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文狄:1957年,任莆田戏曲学校教师兼艺术顾问,并着手编写《莆仙戏科介》一书。

2、林栋志:凭着对莆仙戏表演艺术的满腔热忱和一股刻苦学习的犟劲,撰写了《谈莆仙戏生旦净丑的母步艺术》、《多姿多彩的莆仙戏舞步》、《我对佾生性格的探索》、《熔传统与生活于一炉》等表演艺术论文,为后辈人留下了莆仙戏表演艺术的珍贵遗产。

3、黄宝珍:2008年1月16日,被文化部公布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莆仙戏代表性传承人。

4、王少媛:1964年出生,福建仙游县

莆仙戏剧团前十名是哪些剧团

排名不分先后:福建省莆仙戏剧院、福建省仙游县鲤声剧团、莆仙戏一团、莆仙戏二团、莆田市硕嘉剧团、莆仙戏芳草剧团、莆仙戏南门大厦剧团、福建艺校莆田市戏曲班、鹭岛流声剧团等。均为知名的莆仙戏剧团。

一、福建省莆仙戏剧院

福建省莆仙戏剧院于2011年上半年成立。

院址设在新建的莆仙大剧院内,拥有专门的演出剧场和排练厅、练功厅、多媒体工作室、大型舞美创作场、大型流动舞台等多种先进的硬件设施。目前在职的50多位演职员都是经过严格的艺术考量,向社会公开招聘而来。

新组建的剧院演员阵容强大且齐整,行当包括了生、旦、净、末、丑的各个门类,诸多演员多次在省级以上各种赛事中屡屡获奖,是莆仙戏多个艺术行当的领军人物。新组建的乐队保留了莆仙戏的传统器乐,操手大都是科班出身,演奏能力上乘,在全市同类文艺团体中独树一帜。

新组建的剧院已倍受莆仙戏老艺人的关注与支持,著名剧作家郑怀兴、周长赋、姚清水和莆仙戏表演艺术家黄宝珍、陈先镐、王国金等都被剧院聘为艺术顾问;著名莆仙戏导演吴镇勋、郑珍炳等亲力亲为为该剧院导演;著名莆仙戏作曲家陈承恩领衔音乐创作指挥。

目前,剧院保留着众多的优秀传统剧目,主要代表剧有:《妈祖》、《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江上行》、《智取金刀》、《白蛇传》、《公主抗婚》、《天子与娇客》、《晋宫寒月》及优秀传统折子戏《百花亭》、《三鞭回两锏》、《千里送》、《单刀赴会》、《叶李娘》、《戏巫记》、《瓜老种瓜》、《扫纱窗》。

二、福建省仙游县鲤声剧团

福建省仙游县鲤声剧团成立于1952年9月,是古老剧种莆仙戏的主要艺术表演团体之一。建团40多年来,剧团整理、改编、创作了许多优秀剧目,多次参加省、华东区和全国戏剧调演,荣获了剧本、演出、导演、音乐、舞美和演员等众多奖项。

剧团曾四度晋京献演,获得巨大成功。1959年,献演了《团圆之后》,郭沫若、茅盾、周扬、梅兰芳等观看了演出,赞扬《团圆之后》是戏曲精品,后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舞台艺术片,在全国发行上映。1979年,剧团二度晋京,献演了《春草闯堂》,荣获剧本创作一等奖、演出一等奖。

剧团应邀赴台,在台北 、台中、台南交流演出,取得圆满成功之后又四度晋京参加福建古老剧种汇报演出,献演了《乾佑山天书》和《叶李娘》。

福建省莆仙戏剧院鲤声是莆仙戏重要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创立于一九五二年。剧团整理改编和创作的剧目多次参加全国、华东区和省戏曲调演,多次荣获剧本奖、演出奖、导演奖、音乐设计奖、舞美设计奖、演员奖和梅花奖等。

培养造就了陈仁鉴、郑怀兴等全国知名的剧作家和林栋志、朱石凤、林元、傅起云、王国金、许秀莺、王少媛、谢宝燊等一大批优秀表导艺术家、戏曲音乐家、艺术实力雄厚,使鲤声剧团在全国剧坛享有盛誉。鲤声剧团已经五度晋京献演和赴台湾交流演出,取得圆满成功。

五十多年来,鲤声剧团为莆仙戏这个古老剧种的抢救、保护、继承、创新、发展作出了积极努力,成绩显著。

三、莆仙戏一团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莆仙戏剧团(又称莆仙戏一团),前身系莆田县实验剧团,创建于1951年5月。后来剧团解散,留下部分演员并吸收一些社会文艺骨干,组建“莆田县文艺宣传队”。

1972年11月,为恢复地方剧种剧团建制,据省文化厅通知精神,“莆田县文艺宣传队”更名为“莆田县莆仙戏剧团”。2002年4月,随着莆田行政区划调整,又更名为“莆田市荔城区莆仙戏剧团”。

1951年5月,根据政务院戏曲改革工作指示精神,莆田县文教部门召集分散城乡各地,较著名的编剧、 导演、演员和乐师等40多人举办艺人学习班,并以此为基础组织了莆田县典型剧团。1952年10月,剧团排演传统剧目《千里送京娘》;参加福建省第一届地方戏曲观察会演:受到好评。

兴化戏在此次会演后,经省文化局决定,改称莆仙戏。1953年初,剧团改名为“莆田县实验剧团”。

建团以后,在挖掘整理、改编传统剧目中,作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果。1953年,剧团排演传统剧目《百花亭》、《刘锡.乞火》、《公背婆》,参加晋江专区第一届地方戏剧观摩汇演,获得好评。1954年,排演传统剧目《果老种瓜》《瑞兰走雨》、《三娘推磨》参加晋江专区第二届地方戏剧观摩汇演,再次获得成功。

同年8月,传统剧目《百花亭》参加省第二届地方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演出三等奖和演员奖。尔后,剧团又与仙游鲤声剧团合作,组成莆仙戏代表队赴上海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琴桃》获演出奖和演员二等奖;参加展演的《种瓜》也获得好评并获演员奖和乐师奖。

1969年底,剧团全部解散并组织文艺宣传队,演出京剧样板戏和一些歌舞小节目。

1972年11月,更名为“莆田县莆仙戏剧团”。1972年至1976年间,移植演出了《红嫂》、《艳阳天》、《杜鹃山》、《磐石湾》、《戏霞万朵》等莆仙戏剧目。1974年9月,《杜鹃山》参加全省地方戏曲学习,移植“样板戏”调演。1975年12月,排演莆仙小戏《春暖花开》参加全省专业文艺团体创作剧团调演。

粉碎“四人帮”后,戏剧舞台开始复苏,大批禁锢的剧目得以恢复上演。演出了《春草闯堂》、《高文举》、《白蛇传》、《杨门女将》等剧目,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

改革开放以来,剧团也迎来了新的繁荣,演员队伍不断壮大,演出剧目不断翻新,常年累月坚持上山下乡演出,为农村观众每年演出五百多场,在坚持为广大观众演出大量的思想健康、艺术上乘的剧目的同时,也创作了一些优秀的新剧目参加全国、省级戏剧会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985年5月,新编历史剧《秋风辞》,参加省第十六届戏剧会演,获得了剧本一等奖、演出奖、导演奖、演出奖及舞美设计奖。尔后,经逐级筛选,《秋风辞》于11月中旬参加全国戏曲观摩大会演出,获大戏剧本一等奖、演出二等奖、导演三等奖、布景设计一等奖、道具专项奖和主演二等奖、配演二等奖、群众角色奖。

《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全国三家报刊杂志发表评论文章,盛赞《秋风辞》是一部高档次的艺术精品,是历史剧创作新一个里程碑。剧团饮誉京华,作品蜚声中外,为福建人民争得荣誉,省政府特令嘉奖。

987年8月,新编古代剧《烛影摇红》,参力口省第十七届戏剧会演,获得音乐设计奖、舞美设计奖和演员奖。1989年10月,创作现代剧《涨潮》,参加省首届艺术书演出,获剧本创作奖、演出奖和演员奖。1990年10月,新编古代剧《风雪潼关》参加省第十八届戏剧会演,获剧本二等奖、演出奖、音乐设计奖和演员奖。

993年l2月,新编古代剧《玉笛梅魂》,参加省第十九届戏剧会演,获得了剧本奖、剧目奖和演员奖。1996年12月,新编古代剧《藩国纪闻》参加省第二十届戏剧会演,获剧本一等奖,剧目奖、舞美设计奖和优秀演员奖等。1999年5月,新编古代剧《江上行》参加省第二十一届戏剧会演,获剧本一等奖、导演奖和演员奖。

2001年10月,《江上行》剧组赴山西太原,参加中国第六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获得了剧本、演出、导演、音乐设计、舞美设计等多项一等奖。

四、莆仙戏二团

莆田市荔城区莆仙戏二团,前身系原莆田县前进剧团,创建于1952年2月。1973年重新组建,命名莆田县莆仙戏二团。2002年7月,原莆田县被撤销,剧团隶属莆田市荔城区管辖。

1981年,该团原创演出的《状元与乞丐》在社会会上获得巨大的轰动效应,受到中央文化部和各级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经修改提高之后,被荣调晋京参加展览演出,誉满京城。剧本入选全国优秀剧本奖,并被全国二百多个剧团纷纷移植演出,使莆仙戏再度引起全国瞩目。。

1985年至2002年参加省十六至二十届戏剧会演中,该团创作剧目《逃难记》、《葫芦湾》、《第二十七名进士》等分别获一、二、三等奖。共获各类奖项30多个。

目前演员队伍强大,全团56名演职员中、副高级职称2名、中级职称9名,其中青年优秀演员肖向阳、刘可腾等, 曾参加全国性和省历届调演中荣获演员奖。面对市场经济改革浪潮,他们自强不息,树立精品意识的同时,抓住戏曲乃通俗文化的特点,扩大上演剧目,送戏下乡,深受广大莆仙观众喜爱。

五、鹭岛流声剧团

六、莆田市硕嘉剧团

其前身为莆田县戏研室剧团、镇勋剧团,该团演员阵容强大,演出水平高超。领衔主演吴丽卿(多次获省优秀表演奖、金牌奖和全国群英奖)。

七、莆仙戏芳草剧团

该剧团创办于1989年10月,团长冯元标既是作曲者又是二胡演奏者,其妻郭志萍既是导演又是本团主要演员。

该团的主要领导和主创人员都是科班出身,他们在继承整理挖掘莆仙戏传统剧目的基础上,每年注意新创或移植三台大戏,从而形成目前保留传统大戏节目近五十个,并且常演不衰。在演出质量上能做到博取众长,虚心请教,每个行当都严格把关,力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完美统一。

八、莆仙戏南门大厦剧团

该团创建于2000年。团长张金标,1968年出生,城厢南门人,从事五金和鞋业工作是个小有名气的企业家。他热衷于莆仙戏剧,经商办企业赚钱之后,首选项投资全莆仙戏剧团,除自己创办的南门剧团之外,还投资了南门一团、大辉煌(南门二团)剧团、侨台(先好)剧团、圣岛剧团、天资剧团等近十个莆仙戏剧团,实行民间职业剧团集团化管理。

讲信誉、保质量是张金标经营、管理剧团坚定理念,不管天气多么恶劣,不管台下是否观众多少,他们都是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演出,从不马虎应付。所以凡是他们剧团演过的地方,当地群众肯定会有第二次邀请他们再度光临演出。

九、福建艺校莆田市戏曲班

福建艺术学校莆田市戏曲班位于风景秀美的莆田杨梅山南麓,一九七八年经省文化厅批准成立,是孕育莆仙戏优秀后辈人才和社会文化艺术人才的摇篮,也是弘扬莆仙文化艺术的基地。

三十年来,该校由以培养莆仙戏表演专业为主的莆仙戏学员班逐步发展为集莆仙戏表演、声乐、器乐、舞蹈、美术等专业为一体的专业艺术学校,并于2004年首招莆仙戏大专班学员,致力于培养高等艺术专业人才。

该校拥有一支具有高中级职称的优秀教师队伍,还聘请总校教师及省、市著名艺术家来校任教。建校迄今,为社会各界培养了大批优秀艺术人才,从该校毕业的学员大都成为各专业文艺团体或其他领域的骨干,有的走上领导岗位或成为社会名流,不少学员多次在省级乃至国家级艺术比赛中获奖,其中有5人次获国家级奖项,30多人次获省级奖项,为学校也为莆仙文艺界赢得了荣誉。

面对21世纪对艺术人才的需求,学校将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把莆田市戏曲班办成一所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水平的艺术学校而努力。

30年来,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艺术人才,他们走出校门后大多成为专业艺术团体骨干,不少学生还多次在省级、国家级艺术比赛中获奖,为莆仙文艺赢得荣誉。2008年11月14日上午,莆田艺术学校历届的校友及嘉宾300多人从四面八方赶来相聚在艺校,庆祝莆田艺术学校建校30周年。

现任校长为王少媛。

有谁知道莆仙戏著名生角陈星火先生的近况?

莆仙戏音乐人物谱:陈先镐

--------------------------------------------------------------------------------

(2007-3-30 10:16:39) 96人次浏览

陈先镐,1945年出生,莆田市城厢区人。曾用名陈星火,艺名叮咛。生父姓林,养父姓陈。1959年考进福建省艺校莆田县分校,1964年毕业。专攻生角行当,是黄文狄嫡传关门弟子,极受黄文狄器重,毫无保留地传艺给他。传统生角的重头戏《百花亭》、《访友》、《千里送》、《春江》等等。他深得乃师艺术堂奥。1960年黄文狄著《莆仙戏传统科介》出版,省、地、县文艺界召开现场会议,中国艺术研究院专家刘念兹等参加,艺校献演《西厢记》,他扮演的张珙,以基本功扎实,扮相俊秀,唱腔优雅,神态温存,性格鲜活而倾倒所有观众,并为专家所激赏。之后在莆仙巡回演出中,所到之处,声誉鹊起,观众为莆仙戏生角有如此难得的后起之秀,黄文狄有优秀的艺术传人而高兴。此后,他又成功地在《杜鹃山》、《沙家浜》、《白蛇传》、《雨亭记》、《秋风辞》等戏中担纲主演,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晋京剧目《状元与乞丐》中他演丁文龙,唱做俱佳,饮誉京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离开剧团到政府部门工作。九十年代,他回到演剧界。

他刻苦学习传统演技,但对传统的演唱方法持保留态度。凭着天生的嗓音条件,他决心要闯出自己的声乐天地。他受乐师方逸鸿的启蒙,又有名乐师萧祖植的具体指导,领悟到古老的莆仙戏是曲牌体音乐,字少腔多,应讲究摆字落音,反复推敲其板眼结构。在旋律上下苦功夫,从细微处入手,对于乐曲加以润饰,用滑音、加花和发音的轻重节奏的强弱使演唱悦耳动听;而更重要的则必须把握剧目的意境,抓住戏剧情境,贴近人物心理,表达准人物的精神状态,才能常唱常新,百听不厌。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后,郑瑞霖的帮助,涂永梅的指导,使他的演唱更上一层楼。

他的演唱多次在省会演中获奖,并被灌成唱片发行。福建前线广播电台还录制了《陈星火演唱专辑》对台湾播放。

他是原莆仙戏莆田县一团团长,福建省艺校莆仙戏分校校长,中国剧协会员,省、市剧协常务理事。(陈纪联)

莆仙戏的特点

莆仙戏概述

莆仙戏是福建的古老剧种之一,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其戏班足迹遍及福州、厦门、晋江、龙溪、三明等地市和海外华侨聚居地。据考证,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莆仙戏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闪光于现代。它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唱腔丰富,综合了莆仙的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的艺术特点,用方言演唱,具有浓厚地方色彩,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元素,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有五千多个,其中保留宋元南戏原貌或故事情节基本类似的剧目有八十多个。解放后,莆仙戏经过整理、改编、演出的优秀传统剧目有二百多个,其中,《琴挑》、《三打王英》、《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秋风辞》、《新亭泪》、《晋宫寒月》、《叶李娘》、《状元与乞丐》、《江上行》等优秀剧目誉满全国剧坛。剧种的著名剧作家有陈仁鉴和柯如宽、江幼宋等,著名演员有黄文狄、林栋志、朱石凤、黄宝珍、王少媛等。

莆仙戏的艺术特点

莆仙戏的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莆仙戏的行当沿袭南戏旧规,原来只有生、旦、贴生、则旦、靓妆(净)、末、丑等七个角色,俗称“七子班”。莆仙戏的音乐传统深厚,唱腔丰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遗响。莆仙戏的声腔主要是“兴化腔”,它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风味的声腔。

兴化民间流行的歌舞百戏、吸收了"吴歌","楚谣"(见宋林光朝《艾轩集,闰月登越王台次韵经略敷文所寄诗》)及杂剧表演,逐渐形成既有戏剧故事;又有综合唱、做、念、舞和服饰化妆,在戏棚上表演的戏曲,时称优戏。宋时,兴化民间优戏演出的形成多种多样,有杂剧,傀儡戏(提线木偶),歌舞和杂技等。

据宋莆田刘克庄致仁家居时的诗文记载,当时兴化民间优戏演出的故事有:楚汉刘鸿沟的"鸿门会",项羽兵败垓下的"霸王别姬";两晋兴亡的"东晋西都";古代神话的"夸父逐日",外邦朝贡的"昆仑奴献宝"等。演出的场所有广场的"戏棚",也有庙宇的"戏台"。伴奏乐器主要是鼓、锣、笛(即筚、篥)。演出时很受欢迎,出现所谓"抽簪脱 满城忙,大半人多在戏场","空巷无人尽出嬉","游女归来寻坠珥""棚空众散足凄凉,昨日人趋似堵墙;儿女不知时事变,相呼入市看新场"的盛况(见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 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卷 四十三).

据调查考证,莆仙戏的传统剧目,音乐曲牌,行当脚色都与南戏有着密切关系。莆仙戏传统剧目有五千多个,其中保留宋元南戏原貌或故事情节基本类似的剧目 有八十多个,有剧本流传的有五十多个,如《目连救母》、《活捉王魁》、《蔡伯喈》、《张洽》(即《张协状元》、《朱文》、《乐昌公主》、《刘文龙》、《陈光蕊》、《王祥》、《郭华》、《崔君瑞》、《王十朋》、《刘知远》、《蒋世隆》、《杀狗》、《琵琶记》等。与《南词叙录》"宋元旧篇"著录的南戏剧目相同或基本相似。

莆仙戏的部分曲牌,其名目、音韵、词格与唐、宋大曲和宋词调相同。尤其是仅存于早期南戏《张协状元》的〔太子游四门〕,却是莆仙戏常用的曲牌。莆仙戏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遗响。唱腔曲牌有一千多支,有"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之称。声腔称"兴化腔",它是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番八乐,佛曲法曲,唐宋声诗、词乐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的,用莆仙方言演唱,具有深厚地方色彩和风味。莆仙戏乐器早期很简单,也象宋元南戏一样只有锣、鼓、笛。鼓用大鼓,锣称沙锣。锣鼓是节制舞台表演的,锣鼓经有三百多种,规矩严格。笛称笛管,有芦笛和梅花二种。芦笛亦称头管,传自古代筚篥,是莆仙戏独特的吹奏乐器;梅花,一名唢呐,也是莆仙戏的主要乐器。

莆仙戏的表演特色

莆仙戏的表演据所发掘的资料证明,它是在唐百戏宋、傀儡戏的基础上形成独特表演艺术。唐咸通年间(860-870)莆泉巷《言谈录》载:"承隋唐之后,兴化百戏兴焉"。到公元954年《连江里志》记:"蔡太师作寿日,优人献技有客以丝系僮于四肢为肉头傀儡戏。"莆仙戏的表演艺术继承了迈子余年遗留下来的古南戏传统表演,莆仙戏《目连》等传统剧目里的表演就保持着宋杂剧、傀儡戏的综合艺术面貌,被称之谓宋元南戏的"活化石"。

莆仙戏大棚目连戏之剧本,曲牌,声腔,鼓板,表演身段,动作程式和舞台上的一桌两椅,脸谱,化装,服装和戏帽以及道具与傀儡目连戏等一模一样,有密切的血缘关系,这是莆仙大棚目连戏全面搬演傀儡目连戏的遗迹.

莆仙戏目连戏中的表演,有"目连挑经",罗卜的"三步一拜",刘四贞的"十八拔",刘贾的"蛤蟆拜",古背生的"三节弯",聋哑的"公背婆"等.从主角到配角,从人物形象到表演规格,都运用了人模仿傀儡的表演,并综合组成了曲牌,鼓板,表演三结合的规范化,历代流传,相继不绝.

莆仙戏演员的基本功,总称为"傀儡核",手部动作"上不超于眉毛,下不低于肚脐"的艺术规格.如生角的"抬步",旦角的"蹀步",净角的"挑步".丑角的"七步溜",都保持傀儡形象,当演员要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时,喜用"雀跃步",怒用"双摇步",哀用"双掩面",乐用"双体肩"俱以形象表达,不拘表演感情。至今莆仙戏的演员基本功仍是继承傀儡戏的表演特色。

莆仙戏人模仿傀儡演法的艺术传承,也是受宋元傀儡戏的影响。《双鞭回两锏》中秦叔宝与尉迟恭在互相激烈对打时,秦持双锏,尉拿单鞭,运用傀儡的打法,双打、双钩、双上、双下、与傀儡表演形式,动作和身段一模一样。又如《苏武与李陵》中,苏武手持节杖,走老人步,配合"三节弯"的身段形象与李陵登台"望故乡"作"跌脚"、"摇步"、"趋保"、"魁斗吊"等。俱叫"傀儡介",保持人演傀儡的形式和特色;再如《吕蒙正算十八罗汉》中,吕蒙正与两和尚配合,模仿傀儡形象,唱念做与傀儡演技相同,特色即有和谐幽默的表演,又有保持人演傀儡戏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