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如下:

填海造地人工化会破坏自然生态,出现盐碱化以及地表沉降,海水倒灌等负面相应。国外以荷兰为代表的西方围海造田国家近年来也推崇退田还海。破坏海洋生态,影响水中生物生活,不但生物不能生存,更大量出现了赤潮的情况。过度填海会使海港收窄,令水流更急速,波浪波幅更大,影响船只航行。对于直接把雨水排出大海的地区,填海令地下的雨水渠延长。而因为延长部分斜度的不足,所以整条雨水渠的排水力减低。在雨季时,就会出现因为大雨而造成内城街道水浸的问题。产生凸堤效应,让周边的海岸线往内缩。1945年到1978年

请问填海造陆有什么危害吗?

有好有坏吧
益处就不用说了吧
危害:1、填海造地人工化会破坏自然生态,出现盐碱化以及地表沉降,海水倒灌等负面相应
2、国外以荷兰为代表的西方围海造田国家近年来也推崇退田还海。
3、破坏海洋生态,影响水中生物生活,不但生物不能生存,更大量出现了赤潮的情况。
4、过度填海会使海港收窄,令水流更急速,波浪波幅更大,影响船只航行。
5、对于直接把雨水排出大海的地区,填海令地下的雨水渠延长。而因为延长部份斜度的不足,所以整条雨水渠的排水力减低。在雨季时,就可以因为大雨而造成内城街道水浸的问题。
6、产生凸堤效应,让周边的海岸线往内缩。1945年到1978年,日本全国海滩减少了约3.9万公顷。
7、影响自然景观。
8、污染物累积在变狭了的海港内,难以冲去,使港湾水质恶化。
9、水土流失,因海域上增加更多的浪,令一些天然的沙及泥土冲走。

填海造陆的好处坏处是什么?

填海造陆的好处:

1、增加城市建设和工业生产用地,有效制造平地,以供市区发展。

2、美化海岸线,改善沿海景观。

3、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填海造陆的坏处:

1、围海造陆使海水潮差变小,潮汐的冲刷能力降低,港内纳潮量减少,海水的自净能力也随之减弱,导致水质日益恶化

2、围海造陆的陆地主要用于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生产,各种污染物较多,尤其是各种污水直接排入大海,给沿海的海水养殖业和海洋渔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危害。

3、围海造陆会导致某些天然泄出口受阻,造成城市内涝,导致局部地下水位上升,广州、深圳近年来发现不少楼房基础受地下水浸泡,甚至导致楼房开裂、地下室进水等现象都与地下水位上升有关。

4、近40年,我国红树林面积由4.83万公顷锐减到1.51万公顷,大部分是因为围海造陆给毁掉的。红树林具有沉泥积淤、加速成陆过程、净化海化、预防赤潮、清新空气、绿化环境等多种功能,还可为鱼类、无脊椎动物和鸟类提供栖息、摄食和繁育场所。

5、改变了海岸带的自然景观,破坏生态平衡。不合理的围海造陆,破坏海岸自然景观环境,破坏海洋生物链,使海洋生物锐减,造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不少海湾的自然环境因不合理的围海造陆活动而改变,严重损害了其栖息生物的生态环境,导致原有生物群落结构的破坏和物种的减少。

扩展资料

填海造陆应采取保护环境的措施:

填海造地工程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破坏海洋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不能因为单纯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过度开发,但更不能因噎废食,盲目的行为必然会自食其果,因此在实施实施填海造地工程时必须应采取合理的措施。

1、合理规划,统筹用地;

2、合理审批,妥善处理;

3、合理监管,完善制度;

4、合理设计,加强保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填海造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填海造地工程

围海造陆可能会对自然环境产生那些影响

1、带来赤潮

围海造陆使海水潮差变小,潮汐的冲刷能力降低,港内纳潮量减少,海水的自净能力也随之减弱,导致水质日益恶化,加上围海造陆的陆地主要用于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生产,各种污染物较多,引发赤潮的概率也大大增加。

2、毁掉红树林

近40年,我国红树林面积由4.83万公顷锐减到1.51万公顷,大部分是因为围海造陆给毁掉的,红树林资源锐减换来的是海滨生态环境的恶化、海岸国土侵蚀日益严重、林区和近海渔业资源减少。

3、破坏生态平衡

不合理的围海造陆,破坏海岸自然景观环境,破坏海洋生物链,使海洋生物锐减,造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不少海湾的自然环境因不合理的围海造陆活动而改变,严重损害了其栖息生物的生态环境。

扩展资料:

围海造陆方法

在围海造陆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需要应用现代高精度测量技术。简单地说,实时RTK(Real-Time Kinematie)是由GPS信号接收机、数据实系统和数据的实时处理系统三大部分组成。

在RTK工作模式下,基准站的GPS接收机放置在精确坐标的点位上,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及站坐标信息采用专用数据格式发射至流动站,流动站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参考站的数据,并采集GPS观测数据。

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瞬时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成果,测量精度准确到到厘米级。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围海造陆

填海造陆的弊端有哪些

1.增大陆地面积,减小海洋面积,相应的海平面高度就会增加。如果大量填海造陆会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2.“造的陆”没有原来就存在的陆地结实,结构比较虚,安全系数低。3.“填海造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填海造陆是很普遍的,不断填海造陆会影响地球气候吗?

填海造陆可以分为两类,一个是一个连接到大陆海岸,另一个是在海中形成人造岛。海袋中有两种外围设备。人们必须带来什么不利的后果?让你知道下面。

填海造陆的危害:

1.土地资源短期,到海洋,促进沿海区域经济增长的经济增长的新动机。但过度发展,不科学,但会对海洋资源造成严重损害。周围海夫项目附近的各种生物品种将被大幅减少,如大面积的红树林消失。与此同时,海滩和海湾被海面包围,严重影响了潮汐和海水的数量,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下降。

2.对于海洋的着陆,它将破坏生态环境。在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填海项目造成的邻里变化的变化可能会扩大气候变暖的环境影响。例如,荷兰已经通过圈海造田领域重写,但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荷兰有60%的人口,55%的土地低于海平面。因此,2009年,荷兰回到了水中。

3.目前,围栏的成本仅为填充成本,缺乏环境生态成本。但许多高价海景实际上不适合。 2011年,东日本地震是如此。当地震发生时,海啸中吞下了许多人工灌装区域。它应该附在国家,应该在太平洋地震中重视。

作为一个大规模的人类干扰活动,内陆人员将不可避免地对沿海系统的各个方面产生巨大影响。在统一协调发展的自然地理流程的各种要素和人类社会环境制度中,寻求科学解决海上的地区,实现了沿海腰带的有序利用率。

近年来,该文章在土地,水文,生态和气候及其协会中详细研究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不仅仅是物种的积极影响,填海层的影响将从大海的整个沿海地区到土地,土地着陆从短期扰动事件到广泛的长期生态和物理流程,在填海层的各种影响之间存在强烈的相关性和推广机制。将来,它应该加强陆地沿海地区的影响,长期自然过程,如气候和海洋地貌,以及在各方面的环境效应之间的定量和负反馈机制的量化。

填海对当地环境和动植物有什么影响?

填海造陆会对当地的生态平衡和地质结构造成巨大的危害。
首先,海洋方面,因为填海造陆,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将受到威胁,比如鱼类的洄游路线被阻断,生物的栖息产卵地被破坏等,将直接导致海洋生物物种多样性的衰退。同时,污染物的排放将打破海水的自净规律,造成严重的水质恶化。
其次,陆地方面,填海需要大量的泥石,会造成陆地表层水土流失、地质下沉,从而引发严重的洪涝与海啸灾害。

填海造地有什么安全隐患吗

填海的地基安全。一般填海建筑的地基都深入地下几十米,穿过填土层,到达岩石层。如果下陷几厘米没有太大安全隐患,下陷的部分都是室外,未像房屋本身进行地基加固,填土层过几年到十几年沉降就能渐渐稳定。可以长时间在那居住,像深圳宝安中心区全部是填海建筑,十几年过去了基本没什么问题。另一个有名的例子是荷兰,全国大部分土地都是填海填出来的。

围海造陆有什么危害呢?

辩证地认识围海造陆
围海造陆是人类利用海洋空间最古老的方式.
荷兰围海造陆的后遗症:破坏了地下水位;许多自然植物和动物剧减.
荷兰的退耕还海计划(把全国现有农田10%的24万公顷土地,再变成沼泽,湖泊和海洋)
最近一段时间,沿海发达地区掀起了一股围海造陆,向海洋要土地的热潮,如天津市临港工业区一期20平方公里围海造陆工程环境影响通过国家工程院专家评估,一期围海工程已正式启动。此项围海造陆工程最终将造陆50平方公里,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围海造陆扩展工程。一期工程位于塘沽海河入海口南侧滩涂区域,西侧以海防路为界,北侧以海河口南治导线为界,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4公里,围埝面积20平方公里,形成可使用陆地6.5平方公里。再如广东珠江口等地,80年代以来共围海造陆近2万公顷,广州市番禺区有80%的土地是历代围海形成的。
围海造陆,用于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生产,有效缓解了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不足的矛盾,但在这一股热潮的后面,我们应该冷静思考,我们做得对吗?不可否认,我们围海造陆的目的性很明确:追求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如果我们认识不到或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采取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模式,我们的做法是否有点急功近利?我们的做法是对子孙后代负责吗?
不合理的围海造陆带来的生态负效应主要有:
1、围海造陆地带来赤潮。围海造陆使海水潮差变小,潮汐的冲刷能力降低,港内纳潮量减少,海水的自净能力也随之减弱,导致水质日益恶化,加上围海造陆的陆地主要用于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生产,各种污染物较多,尤其是各种污水直接排入大海,导致海水富营养化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从而可能引发赤潮的概率也大大增加,给沿海的海水养殖业和海洋渔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危害。
2、引发洪灾。1994年夏季,华南地区发生了2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但气象专家却说降水量并不是很大,这是因为围海造的陆地阻塞了部分入海河道,影响了洪水的下泄,同时,洪水造成的内涝,使较多的地表水下渗到地下,而围海造陆又导致某些天然泄出口受阻,因此又造成局部地下水位上升,广州、深圳近年来发现不少楼房基础受地下水浸泡,甚至导致楼房开裂、地下室进水等现象都与地下水位上升有关。
3、毁掉大批红树林。红树林素有“海上森林”之称,它是热带、亚热带沿海潮间带特有的木本植物群落,其生态系统具有沉泥积淤、加速成陆过程、净化海化、预防赤潮、清新空气、绿化环境等多种功能,还可为鱼类、无脊椎动物和鸟类提供栖息、摄食和繁育场所,因而又是最富生物多样性的区域,号称鱼、虾、蟹、贝的天堂、鸟类的的安乐窝。近40年,我国红树林面积由4.83万公顷锐减到1.51万公顷,大部分是因为围海造陆给毁掉的,红树林资源锐减换来的是海滨生态环境的恶化、海岸国土侵蚀日益严重、台风暴潮损失加剧、近海珍珠养殖业整体衰败、滩涂养虾暴病、林区和近海渔业资源减少等等。
4、改变了海岸带的自然景观,破坏生态平衡。不合理的围海造陆,破坏海岸自然景观环境,破坏海洋生物链,使海洋生物锐减,造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不少海湾的自然环境因不合理的围海造陆活动而改变,严重损害了其栖息生物的生态环境,导致原有生物群落结构的破坏和物种的减少。例如,北海由于填海建港,填海造地、岸线缩短,湾体缩小,人工海岸比例增高,浅滩消失,海岸的天然程度降低,损害生物的生态环境,使海洋渔获量减少,物种也减少很多。最近香港最高法院否决了在湾仔地区围海造陆的工程,理由是这个地区经常有帆船和渡船出没,是香港的自然景观,应该受到保护。
不合理的围海造陆造成的恶果在我国某些地区已初现端倪。舟山市地处长江、甬江和钱塘江的三江入海交汇处,海水终年浑黄不堪,航道淤积日渐严重。而舟山市近年来在开发和建设过程中,一些见诸报端的重大围海造陆工程如普陀东港开发区工程、六横小郭巨围海造田工程、钓浪围垦工程等都大量采用移山填海、围海造田的办法,这种做法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岛屿之间潮流的流速、流向和有关水文条件,人为地加剧了海区航道淤积情况。另外,众所周知,舟山群岛属于我国的四大渔场之一,但是近年来渔业资源急剧衰退,其原因之一就是海洋环境的不断恶化。舟山群岛海域的每一座礁石、每一处滩涂,都是鱼类重要的洄游栖息地,海平面以下的地形、地貌一旦发生变化或被破坏,将直接影响到鱼群的栖息环境,破坏鱼类的洄游规律。大面积的围海造田,对海洋洄游鱼类来说,就像飞翔的信鸽遭遇磁场变化,无法返回栖息的场所一样。
广东的汕头港的航道因其内湾历年实施围海造陆而逐渐淤浅,仅上世纪从50年代到80年代汕头湾就被围去近70平方公里,导致了纳潮量由1956年的2.96亿立方米税减到80年代的1.5亿立方米,致使湾口外航道的水流明显减慢并淤浅。后来耗巨资修建外导流堤仍见效不大,万吨海轮进出汕头港受航道水深的限制,近年不得不在湾口外另寻广澳湾作为新的深水港。
自全新世海侵以后的漫长时间里,厦门湾是一个自然状况十分优良的复式海湾,其以东渡湾为主干,加上马祖湾、杏林湾、五通湾等总面积超过135平方公里,虽然厦门湾主航道淤积快的一个原因是近五十年来龙江入海泥沙增加了3.5倍和河口浅滩东移等因素,但50年代初建成的高集海堤极大减弱了厦门湾的潮汐动力,杏林等海湾围海造陆后使海域面积减少了近一半,纳潮量减少了45%,导致了1974—1993年鼓浪屿以北和以南的主航道平均每年淤积30cm。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不合理的围海造陆加快了经济的建设步伐,似乎是一条“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发展路子,但却严重忽略了我们所处的环境和海洋生态的安全。近年来,我们所处的陆地生态环境和海洋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已经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和重视,可发生在我们周围破坏生态的事件却有增无减。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受到了经济利益的驱使,虽然有关部门年年高呼着保护生态环境的口号,却仍在热衷于做那些有损生态环境的“事业”。
如何看待围海造陆,如何保护我们的海洋环境,这方面国外已有许多典型案例,值得我们深思。
在我们的近邻韩国,有一个庞大的围海造陆工程—新万金计划,这项围海造田工程计划在韩国西部海岸群山与扶安之间的海湾筑起一条33公里长的大坝,拒海水于坝外,造2.83万公顷良田,蓄1.18万公顷淡水湖面,年产14万吨粮食。这项利益非凡的工程被起了个非常诱人的名字,叫“新万金事业”。顺乎其名,新万金工程无论其规模和预期效益,在当今世界围海造田的单项工程中都屈指可数。然而,这项工程拦截两条入海江河,其对自然的改变之大也显而易见。
新万金项目自动工至今,已历时12年,其间经历卢泰愚、金泳三、金大中和卢武铉四任总统领导的政府,先后投入1万多亿韩元(1美元约合1180韩元)。随着工程总量已完成过半,伴随而来的是政界的唏嘘,民间的抗议,世界三大环保团体之一的“地球之友”国际总部主席纳巴鲁也曾赶到汉城要求新万金项目停工,韩国政府内对新万金项目的意见也莫衷一是,环境部和海洋水产部亮出黄牌,农林部则坚持绿灯放行。
围海造田工程,许多国家有之。这种工程有利,也有弊。利者,造田生产,增粮添粟;弊者,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矛盾尖锐地摆在面前,孰轻孰重,何取何舍,难以选择。韩国新万金围海造田工程正是在这种利弊得失间艰难上马,时断时续,前后折腾了10多年。最近,韩国汉城行政法院接受环保团体的诉状,裁定新万金围海造田工程停工。由此,已经投巨资修好的长堤等未竟工程面临着或发展生产或保护环境的重新抉择。韩国农林部长官金泳镇因不满法院作出工程停工的裁决而提出辞呈,总统卢武铉在反复挽留不成后批准其辞职。一项围海造田工程迫使政府高官辞职,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更折射出人们对利用自然的不同观念取向。生产与环保、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取舍将与新万金项目引发的争论相伴相随。法院最终的断案也许不一定代表真理的归属,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自然将是永恒的主题。
围海造陆最成功的范例当属荷兰,他们围海造陆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有四分之一的国土是从大海里“夺”过来的,被公认为是人类战胜自然的壮举。但荷兰政府当前正在推行这样一项宏伟计划:将围海造田的土地恢复成原来的湿地,1990年农业部制定的《自然政策计划》是一项非常宏伟的计划,是要花费30年时间恢复这个国家的自然,也可以称之为国家的大政方针。这项方针就是要保护受围海造田的影响而急剧减少的动植物,并通过使过去的景观复原,为老百姓的生活增添亮丽的风景线。计划里的“生态长廊”,是要将过去的湿地与水边连锁性复原,建立起南北长达250公里的“以湿地为中心的生态系地带”。为什么要把辛辛苦苦围出的陆地带原?原因之一是近年来围海造陆的后遗症不断出现,如圩田盐化,海岸侵蚀,物种减少……,这些原因促使荷兰政府痛下决心,恢复湿地,努力探索与水共存的新路。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中心,把“发展是硬道理”理解为GDP增长是硬道理,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生态环境、国民教育、公共卫生、社会公正等方面的问题都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事实证明,没有教育、文化、政治、社会诸方面的发展,就不会有真正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以牺牲上述诸方面的发展为代价来换取经济一时的高速发展,将使社会陷入无序和危机。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确保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经济增长要考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对围海造陆不能一概反对,但千万不能放任自流,盲目围垦,千万不可忽略了对海洋以及陆地环境的保护,如果我们努力发展和繁荣的地方经济,是以牺牲我们的生存环境为代价的话,那无异于杀鸡取卵、饮鸠止渴,必将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城市填海造陆有什么利与弊

好处·有效制造平地,以供市区发展填海造出来的土地就可以增加城市建设、工业生产用地,如建房屋、建道路、搞绿化、建工厂等等,可以缓减土地供应压力,当然对于围海造田要合理规划,有效开发。
·美化海岸线,改善沿海景观坏处·破坏海洋生态,影响海洋生物生活
·过度填海会使海港收窄,令水流更急速,影响船只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