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糖通过细胞质的的酶催化为两分子丙酮酸。

葡萄糖,又称为玉米葡糖、玉蜀黍糖,甚至简称为葡糖,是自然界分布最广且最为重要的一种单糖,它是一种多羟基醛。纯净的葡萄糖为无色晶体,有甜味但甜味不如蔗糖,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

丙酮酸,原称焦性葡萄酸,是参与整个生物体基本代谢的中间产物之一。在空气中颜色变暗。加热时缓慢聚合,富有反应性,容易与氮化物、醛、卤化物、磷化物等反应,参与生物体的糖代谢、胶质、氨基酸、蛋白质等的生化合成、代谢、醇的发酵等。

葡萄糖如何分解成丙酮酸?

葡萄糖先进行活化,消耗2分子ATP生成1分子{1,6-二磷酸果糖}.然后再裂解为2分子磷酸丙糖,后者首先脱氢氧化,再脱水,生成含有高能磷酸键的1,3-二磷酸甘油酸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该两物质的高能磷酸键可使ADP磷酸化为ATP.3-磷酸甘油醛转变为丙酮酸,而3-磷酸甘油醛脱下2个H,由NAD+接受生成NADH

试述1mol葡萄糖完全氧化成CO2、H2O、ATP的全过程

葡萄糖有氧氧化分为三个部分,最终得到36/38个ATP;

简单说一下过程吧,具体的内容可以百科

(一)葡萄糖分解生成丙酮酸

此阶段的反应步骤与糖无氧氧化途径基本相同.在有氧条件下,1分子葡萄糖分解生成2分子丙酮酸.所不同的是,3-磷酸甘油醛脱下的氢并不用于丙酮酸还原生成乳酸,而是交给NAD+,生成NADH+H+,再经线粒体内电子传递链的作用,与氧结合生成水,释放能量,使ADP磷酸化生成ATP.这种生成ATP的方式,称为氧化磷酸化.

(二)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

丙酮酸在胞液中生成以后,经线粒体内膜上特异载体转运到线粒体内,在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又叫丙酮酸脱氢酶系)催化下进行氧化脱羧,并与辅酶A结合成乙酰辅酶A,反应不可逆.其总反应式为: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由三种酶蛋白和五种辅助因组成,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存在于线粒体中,是由丙酮酸脱氢酶、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二氢硫辛酰脱氢酶按一定比例组合成的多酶体系,其组合比例随生物体不同而异.该复合体催化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参与反应的辅酶有硫胺素焦磷酸酯(TPP)、硫辛酸、FAD、NAD+及CoA.

(三)三羧酸循环

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TAC)是以乙酰辅酶A的乙酰基与草酰乙酸缩合为柠檬酸开始,经过若干反应步骤,最后又以草酰乙酸的再生为结束的连续酶促反应过程.因为这个反应过程的第一个产物是含有三个羧基的柠檬酸,故称为三羧酸循环,也叫做柠檬酸循环.又因为这个循环学说是由Krebs于1937年首先提出,故又叫做Krebs循环.反应位点:线粒体.

葡萄糖至丙酮酸的代谢途径,在有氧与无氧条件下有何区别

无氧环境和有氧环境都是一样的,不同的在于丙酮酸再发生变化

1、葡萄糖的磷酸化---生成--6-磷酸葡萄糖

2、6-磷酸葡萄糖的异构反应---转变为---6-磷酸果糖

3、6-磷酸果糖的磷酸化--生成---1,6-二磷酸果糖

4、1,6—二磷酸果糖裂解反应---生成---磷酸二羟丙酮和3-磷酸甘油醛

5、磷酸二羟丙酮转变为3-磷酸甘油醛(即1分子葡萄糖生成2分子3-磷酸甘油醛)

6、3-磷酸甘油醛氧化反应--生成--1,3-二磷酸甘油酸

7、1,3-二磷酸甘油酸--生成--3-磷酸甘油酸(生成ATP)

8、3-磷酸甘油酸--生成--2-磷酸甘油酸

9、2-磷酸甘油酸的脱水反应--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10、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脱磷酸--生成--丙酮酸(生成ATP)

(1)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转变为乙酰辅酶A,同时产生1分子NADH+H+。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最后氧化为CO2和H2O。

(2)在厌氧条件下,可生成乳酸和乙醇。同时NAD+得到再生,使酵解过程持续进行。

怎么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葡萄糖分解途径中,将葡萄糖转变到丙酮酸的阶段,为糖有氧氧化和糖酵解共有的过程,这一代谢过程称糖酵解途径。糖酵解途径发生在细胞液中,可分为两个阶段:葡萄糖生成2分子磷酸丙糖;磷酸丙糖转变为丙酮酸

葡萄糖分解丙酮酸的过程

葡萄糖磷酸化为6-磷酸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 6-磷酸果糖

6-磷酸果糖转变为1,6-双磷酸果糖

磷酸己糖裂解成2分子磷酸丙糖:磷酸二羟丙酮、3-磷酸甘油醛

磷酸丙糖的同分异构化:磷酸二羟丙酮、3-磷酸甘油醛互变

3-磷酸甘油醛氧化为1,3-二磷酸甘油酸

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成3-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转变为2-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成丙酮酸, 并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A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