前后400多年中由于各种直接和间接的损失,使非洲累计丧失了1亿多人口,生产力因此遭到极大破坏。在这一过程中,葡、荷、英、法等国先后在非洲沿海地带建立了一批殖民据点,但范围都不大,直到1876年,殖民地合计仅占总面积10.8%。 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欧洲列强狂热地竞相攫取殖民地,以开辟广阔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对非洲的侵略和瓜分也迅速走向高潮。实力最强的英国和法国在这一场争夺中走在最前面,法国霸占的殖民地面积最大,而英国的殖民地则人口最多,相对来说也最为富庶;老牌的殖民帝国葡、西、比及后起的德、意两国也都分得了一杯羹。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1913年,非洲只剩下最后两个名义上的独立国家即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殖民地则占到全洲总面积96.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