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 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10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图总共分为三个段落。

清明上河图对于人物和景物以及房屋桥梁描绘用的是什么画法

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

透视,是绘画和其他造型艺术的专用术语。画家在作画的时候,把客观物象在平面上正确地表现出来,使它们具有立体感和远近空间感,这种方法叫透视法。

《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作者张择端。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这幅长卷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迷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浅析《清明上河图》的构图形式

摘要:

绘画构图是图画的骨骼和框架,构图确定了绘画的视觉形态,是图画早期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同时,构图形式也是作家表达自己的思想艺术,显示自己艺术风格的重要手段,所以对图画构图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绘画作品及画家的风格。我们熟知的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不仅画作内容纷繁复杂,气势宏大开阔,而且在艺术构图上也独具特色,很有研究价值。

关键词:

构图;中国画;清明上河图

正文:

《清明上河图》作为我国美术史上风俗画的杰出代表,它以宏大的画面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繁荣的市井商贸图,画家通过现实主义的创作、全景式的构图、工笔白描等创作手法,不仅展现了北宋民间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也以其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间接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面貌。

从空间维度来看,《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图像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地理区域,分别是:农村郊区、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区、以及城门内外的商业区。这样一种有条有理的画面组织结构使得整幅图虽内容纷繁复杂,但达到井然有序又开阔宏大的视觉效果。《清明上河图》从整体而言内容丰富,景象开阔,气象万千,其画面组织如同我们现代人的航拍,体现出了“以大见小”的特色。随着画家视觉的移动,画面上的景物也在不断移动,一开始是远景:郊区的远树,送炭的毛驴。接着变成了近景,路边的杨树,路上的行人。随后又将视角移动到了汴河流域,河中的船只,河岸的房屋、树木、商店、城楼、街市等等。作者通过这种“以散透视”的构图手法,将所见之景组织在一起,用这种“移步换景”的图式,将社会生活内容的广阔性和无限性巧妙地呈现在了有限的画面之中,突破了绘画艺术在空间表现上的局限性。

其次在人物刻画方面,画家也是做到了细致生动。图画结合人物生活的环境,如虹桥、欢楼、城门、河船等,将众多人物的活动安排得井然有序。如在《清明上河图》中有一场“众人观画”的细节:车铺的西北方有一老头儿在茶坊前摆了一个摊位,他盘腿坐着,他的周围摆着铺开的书画供人观赏,其中观赏的人身份各异,有身戴玉佩的文人学士,招呼客人的小店老板,赶路的挑夫,玩耍的小孩。这幅画面从细节出发,攫取了日常生活中的小片段,用运白描和工笔的手法,显示出普通人生活的烟火气息,也从侧面反映了宋代经济发展,市场繁荣的社会境况。所以《清明上河图》的构图除了移步换景的“散点透视”之外,画家张择端也善于从富有情趣与充满生活感的细节出发构图,从而揭示出了社会生活中微小层面的风貌特征。

再次,除却对人物的生活刻画,《清明上河图》还对各种事物的刻画做到了精致细腻的程度,例如房屋的砖瓦、建筑的构造、河船的形态、楼阁的布局等,画家都设计得一丝不苟。时至今日,还有很多城市规划专业的学者和很多建筑学家通过研究《清明上河图》来充实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比如《清明上河图》中的城郊乡野、虹桥构造、城楼特点、城内街市、皇家林园、皇宫布局等构造对当今的建筑领域具有相当高的借鉴意义。

总之,《清明上河图》的构图形式对画家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有极大的塑成作用,同时,《清明上河图》作为我们古代风俗画的代表,也反映和宋朝的社会风貌和民性特征,是我国风俗画的发展史上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张志生.国画名家作品欣赏[J].百年潮,2007(05):81.

[2].名作欣赏[J].中国美术教育,2000(03):28.

[3]杨诜.中国美术欣赏  中国人物画欣赏(续)[J].中国美术教育,1994(02):25-27.

[4]韩梅,龚吉雯,赵太鲜.浅谈中国绘画的构图与形式[J].大众文艺,2011(16):50-51.

[5]王强.从构图和笔墨看中国绘画的中和美学观[J].艺术教育,2006(06):95.

[6]占必传.论传统中国人物画构图与中国绘画精神[J].装饰,2003(09):33-34.

[7]黄丽姗.遮蔽与显现的相互生成——“众人观画”视角下《清明上河图》的艺术创作分析[J].戏剧之家,2019(31):197-199.

[8]赵楠楠,赵渺希,王世福.《清明上河图》城市意象的网络图景分析[J].南方建筑,2019(04):104-109.

《清明上河图》表现了什么内容和什么技法?

作者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图画中。图中所绘城廓市桥屋庐之远近高下,草树牛驴驼之大小出没,以及居者行者,舟车之往还先后,皆曲尽其仪态而莫可数记,全副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整幅画作气势宏大、构图严谨、笔法细致,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2、《清明上河图》不仅仅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都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

扩展资料

清明上河图特点:

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从内容看,此画属于风俗画,也具有风俗画的特点。

技法

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十分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刻划每一位人物、道具。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小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

清明上河图的造型元素是什么?以及它的艺术成就有哪些?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状况,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全图大致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

《清明上河图》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制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一一摘自《百度百科》

《清明上河图》的资料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官兵懒散税务重。

扩展资料:

内容丰富,描绘东西繁多。《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手法上,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的组织成统一整体,在画中有仕、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儿童、篙师、缆夫等人物及驴、牛、骆驼等牲畜。

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还有城楼、河港、桥梁、货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

关于《清明上河图》中画有的人数,说法不一,常见的有500余人说(白寿彝《中国通史》) [8]  、815人说(汤友常数米法)、1695人说(齐藤谦《拙堂文话·卷八》),此外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各种说法较为一致。

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各色人物从事的各种活动,不仅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令观者看罢,饶有无穷回味。

结构

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从内容看,此画属于风俗画,也具有风俗画的特点。

技法

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十分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刻划每一位人物、道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明上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