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种,为共发射极放大电路、集成功率放大电路、多极放大电路。

1、共发射极放大电路:放大器是一种三端电路,其中必有一端是输入和输出的共同地端。如果这个共地端接于发射极,则称其为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2、集成功率放大电路:是将功率放大电路中的各个元件及其联线制作在一块半导体芯片上的整体。它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使用方便等优点,因此在收录机、电视机及伺服放大电路中获得广泛应用。

3、多级放大电路:输入级用于接受输入信号。为使输入信号尽量不受信号源内阻的影响,输入

放大电路有什么作用?放大电路分为几种类型,每种类型有什么作用?

放大电路亦称为放大器,它是使用最为广泛的电子电路之一、也是构成其他电子电路的基础单元电路。所谓放大,就是将输入的微弱信号(简称信号,指变化的电压、电流等)放大到所需要的幅度值且与原输入信号变化规律一致的信号,即进行不失真的放大。只有在不失真的情况下放大才有意义。

分类:

一、功率放大电路

功率放大电路的基本概念功率放大电路的任务是输出足够的功率,推动负载工作。例如扬声器发声、继电器动作、电动机旋转等。

功率放大电路和电压放大电路都是利用三极管的放大作用将信号放大,不同的是功率放大电路以输出足够的功率为目的,工作在大信号状态;而电压放大电路的目的是输出足够大的电压,工作在小信号状态。

二、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简称共射电路,输入端AA′外接需要放大的信号源;输出端BB′外接负载。发射极为输入信号ui和输出信号uo的公共端。公共端通常称为“地”(实际上并非真正接到大地),其电位为零,是电路中其他各点电位的参考点,用“⊥”表示。

三、多级放大电路简介

实际应用中,放大电路的输入信号都是很微弱的,一般为毫伏级或微伏级。为获得推动负载工作的足够大的电压和功率,需将输入信号放大成千上万倍。

由于前述单级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通常只有几十倍,所以需要将多个单级放大电路联结起来,组成多级放大电路对输入信号进行连续放大。

扩展资料

放大电路是电子电路中变化较多和较复杂的电路。在拿到一张放大电路图时,首先要把它逐级分解开,然后一级一级分析弄懂它的原理,最后再全面综合。读图时要注意:

① 在逐级分析时要区分开主要元器件和辅助元器件。放大器中使用的辅助元器件很多,如偏置电路中的温度补偿元件,稳压稳流元器件,防止自激振荡的防振元件、去耦元件,保护电路中的保护元件等。

② 在分析中最主要和困难的是反馈的分析,要能找出反馈通路,判断反馈的极性和类型,特别是多级放大器,往往以后级将负反馈加到前级,因此更要细致分析。

③ 一般低频放大器常用 RC 耦合方式;高频放大器则常常是和 LC 调谐电路有关的,或是用单调谐或是用双调谐电路,而且电路里使用的电容器容量一般也比较小。

④ 注意晶体管和电源的极性,放大器中常常使用双电源,这是放大电路的特殊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放大电路

三种基本放大电路

三种基本放大电路:共射放大电路、共集放大电路、共基放大电路。

共射放大电路:输入信号从三极管基极输入,从集电极输出,因为发射极为公共接地端,故命名为共射放大电路。共射放大电路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三极管放大电路的接法。

共射放大电路的电流和电压增益都大于1,适用于低频情况下的应用,经常被用作放大集成电路中的中间级。

输入信号从三极管发射极输入,从集电极输出,基极为公共接地端,命名为共基放大电路。

共基放大电路只有电压放大作用,没有电流放大作用,但有电流跟随作用。由于其极低的输入阻抗,且其高频特性特别好,常常用于高频或宽频带低输入阻抗的应用场合或高频放大器来使用。

请问基本放大电路有几种?分别是什么特点 图上是哪种

您好:
一、基本放大电路有以下几种:
按放大信号分类,
电压放大,电流放大,功率放大。
按工作状态类型分类,
A,B,C,D或甲乙丙丁类放大器。
按BJT或FET的连接方式,
有共基、共射、共集,放大电路。
A、共发射极特点:
1. 放大电路的核心元件晶体管工作在放大状态,即要求其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
2. 输入回路的设置应当使输入信号耦合到晶体管的输入电极,并形成变化的基极电流Ib,进而产生晶体管的电流控制关系,变成集电极电流Ic的变化。
3. 输出回路的设置应当保证晶体管放大后的电流信号能够转换成负载需要的电压形式。
4. 信号通过放大电路时不允许出现失真。
B、共集电极特点:
电压增益(放大倍数)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小于1但近似等于1,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同相位,输入电阻高、输出电阻低。虽然共集电极放大电路的电压增益小于1,但是它的输入电阻高,当信号源(或前极)提供给放大电路同样大小的信号电压时,由于具有较高的输入电阻,使所需提供的电流减小,从而减轻了信号源的负载。
C、共基极特点:
共基极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很低,一般只有几欧到几十欧,但其输出电阻却很高。另外,共基放大电路允许的工作频率较高,高频特性比较好,所以它多用于高频和宽频带电路或恒流源电路中。
二、上图是一个共射放大电路!
至于具体特点,请参见http://baike.baidu.com/link?url=EoIQWYBJT_m9oox_ekLmsu2ESe_Cj7O1a8eyJQdKPfKnELFBTXMHl9S6F8AyOJTlxFuEnkmcz-EOXmH1MrUVO_
望采纳。

放大电路的分类

根据放大电路的作用可以将其分为:电压放大电路、电流放大电路和功率放大电路。根据放大电路的组成元件可以分为晶体管放大电路和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晶体管放大电路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共射放大电路,共基放大电路和共集放大电路;场效应管放大电路基本形式有两种:共源放大电路,共漏放大电路。在构成多级放大器时,这几种电路常常需要相互组合使用。
一、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简称共射电路,输入端AA′外接需要放大的信号源;输出端BB′外接负载。发射极为输入信号ui和输出信号uo的公共端。公共端通常称为“地”(实际上并非真正接到大地),其电位为零,是电路中其他各点电位的参考点,用“⊥”表示。
1.电路的组成及各元件的作用
(1)三极管VNPN管,具有放大功能,是放大电路的核心。
(2)直流电源VCC使三极管工作在放大状态,VCC一般为几伏到几十伏。
(3)基极偏置电阻Rb它使发射结正向偏置,并向基极提供合适的基极电流(。Rb一般为几十千欧至几百千欧。
(4)集电极负载电阻Rc它将集电极电流的变化转换成集-射极之间电压的变化,以实现电压放大。Rc的值一般为几千欧至几十千欧。
(5)耦合电容C1、C2又称隔直电容,起通交流隔直流的作用。C1、C2一般为几微法至几十微法的电解电容器,在联结电路时,应注意电容器的极性,不能接错。
2.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静态是指放大电路没有交流输入信号(ui=0)时的直流工作状态。静态时,电路中只有直流电源VCC作用,三极管各极电流和极间电压都是直流值,电容C1、C2相当于开路,其等效电路如图6-22所示,该电路称为直流通路。
对放大电路进行静态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合理设置电路的静态工作点(用Q表示),即静态时电路中的基极电流IBQ、集电极电流ICQ和集-射间电压UCEQ的值,防止放大电路在放大交流输入信号时产生的非线性失真。
三极管工作于放大状态时,发射结正偏,这时UBEQ基本不变,对于硅管约为0.7V,锗管约为0.3V。
三、功率放大电路
1.功率放大电路的基本概念功率放大电路的任务是输出足够的功率,推动负载工作。例如扬声器发声、继电器动作、电动机旋转等。功率放大电路和电压放大电路都是利用三极管的放大作用将信号放大,不同的是功率放大电路以输出足够的功率为目的,工作在大信号状态;而电压放大电路的目的是输出足够大的电压,工作在小信号状态。
功率放大电路应满足以下要求:
(1)输出功率足够大为了获得较大的输出信号电压和电流,往往要求三极管工作在极限状态。实际应用时,应考虑到三极管的极限参数PCM、ICM和U(BR)CEO。
2)动态工作分析设输入信号为正弦电压ui,如图6-30a所示。在正半周时,V1管发射结正偏导通,V2管发射结反偏截止,由+VCC提供的电流ic1经V1管流向负载,在负载RL上获得正半周输出电压uo。同理,在负半周时,V1管发射结反偏截止,V2管发射结正偏导通,由-VCC提供的电流ic2从-VCC端经负载流向V2管,在RL上获得负半周输出电压uo。可见,在ui的整个周期内,V1管和V2管轮流导通,相互补充,从而在RL上得到完整的输出电压uo,故称为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3.集成功率放大电路简介
集成功率放大电路是将功率放大电路中的各个元件及其联线制作在一块半导体芯片上的整体。它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使用方便等优点,因此在收录机、电视机及伺服放大电路中获得广泛应用。
四、多级放大电路简介
实际应用中,放大电路的输入信号都是很微弱的,一般为毫伏级或微伏级。为获得推动负载工作的足够大的电压和功率,需将输入信号放大成千上万倍。由于前述单级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通常只有几十倍,所以需要将多个单级放大电路联结起来,组成多级放大电路对输入信号进行连续放大。
多级放大电路中,输入级用于接受输入信号。为使输入信号尽量不受信号源内阻的影响,输入级应具有较高的输入电阻,因而常采用高输入电阻的放大电路,例如射极输出器等。中间电压放大级用于小信号电压放大,要求有较高的电压放大倍数。输出级是大信号功率放大级,用以输出负载需要的功率。
2.多级放大电路的级间耦合方式及特点在多级放大电路中,级与级之间的联结方式称为耦合。级间耦合时应满足以下要求:各级要有合适的静态工作点;信号能从前级顺利传送到后级;各级技术指标能满足要求。

模拟放大电路四种基本类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放大器电路,也称为放大电路,能增加信号的输出功率。它透过电源取得能量来源,以控制输出信号的波形与输入信号一致,但具有较大的振幅。依此来讲,放大器电路亦可视为可调节的输出电源,用来获得比输入信号更强的输出信号。
放大电路的四种基本类型是电压放大电路、电流放大电路、互导放大电路和互阻放大电路。进一步的区别在于输出是否是输入的线性或非线性表示。放大器也可以通过在信号链中的物理位置来分类。
放大电路的一般符号如图 1 所示,Vs 为信号源电压,Rs 为信号源内阻,Vi 和 Ii 分别为输入电压和输入电流,RL 为负载电阻,V0 和 I0 分别为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在实际应用中,根据放大电路输入信号的条件和对输出信号的要求,放大电路可分为四种类型。
1、电压放大电路
如果只需考虑电路的输出电压 V0 和输出电压 Vi 的关系,则可表达为
式中 Av 为电路的电压增益。前述炉温控制系统中对高温计输出电压信号的放大,就是使用了这种放大电路。
2、电流放大电路
若只考虑图 1 中放大电路的输出电流 I0 和输入电流 Ii 的关系,则可表达为
式中 Ai 为电流增益,这种电路称为电流放大电路。
3、互阻放大电路
当需要把电流信号转换为电压信号,如前述细胞电生理技术中,需要检测细胞膜离子通道的微弱电流时,则可利用互阻放大电路,其表达式为
式中 Ii 为放大电路的输入电流,V0 为输出电压,为互阻增益,其量纲为Ω。这里把信号放大的概念延伸了,与前述无量纲的电压增益和电流增益不同。
4、互导放大电路
当电路中输入信号取 Vi,输出信号取 I0,输出对输入信号的关系可表达为,
式中称为放大电路的互导增益,它具有导纳量纲 S。相应地,这种放大电路得名为互导放大电路。
例如在前面介绍的石英预制棒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中,微处理器送出的控制信号经数模转换后,输出的温度控制信号是电压信号,必须使用电压 / 电流转换电路将此电压信号转换为随之变化的强大电流,才能驱动炉中一个电阻值仅有 1mΩ左右的石墨加热电极,转换电路输出电流达数千安,输出功率达数十千瓦之巨。 

请问,放大电路有几种?分别介绍下

低频电压放大器
低频电压放大器是指工作频率在 20 赫~ 20 千赫之间、输出要求有一定电压值而不要求很强的电流的放大器。
( 1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图 1 ( a )是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C1 是输入电容, C2 是输出电容,三极管 VT 就是起放大作用的器件, RB 是基极偏置电阻 ,RC 是集电极负载电阻。 1 、 3 端是输入, 2 、 3 端是输出。 3 端是公共点,通常是接地的,也称“地”端。静态时的直流通路见图 1 ( b ),动态时交流通路见图 1 ( c )。电路的特点是电压放大倍数从十几到一百多,输出电压的相位和输入电压是相反的,性能不够稳定,可用于一般场合。
( 2 )分压式偏置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图 2 比图 1 多用 3 个元件。基极电压是由 RB1 和 RB2 分压取得的,所以称为分压偏置。发射极中增加电阻 RE 和电容 CE , CE 称交流旁路电容,对交流是短路的; RE 则有直流负反馈作用。所谓反馈是指把输出的变化通过某种方式送到输入端,作为输入的一部分。如果送回部分和原来的输入部分是相减的,就是负反馈。图中基极真正的输入电压是 RB2 上电压和 RE 上电压的差值,所以是负反馈。由于采取了上面两个措施,使电路工作稳定性能提高,是应用最广的放大电路。
( 3 )射极输出器
图 3 ( a )是一个射极输出器。它的输出电压是从射极输出的。图 3 ( b )是它的交流通路图,可以看到它是共集电极放大电路。
这个图中,晶体管真正的输入是 V i 和 V o 的差值,所以这是一个交流负反馈很深的电路。由于很深的负反馈,这个电路的特点是:电压放大倍数小于 1 而接近 1 ,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同相,输入阻抗高输出阻抗低,失真小,频带宽,工作稳定。它经常被用作放大器的输入级、输出级或作阻抗匹配之用。
( 4 )低频放大器的耦合
一个放大器通常有好几级,级与级之间的联系就称为耦合。放大器的级间耦合方式有三种: ①RC 耦合,见图 4 ( a )。优点是简单、成本低。但性能不是最佳。 ② 变压器耦合,见图 4 ( b )。优点是阻抗匹配好、输出功率和效率高,但变压器制作比较麻烦。 ③ 直接耦合,见图 4 ( c )。优点是频带宽,可作直流放大器使用,但前后级工作有牵制,稳定性差,设计制作较麻烦。
功率放大器
能把输入信号放大并向负载提供足够大的功率的放大器叫功率放大器。例如收音机的末级放大器就是功率放大器。
( 1 )甲类单管功率放大器
图 5 是单管功率放大器, C1 是输入电容, T 是输出变压器。它的集电极负载电阻 Ri′ 是将负载电阻 R L 通过变压器匝数比折算过来的:
RC′= ( N1 N2 ) 2 RL=N 2 RL
负载电阻是低阻抗的扬声器,用变压器可以起阻抗变换作用,使负载得到较大的功率。
这个电路不管有没有输入信号,晶体管始终处于导通状态,静态电流比较大,困此集电极损耗较大,效率不高,大约只有 35 %。这种工作状态被称为甲类工作状态。这种电路一般用在功率不太大的场合,它的输入方式可以是变压器耦合也可以是 RC 耦合。
( 2 )乙类推挽功率放大器
图 6 是常用的乙类推挽功率放大电路。它由两个特性相同的晶体管组成对称电路,在没有输入信号时,每个管子都处于截止状态,静态电流几乎是零,只有在有信号输入时管子才导通,这种状态称为乙类工作状态。当输入信号是正弦波时,正半周时 VT1 导通 VT2 截止,负半周时 VT2 导通 VT1 截止。两个管子交替出现的电流在输出变压器中合成,使负载上得到纯正的正弦波。这种两管交替工作的形式叫做推挽电路。
乙类推挽放大器的输出功率较大,失真也小,效率也较高,一般可达 60 %。
( 3 ) OTL 功率放大器
目前广泛应用的无变压器乙类推挽放大器,简称 OTL 电路,是一种性能很好的功率放大器。为了
易于说明,先介绍一个有输入变压器没有输出变压器的 OTL 电路,如图 7 。
这个电路使用两个特性相同的晶体管,两组偏置电阻和发射极电阻的阻值也相同。在静态时, VT1 、 VT2 流过的电流很小,电容 C 上充有对地为 1 2 E c 的直流电压。在有输入信号时,正半周时 VT1 导通, VT2 截止,集电极电流 i c1 方向如图所示,负载 RL 上得到放大了的正半周输出信号。负半周时 VT1 截止, VT2 导通,集电极电流 i c2 的方向如图所示, RL 上得到放大了的负半周输出信号。这个电路的关键元件是电容器 C ,它上面的电压就相当于 VT2 的供电电压。
以这个电路为基础,还有用三极管倒相的不用输入变压器的真正 OTL 电路,用 PNP 管和 NPN 管组成的互补对称式 OTL 电路,以及最新的桥接推挽功率放大器,简称 BTL 电路等等。
直流放大器
能够放大直流信号或变化很缓慢的信号的电路称为直流放大电路或直流放大器。测量和控制方面常用到这种放大器。
( 1 )双管直耦放大器
直流放大器不能用 RC 耦合或变压器耦合,只能用直接耦合方式。图 8 是一个两级直耦放大器。直耦方式会带来前后级工作点的相互牵制,电路中在 VT2 的发射极加电阻 R E 以提高后级发射极电位来解决前后级的牵制。直流放大器的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零点漂移。所谓零点漂移是指放大器在没有输入信号时,由于工作点不稳定引起静态电位缓慢地变化,这种变化被逐级放大,使输出端产生虚假信号。放大器级数越多,零点漂移越严重。所以这种双管直耦放大器只能用于要求不高的场合。
( 2 )差分放大器
解决零点漂移的办法是采用差分放大器,图 9 是应用较广的射极耦合差分放大器。它使用双电源,其中 VT1 和 VT2 的特性相同,两组电阻数值也相同, R E 有负反馈作用。实际上这是一个桥形电路,两个 R C 和两个管子是四个桥臂,输出电压 V 0 从电桥的对角线上取出。没有输入信号时,因为 RC1=RC2 和两管特性相同,所以电桥是平衡的,输出是零。由于是接成桥形,零点漂移也很小。
差分放大器有良好的稳定性,因此得到广泛的应用。
集成运算放大器
集成运算放大器是一种把多级直流放大器做在一个集成片上,只要在外部接少量元件就能完成各种功能的器件。因为它早期是用在模拟计算机中做加法器、乘法器用的,所以叫做运算放大器。它有十多个引脚,一般都用有 3 个端子的三角形符号表示,如图 10 。它有两个输入端、 1 个输出端,上面那个输入端叫做反相输入端,用“ — ”作标记;下面的叫同相输入端,用“+”作标记。
集成运算放大器可以完成加、减、乘、除、微分、积分等多种模拟运算,也可以接成交流或直流放大器应用。在作放大器应用时有:
( 1 )带调零的同相输出放大电路
图 11 是带调零端的同相输出运放电路。引脚 1 、 11 、 12 是调零端,调整 RP 可使输出端( 8 )在静态时输出电压为零。 9 、 6 两脚分别接正、负电源。输入信号接到同相输入端( 5 ),因此输出信号和输入信号同相。放大器负反馈经反馈电阻 R2 接到反相输入端( 4 )。同相输入接法的电压放大倍数总是大于 1 的。
( 2 )反相输出运放电路
也可以使输入信号从反相输入端接入,如图 12 。如对电路要求不高,可以不用调零,这时可以把 3 个调零端短路。
输入信号从耦合电容 C1 经 R1 接入反相输入端,而同相输入端通过电阻 R3 接地。反相输入接法的电压放大倍数可以大于 1 、等于 1 或小于 1 。
( 3 )同相输出高输入阻抗运放电路
图 13 中没有接入 R1 ,相当于 R1 阻值无穷大,这时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等于 1 ,输入阻抗可达几百千欧。
放大电路读图要点和举例
放大电路是电子电路中变化较多和较复杂的电路。在拿到一张放大电路图时,首先要把它逐级分解开,然后一级一级分析弄懂它的原理,最后再全面综合。读图时要注意: ① 在逐级分析时要区分开主要元器件和辅助元器件。放大器中使用的辅助元器件很多,如偏置电路中的温度补偿元件,稳压稳流元器件,防止自激振荡的防振元件、去耦元件,保护电路中的保护元件等。 ② 在分析中最主要和困难的是反馈的分析,要能找出反馈通路,判断反馈的极性和类型,特别是多级放大器,往往以后级将负反馈加到前级,因此更要细致分析。 ③ 一般低频放大器常用 RC 耦合方式;高频放大器则常常是和 LC 调谐电路有关的,或是用单调谐或是用双调谐电路,而且电路里使用的电容器容量一般也比较小。 ④ 注意晶体管和电源的极性,放大器中常常使用双电源,这是放大电路的特殊性。
例 1 助听器电路
图 14 是一个助听器电路,实际上是一个 4 级低频放大器。 VT1 、 VT2 之间和 VT3 、 VT4 之间采用直接耦合方式, VT2 和 VT3 之间则用 RC 耦合。为了改善音质, VT1 和 VT3 的本级有并联电压负反馈( R2 和 R7 )。由于使用高阻抗的耳机,所以可以把耳机直接接在 VT4 的集电极回路内。 R6 、 C2 是去耦电路, C6 是电源滤波电容。
例 2 收音机低放电路
图 15 是普及型收音机的低放电路。电路共 3 级,第 1 级( VT1 )前置电压放大,第 2 级( VT2 )是推动级,第 3 级( VT3 、 VT4 )是推挽功放。 VT1 和 VT2 之间采用直接耦合, VT2 和 VT3 、 VT4 之间用输入变压器( T1 )耦合并完成倒相,最后用输出变压器( T2 )输出,使用低阻扬声器。此外, VT1 本级有并联电压负反馈( R1 ), T2 次级经 R3 送回到 VT2 有串联电压负反馈。电路中 C2 的作用是增强高音区的负反馈,减弱高音以增强低音。 R4 、 C4 为去耦电路, C3 为电源的滤波电容。整个电路简单明了。
一个振荡器必须包括三部分:放大器、正反馈电路和选频网络。放大器能对振荡器输入端所加的输入信号予以放大使输出信号保持恒定的数值。正反馈电路保证向振荡器输入端提供的反馈信号是相位相同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振荡维持下去。选频网络则只允许某个特定频率 f 0 能通过,使振荡器产生单一频率的输出。
振荡器能不能振荡起来并维持稳定的输出是由以下两个条件决定的;一个是反馈电压 u f 和输入电压 U i 要相等,这是振幅平衡条件。二是 u f 和 u i 必须相位相同,这是相位平衡条件,也就是说必须保证是正反馈。一般情况下,振幅平衡条件往往容易做到,所以在判断一个振荡电路能否振荡,主要是看它的相位平衡条件是否成立。
振荡器按振荡频率的高低可分成超低频( 20 赫以下)、低频( 20 赫~ 200 千赫)、高频( 200 千赫~ 30 兆赫)和超高频( 10 兆赫~ 350 兆赫)等几种。按振荡波形可分成正弦波振荡和非正弦波振荡两类。
正弦波振荡器按照选频网络所用的元件可以分成 LC 振荡器、 RC 振荡器和石英晶体振荡器三种。石英晶体振荡器有很高的频率稳定度,只在要求很高的场合使用。在一般家用电器中,大量使用着各种 L C 振荡器和 RG 振荡器。
LC 振荡器
LC 振荡器的选频网络是 LC 谐振电路。它们的振荡频率都比较高,常见电路有 3 种。
( 1 )变压器反馈 LC 振荡电路
图 1 ( a )是变压器反馈 LC 振荡电路。晶体管 VT 是共发射极放大器。变压器 T 的初级是起选频作用的 LC 谐振电路,变压器 T 的次级向放大器输入提供正反馈信号。接通电源时, LC 回路中出现微弱的瞬变电流,但是只有频率和回路谐振频率 f 0 相同的电流才能在回路两端产生较高的电压,这个电压通过变压器初次级 L1 、 L2 的耦合又送回到晶体管 V 的基极。从图 1 ( b )看到,只要接法没有错误,这个反馈信号电压是和输入信号电压相位相同的,也就是说,它是正反馈。因此电路的振荡迅速加强并最后稳定下来。
变压器反馈 LC 振荡电路的特点是:频率范围宽、容易起振,但频率稳定度不高。它的振荡频率是: f 0 =1 / 2π LC 。常用于产生几十千赫到几十兆赫的正弦波信号。
( 2 )电感三点式振荡电路
图 2 ( a )是另一种常用的电感三点式振荡电路。图中电感 L1 、 L2 和电容 C 组成起选频作用的谐振电路。从 L2 上取出反馈电压加到晶体管 VT 的基极。从图 2 ( b )看到,晶体管的输入电压和反馈电压是同相的,满足相位平衡条件的,因此电路能起振。由于晶体管的 3 个极是分别接在电感的 3 个点上的,因此被称为电感三点式振荡电路。
电感三点式振荡电路的特点是:频率范围宽、容易起振,但输出含有较多高次调波,波形较差。它的振荡频率是: f 0 =1/2π LC ,其中 L=L1 + L2 + 2M 。常用于产生几十兆赫以下的正弦波信号。
( 3 )电容三点式振荡电路
还有一种常用的振荡电路是电容三点式振荡电路,见图 3 ( a )。图中电感 L 和电容 C1 、 C2 组成起选频作用的谐振电路,从电容 C2 上取出反馈电压加到晶体管 VT 的基极。从图 3 ( b )看到,晶体管的输入电压和反馈电压同相,满足相位平衡条件,因此电路能起振。由于电路中晶体管的 3 个极分别接在电容 C1 、 C2 的 3 个点上,因此被称为电容三点式振荡电路。
电容三点式振荡电路的特点是:频率稳定度较高,输出波形好,频率可以高达 100 兆赫以上,但频率调节范围较小,因此适合于作固定频率的振荡器。它的振荡频率是: f 0 =1/2π LC ,其中 C= C 1 C 2 C 1 +C 2 。
上面 3 种振荡电路中的放大器都是用的共发射极电路。共发射极接法的振荡器增益较高,容易起振。也可以把振荡电路中的放大器接成共基极电路形式。共基极接法的振荡器振荡频率比较高,而且频率稳定性好。

晶体管的三种放大电路

晶体管的三种放大电路有共射、共集、共基。

共射:共射放大电路具有放大电流和电压的作用,输入电阻大小居中,输出电阻较大,频带较窄,适用于一般放大。

共集:共集放大电路只有电流放大作用,输入电阻高,输出电阻低,具有电压跟随的特点,常做多级放大电路的输入级和输出级。

共基:共基电路只有电压放大作用,输入电阻小,输出电阻和电压放大倍数与共射电路相当,高频特性好,适用于宽频带放大电路。

基本的组成原则

不管要组成共射,共基还是共集电极放大电路,都要遵循如下原则:要给管子合适的发射结电压以及集电结电压使得管子工作在放大区才有可能组成放大电路;输入信号好一定要能够作用在晶体管的输入回路里边去,负载上能够获得动态信号。

共射放大电路的特点:输入电阻大,输出电阻小,只放大电流,不放大电压,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电压跟随作用。因此就可以在一个多级放大电路中第一级放置一个射极输出器,这样就使得整个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变得非常大。

这样信号源的电压只有一小部分会被信号源内阻消耗,大部分都会流入放大电路中。也可以在多级放大电路的最后一级增加一个射极输出器,这样整个电路输出电阻就非常小,意味着带负载的能力会变强。

放大电路的基本概念

放大电路基本概念1.放大电路主要用于放大微弱信号,输出电压或电流在幅度上得到了放大, 输出信号的能量得到了加强。2.输出信号的能量实际上是由直流电源提供的, 只是经过三极管的控制, 使 之转换成信号能量,提供给负载。根据放大电路的作用可以将其分为:电压放大电路、电流放大电路和功率放大电路。

根据放大电路的组成元件可以分为晶体管放大电路和场效应管放大电路。晶体管放大电路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共射放大电路,共基放大电路和共集放大电路;场效应管放大电路基本形式有两种:共源放大电路,共漏放大电路。在构成多级放大器时,这几种电路常常需要相互组合使用。

运算放大器有哪三种基本电路

运算放大器有共发射极放大电路、分压式偏置共发射极放大电路、射极输出器三种基本电路。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是共发射极放大电路。C1是输入电容,C2是输出电容,三极管VT就是起放大作用的器件,RB是基极偏置电阻,RC是集电极负载电阻。1、3端是输入,2、3端是输出。3端是公共点,通常是接地的,也称“地”端。静态时的直流通路见图1右。

电路的特点是电压放大倍数从十几到一百多,输出电压的相位和输入电压是相反的,性能不够稳定,可用于一般场合。

放大电路的种类及区别

放大电路的种类很多,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类别。以频率区分,有直流放大电路和低频、高频、视频、射频、微波及带通放大电路;以输出功率区分,有信号放大电路和功率放大电路,还可以以工作电压区分、以输入阻抗区分,区分的标准不同,区别的侧重点也各自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