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圻,赤壁市原名,位于湖北省东南部,东接咸宁,南界崇阳,西邻湖南临湘,北连嘉鱼,西北隔长江与洪湖相望。蒲圻是鄂东南的门户,是湘鄂两省的边缘重镇,北有武汉市,南有岳阳市,越江而过为荆州市,三处以蒲圻为叉点。历史上蒲圻已是这些经济区的货物集散地。总面积1723平方公里,是六山、二水、二分田的格局。全市现有5个区,6个市辖镇,19个乡,6个区辖镇。北部滨江较大的湖泊有西梁湖,南部有黄盖湖,气候特点,夏热多雨。年均降水量1520毫米,年均温17℃,一月均温4℃,七月均温20℃,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1998年

火烧赤壁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火烧赤壁”在现在的湖北省赤壁市西北地区。“火烧赤壁”一般指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一场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火烧赤壁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在这场战役中,东吴的左右督周瑜、程普各自督领一万五千精兵,与刘备军一起逆江而上,与曹军相遇在赤壁。黄盖提出了火攻敌船之计,于是孙、刘联军大破曹军,烧毁了大量的曹军舟船。曹军又将剩余的曹军舟船都烧毁后撤退,因为士卒饥疫而死者大半。

赤壁,又名蒲圻,隶属湖北省,是由咸宁市代管的县级市,地处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的南岸,为幕阜低山丘陵与江汉平原的接触地带。北倚省会武汉,南临湘北重镇岳阳,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为武汉城市圈重要组成部分。

赤壁为古沙羡县属地,三国吴黄武二年,吴王孙权设置蒲圻湖畔而得名。“蒲”即蒲草,“圻”为岸边,意即设在蒲草湖边。清康熙《蒲圻县志》载:“沙羡境内有蒲圻湖,以湖产蒲草故名。”《吴志·吕岱传》载:“孙权分武昌为左右两部,岱督右部,自武昌至蒲圻”。

湖北省的蒲圻市,1998年,为何要改名为赤壁市?

在湖北省的东南部,有一个地方叫做赤壁市,也就是以前的蒲圻市。它现在是由咸宁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地处长江中游地区,北面和武汉市相邻,南面和岳阳相接壤。辖区总面积一千七百多平方公里,总人口五十多万。

赤壁市这个名字是在1998年的时候才进行更改的,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这里一直叫做蒲圻,有着悠久的历史,那么为何要改成现在这个名字呢?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赤壁这个地方的历史沿革:

在夏商时候,这个地方属于荆州云梦泽地,到了西周的时候,这里隶属于楚国管辖,战国时候,仍然是楚国的辖地。到了秦朝,开始实行郡县制,这里属于南郡管辖。西汉时候,这里是荆州南郡的辖地。到了三国时期,在这里设置了蒲圻县,隶属于郢州武昌郡管辖,这也是这个地方设县的开始。

西晋时期,蒲圻县隶属于荆州长沙郡管辖,东晋时期又改为由荆州巴陵郡管辖。南北朝的时候,蒲圻县先是隶属郢州巴陵郡管辖,后来又先后隶属于郢州江夏郡、郢州上隽郡、郢州管辖。

到了隋朝,蒲圻县隶属于荆州江夏郡管辖。唐朝的时候,蒲圻县曾经先后隶属于江南道江夏郡、江南道鄂州、江南道鄂州管辖。五代十国时期,这里属于鄂州管辖。

到了宋朝,蒲圻县先后隶属于荆湖北路鄂州和湖北路武昌军管辖。元朝的时候,隶属于湖广省武昌路管辖。明朝到清朝的这段时间,这里一直是属于湖北省武昌府管辖。

民国时期,这里先后隶属于湖北省江汉道、湖北省、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蒲圻县先是属于湖北省沔阳专区、大冶专区、孝感专区管辖,在1958年的时候,蒲圻和咸宁曾经合并成了一个县,后来又重新分开。在1986年的时候,蒲圻县升级为县级市,1998年的时候改名为赤壁市,由咸宁市代管。

由蒲圻县的历史沿革可以看出,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一直叫做蒲圻,蒲圻这个名字据考证,应该是三国时期,孙权在这里命名了蒲圻湖而来,也就是西周的西凉湖。从字面上看“蒲圻”两个字是蒲草湖边的意思。那么为何这里会在1998年改名为赤壁呢?

一方面,众所周知,赤壁是我国三国时期的一个有名的战场,但由于蒲圻这个地方知名度一直不怎么高,对于开发赤壁的旅游资源也是不利的。因为旅游发展原因改名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小编以前文章中提到的徽州改名为黄山市,崇安改名武夷山市、大庸改名为张家界市等。

另一个方面,看“蒲圻”两个字,也算是比较生僻的字了,也许很多人会认错,从而造成了一些混乱。所以在1998年,经过国家批准,蒲圻市才更名为赤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