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是断陷湖盆向南扩展形成的。

原因:鄱阳湖是一个古老的断陷湖盆,约1、35亿年前沉陷成巨大的盆地,湖盆是一个由南向北倾斜的古赣江下游河谷盆地,距今六七千年前积水成为湖泊,古称彭蠡泽。经过漫长的演变,在地质、气象、水文等多重作用的长期影响下,彭蠡泽向南扩展,湖水越过松门山直抵鄱阳县附近,因而易名鄱阳湖,在距今约1600年左右形成了现代鄱阳湖的雏形。

鄱阳湖,地处江西省的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鄱阳湖以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面为入江水道,长40公里,宽3至5公里,最窄处

鄱阳湖是如何形成的?

根据湖区的近貌及过去演化留下的痕迹,考察人员推测,现在的鄱阳湖是彭蠡泽的残迹。

大约在距今200万年到300万年前的时候,继喜马拉雅运动以后,地球又发生了一次剧烈的新构造运动,导致中国东部地区普遍发生地壳下沉作用,当时江西北部的九江一带地壳也在陷落,形成了一个巨大凹地,凹地逐渐蓄水,便形成了范围与今日鄱阳湖平原几乎相当的大海——彭蠡泽。后来由于气候变化,在大冰期时,彭蠡泽面积一度缩小,并形成通江港道,彭蠡泽的水便改道由湖口汇入长江。到距今6000—7000年前时,全球进入冰后温暖时期,海面范围扩大,因为长江受到了海水抬升和顶托作用,江水受阻,造成沿江平原上的洼地积水成湖。而赣江、抚河、信江、修水、饶河的来水受阻只能停积在鄱阳湖盆里,在原彭蠡泽的基础上,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鄱阳湖。

鄱阳湖的形成原因

据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先生研究,隋唐五代至北宋时期,中国气候变得和暖。这时长江中下游的湖泊都有显著的发展扩大地处长江中下游之间的鄱阳湖地区,在隋唐以后湖泊迅速扩展。在高温多雨的隋唐北宋时期,长江径流量相应增大,尤其是洪水季节。但是原先可以充分调蓄洪水的江汉平原地区的云梦泽,在隋唐时代已经基本消失,江北的彭蠡古泽,也早被陂池大小的雷池所取代,长江流域蓄洪能力显著下降的结果,长江干流径流量急增,水位上升,除了部分分洪洞庭之外,大部分倾泻东下。它在湖口一带又造成两种结果:一是分洪倒灌入彭蠡泽;二是顶托彭蠡泽出水。这两种结果的结合,也是造成彭蠡泽扩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唐末五代至北宋初期,,彭蠡泽空前迅速的越过婴子口向东南方的枭阳平原扩展,大体上奠定了今天鄱阳湖的范围和形态。

鄱阳湖是怎么形成的?

烟波浩渺、水域辽阔的鄱阳湖,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形成南宽北狭的形状,犹如一只巨大的宝葫芦系在万里长江的腰带上。由于带有大量水蒸气的东南季风的影响,鄱阳湖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从而形成“泽国芳草碧,梅黄烟雨中”的湿润季风型气候,并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