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由恭亲王奕訢于1861年1月(奏请开办,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以外国人为教习,专门培养外文译员,属总理事务衙门。课程开始时只设英文,后来增设法文、德文、俄文、日文。1867年又添设算学馆,教授天文、算学。美国传授士丁韪良总管校务近三十年。该馆附设印书处、翻译处,曾先后编译、出版自然科学及国际法、经济学书籍二十余种。此外还设有化学实验室、博物馆、天文台等。1902年1月,并入京师大学堂,改名京师译学馆,并于次年开学,仍为外国语言文字专门学校。

洋务运动的第一个学堂

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在清末1898年至1911年间的曾用名。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学校创办于1898年7月3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 ,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京师大学堂是当时国家最高学府,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提到其办学方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后历经"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等变故,京师大学堂屡遭摧残,以致停办。1901年,清政府重建京师大学堂,设速成、预备两科,创办于1862年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也并入大学堂。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成立,即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1912年5月4日,京师大学堂奉命更名为北京大学,旋即冠"国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

以下哪一项是清末最早设立的洋务学堂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自强运动期间中国政府官办的外语人才学校,以教授西方语言为主的官办教育机构,也是中国近代最早成立的新式教育机构,于1862年8月24日成立于北京。该校的倡始者是洋务派领袖恭亲王奕䜣、桂良和文祥的奏请下成立的,其主要目的之一是为回应《天津条约》中未来条约需以英语、法语为正本的规定,因此必须培育足够的外语人才来应付外交事务。同文馆除了教授西方语言之外,亦供西方人学习汉语。同文馆于1900年因庚子事变被迫停办,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而结束。

京师同文馆创建背景是什么?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由恭亲王奕欣和文祥于1861年1月(咸丰十年十二月)奏请开办,并于1862年8月24号正式开办,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以外国人为教习,专门培养外文译员,属总理事务衙门。那么京师同文馆创建背景是什么呢?

1、 1862年8月24日清政府鉴于“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情性,……欲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遂于北京设立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最早设立的″洋务学堂″,是清政府通过同文馆的翻译、印刷出版活动了解西方世界的窗口。其前身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设立的旨在培养俄文译员的俄罗斯文馆。1900年因庚子事变被迫停办,1902年被并入京师大学堂。

2、 该校的倡始者是洋务派领袖恭亲王奕䜣。第二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奕䜣在时任英国驻华公使馆参赞威妥玛的帮助下,请圣公会英籍传教士包尔腾担任首任总教习。该校隶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初设英文馆(相当于系),后增设法文、俄文、德文、日文、天文、算学、格致(时对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的统称)、化学等馆。学制分五年、八年两种。八年制又分前馆、后馆。后馆学有成效者升入前馆。学员兼学天文、算学、格物、化学、医学、机器制造、西洋史地和万国公法等科。联芳是同文馆开馆时最初的十名学生之一。京师同文馆的学生翻译了很多西方书籍,主要译著有:联芳、庆常:《星轺指掌》(Guide Diplomatique)、《公法会通》(Blunts Chl’s Int·Law)等。 1868年的蒲安臣使团的成员中同文馆的学生有:联芳、庆常、廷俊、桂荣、塔克什纳等。1876年开始,我国第一批驻外使馆成立。各馆成员中均有同文馆的毕业生。如驻英国公使馆:德明、凤仪;驻法国公使馆:联芳、联兴;驻德国公使馆:庆常、庚阴泰、荫昌。

3、 该校设管理大臣,最后一任管理大臣是孙家鼐,设总教习、副教习等职。先后在馆任职的教习有数学家李善兰、物理学家徐寿等。外籍教习有包尔腾、傅兰雅金、欧礼斐、马士、丁韪良。

以上就是对于京师同文馆创建背景是什么的全部内容。

京师同文馆是现在的什么学校?

北大的外国语学院。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同文”,即通识各国语文;“馆”即指“学院”。

京师同文馆是当时的国立外国语学院,也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前身之一。恭亲王奕等人在给清政府的奏折上阐明了建立京师同文馆的意图:“欲悉各国情景,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人欺蒙”。

在国门被迫打开的时代,清政府应对当时国际形势的措施除了兴船政,就是办学校。而京师同文馆正是清政府兴办的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京师同文馆创建背景

1862年8月24日清政府鉴于“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情性,……欲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遂于北京设立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最早设立的″洋务学堂″,是清政府通过同文馆的翻译、印刷出版活动了解西方世界的窗口。

其前身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设立的旨在培养俄文译员的俄罗斯文馆。1900年因庚子事变被迫停办,1902年被并入京师大学堂。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京师同文馆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什么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 晚清时没有专门的“外语大学”,最早的官办外语专科学校就是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是清政府开办的一所新式学校。两次鸦片战争,清廷让洋人欺负惨了,比如规定中外交涉条约全部要用英文书写,遇到词义不明白的地方,以英文为准。因为语言问题,导致误会不断,冲突加剧,让清政府很头疼,尽快培养自己的英语翻译人才成了当务之急。 “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情性欲悉各国情形,必诸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1859年,郭嵩焘建议设立外语培训学校。1861年,恭亲王奕_奏请开办英语翻译培训学校。1862年8月24日,清政府批准在北京成立京师同文馆,隶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为何叫“同文馆”呢?史料中没有说明,只能猜测。那时根本没有大学的概念,所以不可能称为“大学”。再者,“大学”为综合性高等学府,而作为培养翻译的专科学校,显然还不够格。笔者以为,或许源自古时“学堂词馆”的说法。翻译,无非是和文字、词语较劲,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再者,在乾隆时就有俄文翻译馆,因此,学校定位为“馆”。所谓“同文”,也就是让不同的语言,翻译成同一种含义。 据《晚清近代社会变迁》记载,京师同文馆第一批学牛只有10人,后来八次出洋的赵本山老乡张德彝是其中一个。当时招生只面向满人,汉人绝无机会,因为清政府要培养无限忠诚于自己的翻译人才,必须选择满人。即使是满人,富裕家庭的子女也是不屑去的,因为社会普遍认为,学习洋文太丢人。寒门子弟为了生活费,才毅然去学习洋文。 京师同文馆开的条件是,每名学生每月三两“膏火银”,学习优秀者还另有奖金。三年学成后,视成绩优异,分别授予七、八、九品官职。即使条件如此优厚,仍然没有人愿意去。出身“大城市”铁岭的张德彝就是破落的八旗子弟,念了几年私塾后,15岁进入京师同文馆学习。 来源:记者观察

辛亥革命以前成立的清朝大学堂有几个

1、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最早设立的″洋务学堂″,是清政府通过同文馆的翻译、印刷出版活动了解西方世界的窗口。其前身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设立的旨在培养俄文译员的俄罗斯文馆。1900年因庚子事变被迫停办,1902年被并入京师大学堂。
2、“上海广方言馆”成立于1863年,是上海建立的第一所外国语专科学校,也是带有明显上海特色的新式学校。
3、马尾船政学堂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在船政大臣沈葆祯的主持下于1866年在福州设立。初建时称为“求是堂艺局”,为求人才沈葆祯主持了求是堂艺局的首次录取考试,亲自为考试制定、批阅试卷,求是堂艺局首次录取考试的第一名考生就是后来成为北洋水师学堂教习的严复。1867年马尾造船厂建成后搬迁至马尾遂改名为船政学堂。
4、北洋水师学堂是1880年8月19日(清光绪六年七月十四日)经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奏请朝廷,于1881年8月(清光绪七年七月)正式落成的。校址选择在天津城东八里、大直沽东北的东机器局之旁。创办期由吴赞诚奉旨就任天津水师学堂的总办,因身体不佳,在学堂即将竣工时,李鸿章上奏推举吴仲翔接任天津水师学堂的总办。同年,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应李鸿章之招,自福建船政局调津任天津水师学堂总教习。
5、北洋电报学堂,又称天津北洋电报学堂,创办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于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停办。北洋电报学堂原址坐落于天津东门外扒头街,后选新址于天津法租界紫竹林(今吉林路承德道一带)一带,是当时中国近代第一所工业技术学校亦是中国最早的电报学校。
6、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在清末1898年至1911年间的曾用名。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学校创办于1898年7月3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京师大学堂是当时国家最高学府,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

洋务派创办的最早的新式学堂是( ) A.时务学堂 B.强学会 C.京师大学堂 D.京师同文

D


试题分析:洋务派创办的最早的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故选D。时务学堂、强学会、京师大学堂都是戊戌维新期间创办的。
点评:关于洋务运动,学生还要知道时间是19世纪60—90年代,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代表人物:中央是奕?,地方有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创建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近代海军。性质:一场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洋务派创办的学堂有哪些

洋务派创办的学堂有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福州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上海机械学堂、北洋电报学堂等。

一、京师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1862年8月24日-1900年(停办)-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清末自强运动期间中国政府官办的外语人才学校,以教授西方语言为主的官办教育机构,也是中国近代最早成立的新式教育机构。

校隶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初设英文馆(相当于系),后增设法文、俄文、德文、日文、格致(当时对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的统称)、化学等馆,1866年时又增设天文及算学等课程。

学制分五年、八年两种。八年制又分前馆、后馆。后馆学有成效者升入前馆。学员兼学天文、算学、格物、化学、医学、机器制造、西洋史地和万国公法等科。

二、上海广方言馆

上海广方言馆创设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由江苏巡抚李鸿章奏设,以培养翻译人才。

广方言馆仿照同文馆设立,是外国语言文字学馆,选拔邻近地区十四岁以下的文童,聘西人及内地品学兼优之举人、贡生教习。

同治六年(1867年),江南制造总局设立翻译馆,并于同治八年(1869年)将广方言馆并入制造局内,但仍保留广方言馆名称。广方言馆除英文、法文、算学外,亦有教授地矿、金属、机械、船炮等工科知识。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上海广方言馆改制为工业学校,脱离江南制造总局。

三、福州船政学堂

1866年,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奏准于福建福州成立船政局,制造船舰及相关火炮等军械。同年左宗棠调往陕甘,船政大臣由沈葆祯继任。福建船政选择在马尾为基地,兴建船坞及相关海军设施,从欧洲聘请工匠及教习教授造船。在建造造船基地的同时,沈葆祯亦非常着重培养船政及海军人材。

四、北洋水师学堂

北洋水师学堂,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创办于1881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后停办。严复曾在这里任教和担任总办。

光绪六年(1880年)七月二十一日,李鸿章上奏朝廷,在天津建立一所现代化的水师学堂二这是为建立北洋舰队所做的另一项准备工作。因为恭亲王的鼎力支持,李鸿章 很快就得到了允准。 李鸿章任命吴赞诚督办水师学堂,具体负责办学事宜。1881年校舍落成,校址在天津卫城东三里天津机器局。

五、北洋电报学堂

北洋电报学堂,又称天津北洋电报学堂,创办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于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停办。原址坐落于天津东门外扒头街,后选新址于天津法租界紫竹林(今吉林路承德道一带)一带,是当时中国近代第一所工业技术学校亦是中国最早的电报学校。

洋务运动时期最早创办的翻译学堂是

洋务运动时期最早创办的翻译学堂是同文馆。

同文馆一般指京师同文馆,由恭亲王奕欣和文祥于1861年1月奏请开办,是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京师同文馆附设印书处、翻译处,曾先后编译、出版国际法、自然科学、经济学书籍二十余种。

同文馆开创时期的课程,只限于外国语言文字,同时学习中文课程。英、法、俄各文馆也各请外国教师一名,事先有个商定:只准教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是万万不准传教的。

京师同文馆有统一的课程设置和管理章程,基本不学“四书五经”之类的传统科目,被人视为中国近代新式学校的发端,也是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

同文馆的办学目的

清政府举办京师同文馆的目的,据恭亲王报告,是培养满族翻译人才,以便在与外国人办外交时“不受人欺蒙”。当时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外交条款规定:中外交涉条约均用英文书写,只在三年内可附用中文。并规定:自今以后,遇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为正义。因此,开办京师同文馆有着极强的“急用现学”目的。

开始时京师同文馆只设英语馆,后来逐渐增加了俄、日、法、德等语言。四年后,京师同文馆开办科学馆,学习科目增加了算学、天文、化学、物理、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学等。学生修业年限为八年,前几年偏重外语,后几年增加其他学科的学习。

清政府第一个新式学堂教什么?

清政府第一个新式学堂开始设立是在洋务运动中,学校么名称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

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荣庆等重新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并经法令正式公布在全国施行。此章程通常称为“癸卯学制”。这个学制按照日本的教育模式,将整个教育分为初等和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三级。是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推行的系统学制,是清末民初新式教育体制的主要依据,在中国近代教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新式学堂中近代化内容不断加强,使科举制度越来越不适应形式的需要。在这种形势下,传统教育模式的严重弊病便成为了社会关注度焦点之一。科举制度以读书做官或求取功名为主要目的,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了,统治阶级也越来越感到难以选拔到合适的人才,特别是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开展后,教育目的、内容、教学方式的变化都要求考试制度必须与之相适应,清政府为了加强自身的统治,缓和社会矛盾,最终于1905年被迫宣布废除科举考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