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历史上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第二种说法是:“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请问春秋五霸是哪五霸,分别称霸了多久时间,谢谢。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解析:
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但这种说法比较勉强,是以会盟成为盟主而定的五霸,但宋襄公其实没能会成盟,只是名义上的盟主而已,没几天就被抢走了。秦穆公霸的是西戎,中原没他什么事儿,所以也不能算是霸主。这种说法是后来儒家的说法,因为吴越两国基本上算是夷狄,不是正统,被儒家看不起,而且是靠暴力夺得盟主,与儒家仁义的思想不合,所以被抹杀了。但真正的五霸应是第二种,即: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楼上的把吴王说错了。
齐桓公在春秋时期首先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九合诸侯,扶危济困,是比较公认的五霸之首。当时正赶上各国都不强,让他见了一个便宜。
晋文公的功绩是抵抗了楚国对中原的进攻,在城濮之战打败了楚国,那时候楚国可是第一强国,晋文公有再造华夏之功,所以成为霸主是众望所归。而且晋国由此强盛了近200年,而且后来三家分晋后,赵魏韩三国仍然很强大,都是由晋文公开了个好头。
楚庄王当政时是楚国最强盛的时期,当然在他以前楚国也很强大,但始终受中原势力压迫,楚庄王打败了中原的超级大国晋国,得以问鼎中原,影响范围极广,当上霸主是当之无愧的。但同时因为这个时候的楚国太强大了,所以中原各个国家联合起来,紧密团结在晋国周围,无形中增强了晋国的力量。而且中原各国开始出损招,秘密培养起吴国来在楚国后院点起了一把火,楚国由此而衰,从此难以再入中原了。
吴王阖闾任用了孙武和伍子胥等优秀人才,奋发图强,在晋国的支持下,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一下子把楚国给灭了,让所有中原国家长出了一口气,尤其是晋国,终于消了心头大患。然而晋国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吴王阖闾又来和他争霸,晋国争不过,只好让出霸主的地位。但吴国后院起火,被越国抄了后路,吴王阖闾死掉了。夫差的本事也很大,曾打败齐国,并会诸侯于黄池,成为盟主,但立马就被越国灭了。夫差的功劳显然没有阖闾大,毕竟阖闾灭掉的是个超级大国,虽然后来复国了,但也不容易,夫差一个大国也没有灭,而且作了亡国之君,所以不能记入五霸之内。
越王勾践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卧薪尝胆,使美人计,消灭了吴国,在徐州与中原各国会盟,成为盟主,正式得到周朝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但他基本上是靠暴力,没有什么威望、恩德、仁义之类的东西,成为五霸之一有些勉强,凑个数而已。
《东周列国志》中的春秋五霸是谁?
春秋五霸
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jì)者,不可胜数。”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互相征战,争做霸主,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此说见之于《白虎通·号篇》。
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hé lǚ),越王勾践。此说见之于王褒的《四子讲德文》。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促进国家的统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为霸主。齐桓公是公元前685年即位的。他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强大起来。齐桓公采用管仲的意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义下,团结其他诸侯,抗击威胁中原的周边少数民族,还出兵阻挡北上的南方强国楚,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后来,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在蔡丘会盟,周王室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恒公的霸主地位。
接着称霸的是晋文公。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领楚、郑、陈等园军队围攻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宋国派人到晋国求救。晋文公采纳了部下的正确意见。争取了齐国和秦国参战,壮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后,又改善了晋同曹、卫的关系,孤立了楚国。这时,楚国令尹(官名,相当于宰相)子玉大怒,发兵进攻晋军。
晋文公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以便选择战机,命令部队向后撤退九十里。古代军队行军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晋军“退避三舍”,后撤到卫国的城濮(今山东省憋县)。城濮离晋国比较近,补给供应很方便,又便于会合齐、秦、宋等盟国军队,集中兵力。公元前632年4月, 晋楚两军开始决战。晋军诱敌深入,楚军陷入重围,全部被歼。城濮之战创造了在军事上先退让一步,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此后,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和诸侯会盟。周天子策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晋文公成了中原霸主。
齐桓公去世后,宋襄公一心想成为霸主。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六三九年)春,宋、齐、楚三国国君相聚在齐国的鹿地。宋襄公一开始就以盟主的身份自居,认为自己是这次会议的发起人,同时又认为自己的爵位也比楚、齐国君高,盟主非已莫属。但是楚成王令楚兵把宋襄王拘押起来,然后指挥五百乘大军浩浩荡荡杀奔宋国。最后宋襄公被楚国抓走后又放掉。急功近利,空讲仁义是他失败的地方,但讲信用而以仁义待人,却使他位列春秋五霸之一。不过有名无实,不能算真正的霸主。
在齐国称霸时,楚国因受齐国抑制停止北进,转而向东吞并了一些小国,国力强盛。齐国宏落后,楚国便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又成为中原霸主。
晋国称霸的时候,西部的秦国也强大起来。秦穆公企图向东争霸中原,但由于向东的通路为晋所阻,便向西吞并十几个小国,在函谷关以西一带称霸,史称“称霸西戎”。“兼国十二,开地千里”(《韩非子·十过篇》)。
以后,吴国、越国相继强大, 争霸于东南。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进攻越国,围困越王勾践于会稽(今浙江绍兴),迫使越国屈服。接着又打败齐军。公元前482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附近)与诸侯会盟,争得了霸权。越王勾践自被吴国打败后,卧薪尝胆,立志报仇,经过几十年努力,转弱为强,灭了吴国。勾践乘势北进,与齐、晋等诸侯会盟于徐(今山东膝县),成为霸主。
诸侯大国争霸,说明了周朝王权的削弱。自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以后,周朝王室更加衰微。从前是天子统帅诸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现在这些权力都落到诸侯手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扎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于“陪臣执国命”。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起来夺权了。周朝奴隶制处于“礼坏乐崩”的境地。
称霸的诸侯主要标志是“会盟”诸侯,而完成这一重要仪式的有齐桓公姜小白、晋文公姬重耳、楚庄王芈旅、吴王夫差、越王勾践这五位诸侯,所以真正的春秋五霸应该是他。同时在现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也采用这一说法,所以说这一说法更具有权威性。
宋襄公妄自尊大,借楚威而约诸侯,并且称霸不成反丧其身,根本不能算五霸之一。反而倒是春秋首霸,救周王朝于崩塌中的郑庄公无人提及。郑庄公应算春秋五霸之一。
请问春秋五霸分别是谁?楚庄王和楚平王是吗
有两种说法:一说是齐国的齐桓公,宋国的宋襄公,晋国的晋文公,秦国的秦穆公,楚国的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he
lv
),越王夫差
楚平王肯定不是
春秋时代意思是什么
问题一:春秋战国的春秋是什么意思? 春秋本是一部史书的名字,它是鲁国的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 春秋战国中“春秋”就是得名于这史书《春秋》。不过,春秋战国中春秋与史书《春秋》的年份并不完全重合。现在所说的春秋战国都是周王朝的一个时期,是后世史学家和学者进行的人为划分,并不是一个朝代的名称。 我们目前采用的分期方法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提出的,他把春秋起止年份定为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和周元王元年的前一年(公元前476年)。司马迁的分期方法在后来的有些学者看来不科学、粗糙、主观性太强,但却简单、清晰、方便,因此为后世绝大数学者所采用。 战国一词虽然早在当时就已经出现,但是并不是作为那个时期的名字。把它安排作为这一时期名称的是西汉的大学者刘向,他修订了《战国策》,因此就把这一时期命名为战国。 其他不同的分期方法有: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时间)和公元前403年(三家成为诸侯)时间。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瓜分晋国,战国七雄的局面形成,所以就以这一年为战国的开始之年。不过北宋时期的司马光在编《资治通鉴》时,认为应该是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23年,这一年周威烈王策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
问题二:春秋是啥意思? ①春季和秋季,通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也泛指岁月和光阴。
②泛指历史:甘洒热血写春秋。
③时代名。因鲁国编年史《春秋》得名。一般指前770年~前476年这个时期。
④儒家经典之一。编年体春秋史。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史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⑤古代史书的通称。
【二】春秋时代
[编辑本段]
一提起春秋时期,就令人想到诸子百家。的确,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且也是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化的重要时期。
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指的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基本上是东周的前半期。
东周一开始,周王朝就走了下坡路,王室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仍。小的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而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就可以称霸,先后出现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庐、越王勾践5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然而在春秋中期,出现了一个比较和平的时期,原因是各国都被战争搞得十分疲惫,需要休整,于是通过公元前546年由14国参加的第二次“弭兵之会”达成协议,战火暂时得以平息。可是,这期间在长江流域,吴、楚、越三国之间却多次爆发霸权之争。春秋时代的中后期,随着牛耕的普及和铁制农具的应用,经济有了迅速发展,出现了私田的开发和井田制的瓦解这一深刻的社会变化。在一些诸侯国的内部,贵族势力强大起来,开始向国君争夺权力。公元前453年晋国出现了韩、赵、魏三家大户,将晋国进行了瓜分,自己分别建立了国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晋”。于是,七雄并立,互相争霸的时代逐步到来,春秋时期走向了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说,前770年~前403年),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
问题三:春秋是什么意思? 一】词本义①在古代,一年只有春秋两季,所以春秋就是一年的代称。因此《春秋》的字面意思就是历史。也泛指岁月和光阴。②泛指历史:甘洒热血写春秋。
③时代名。因鲁国编年史《春秋》得名。一般指前770年~前476年这个时期。
④儒家经典之一。编年体春秋史。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史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⑤古代史书的通称。 [编辑本段]【二】春秋时代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指的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 前476年,基本上是东周的前半期。
东周一开始,周王朝就走了下坡路,王室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仍。小的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而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就可以称霸,先后出现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5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然而在春秋中期,出现了一个比较和平的时期,原因是各国都被战争搞得十分疲惫,需要休整,于是通过公元前546年由14国参加的第二次“弭兵之会”达成协议,战火暂时得以平息。可是,这期间在长江流域,吴、楚、越三国之间却多次爆发霸权之争。春秋时代的中后期,随着牛耕的普及和铁制农具的应用,经济有了迅速发展,出现了私田的开发和井田制的瓦解这一深刻的社会变化。在一些诸侯国的内部,贵族势力强大起来,开始向国君争夺权力。公元前453年晋国出现了韩、赵、魏三家大户,将晋国进行了瓜分,自己分别建立了国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晋”。于是,七雄并立,互相争霸的时代逐步到来,春秋时期走向了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说,前770年~前403年),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代。
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
详见 baike.baidu/view/27201
问题四:春秋战国是什么意思 1、中国特定历史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又称东周时期。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2、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一段时期(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3、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失去权威,已经不能够有效地控制诸侯国了。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能在政治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进行了激烈的争霸战争,互相征战,先后称霸的有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特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此时的争霸战争为战国时期的兼并统一战争做了先期准备。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这五个人。
问题五:请问春秋战国为什么叫春秋战国?春秋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吗? [春秋争霸,战国称雄]
五霸变更由如春秋交替一般的轻易,
七雄易主却须战争手段来达成。
春秋战国 皆是后人对那段混乱时期的一种形象称呼
.........春秋变换自然界不可抗拒的法则......
...
.
..
也有人说源于《春秋》《战国策》。
但我本人却认为并非如此...
先有时间的确定 再有《春秋》《战国策》等著作的命名。
就是孔子本人也是先听说春秋时期,后对《春秋》命名(本人猜测)
问题六:东周的春秋啥意思,为什么说春秋? 5分 公元前771年到公元前475年,是为春秋时代,这个时代是周天子的势力逐步减小的时代,总体来说在中国大地上,依然是属于奴隶社会,齐,晋,楚,吴,越各国相继称霸,但是进行的战争主要是大国局部的进攻小国,而使小国屈服,并不灭亡小国,周天子仍然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
公元前474年到公元前221年,是战国时代,这个时代周天子基本上已经名存实亡,没有任何的影响力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封建改革,这个时期的土地兼并战争比起春秋时期更为频繁,春秋时期的小国家这个时候基本被这7个国家兼并掉了。
总之,春秋末期各家的兼并战争使得诸侯变少了,胜出者疆域变大了,人口变多了,财富也集中了。原本分散在各家诸侯手中的土地人口财富,现在都集中在了少数几个诸侯手里。天下从成百上千个小国家整合为十多个大实体国家,原本的战略缓冲空间不复存在,各个大国不得不面对直接残酷竞争的格局。资源的集中使得各国间的战争规模,战争烈度也急剧上升。在彼此间不断的激烈攻伐中,如何谋求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并且富国强兵成了各国决策层的首要考量目标。在此时代出现的普遍的需求之下,一系列的变法改革应时展开,战国时代的大幕也随之拉开。
问题七:春秋时期,春秋什么意思??r 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来称春秋就意味着一年了。
由此,春秋成为时间、岁月的代名词。
于是历史著作就被称为“春秋”。鲁国的史书就名为《春秋》,另外还有周《春秋》、燕《春秋》等。(后来诸子百家也可名为春秋,如《晏子春秋》《吕氏春秋》。那是另一回事了。)
这些历史书,只有鲁国的《春秋》流传了下来,弥足珍贵。并且,鲁国《春秋》经过孔子的修订,地位无比崇高。
因此,后人把鲁国《春秋》所记录的那个年代,即从周平王 四十九年,至 周敬王 三十九年(公元前722年-前481年)。计二百四十二年,称作春秋时代。
(今多以 周平王 东迁至 韩 、 赵 、 魏 三家分 晋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共二百九十五年,为春秋时代。这样更科学。)
请采纳,并选为满意答案,百度会补回财富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