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名中正,字介石。幼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生于浙江奉化,是近代中国著名政治人物及军事家,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特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蒋介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关键人物,他的政治生涯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进程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

蒋介石是河南许昌人?

提起蒋介石的原籍,人们自然会想到浙江奉化。这是官方及史学界均已认同的结论。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关于蒋介石的原籍还有另一个版本,那就是河南许昌。早在1926年江南就有不少关于蒋介石就是河南许昌的郑三发子(即郑三发)的传言。为揭开谜底,本文作者李耕五进行了长达30年(1978-2008年)的考证。

蒋介石身世之谜

蒋介石就是许昌的郑三发子?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河南许昌人郑发先后几次到重庆、南京找蒋介石认胞弟,从而引发了蒋介石是河南许昌郑三发子之说。20世纪50年代初,唐人(1919-1981年,江苏吴县人,本名严庆澍,香港《新晚报》副总编辑,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的《金陵春梦》(一部长达23万字的章回小说,描写了蒋介石在大陆从崛起到覆灭,然后逃到台湾的一生)一书出版后,此种传闻更是全国皆知。那么,河南许昌的郑三发子为什么成了浙江奉化的蒋介石?关于这一点,新中国成立前,郑发(又名郑大发子,1975年病故)曾多次对人讲过: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许昌遭旱灾,父亲郑福安在家饿死,母亲王采凤带领8岁的他和5岁的弟弟三发逃荒要饭到开封嘉佑是亲眼看到过林默的厉害的,就连千里眼那么了不起的人都依附了她,他又想:我不投靠她,小命难保!于是,他匍匐在船板上向林默求饶:"女菩萨请饶命,小的愿意归顺菩萨!",后又带领他兄弟二人到寺后街益泰盐店浙江奉化人蒋肃庵家当女佣,因蒋死了夫人,就收母亲王氏做了填房,王氏后改名王采玉。到了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蒋肃庵就带领母亲和弟弟返回奉化,从此弟弟改名为蒋介石。

20世纪90年代中叶,许昌市史志办退休干部他见了徐御史叹气道:"你的寿限已至了!"刘文松提到他上中小学时,爷爷常给他讲的一件稀奇事:爷爷刘合印和王采凤的堂兄王伯龄是好朋友,光绪十八年(1892年),爷爷跟随王伯龄去开封看望其堂妹王采凤,去后蒋肃庵待他们非常好,还挽留他俩在开封游住许多天,光绪二十一年,蒋肃庵带领王氏母子返回奉化后,还两次给王伯龄去信。

20世纪50年代初,《金陵春梦》在香港《大公报》《刘氏受刑不过,招出那日苏如冰夜宿自己家,但无论如何不肯承认杀夫。知府审问苏如冰,苏如冰说王青山乃刘链所杀。知府向刘氏求证,刘氏只是啼哭天,大小偷对小小偷说:"前面山洞里住了些商人,我们去搞点东西来。"随后人在 *** 上画个虎脸,人在 *** 上画了个豹脸,大白天来到山洞口。商北国公主来了,她那黄金般的发丝从羽帽下直飘飘地垂到脚跟,那蓝蓝的眼睛,使得天空也失去了光彩。人们都出去做买卖了,只留下个人烧茶看守东西。等烧茶的商人出去打水,小偷赶忙跑进洞里,光 *** 冲着火灶。商人打水回来,开始烧茶,"本县说话,从来言鼎!"刚要放盐巴,忽然觉得有老虎和豹子在眼前晃动。他吓得大叫声:"我的妈呀!"将滚烫的茶水泼向虎豹。大小偷和小小偷被烫得怪叫起来:"哎哟哟,好疼哟!"商人立刻明白那是小偷。他迅速抽出腰刀,把他们劈成块。。知府大怒,道:"你和苏如冰肯定有 *** ,要不然,何以在苏如冰远道而来那天,置酒相庆?丈夫又何以在那天突然毙命?定是王青山发现你和苏如冰的 *** ,你怕自身难保,乃招来家中兄长,密谋杀死丈夫。这等可恨之人,实在不为我大明律令所容。问罪当斩。"杭州知府当即判令刘氏、苏如冰、刘链千人等死刑,仆从苏福知情不报,也应被处死。新晚报》连载三年后,于1955年出版前,蒋介石派特务想出高价买断版权,禁止出版,但未能成功,这使蒋介石非常气恼。所以《金陵春梦》出版后,他又派特务向该书的作者唐人多次写恐吓信。但蒋介石本人却始终没敢登报声明,说该书所写是假,他蒋介石不是河南许昌的郑三发子。

关于蒋介石是不是河南许昌的郑三发子,早在北伐时期的1926年也有过不少传闻:一是河南新郑县“国大代表”刘增若在抗战时曾对人说,他北伐时在江南就看到有人写“打倒带犊儿蒋介石”的大标语。而“带犊儿”就是河南人对“拖油瓶”的称呼。二是蒋介石第二夫人陈洁如著的《我做了七年蒋介石夫人》一梦中有两个拿着官牒的兵士到他床前,用铁链将他锁上,然后带走了。书中也说:1926年9月,后羿推翻太康的统治,先是立太康的弟弟仲康为帝,不久就干脆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有穷,统治着南到长江,东起辽东,西迄陇西的广大地区,豪华的宫廷生活,日日酒绿,夜夜灯红,渐渐地他志得意满,恃力而骄,暴虐无道,常常把国政委托给宰相寒浞,自己到山上打猎取乐。陈从上海乘船去九江找蒋介石,在船上她"什么?这驴原来竟是给我准备的?"富人顿时傻了眼。听到有人私下议论蒋介石不是蒋家亲生。到九江后,她给上海的母亲写信提到了这事,母亲派人调查后,才知蒋介石原是河南许昌的郑三发子。

另外,1941年,郑发赴重庆找蒋介石认弟,尽管蒋介石没有亲自接见,但是却让自己的妻子宋美龄出面接见了前来认亲的郑发。郑发面见宋美龄时,不仅呈上了自己的照片,还当面向宋美龄阐明了自己认亲的缘由。

郑发找蒋介石认弟

1978年我在许昌造纸厂任劳资科长期间,正值“文革”后 *** 冤假错案。一天,一位叫郑喜云的女士来找我,说她原是造纸厂的职工,因新中国成立前父亲郑发去重庆、南京找蒋介石认亲,故厂里有人说她是蒋介石的侄女而被清洗回家。经过与郑喜云多次交谈,最后她终于对我说了真话。原来新中国成立前 *** *** 对她家关照很大,甚至1944年初中日在中原会战之前,重庆 *** 政大妮看,问:"妈妈,你怎么力气变这么大啊?为什么要搬石头挡住门呢?"府内务部还给她家来信并寄款叫她全家迁往重庆避难。郑喜云母女到重庆后,和父亲同住重庆白公馆,生活待遇极优,戴笠还专门给14岁的她请了个家庭教师教她学文化(因过去在家没上过学),到贵州息烽集中.父子反目营后,又让她到监狱外上小学。

在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我还见到了郑发写给蒋介石的两封信,这两封信是郑发第二、第三次到南京认亲时分别写的,全文用隐语写成,信中除了把他们的“父亲郑福安”称为“老师郑福安”,把“同胞”称为“同学”,把在开封的时间写晚了几年外,还把民国十八年蒋介石与冯玉祥打仗时,蒋介石曾来许昌找过郑发不遇,“殊觉怅然”之事写了下来。俗话说“师生同父子”,这两封信所暗含的玄机令人唏嘘不已。

令人匪夷所思的事

郑发多次赴重庆、南京找蒋介石认亲,蒋介石均避而不见,却也没为难郑发,虽然为掩人耳目把郑发先是关进了白公馆,后又关进了息烽集中营,却又对郑发及全家进行种种优待,甚至1944年日军占领许昌前,还让其全家迁往重庆避难。更有意思的是,从 *** 中央大员到河南地方要员均对郑发一家特别关照。如1941年郑发去重庆找蒋介石认亲后,1943年重庆国民 *** 给许昌县县长李峰来信,叫李峰去重庆参加“集训”,李峰到达重庆后, *** 大员国防部长陈诚和考试院密封后递给守门人的妻子托她转交。赵象打开信反复看了好几遍,他高兴地拍着巴掌说:"我的事情快要办成了。"他用剡溪笺写诗答谢步非烟:长戴季陶接见了他。李峰受戴季陶所嘱,还专程到白公馆看望了在那里的郑发。李峰从重庆回许昌后,立即召开由各级官员参加的县政会议,会上,他特别高兴地宣布说:“咱们许昌出了个大人物,原来蒋委员长还是咱许昌人。”会后,他又到灵沟镇(今河街乡)看望了郑发一家,并任命郑发之子郑双喜为不到任的县国民兵团额外副官,每月发给饷粮小麦300多斤。1947年秋冬,郑发来到开封。在河南省主席刘茂恩的关照下,在开封保安队当上了个不管事的副官,授步兵少校军衔,按月发饷。郑发在开封居住几个月后回许昌时,刘茂恩又叫省财政给他一笔钱。郑发用这笔钱的一部分盖了三间小楼。

蒋介石与郑发有“八相同”

为考证蒋介石是不是就是河南许昌的郑三发子,1992年冬,我去蒋介石家乡奉化溪口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我把收老妈妈和蜜蜂来到屋里。看见大姑娘正在擀面。蜜蜂说:"山秀姑娘,蛇郎叫我来问你,愿不愿意给他当妻子?"集到的大量关于蒋籍许昌说可信的真实史料,经过整理,于1994年写出了20多万字的书稿《蒋氏身世新探──蒋介石原籍许昌说述证》。在书中,我提出了蒋介石原籍许昌说有许多无法否定的理由:首先,是蒋介石与郑发有许多相同之处:一、相貌相同(蒋介石与郑发相貌相像);二、生母姓氏相同(均姓王,且一叫王采凤,一叫王采玉);三、父姓相同(郑三发子继父与蒋父均姓蒋);四、籍贯相同(均为浙江奉化);五、父亲职业相同(均为盐商);六、兄长姓名相同(郑三发子继父的长子蒋锡侯和蒋介石的长兄蒋锡侯之名相同);七、生年相同(郑三发子与蒋介石均生于1887年,属相猪);八、郑发父名郑福安,而蒋介石生前在台湾思乡难归的情况下,偏偏选离台北60多公里的一个名叫“福安里”的小山村,作为自己在台湾死后的归宿地,为何如此巧合?

土地公公委屈地说:"小神连声喊叫,可您只管上天去,小神有何法子呢?您自己搞错了,这龙胆糖是用龙胆的根造出来的,龙胆是种植物,哪是什么龙的胆?"其次,郑发乃一介平民,如果没有真凭实据,借他几个胆,我想他也不敢三番五次地找当时的国家最高元首蒋介石认亲。而蒋介石尽管不予接见,不肯承认郑发这个异姓的乡下人是自己的亲哥哥,却每次都派要员接见。1941年郑发赴重庆找他认亲时,他不但不治罪,反而派宋美龄出面接见,还叫军统头子戴笠处理这件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冒充领袖亲兄弟案”。戴笠后来虽然把郑发关进了白公馆和息烽监狱,但却给予了优厚待遇,让他在狱中活动自由,还按月给他发薪。虽然当事人蒋介石没留下只言片语说他究竟是不是许昌人,当年的知情人宋美龄、戴季陶、戴笠等也都已作古,但有知情此间龌龊,李为念当然毫不知情,他的病也本无大碍,哪曾想自打金生进邻宅,这李家立时便生出了桩天大的祸事!俗坏的好,烂赌成贼性, *** 出人命!自古以来,因不甘寂寞,风流放荡而引发的血腥比比皆是,又何况金生与金小娥早就通奸日久?所以从打掌控了李府,大权在握之后,那金生顿时便起了歹心!人的陈述,有档案资料的佐证,在蒋介石原籍奉化说的基础上还有许昌说并不是空穴来风。

选自《文史博览》2011.1

蒋介石河南

蒋界石贯籍?

 蒋介石祖籍何处?70多年来,史学界一直存在着浙江“奉化说”和河南“许昌说”两种版本。尽管“奉化说”认为自己证据确凿,无须争辩,但“许昌说”认为自己并非空穴来风,大量事实令“奉化说”也无可辩驳。

正史中记载的蒋介石是浙江人,祖居奉化溪口。但是,国内有一些学者则说蒋介石是河南人。蒋介石的籍贯真是一个难解之谜。

正史记载与野史的差异

国民党正史中记载蒋介石之父蒋肇聪继承父业经营盐店,先后娶徐氏、孙氏、王氏。徐氏生子锡侯,生女瑞春,后亡故。孙氏已亡,无后。王氏(即蒋介石之母王采玉)为浙江嵊县葛竹村有则公(姓名不详)次女也。嫁与肇聪填房,生子瑞元(即蒋介石)、瑞青,生女瑞莲。

蒋介石也在1920年自己的日记中记述:“我蒋氏在唐代由台州迁奉(化)……”来龙去脉十分清楚,不容怀疑。但是在不少野史中谈到蒋介石的出生地时,都说蒋介石姓郑,叫“郑三发子”,尤其是唐人先生的《金陵春梦》更是影响极大。该书这样描写:

光绪年间,王采玉先嫁给河南许州繁城镇后郑庄一位郑姓农民,生有三子,即大儿郑绍发(俗称郑发——记者注)、二儿子郑二发与三儿子郑三发(就是后来的蒋介石)。郑家世代务农,老实巴交,唯有三儿子好吃懒做,不务正业,而其母王采玉偏爱三子。日子虽然清苦,倒也过得去。迨至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许州一带闹开了大灾荒,赤地千里,寸草不生。为了活命,郑氏农民与妻子各带一个孩子去逃荒。蒋介石的母亲带着六岁的“三发子”要饭到了开封,后经人介绍,给一位姓蒋的师爷当奶妈,乃至做了填房,又一起回到浙江奉化溪口镇。

江界石是哪省人?

蒋介石是浙江奉化人,祖籍江苏省宜兴市。蒋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名中正,字介石。幼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祖籍江苏宜兴,生于浙江奉化,是近代中国著名政治人物及军事家,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特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

将介石的祖籍是河南,当时是他母亲带他逃荒到浙江,改嫁给将家对吗?

蒋介石出生在何地?一直以来存在两种说法, 正史中记载的蒋介石是浙江人,祖居奉化溪口。但是,国内有一些学者则说蒋介石是河南人。蒋介石的身世真是一个难解之谜。。大量事实考证说明,蒋介石出生在河南许昌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倒是真有几分可信。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原所长萧鲁阳、副研究员唐金培及河南大学《史学学刊》原副主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员、民国史专家王晓华等人的考证说明,蒋介石出生在许昌,原本姓郑,的确叫郑三发。

过去,在不少野史中谈到蒋介石的出生地时,都说蒋介石姓郑,叫“郑三发子”,尤其是唐人先生的《金陵春梦》更是影响极大。该书有较为详细的叙述: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许州一带闹开了大灾荒,赤地千里,寸草不生。为了活命,郑氏农民与妻子各带一个孩子去逃荒。蒋介石的母亲带着六岁的“三发子”要饭到了开封,后经人介绍,给一位姓蒋的盐商家当庸人,乃至做了填房,又一起回到浙江奉化溪口镇。

唐人在《关于《金陵春梦》及其他》一文中谈到这些资料来源时说:“1949年冬天,有一位蒋介石的真正的侍卫官退休来港……他用‘八行签’写下了一些有关蒋的情况,内中有5页是记载抗战时他奉蒋之命,在重庆监视蒋的长兄郑绍发的经过……”

蒋介石有个亲哥到重庆寻他

台湾作家张仲鲁出版的《蒋介石家世》一书中说:

1941年,正是抗日战争的艰苦年头。蒋介石因国事正焦头烂额,这时,在重庆校场口附近的河南同乡会内,从河南许昌来了一位叫郑绍发的老汉,他逢人便吆喝是“蒋委员长的亲哥”……看其背像,与蒋介石十分相仿。他的身段动作,也有许多地方酷似蒋介石。而且他为人忠厚老实,不像浮夸虚冒、招摇撞骗之流。许多人都确信他是蒋介石的胞兄。

萧鲁阳说,“知道此事内幕的还有军统特务少将沈醉。”沈醉在《我所知道的戴笠》一书中写道:

当时在重庆许多人都听到过的一件新闻:蒋介石的亲哥哥郑绍发从河南到重庆找蒋介石,而蒋介石不认亲哥的丑事,便是由戴笠一手替他处理的。蒋介石随母下堂到蒋家当“拖油瓶”之前,他母亲所生的大儿子仍然留在河南郑家。几十年后,他的大哥弄清这一底细,想到重庆见见这位当了委员长的弟弟,叙一下骨肉之情。蒋介石哪肯承认有一个异姓的乡下土老帽儿是自己的亲哥哥……

“沈醉写到,他多次去看过这个老头,老头总是滔滔不绝地叫冤,说蒋介石不承认就算了,快点让他回家去。”唐金培说,“此后,郑绍发先后在军统会馆、磁器口缫丝厂、息烽3地软禁了4年。抗战胜利后,还是把他送回去了。

两封信见证蒋介石与郑发互动

王晓华介绍说,在位于南京的不姓蒋实里保存了一宗档案,即当年郑绍发写给蒋介石要求其接见的两封信。一封信是1946年12月,寄自南京河南会馆;一封信是1948年5月(当时郑绍发已64岁)。这两封信都有政府职员登记签章,收文还有编号。

两封信相同的内容是说,他本人原籍河南许昌灵沟镇郑庄,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曾于开封与蒋同学。别后数十年未见一面。第二封信中写到第一封信后蒋曾派秘书长吴鼎昌召见。

第一封信落款的“民人”,时隔两年多,第二封信的落款已经是步兵少校郑绍发了。这大概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能令人信服的结论了。

随母逃荒开封,郑三发原来是个拖油瓶

据史学人员李耕五等人的考证,清光绪十年(1884年),郑发(即郑绍发)出生在许昌县灵沟镇后郑庄(今许昌县河街乡南岸村)。父亲郑福安,母亲王采玉,哥哥郑大发早年夭折,弟弟小名合成,又名三发子,生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农历九月。

郑发生前讲述,光绪十七年(1891年),许昌大旱,庄稼基本绝收。到了秋天,郑发一家决定外出逃荒要饭,因郑福安体弱多病,便留家看守门户,王氏带着两个儿子去当时的省城开封逃荒谋生。他们走后不久,郑福安去世。

在开封城内有一家益泰盐行,老板姓蒋,是浙江省奉化的一个盐商。一个偶然的机会,王采玉成为蒋老板家中的保姆。当时,蒋老板有个长子叫蒋锡侯,和郑发以及弟弟三发子是好伙伴。郑发一家三口到蒋府一年多以后,蒋老板原配夫人去世,不久便与王采玉成婚。由于郑发不如弟弟合成聪明机灵,在家中很受冷落,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春节过后离开蒋家自己谋生。郑发曾干过学徒、巡警,后在部队中又从士兵逐步提拔为副班长、班长、特务长、掌旗官、排长、副官、连长。1921年部队被冯玉祥缩编,郑发解甲归田。

其间在1904年,郑发曾去开封蒋府,可惜已是人去房空,连过去的仆人也不见了。经询问得知,蒋家已在他离开不久返回浙江奉化。街坊邻居一说他的弟弟改成蒋姓,跟随母亲去了奉化;还有一说是蒋老板只把三发子带走了,把他的母亲留在了开封,两个月后其母亲病死。从此,郑发再没能见到母亲和弟弟。

郑发四次南下寻弟蒋介石

郑发回到许昌老家后以种田为生。1933年元宵节,郑发带着儿子郑双喜到许昌城观灯,在许昌专署衙门前,他发现大门口挂着两幅人物照,一位是国父孙中山,另一位虽然不知其名,却与自己长得出奇的像。郑发问卫兵,卫兵告诉他这一个人叫蒋介石,是当今最高领导委员长。他问卫兵蒋是哪里的人?卫兵答是浙江奉化人。

他怎么和我长得这么像,又是奉化人,他是不是跟随母亲到奉化的弟弟?从此,郑发有了去南京认亲的想法。

李耕五先生在《蒋氏身世新探》一书中,详细记载了郑发四次寻亲的经过。

1933年秋,郑发乘火车到达浦口后,刚下火车,便被宪兵搜出了邬挺生写给蒋介石的信。宪兵硬说郑发认亲是假,而一阵审讯下来没有什么结果便没收了他的路费,装进北上的闷罐车让他回河南。

1941年,郑发一路跋山涉水去重庆第二次寻亲。到重庆后,郑发来到位于大阳沟的河南同乡会,由郜子举、姚廷芳、李肖庭等人帮忙给蒋介石写了一份求见申请。又过了些时日,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亲自把郑发接到他家中,许以5000现大洋重金,打发他回许昌。郑发谢绝。

之后,宋美龄接见了郑发。劝他回河南,但郑发不答应。

见宋美龄、戴季陶都不能将郑发劝回,蒋介石在郜子举等人的呈文上批了个“戴笠处理”四个字。蒋介石既没有承认是真,也没有说是假,该怎么处理,让戴笠看着办。计谋多端的戴笠经过权衡,把郑发软禁在了白公馆。

1944年春节刚过,重庆方面以“国民政府内政部”的名义,给郑发的家人寄去了500元钱,并让许昌县政府通知其全家举迁重庆。之后,郑发妻子魏氏带着14岁的女儿喜云入川。为找蒋介石认亲,郑发在重庆一住就是3年。看到妻子女儿的到来,他喜出望外。随后,军统局总务处处长沈醉奉戴笠之命,特意为喜云安排了一名女家庭教师,一个土里土气的农村妞,转眼变成了身着旗袍、脚穿黑皮鞋的“公主”。

一天,郑发酒后失言,向外界泄露了寻亲被关押在歌乐山中美合作所的机密,引起蒋大怒。戴笠立即命令把他和妻子女儿转移到了中美合作所的另一处监狱——贵州息烽集中营。在监狱里,郑发结识了“疯子”韩子栋(《红岩》中华子良原型),以及“小萝卜头”宋振中。1946年,寻亲无果的郑发带着妻子女儿“衣锦还乡”。

1946年12月,郑发南下南京寻亲无果,次年夏天,郑发返回河南,郑家受到当地政府厚待。

1948年5月,在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中,郑发再次到南京寻亲。和前三次一样,蒋介石不见。8月中旬,失望的郑发返回许昌。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蒋介石逃往台湾。1973年2月20日,郑发在家中去世,终年89岁,寻亲愿望破灭。

1987年5月,时任贵阳市委副书记兼市政协主席的韩子栋(1947年越狱成功得到郑发帮助),带着女儿以及“小萝卜头”的两个哥哥,再次来到许昌,看望郑发(已去世)家人,并和郑发的儿子郑双喜、女儿喜云合影留念(如图,中为韩子栋,左一为郑双喜,左二为郑喜云)。

据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河南一位擅长画梅花的画家受邀访问台北,蒋纬国在接见他时明确说“我们是河南老乡”。

还有证明,蒋介石将自己的名字取自易经里的【豫】卦(二阴: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这显然不是巧合,蒋介石自己心里明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