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朱能、郑和、解缙、张信、火真、袁珙、丘福、金忠、朱高煦、顾成、朱荣、谭渊、钟祥、房宽、宋礼、夏原吉、徐辉、吴达、陈瑄、杨荣、金幼孜、郑亨、王忠、张辅、马云、袁忠彻、陈懋、朱勇、陈锳、何寿、曹聘、沙成、柳升、朱高炽、刘荣、宋贵。

大明成祖朱棣,汉族,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至1424年在位,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永乐皇帝等。

朱棣在位期间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制度,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

朱棣手下十大名将

朱棣手下十大名将有:姚广孝、朱能、郑和、顾成、张信、火真、袁琪、丘福、金忠、朱高煦。

朱棣登基后,他的爵位排第二,后来又不断加封,在外出征战时,朱棣亲自去送别,死后还配享了太庙。他的爵位也一直到明朝灭亡,然而年仅37岁就因病去世,实在让人惋惜。

朱棣应该很年轻就位居高堂,如此功勋卓著,却没有受到皇帝猜疑,实属难得。如果年岁渐长,不知道朱棣会不会对手下有所猜疑,他英年早逝,不知是该庆幸还是该惋惜。死后也享尽哀荣,爵位一直到明末灭亡而止,不过儿子也在土木堡之变中战死,更加让人扼腕叹息。

朱棣的个人功绩:

《明史·成祖本纪》中评价明成祖: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朱棣早年封燕王,后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他在位时,改善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派郑和下西洋,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缔造永乐盛世。1424年驾崩,庙号太宗,后明世宗改上庙号为成祖。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朱棣

请问朱棣手下将领有哪些?

1、丘福

丘福(1343年-1409年),凤阳(今安徽凤阳)人,明朝靖难名将。丘福行伍出身,原为燕山中护卫千户,靖难之役时屡立战功,累升至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淇国公,位居功臣之首,后又加太子太师。永乐七年(1409年),丘福率军北伐鞑靼,轻敌冒进,中伏战死,以致全军覆没,被褫夺世爵。

2、陈懋

陈懋(1379年2月25日 -1463年7月31日 ),字舜卿。南直隶凤阳府寿州(今安徽省寿县)人。明朝将领、勋臣,泾国公陈亨之子。陈懋早年随父参与靖难之役,以功封宁阳伯。永乐六年(1408年)佩征西将军印镇守宁夏。

次年进封宁阳侯。自永乐八年(1410年)至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参与明成祖朱棣的五次北征。宣德元年(1426年),随明宣宗朱瞻基讨平朱高煦叛乱。此后仍镇宁夏,他久镇西北,威名震漠北。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出镇甘肃。后因被劾冒功致乱而遭夺爵,至正统五年(1440年)方复爵。

3、孟善

孟善(1344年—1412年),字伯侯,山东武定府海丰县孝理村(今山东省无棣县海丰街道办事处)人,明朝开国将领、滕国公。亚圣孟子的五十五代孙。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投奔朱元璋。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孟善投靠朱棣。建文四年(1402年),封保定侯。永乐七年(1409年),致仕。永乐十年(1412年)六月,去世,追赠滕国公,谥忠勇。

4、李彬

李彬(1361年-1422年),字质文。凤阳府定远县(今安徽省定远县)人。明朝初年名将。李彬早期承袭父职成为武将,于燕王朱棣起兵时归附,为前锋南进,颇有战功,累升都督佥事。永乐元年(1403年),以功封丰城侯,予世券。后率军平定各地贼寇,累立功勋。

永乐四年(1406年),以左参将出征越南胡朝(交趾),克其西都。旋即以总兵官巡行沿海,防备倭寇入侵。永乐十年(1412年),前往甘肃措置西番事务,次年代镇甘肃。

永乐十二年(1414年),随朱棣征漠北,回师后移镇陕西。永乐十五年(1417年),佩征夷将军印镇守交趾,亲自率军出击,与诸将分别讨平各地叛乱。

5、柳升

柳升(?-1427年),字子渐,怀宁人,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田头乡柳畈(原柳畈乡)。早期因承袭父职成为一名武将,永乐年间,跟随明成祖朱棣五次征战,立下不少战功。官至征虏副将军、安远侯。

柳升多有战功,有勇有谋,但不幸的是,他在宣德元年(1426年)与王通等征讨交趾黎利(今属越南)时,由于不熟地形加上轻敌等多种缘故,在进军途中中伏而死。英宗朱祁镇追赠其为融国公,谥襄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丘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柳升

燕王朱棣手下有张大千吗

燕王朱棣手下没有张大千。燕王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他有四大猛将:张玉、朱能、张辅、孟善。在靖难之役时立下战功的六大猛将、丘福、朱能、张玉、陈亨、谭渊、张武、还有摩下悍将:郑和、陈亨、谭渊等大将。而张大千是近代书画鉴定家、画家,四川内江人。所以燕王朱棣手下没有张大千。

朱棣的开国功臣都有谁?

一、姚广孝(1335年-1418年),法名道衍,字斯道。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黑衣代指僧人)。
永乐十六年(1418年),姚广孝病逝,追赠荣国公,谥号恭靖。
二、张玉(1343年-1401年),字世美,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明朝靖难功臣第一。
1401年1月,燕军进攻东昌(今山东聊城)。当时,朱棣率军冲击,结果被南军重重包围。张玉为救朱棣,在阵中冲杀,格杀数十人,最终伤重力竭而死,时年五十八岁。
1402年六月,张玉被追赠为荣国公,谥号忠显。
三、丘福(1343年-1409年),凤阳(今安徽凤阳)人,明朝靖难名将。朱棣继位后,丘福被封淇国公。
四、朱能(1370-1406年),字士弘,徽州怀远(今安徽怀远县)人。明朝靖难名将。
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任命朱能为征夷将军,让他率西平侯沐晟、新城侯张辅征讨安南。同年十月,朱能行至龙州(在今广西),病逝于军中,时年三十七岁,追封东平王,谥武烈。

朱棣手下有姓谢的将领吗

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他有两位大将——谢迁和马玉才。谢迁,字双橐,明初卓越将领之一,是朱棣帐下大将之一,与他一起打败了明朝第二位皇帝朱标和北方战争中的蒙古军队。
谢迁曾经在明朝的西北边境战争中立下了大功,被授予了千户的官职。后来,他又随朱棣征战南北,参加了十余场重要战役。在维护明朝国家利益和稳定社会的过程中,谢迁贡献良多,被誉为“文武双全、英勇无比”的名将。
马玉才,字孟达,是明代宦官。他在朱棣看重下升为武将。在靖难内忧战争中,马玉才于官渡大捷中功勋卓著,之后曾任命为兵部尚书和大理寺卿等要职。明宪宗即位之后,赐予马玉才“永垂不朽”的荣誉。
综上所述,朱棣手下有两位姓谢的将领,分别是谢迁和马玉才。他们都在战争中展现出过人的勇气和忠诚,为明朝的巩固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是朱棣麾下第一大将,死后封王,被誉为靖难第一功臣

公元1402年,朱棣在南京登基称帝,历时四年的靖难战争让他感慨颇多。当一切都安定之后,他想到的是在靖难之役中牺牲的大将张玉。那么张玉是谁呢?他又怎么值得朱棣如此惦念呢?

张玉早年曾经是元朝的官员,在洪武十八年投靠明朝。后来他又参加了捕鱼儿海之战,因战功而被封为济南卫副千户。后来归属于燕王麾下,屡立战功颇受朱棣器重。故当时人称张玉是朱棣麾下第一大将,有勇有谋让人佩服得不得了。

建文元年,朱棣发动靖难战争。张玉更是一马当先迅速控制了北平城,立下了头功。在此后朱棣与南军的对抗中,张玉不但冲锋在前,更是屡出奇谋。在他的帮助下,朱棣在北平附近屡挫南军。当时的南军主将耿炳文、李景隆都被朱棣打的大败而归。后来朱棣率军南下,准备夺取南京。但是由于朱棣过于注重攻城略地,所以在山东境内进展缓慢,而且屡屡受挫。终因师老兵疲多次退回北平,休养生息。而大将张玉就是在朱棣南下的过程中牺牲的。建文三年,朱棣在东昌与老将盛庸对战。朱棣率军冲击对方,但是没想到对方的阵型竟然丝毫不乱。而后盛庸故意引诱朱棣冲击中军,并且将他重重包围。如果盛庸当时下手能够快一点,那么朱棣就有可能被生擒。可是此时大将张玉和朱能拼死进入敌阵营救朱棣,张玉负责引开敌兵,朱能负责营救朱棣。朱能很快就找到朱棣并与之会合,而后保护朱棣冲出敌阵。由于张玉不知道朱棣已经脱险,所以仍在与南军缠斗,终因寡不敌众力竭而亡。时年张玉58岁,可以说在整个靖难之役中,南军最大的成果就是干掉了朱棣麾下第一大将张玉。

得知张玉阵亡,朱棣痛不欲生。回到北平之后诸将请罪,但是他仍然痛哭不已。建文四年,朱棣攻入南京做了皇帝。他想到的就是自己曾经的左膀右臂张玉,继而追赠张玉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并且还大大抚恤他的家人。因此也有人张玉为靖难第一功臣。朱棣的后代也没有忘记张玉曾经的功绩,追封他为河间王,并且得到配享太庙的殊荣。

张玉的子孙也继承了他的爵位,直到明朝末年他的后代还承袭了英国公的爵位。就这一点来说朱棣比他老爹做得要好得多,大家说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