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卵时成群追逐,和达尔文蛙相似,雄性鲶鱼也是把雌鲶鱼产的卵含在嘴里,以此孵出小鲶鱼。

鲶鱼隶属鲶形目,鲶科,鲶属。鲶鱼性成熟早,一般一龄即成熟。产卵期长江一带为4到6月,越往南越早,越往北越晚。

鲶鱼主要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坑塘的中下层,多在沿岸地带活动。白天多隐于草丛、石块下或深水底,夜晚觅食活动频繁。秋后居于深水或污泥中越冬,摄食程度亦减弱。肉食性鱼类,捕食对象多为小型鱼类。如餐条、鲫鱼、鰕虎鱼、麦穗鱼、鲤鱼、泥鳅等,也吃虾类和水生昆虫。以吞食为主,牙齿的作用主要是防

请问鲶鱼的如何繁殖

鲶鱼隶属鲶形目,鲶科,鲶属。黑龙江鲶鱼不但个体大,生长快,而且耐低温,耐低氧,肉味鲜美,深受北方高寒地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喜爱。笔者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将鲶鱼池塘养殖技术总结如下。1 池养鲶鱼的人工繁殖 1.1 亲鱼的选择:选择尾重0.5kg以上,雌鱼腹部膨大,生殖孔红肿,轻压腹部能挤出卵粒。雄鱼腹部狭小,轻压腹部能挤出白色精液。雌雄比例为1∶1~1.5,个体大小适宜。 1.2 催情:鲶鱼繁殖实践证明,鲶亲鱼经过产前培育生殖腺达到Ⅳ期末,催产药物最好使用马来酸地欧酮与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合剂,剂量为每公斤鲶鱼注射2mg~5mgDOM+2μg~4μgLHRH—A2,两种药物的混合液背部肌肉一次性注射,催产率可达80%以上。 1.3 人工布巢:在产卵池中布置鲶鱼产卵附着物,方法与鲤鱼相似,但鲶鱼卵的粘性不如鲤鱼卵的粘性大,一部分卵粒易从鱼巢上脱落,落到池底易死亡。为提高鲶鱼卵的利用率,应在产卵巢底部布置底巢,其方法用直径0.8~1cm的铁杆焊成3m×1m的长方形框架,中间用筛绢连接,筛绢上面缝有着卵的棕榈皮,底巢着卵率占总产卵数的20~40%。 1.4 人工孵化:鲶鱼产卵后应及时把卵巢取出放入孵化池,防止亲鱼自残其卵。孵化池最好为水泥池,土池池底要平坦,无淤泥,水深0.5~1m以内,面积不宜太大,卵的密度为3万粒/m2水面。水质需严格过滤,以防水生动物对鱼卵的危害,其他孵化过程均与鲤鱼相似。水温在20℃左右3~4天破膜出苗,刚出膜的鲶苗吸附在鱼巢上,在静水或微流水条件下发育,形如蝌蚪状,孵出3天后应及时取出鱼巢,适时下塘。2 池塘养殖技术 2.1 鲶苗发塘:鲶鱼出膜3~4天即可主动吞食大型轮虫及小型的枝角类,此时应及时下塘。鲶苗下塘后枝角类的丰欠是鲶苗成活率的关键,采用施有机肥的方法大量培育枝角类。当后期天然饵料不足时,用50目的筛网从其他池塘中捞取枝角类或新鲜的动物性饵料切碎投喂。池中动物性饵料充足,鲶苗生长速度较快,一般667m2放9万尾左右,经10~15天育成夏花,成活率可达50%,发塘水面最好在667m2以内。 2.2 鱼种培育 2.2.1 生态养殖培育鲶鱼种:大量施有机肥培育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水生昆虫及小型杂鱼,为鲶鱼提供营养较丰富的动物性活饵。该方法成活率高,规格大。1997年在4000m2池塘中放养鲶鱼夏花2500尾,占总放养量的54.3%,白鲢夏花700尾,占总放养量的15.3%,花鲢夏花1400尾,占总放养量的30.4%。鲶鱼苗放养前17天放养鲫亲鱼200尾,使其自然繁殖,每667m2施基肥和追肥各500kg,并投喂粉末饲料150kg喂养鲫鱼苗,经90天的饲养,鲶鱼平均每667m2产50.5kg,成活率达94.8%,规格达128g/尾。白鲢成活率78%,花鲢成活率85%,这种培育方法技术简单,易掌握,鲫鱼苗做为饵料鱼易获得。鲶鱼苗放养密度应以饵料鱼的多少而定,放养时间必须在花白鲢放养10天后才能放养鲶鱼夏花。 2.2.2 鱼种池搭配鲶鱼夏花:在鱼种池塘中搭配10%以下的鲶鱼夏花,不仅能清除池中野杂鱼、水生昆虫、蝌蚪等,还可增加主养鱼种的产量,提高池塘效益。1995年在驯化主养鲤鱼种池中放养12.2%。1996年放养6.67%的鲶鱼夏花,在不影响主体鱼成活率及产量的情况下,每667m2增加鲶鱼产量43.75kg和16.2kg。 2.2.3 成鱼池塘套养鲶鱼种:这种方法投资少,效益高,不需增加其他管理措施,特别在小型杂鱼较多的成鱼池中每667m2放养100~200尾的鲶鱼夏花,可育成每尾100~150g的鲶鱼种10~20kg,每667m2增加效益200~200元。 2.2.4 颗粒饵料驯化培育鲶鱼种:鲶鱼食天然动物性饵料或陆生动物性饵料生长速度较快,成活率也较高。在饥饿状态下也食人工颗粒饵料,在池塘中用颗粒饵料可进行驯化养殖。但对饵料的营养要求比较高,驯化养殖中颗料饵料的蛋白质含量要比鲤鱼含量高,鲶鱼种饵料蛋白质应为40%左右,动物性蛋白质应占饵料蛋白质的30%以上。颗粒饵料的加工及驯化方法基本与鲤鱼相似,这种方法育成的鲶鱼尾重可达50~100g。1997年用667m2的池塘放养鲶鱼夏花6000尾,用颗粒饵料驯化,667m2产93.5kg,饵料系数3,平均尾重84.5g,成活率为18.44%。作者认为鲶鱼种成活率低的原因主要是饵料不适口,营养不全而导致规格大小不齐,大个体吞食小个体,当鲶鱼体重达10g左右,相互残杀严重,是影响鲶鱼规模化生产主要因素。为提高鲶鱼种成活率应从夏花开始补充投喂部分适口的动物性饵料。 2.3 成鱼养殖 2.3.1 夏花当年养成商品鱼:鲶鱼夏花放养在小型杂鱼较丰富的成鱼池塘中,667m2套养30尾左右。当年可达0.35kg以上,最大个体达0.75kg。667m2增加鲶鱼产量5~10kg。套养时以水源条件、池塘杂鱼多少灵活掌握密度。 2.3.2 成鱼池塘搭配鲶鱼春片鱼种:鲶鱼游动迟缓,对同一规格游泳速度快的养殖鱼类一般捕食不到,池塘中放养一定规格的鲶鱼只能清除池中的小型野杂鱼及有病的养殖鱼类。商品鱼池667m2放养尾重50~100

鲶鱼如何交配

池塘养殖的鲶鱼一般采用人工繁殖的方式。在产卵池中布置鲶鱼产卵附着物,在产卵巢底部布置底巢,鲶鱼产卵后及时把卵巢取出放入孵化池,防止鲶鱼吞食鱼卵,水质需严格过滤,以防水生动物对鱼卵的危害;一般水温控制在20度左右,3-4天鲶鱼苗就会破膜而出,刚出膜的鲶鱼苗吸附在鱼巢上,在静水或微流水条件下发育。

鲶鱼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鲶鱼的养殖方法是:选择优质鱼种、合理投喂饲料、繁殖期管理。

1.选择优质鱼种

鲶鱼养殖虽然对水质的要求不高,但也不是什么水质都可以随意破坏然后用来养殖鲶鱼。鱼池放养鱼苗前也是需要先进行消毒的。放养鱼苗之前七天左右就可以培肥水质了,建议可以在水面上种植一些类似睡莲类的植物,这样主要是为了起到防止鲶鱼出逃以及遮荫的效果。

2.合理投喂饲料

当鲶鱼苗刚刚孵化出来时一般都是靠自身的卵黄作为营养源,当它可以正常水平游动时就能喂食了,煮熟的鸡蛋黄或者是足类浮游生物都可以喂养给小鲶鱼吃。

做法通常是把鸡蛋黄单独取出,用纱布包好放在装满水的盘子里挤压,形成的蛋黄水浆可以拿来投喂。鲶鱼慢慢长大以后可以适当投喂一些猪血、蚯蚓等。

3.繁殖期管理

鲶鱼的繁殖期一般在三月份到五月份之间,把成熟度比较好的雌雄种鱼分组分别挑出来雌性鱼三条,雄性鱼一条放在各组的布斗网里边。雌性鲶鱼鱼的繁殖期的时候比较容易看出来,这个时候的雌性鲶鱼肚子的部位会比较膨大非常柔软,生殖孔圆形变得红肿。雄性鲶鱼体型就比较瘦长,腹部的地方比较平坦,生殖孔狭小而长。

大口鲶是怎样繁殖的?

在自然水域,南方大口鲶4龄开始性成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3龄就开始性成熟。在我省则需到6月份。产卵水温18~28℃,最适宜产卵水温22~25℃。卵为沉性卵,油黄色,扁球形,具有较弱的粘性。大口鲶的性成熟年龄为4龄,少数3龄的雄鱼或5龄的雌鱼刚达性成熟。产卵季节在3~6月,3月中、下旬到4月上旬是产卵盛期。人工催产多用绒毛膜激素和鲤鱼垂体。雌雄的主要区别在于:雄鱼胸鳍剌上的锯齿强大,外生殖乳突长而尖,雌鱼胸鳍剌上的锯齿较细弱、外生殖乳突短而圆,且腹部膨大、卵巢轮廓明显。产卵水温为18~26℃,最适水温20~23℃。卵具有粘性,但较弱,油黄色,可附着在聚乙烯纱窗布或其它附着物上孵化。每公斤亲鱼体重可产卵3000~5000粒。在水温22~23℃时,受精卵约需50~60小时孵出鱼苗。刚出膜的仔鱼有一个很大的卵黄囊,侧卧于水底只能缓缓颤动,2~3天后就可自由游泳并开始觅食。

鲶鱼能长多大,多大可以繁殖

鲶鱼是一种常见的鱼。人工养殖的鲶鱼体型一般是比较小的,市面上常见的鲶鱼一般不超过10千克。这是因为它们在养殖几年之后就会被卖掉,无法继续生长。而野生鲶鱼一般可以长得比较大,因为在没有人为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它们可以持续生长。有记录的最大的鲶鱼体重能达到200多千克。 一、鲶鱼能长多大

鲶鱼是一种常见的鱼类,可以食用。鲶鱼的体型还是比较大的。不过人工养殖的鲶鱼普遍比较小,它们的体重一般都在10千克以下,因为它们在被养殖几年之后就会被卖掉,无法在继续生长。而野生的鲶鱼则相对来说比较大,因为它们在野外会一直生长。若是没有人为因素的干扰,鲶鱼可以长得非常大,目前有记录的最大的鲶鱼体重可以达到200多千克,接近300千克。

有一些因素会影响鲶鱼的体型。比如,鲶鱼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它们有很多不同的品种,这些不同品种的体型就是不同的。有一些鲶鱼本身的体型就是比较小的。如有一种鲶鱼叫做“山鲶鱼”,它们在长大之后的长度只有30-35厘米,体重也只有4斤或者5斤左右。再比如有一种生活在湄公河流域的鲶鱼叫做“食人鲶”,它们的体型就是比较大的,在成年之后的平均体重就可以达到100多千克。可见,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二、鲶鱼多大可以繁殖

鲶鱼可以繁殖,不过需要满足一些条件。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年龄条件,因为鲶鱼在年龄非常小的时候是没有办法繁殖的,只有在性成熟了之后才能繁殖。鲶鱼性成熟的年龄还是比较早的,一般来说在2岁左右就具备繁殖的能力了。在性成熟之后,鲶鱼会在水温适宜的时候进行繁殖,水温至少要稳定在18度左右才可以。

鲶鱼可以长多大,多大可以繁殖

人工养殖的鲶鱼体型是比较小的,一般都在10公斤以内。因为在养殖几年之后,它们可能会被卖掉,所以无法长得很大。而野生鲶鱼则可以持续生长,相对来说可以长得比较大。比如“湄公河巨鲶”这个品种,体重就可以长到200多公斤。当然,也并不是所有野生鲶鱼都可以长这么大,它们的体型会受到环境、品种因素的制约。 一、鲶鱼可以长多大

鲶鱼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生活在水底。有野生的鲶鱼,也有人工养殖的鲶鱼。其中,人工养殖的鲶鱼一般无法长得特别大,因为它们在养殖几年之后就无法继续生长了,可能会在市场上被卖掉。因此,这种鲶鱼的体重一般都不会超过10公斤。而生活在河流、湖泊等水域之中的鲶鱼则可以长得比较大,因为它们可以持续生长。若是没有人为因素影响它们的话,它们可以一直长到非常大。“湄公河巨鲶”是一种非常大的鲶鱼品种,体重可以达到200多公斤。

但即使是野生的鲶鱼,也并不是所有的鲶鱼都可以长到这么大。比如,若是生活在环境不适宜的情况下,鲶鱼的体型就会比较小,长不了太大。再比如,鲶鱼包含很多不同的品种,其中有些品种的体型本身就是比较小的,它们的长度甚至不到10厘米。

二、鲶鱼多大可以繁殖

要想鲶鱼繁殖,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其中一个条件就是年龄条件,鲶鱼只有在达到形成熟的年龄之后才能繁殖。一般情况下,鲶鱼在2岁之后就具备繁殖的能力了,在鱼类之中鲶鱼算是一个比较早熟的品种。除了年龄条件之外,还有一个基本的条件就是环境条件,鲶鱼并不是在所有的时候是都能繁殖,而只是在水温适宜的时候才能繁殖,水温至少要在18度才可以。

鲶鱼的养殖方法及技巧

鲶鱼肉质细嫩,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被视为滋补食品,再加上鲶鱼生长快、抗病力强、产量高,经济效益较高,所以成为了养殖场青睐的对象!接下来就就跟我来一起看看鲶鱼的养殖方法和技术是什么吧!

鲶鱼的饲养方法

1、选择优良鱼种

饲养鲶鱼要保持水质良好,在鱼池消毒完毕放养鱼苗前一周开始培肥水质。可在水面上种植一些水浮莲,起到遮阴、防逃及调节水质的作用。池水须经常更换,一般10~15天须换掉1/3池水。应经常观察池水水质的变化,一般水质以黄绿色为宜。若发现鱼苗窜出水面,说明池水过肥水中缺氧,应及时注入新水放掉老水。特别是在闷热或雷雨天气,要注意勤注新水及时增氧,有条件的还可安装增氧机增氧以防死鱼。注水达0.9米后可用沼渣作鱼池基肥,每平方米鱼池投放沼渣250克左右。待池水中出现大量轮虫时放入鲶鱼苗,放养鱼苗应无伤、无病、体健活泼,鱼种规格应在3厘米以上,大小尽量一致,以免互相残杀。在鱼苗投放时,做好鱼体消毒,将1公斤盐用30公斤水稀释后将鱼苗放入盐水中浸泡5分钟方可放苗。放苗前可将少量池水放入一容器中,把几条鱼苗放入试养。若鱼苗一天内生活正常,则可向鱼池中投放鱼苗。放养时间在晴天为宜,一般亩放养3厘米长鲶鱼苗种6000~1万尾。每隔2~3天,加新水1次,再追施少量化肥。

2、科学投喂饵料

刚孵出的鱼苗完全靠自身的卵黄为营养,2天左右卵黄开始慢慢消失,仔鱼能够正常进行水平游动时,便可下塘开口吃食。鱼苗开口饲料可用熟蛋黄或小型枝角类和桡足类浮游生物。将鸡蛋煮熟,去壳取蛋黄用纱布包好,在盛水的盘中挤压蛋黄,使其形成蛋黄颗粒水浆全池泼洒。随着鱼体不断长大,可投喂水蚤、蚊幼虫、水蚯蚓、蝇蛆及各种小家鱼苗,或喂些蚕蛹粉、猪血、人工幼苗配合饲料等。投喂量以下次投饵前池中略有剩饵为宜,这样可避免因投喂不足导致鱼苗间互相残食。刚运来的鱼苗,抵抗力弱,且规格不一,若直接放入大塘饲养,则因鱼苗活动范围大,体力消耗多,而且所投入的饵料一时很难吃到,造成白白浪费,还会污染水质。可先集中在小塘内精养,然后放入大塘饲养。这样既便于管理,又可使鱼苗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并在小塘内容易得到充足的食物,促使其快速生长。当鲶鱼苗体长已长到5~7厘米时要抓紧驯食,投喂人工配合饵料,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达到45%以上,拉网分池将不同规格的鱼种分开,以免相互残食。当小塘内培育的鱼苗达到10~15厘米左右时,便可从塘内筛选个头大的鱼种放入大塘饲养,个头小的鱼种仍留在小塘内进行强化培育,使鱼种生长平衡,规格一致,避免出现大鱼吃小鱼的现象,从而有效提高鱼苗的成活率和单位产量。鲶鱼属杂食性鱼类,性贪食,因此要正确掌握投饲量,做到塘内有多少鱼投多少料,防止盲目投饵。同时,要实行分点投喂,撒饵均匀,少量多餐,投足喂饱,防止饥饱不均而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同时,在鱼苗培育初期,应以动物性饲料为主,进行强化培育,随着鱼体生长,逐步转投一些植物性饲料,做到动植物饲料相结合。日投饵量应控制在鱼体总重量的5%~8%左右,每隔1周或半个月须调整1次投喂量,使投饵量更趋合理。投料一要定时,每天定时投喂,上午和下午各喂一次;二是定量,每次投饲量以投喂后3~4小时食完为好,每天投饲量约为池内鱼总重量的5%左右,可视天气及鱼摄食情况适当增减。

3、加强繁育管理

鲶鱼繁殖盛期在3~5月间,中、北部较南部慢1个月左右,先选择成熟度良好的雌、雄种鱼,每组分别挑选雌鱼3尾及雄鱼1尾放入各组的布斗网中。雌鲶鱼在繁殖期较易区别,此时雌鱼腹部膨大且柔软,生殖孔圆形红肿,肛门不凹入,用手指轻压腹部会有淡黄色卵粒排出。雄鱼体型瘦长,下腹部较平坦,生殖孔狭小长,胸鳍通常较同体长雌鱼大,用手指轻压,成熟鱼会排出少量的白色精液。采卵前先用手触摸,检视雌鱼腹部柔软度并轻轻挤压,如有卵粒产出,即以干导法进行采卵;倘若没有卵粒产出,须等待一段时间后再行检查。先捉取可排卵的雌种鱼,一人以纱布裹住其腹部,并将生殖孔朝向采卵的瓷器或容器,容器必须干净而无水,另一人捉住雌鱼尾部,顺向肛门轻轻挤压,卵粒即缓缓挤出落入容器内。倒入已准备好的精子悬浮液,用羽毛搅拌,并加入干净的水将多余的精子洗去,数次后即完成授精。受精卵呈圆球形、绿黄色,稍微有红点,直径为1.65~1.8毫米。受精卵起初不具黏性,约20分钟后开始具有黏性,应在未具黏性前将受精卵撒布于附卵片,一般可用纱窗网等材料,附上并用羽毛轻轻搅动,使受精卵均匀附着,倘若卵粒附着过密,会影响孵化率。

4、强化疫病防控

病毒性烂鳍病此病危害最大,多在鱼苗放养1个月后,体重50克左右时出现。病鱼体表出现水泡,鱼鳍基部充血,出现腐烂,严重的全身溃疡,出现大量死鱼直到全军覆灭。可用1万单位漂白粉药液全池泼洒。寄生虫病可用0.4万单位晶体敌百虫或0.6~0.7万单位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肠炎病坚持不喂霉烂变质饲料,定期在饲料中添加0.05%~0.1%鲜蒜汁,并在每100公斤饲料中加土霉素粉20~100克,连喂5~7天。黑体病该病鱼体发黑,消瘦,停食,严重时鱼体常头部向上,垂悬于水表层,直至死亡。经检查,在胸鳍内侧有一圆形红色血斑,鳍条溃烂,在其头的背部出现霉斑点,此病鱼苗阶段易感染,饵料不足水质不好最易发病,发病快,传染迅速。应保持水质清洁,不使用未经发酵的肥料。用五倍子每立方米2~4克,每升30克生石灰水全池泼洒,隔天1次,泼洒2~3次即可。气泡病病鱼浮于水面,腹部朝天,腹内有一气泡,不能下沉。主要由于池中施放过多未发酵的有机肥料,或池中水质老化,水中蓝、绿藻类过多,在强光下使水中气体过于饱和,鱼误食气泡所致。池水透明度过小时,不宜放鱼苗;发病后迅速注入新水,并投以充足的活饵料,可使部分鱼苗排出气泡,恢复正常;每水深1米,用1.5~2公斤食盐对水后全池泼洒,有一定疗效。

鲶鱼养殖前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希望吃些野生或仿野生的鱼,人们普遍认为黄色鲶鱼比黑色鲶鱼好。这样怀头鲶和鲶怀就逐渐被市场认同,市场消费量和市场占有率也在逐年增加,价格也处于鲶鱼市场最高端。

怀头鲶,学名黑龙江六须鲶,体色焦黄,非常漂亮,肉质紧实,久煮不烂,在鲶鱼市场价格最高。生长速度快,投放10公分苗平均3个月可长到2斤以上,华中地区一年可出2季鱼,饵料成本低,条件好的池塘可高密度养殖。市场价格比大口鲶高1-2元每斤,养殖效益好。

鲶怀,是怀头鲶和本地鲶鱼的杂交品种,体色较黄,生长速度快,饵料系数略高于怀头鲶,体型好,市场认同度高,价格比怀头鲶略低。

怎样鲇鱼养殖

不知道你是在家里养呢还是放在池塘里养?
家里是不太好养鲶鱼的,因为他个头太大,需要一个很大的鱼缸。如果他饿了,你可以拿泥鳅来喂他,但一般菜市场买来的鲶鱼是拒食的。
如果你买的是观赏鲶鱼那就好喂了,就拿金鱼食或是热带鱼食来喂就可以了,而且也不需要太大的鱼缸。具体养法就和金鱼一样。
如果你是放在池塘里养,请看以下的鲇鱼池塘养殖技术:
鲶鱼(Silurus asotus)隶属鲶形目,鲶科,鲶属。黑龙江鲶鱼不但个体大,生长快,而且耐低温,耐低氧,肉味鲜美,深受北方高寒地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喜爱。笔者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将鲶鱼池塘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1 池养鲶鱼的人工繁殖
1.1 亲鱼的选择:选择尾重0.5kg以上,雌鱼腹部膨大,生殖孔红肿,轻压腹部能挤出卵粒。雄鱼腹部狭小,轻压腹部能挤出白色精液。雌雄比例为1∶1~1.5,个体大小适宜。
1.2 催情:鲶鱼繁殖实践证明,鲶亲鱼经过产前培育生殖腺达到Ⅳ期末,催产药物最好使用马来酸地欧酮(DOM)与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LHRH?A2)合剂,剂量为每公斤鲶鱼注射2mg~5mgDOM+2μg~4μgLHRH?A2,两种药物的混合液背部肌肉一次性注射,催产率可达80%以上。
1.3 人工布巢:在产卵池中布置鲶鱼产卵附着物,方法与鲤鱼相似,但鲶鱼卵的粘性不如鲤鱼卵的粘性大,一部分卵粒易从鱼巢上脱落,落到池底易死亡。为提高鲶鱼卵的利用率,应在产卵巢底部布置底巢,其方法用直径0.8~1cm的铁杆焊成3m×1m的长方形框架,中间用筛绢连接,筛绢上面缝有着卵的棕榈皮,底巢着卵率占总产卵数的20~40%。
1.4 人工孵化:鲶鱼产卵后应及时把卵巢取出放入孵化池,防止亲鱼自残其卵。孵化池最好为水泥池,土池池底要平坦,无淤泥,水深0.5~1m以内,面积不宜太大,卵的密度为3万粒/m2水面。水质需严格过滤,以防水生动物对鱼卵的危害,其他孵化过程均与鲤鱼相似。水温在20℃左右3~4天破膜出苗,刚出膜的鲶苗吸附在鱼巢上,在静水或微流水条件下发育,形如蝌蚪状,孵出3天后应及时取出鱼巢,适时下塘。
2 池塘养殖技术
2.1 鲶苗发塘:鲶鱼出膜3~4天即可主动吞食大型轮虫及小型的枝角类,此时应及时下塘。鲶苗下塘后枝角类的丰欠是鲶苗成活率的关键,采用施有机肥的方法大量培育枝角类。当后期天然饵料不足时,用50目的筛网从其他池塘中捞取枝角类或新鲜的动物性饵料切碎投喂。池中动物性饵料充足,鲶苗生长速度较快,一般667m2放9万尾左右,经10~15天育成夏花,成活率可达50%,发塘水面最好在667m2以内。
2.2 鱼种培育
2.2.1 生态养殖培育鲶鱼种:大量施有机肥培育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水生昆虫及小型杂鱼,为鲶鱼提供营养较丰富的动物性活饵。该方法成活率高,规格大。1997年在4000m2池塘中放养鲶鱼夏花2500尾,占总放养量的54.3%,白鲢夏花700尾,占总放养量的15.3%,花鲢夏花1400尾,占总放养量的30.4%。鲶鱼苗放养前17天放养鲫亲鱼200尾,使其自然繁殖,每667m2施基肥和追肥各500kg,并投喂粉末饲料150kg喂养鲫鱼苗,经90天的饲养,鲶鱼平均每667m2产50.5kg,成活率达94.8%,规格达128g/尾。白鲢成活率78%,花鲢成活率85%,这种培育方法技术简单,易掌握,鲫鱼苗做为饵料鱼易获得。鲶鱼苗放养密度应以饵料鱼的多少而定,放养时间必须在花白鲢放养10天后才能放养鲶鱼夏花。
2.2.2 鱼种池搭配鲶鱼夏花:在鱼种池塘中搭配10%以下的鲶鱼夏花,不仅能清除池中野杂鱼、水生昆虫、蝌蚪等,还可增加主养鱼种的产量,提高池塘效益。1995年在驯化主养鲤鱼种池中放养12.2%(500尾/667m2)。1996年放养6.67%(300尾667m2)的鲶鱼夏花,在不影响主体鱼成活率及产量的情况下,每667m2增加鲶鱼产量43.75kg(投喂部分鸡肠子)和16.2kg。
2.2.3 成鱼池塘套养鲶鱼种:这种方法投资少,效益高,不需增加其他管理措施,特别在小型杂鱼较多的成鱼池中每667m2放养100~200尾的鲶鱼夏花,可育成每尾100~150g的鲶鱼种10~20kg,每667m2增加效益200~200元。
2.2.4 颗粒饵料驯化培育鲶鱼种:鲶鱼食天然动物性饵料或陆生动物性饵料生长速度较快,成活率也较高。在饥饿状态下也食人工颗粒饵料,在池塘中用颗粒饵料可进行驯化养殖。但对饵料的营养要求比较高,驯化养殖中颗料饵料的蛋白质含量要比鲤鱼含量高,鲶鱼种饵料蛋白质应为40%左右,动物性蛋白质(进口鱼粉)应占饵料蛋白质的30%以上。颗粒饵料的加工及驯化方法基本与鲤鱼相似,这种方法育成的鲶鱼尾重可达50~100g。1997年用667m2的池塘放养鲶鱼夏花6000尾,用颗粒饵料驯化,667m2产93.5kg,饵料系数3,平均尾重84.5g,成活率为18.44%。作者认为鲶鱼种成活率低的原因主要是饵料不适口,营养不全而导致规格大小不齐,大个体吞食小个体,当鲶鱼体重达10g左右,相互残杀严重,是影响鲶鱼规模化生产主要因素。为提高鲶鱼种成活率应从夏花开始补充投喂部分适口的动物性饵料。
2.3 成鱼养殖
2.3.1 夏花当年养成商品鱼:鲶鱼夏花放养在小型杂鱼较丰富的成鱼池塘中,667m2套养30尾左右。当年可达0.35kg以上,最大个体达0.75kg。667m2增加鲶鱼产量5~10kg。套养时以水源条件、池塘杂鱼多少灵活掌握密度。
2.3.2 成鱼池塘搭配鲶鱼春片鱼种:鲶鱼游动迟缓,对同一规格游泳速度快的养殖鱼类一般捕食不到,池塘中放养一定规格的鲶鱼只能清除池中的小型野杂鱼及有病的养殖鱼类。商品鱼池667m2放养尾重50~100 。
请楼主把你的鲶鱼具体情况说出来,我才知道究竟该如何养。

鲶鱼什么时候产卵?

鲶鱼产卵时间可以从4月初延续至6月底,产卵盛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中旬。我们催产亲鱼的时间从4月28日至晚期的6月20日,均取得了较好的催产效果。鲶鱼适宜催产、产卵的时间是较长的。催产、产卵适宜的水温是16至28℃。
鲶鱼周身无鳞,身体表面多黏液,头扁口阔,上下颌有四根胡须,[1]上背较黑,腹面白色尾圆而短,不分叉,背鳍小,臀鳍与尾鳍相连。生活在河湖池沼等处,白昼潜伏水底泥中,夜晚出来活动,吃小鱼、贝类、蛙等。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鲶鱼主要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坑塘的中下层,多在沿岸地带活动,白天多隐于草丛、石块下或深水底,夜晚觅食活动频繁。秋后居于深水或污泥中越冬,摄食程度亦减弱。肉食性鱼类,捕食对象多为小型鱼类,如餐条、鲫鱼、鰕虎鱼、麦穗鱼、鲤鱼、泥鳅等,也吃虾类和水生昆虫。以吞食为主,牙齿的作用主要是防止食物逃脱。
属夜行性动物,白天静静地藏在河底的坑里或树根下。食量大,如多瑙河鲇的大型种类会袭击小型的水鸟或老鼠,底层凶猛性鱼类。怕光,喜欢生活在 江河近岸的石隙、深坑、树根底部的土洞或石洞里,以及流速缓慢的水域。
在水库、池塘、湖泊、水堰的静水中,多伏于阴暗的底层或成片的水浮莲、水花生、水葫芦下面。
春天开始活动,觅食。入冬后不食,潜伏在深水区或洞穴里过冬,如果没有什么东西去侵动,一般不游动。
鲶鱼眼小,视力弱,昼伏夜出,全凭嗅觉和两对触须猎食,很贪食,天气越热,食量越大,阴天和夜间活动频繁。
鲶鱼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超强,其寿命可达70余年。

蟾胡子鲶的繁殖技术是怎样的?

1.亲鱼培育

(1)亲鱼的成熟年龄:1冬龄,即达性成熟,能够自然和人工产卵、受精、孵化。在饲养条件良好的情况下,体长27~30厘米,体重250~300克的5月龄也能顺利产卵。亲鱼选择,要求个体重400克以上,年龄1龄以上。

(2)亲鱼池:亲鱼池靠近水源,排灌方便。池子面积200~300平方米,池底平坦少污泥,水深1.5米左右。为使鲶鱼有安静的栖息环境和便于捕获,可在池边设窝或用竹筒、塑料粗管敷于池中,划分部分水面栽培水浮莲或青萍,为鲶鱼遮荫。池壁用水泥或砖砌,要求质地坚固无漏洞。

(3)亲鱼放养密度:在催产前3~4个月把亲鱼转入亲鱼池,最好雌雄分池饲养,以免成熟早的雌鱼流产。适宜的放养密度5~7尾/平方米。

(4)饲料:经越冬后的亲鱼必须采取强化培育,最好投喂颗粒饲料(鱼粉60%,麸皮20%,米糠20%)。投饵量为亲鱼总量的3%~8%。水质变化或水温下降,投饵量减少。

(5)冲水刺激:在亲鱼培育过程中,每周冲水1次,对亲鱼的性腺发育有促进作用。

2.亲鱼性别及其成熟度

蟾胡子鲶的雌雄区别,幼鱼阶段用肉眼很难区分,体长达15厘米,体重25克左右。根据生殖孔的形状可以区别。生殖孔圆为雌鱼,生殖孔狭小而延长者为雄鱼。性成熟的个体,雌鱼体色呈灰色,略带淡黄。雄鱼灰黑色,有黑斑。此外,成熟的雌鱼头部较窄而高,胸鳍较雄鱼圆。成熟的雄鱼头部较宽而扁,胸鳍略尖而稍长于雌鱼。

达到催情标准的成熟雌鱼腹部膨大而柔软,生殖孔圆形,红肿,用手轻压腹部,会有淡黄色的卵粒流出,卵核偏位的比例在15%以上,即可进行催产。卵核偏位的比例在30%左右,成熟度较好,催产效果较佳。成熟的雄鱼肛门凹入,生殖突狭小延长,体表粘液较少,稍感粗糙。精液为透明水样,不易挤出,只有成熟较好的雄鱼,能挤出1毫升左右水样精液。

3.催产方法

生产实践中,人工催产一般采用2次注射。亲鱼鱼体重200~500克,雌鱼第一针注射鲤鱼脑垂体1个或绒毛膜促性腺激素200国际单位,雄鱼可不注射。雌鱼第二针注射1.5~3个鲤鱼垂体或绒毛膜促性腺激素400~600国际单位,雄鱼注射垂体0.5~1个或激素200~400国际单位。

一般采用胸腔和肌肉两种注射法。分次注射,间隔时间为8~10小时。产卵的效应时间在第二针注射后12~14小时。

人工授精比四大家鱼要麻烦些,因为蟾胡子鲶雄鱼精液不易挤出,必须剖腹取精巢。雄鱼精巢成对,一条精巢可配3~5尾雌鱼。人工授精方法同于家鱼。受精率和孵化率都很高,一般在90%以上,最低也有30%~40%。

4.孵化技术

孵化池用小型水泥池或砖池,水深60厘米左右,受精卵平置于尼龙孵化箱中,受精卵吸水后成粘性,贴在网箱上,粘附卵子密度一般为每平方米为5万粒,也可进行脱粘孵化。孵化时,尽可能使卵在水中接近水面处孵化,卵下沉于底层或水位太深,胚胎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影响孵化效果,严重时会大批死亡。孵化水流、水温要求稳定,变化无常亦对孵化有影响。

水温27~29℃,孵化需要时间为27~30小时。3天后卵黄吸收消失,鱼苗很活跃,开始摄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