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自古以来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普洱县城又作普洱哈尼族自治县,隶属思茅地区,位于云南省南部,距昆明375公里,原称宁洱县。普洱为哈尼语,意为水湾寨,带有亲切的家园的含义。普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已达2000年之久。民间有“武候遗种”的说法,普洱茶的种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普洱茶的历史来源

1、历史来源

普洱茶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因自古以来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普洱县城又作普洱哈尼族自治县,隶属思茅地区,位于云南省南部,距昆明373公里,原称宁洱县。

“普洱”为哈尼语,“普”为寨,“洱”为水湾,意为“水湾寨”,带有亲切的“家园”的含义。

普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已达 2000年之久。民间有“武候遗种”(武候是指三国时期的丞相诸葛亮)的说法,故普洱茶的种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唐朝时普洱名为步日 ,属银生节度(今思茅和西双版纳一带) ,银生茶是为普洱茶的前身 ,元朝时称之为普茶 ,明万历年才定名为普洱茶 ,极盛时期是在清朝 ,《普洱府志》记载: “普洱所属六大茶山 …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余万人 ”,可知当时盛况。

思茅与西双版纳一带为其主要原料生产地,普洱与思茅成为加工和集散中心,明朝时期以普洱为中心向外辐射六条茶马古道,将普洱茶行销至中国本土、西藏、越南、缅甸、泰国等地,并转运到港澳、东南亚,甚至欧洲。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以后,法国、英国先后在思茅设立海关,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远销,普洱茶马古道随兴旺。

现今还有思茅卡房高酒房茶马古道,1.5米宽,断续数公里:有思茅三冢村外茶马古道、那柯里茶马古道,断续 30公里;普洱茶庵塘茶马古道,残存 12.5公里,石上马蹄印,记录下了当年运茶马帮的历史。

2、普洱茶主要产地:普洱茶主要产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地区。

3、普洱茶流行原因:普洱茶讲究冲泡技巧和品饮艺术,其饮用方法丰富,既可清饮,也可混饮。普洱茶茶汤橙黄浓厚,香气高锐持久,香型独特,滋味浓醇,经久耐泡。

扩展资料

普洱茶原料等级

茶叶采摘时,叶和芽同时采,一般从茶树枝条的尖往下采摘到第三叶:一叶一芽的采一芽、二叶一芽的采一叶一芽、三叶一芽的采二叶一芽。

普洱的等级划分,只有在鲜叶时有明确的用芽叶的含量来进行不同等级的分级标准,在晒青茶(生散茶),熟散茶的等级划分时,用芽叶的含量这个维度已经不能成为严谨的分级标准了。

特级:一芽一叶占70%以上,一芽二叶占30%以下;

一级:一芽二叶占7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叶占30%以下;

二级:一芽二叶、三叶占6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叶占40%以下;

三级:一芽二叶三叶占5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叶占50%以下;

四级:一芽三叶、四叶占7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叶占30%以下;

五级:一芽三叶、四叶占5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叶占50%以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普洱茶

普洱的名字由来

元朝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普洱一词首见于此,从此得以正名写入历史。

没有固定名称的云南茶叶, 也被叫做“普茶”逐渐成为西藏、新疆等地区市场买卖的必需商品。普茶一词也从此名震国内外,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

据考证银生城的茶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所以银生城产的茶叶,应该是普洱茶的祖宗。所以 ,清朝阮福在《普洱茶记》中说:“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洱, 已自唐时。” 宋朝 李石在他的《续博物志》一书也记载了:“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菽姜烹而饮之。”

扩展资料:

与龙井、毛尖、碧螺春等新茶更受追捧不同,普洱茶素有“做新茶,喝旧茶”的传统,被认为越陈越香。但从食品安全角度看,普洱茶并非越陈越好。

“但普洱茶的最佳保质期只有10年左右,‘越陈越香’这个概念只在保质期内适用。如果储存不当,最佳保质期会相应缩短。”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科技处处长林智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只有质量合格的产品在合适的储存条件下,品质才会朝更好的方向转化。如果起初质量未达标,或者后期储存不当,不论存放多久品质都不会好。

储存普洱茶十分讲究,高温、潮湿的环境容易造成霉变,因此要想品味普洱茶的陈香,应将其存放在20℃~30℃、湿度小于75%、通风阴凉的环境中,并且要隔绝有异味的食物,防止普洱茶吸味。如果普洱茶的纸包上有水渍,茶饼起白霜、有霉点或有霉味,冲泡后茶汤不清亮,可能已经变质,建议不要喝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普洱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普洱茶不是越陈越好:保质期十年左右、储存不当易霉变

云南普洱茶的历史起源是源于什么时候

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

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种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绰,在其所著《蛮书》卷七中云“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

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据考证银生城的茶应该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

历史记载说明,早在1100多年前,属南诏“银生城界诸山”的思普区境内,已盛产茶叶。

元朝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

普洱一词首见于此,从此得以正名写入历史。

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