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正规军包括八旗军和绿营军。
八旗军为清代满族的军队组织和户口编制制度,以旗为号,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后又增建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绿营军作为清代军制。其制与满洲八旗兵不同,是招募汉人组成的,因用绿色旗而名绿旗兵,又因是以营为主要基层编制亦称绿营兵。绿营兵除在京师五城戍卫以外,绝大部分分驻全国各省。在京师担任卫戍的称为巡捕五营,与八旗步军营同隶步军统领。
清朝有多少正规军
清朝正规军主要有八旗军和绿营军, 八旗军又分为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 八旗军实行世兵制,即任何十六岁至六十岁的八旗子弟在战时都必须参军,即使和平时期也是列入军籍! 八旗军的战斗力最强! 一般八万到十万人左右! 绿营军是清军入关以后招募的汉人军队, 因为以绿旗为旗帜,以营为编制,所以称为绿营军!其战斗力远比不上八旗军! 军队数量一般为八旗军数倍甚至十倍以上! 大概六十万至八十万左右! 电影电视剧里面放的那些浩浩荡荡的清朝大军一般都是绿营军!
清代士兵军服上标有“兵”字和“勇”字,二者有什么区别?
最近这些年描写清朝宫廷或者历史的电视剧非常多,其中不乏一些军队士兵的镜头,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清朝士兵身上穿的兵服不太一样,有些士兵的兵服上标着“兵”字,而有的则标着“勇”字。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剧务搞错了?难道清朝也有正规军和城管的区别?其实,这里面是有学问的。
在清朝,正规军有两种,一种是八旗军,一种是绿营兵。
八旗军是满人,但是人数少,为补其不足,才征用汉人入军,并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故称其为“绿营兵”。
八旗军和绿营兵虽都是清朝的正规军,但是朝廷对其倚重程度是完全不同的。八旗军属于精锐部队,驻守京师,而绿营兵则被分派到全国各地,所以数量是八旗军的数倍甚至数十倍。
此外,二者的待遇也是有很大不同的。八旗军地位高,自然待遇也高。相比之下,绿营兵就成了苦哈哈。
不过也正因为八旗军太过养尊处优了,所以在三藩起事时才难振军威,以至于镇压三藩的功劳都被绿营兵包揽了。直到雍正继位后,立志要整顿军风,八旗军的战斗力也才得以逐渐提高。
虽然八旗军与绿营兵之间有诸多不同,但都属于清朝的正规军,所以所穿的兵服上的标志也都是一样的,同为“兵”字样。
“勇”则不同,“勇”即乡勇,属于临时军队,为的是补充八旗军和绿营兵的不足,一旦战事结束随即就会解散。
所以,他们并非正规军。但是到了太平天国时期,曾国藩以团练起家,才正式改“乡勇”为“练勇”(即湘军),定兵制,发粮饷,改称“勇营”,从此成为清朝的正规军。
为了加以区分,“勇营”着“勇”字样兵服,而八旗军和绿营兵着“兵”字样兵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两种标识的兵服的原因。
清朝的军队包括哪几种兵?绿旗兵是指什么兵?
清代军制。其制与满洲八旗兵不同,是招募汉人组成的,因用绿色旗而名绿旗兵,又因是以营为主要基层编制亦称绿营兵。绿营兵除在京师五城戍卫以外,绝大部分分驻全国各省。在京师担任卫戍的称为巡捕五营,与八旗步军营同隶步军统领。步军统领下辖左右翼总兵及 16 门(内城 9 门,外城 7 门)千总。绿营兵的最高组织为“标”,下设“协”、“营”、“汛”。标分督标,由总督统辖;抚标,由巡抚统辖;军标,设于四川、新疆,由将军统辖;河标,由河道总督统辖;漕标,由漕运总督统辖;提标,由提督统辖;镇标,由总兵统辖。实际各省绿营独立组织为提标、镇标。提督为各省绿营的最高武官,分为陆路与水师,共设水陆提督 23 人,惟东北三省不设。提标一般设左、右、中、前、后 5 营,并辖城守营与分防营。所辖军队一般为五六千人或六七千人。统辖镇标的总兵是仅次于提督的武官,也分陆路与水师,共有 83 人,镇标所辖一般为三营、二营,兵力一般为三四千人。各军标下设协,由副将统领,协下设营,由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分别统领,营下设汛,由千总、把总分别统领。兵分步兵、马兵两种。绿营兵直辖于兵部,将官的铨叙也属于兵部。绿营兵初期作为清王朝的辅助兵力,配合八旗兵驻守京师与全国各地,并受到八旗兵的监视和控制,中叶以后变为主力,其兵额时有增减,最多时达到 60 多万。清末渐裁,仅存营制而已。
清朝士兵有的胸前绣着“兵”字,有的绣着“勇”字,有什么区别?
这两种军队的区别在于历史中记载的“兵“是清朝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这其中包括了八旗军和绿营军。而胸口写着“勇”的士兵是临时组成的军队,不是国家的主要军队力量。八旗军是满军,而绿营兵是为弥补满军的不足建立起来的由汉人组成的汉兵。绿营兵是以绿色的旗帜为标志,人数以营为单位,所以才叫做绿营兵。
八旗军和绿营兵虽然都是国家的军队,但地位不一样,朝廷倚重也不同。按照定制,八旗大多数是皇亲国戚构成的,主要留在北京当差,而绿营兵是民间百姓考核组成,数量都是几百上千的,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都是绿营兵的军队。
历史中记载的“勇”也是兵的一种,是在雍正、乾隆朝后,如果有战事,而且在八旗和绿营兵不足的情况下,则就地取材临时招募的军队,战事结束了之后就会马上解散的军队,其并不是国家正式的军队,就算是是战时有功的也不会长久使用。
一直到清末太平天国的时侯,曾国藩以团练起家,才改非正式的乡勇为练勇(即湘军 ),制定兵制,发饷粮,称之为勇营。从此,“勇”基本上也就代替了“兵”成为了国家的正规军主力。勇营的特点是拿国家饷的私募武装,所谓“兵为将有”,士兵和军官只忠于自己的长官,不直接效忠皇帝。这就是古时候国家军队的发展进程。
清代士兵军服上标有“兵”字和“勇”字,二者有什么区别吗?
二者有区别,他们的区别在于“兵”大多是国家的正规部队,是国家的武装力量,而“勇”是民兵,不为国家所专用。
在清朝时期,但凡军服上写有这个字的士兵,他们都是清朝时期的国家常备武装力量,也就是正规部队、正规军。其中包括两种,一种是满清组成的八旗军,另一种则是汉人组成的绿营兵。
顺治即位,清朝大力收编明朝时期的汉人士兵,以及不断增加汉人,以此练兵,基本上采用的明朝军制,绿营兵的旗帜也是绿旗。他们全部听命于满清,组成主要有步兵、骑兵、战兵、水师。
而“勇”字兵则是民兵,也叫“乡勇”,他们不是国家的正规部。太平天国时期,勇字兵逐渐开始取代兵字兵,成为清朝倚重的军队。曾国藩训练当地组织的“勇”字兵,成为一支独特的军队之后称为“湘勇”,后称“湘军”。之后李鸿章也组建了一支军队,也是征集的“勇”字兵,成为淮军。
太平天国失败之后,勇营改成了防军,再改成巡防队,最后实力越来越强,改成陆军,此时的军队早已不再效忠满清皇室,而是直接效忠将领。
“兵”与“勇”的区别是不断变化的,前期“兵”地位高于“勇”,后期“勇”高于“兵”,前期“兵”字兵的战斗力强,后勤装备足,后期“勇”字兵居上,武器装备越来越先进,逐渐取代“兵“。
清朝军制的沿革
一、最早的是旗兵。旗兵是清王朝的原始军制。最初只有四旗,以旗的颜色别类,分黄旗、白旗、红旗、蓝旗;以后增加了四旗,为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乃把原来的黄、白、红、蓝称为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编为左翼,镶黄等四旗编为右翼,这就是清入关前的原始兵力,总称“两翼八旗”。后来由于蒙古的归附,又缩了“蒙古八旗”,原有的则称“满州八旗”。入关后因明军投降和整编。复有“汉军八旗”。这廿四旗总兵数共28万人。现在想想小说或是评书上一战死亡多少万人,什么几十万了,都是骗人的,因为总共才28万呀。
清统一中国后,把旗兵中最基本的部队编为“禁旗”,禁旗都是在长白山下打天下的子弟兵,他们负责北京警卫和国防责任,等于是中央军。其余汉、蒙、满等廿四旗约20万人,则分别驻防于各省及重要城镇,以为镇伏汉族的武力,称为“驻防八旗”。
旗营的官兵是世袭制度,生而食粮,数传之后,腐败已极,竟有列名行伍而不识弓弩为何物。
二、比旗兵稍后的是绿营。绿营的制度完全仿照明代,官兵全部是汉族,因为所用的旗子颜色是绿的,所以称为绿营。最原始的编制全为明朝的降军以及收编的队伍,经过整编后也很像样。清廷因为这支军队熟悉内地的地理人情,用之镇压汉人非常有效,一般市井之徒,遂得借绿营以达到骑在人民身上的目的,因为只要考中武科,就可为绿营官长,虽不识之徒也无所谓。
绿营归兵部所辖,全国兵营可分为“在京”和“在外”两种。“在京绿营”由步军统领(即九门提督)统辖;下分左右两翼,各设总兵,总兵之下则为城防营,有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等官。另有一部分在京绿营,分属于漕运总督,专任护漕之责,其职务等于护路警察。至于“在外绿营”则直属各省,由总督或巡抚节制调遣,所以各省督抚的官衔有“节制军务兼理粮饷”一项,就是指绿营。绿营统兵的军官有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百总、外委等。军队编制以营为单位,设管带一人,每营500人。全国的绿营总数共约50万人。
绿营和旗营同称为“经制兵”,就是国家的军队。由于军队腐败无能,所以太平天国军兴时,势如破竹。旗营和绿营遂被淘汰。
三、为镇压太平军而兴起的是“勇营”,就是通常据说的湘军、淮军等。
旗营、绿营既成废物,曾国藩招募土著编练“勇营”,就是后来名重一时,镇压太平天国的湘军和淮军。由于这场战争的表现,勇营竟取得国军的地位,加以旗营形成虚设,绿营仅存形式,所以勇营就成为清廷镇内御外的唯一武力。勇营的部勒方法,为明代戚继光的遗规,以弓矢刀矛为武器主力,鸟枪火统为辅助。淮军李鸿章延英人戈登编练洋枪队,是为中国采用新式军械的开始。
四、因对外战争失败而用袁世凯编练新军。
清代的军事制度?
清朝先后有8支武装力量:八旗兵、绿营兵、湘军、淮军、防军、练军、海军和新军,兵制经历了传统军制(经制兵)到勇营制(湘军、淮军)再到传统军制 (防军、练军)到近代军制(近代海军、新建陆军),装备由冷火器到火器的过程。下面逐一介绍八旗兵、绿营兵、湘军、海军和新军的创建、性质、特征、建制、 装备等情况。
八旗制度是军事制度、经济制度和行政制度。作为军事制度,八旗中每个1660岁的男子战时随时准备披挂上阵。所以八旗兵世代军籍,实行世兵制。
绿营兵是入关后改编明降卒与招募汉人而成的地方军(但东3省不设绿营),为多尔衮所创。他考虑旗兵太少,不足以控制全国。因使用绿旗,故名绿营或绿旗兵。绿营也是经制兵。绿营兵源,开始实行招募制,后来转向世兵制。绿营始于顺治朝,名为60多万,但缺额六、七万。同光时屡裁,但与清朝相始终。
湘军、准军乡勇本来是正规军的辅助力量,有事征调,无事遣散,但湘军、淮军在咸同间是清朝用来镇压太平天国的惟一军队,充当了正规军的角色,这是清朝军事制度上的一大演变。
防军与练军
为避免朝廷猜忌,当太平天国镇压下去后,曾国藩裁撤25000人,留万人守南京,15000人为皖南北之师。这余下的湘军与淮军都是勇营,他们留下来用于国防,称防军。
同治初年,各省督抚从绿营中挑选一部分人训练制兵称练军。照勇营办法训练,不用刀矛弓箭,换用洋枪洋炮,称练军。练军始于同治二年刘长佑编练直隶。再说 早点则在咸丰十一年署步军统领文祥已经挑选八旗精锐在北京创立神机营,使用洋枪,开始了练军训练。同治五年到光绪九年,各省从绿营中也挑选优秀将士开始练 军训练。防军和练军于是成为清朝的正规军。
海军
清朝海军的建成是洋务运动的一个成果。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 朝萌发建立海军的意图。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侵略台湾,更加刺激清朝建立海军的计划,并开始行动。经过10年努力,建起了3支海军:北洋海军、南 洋海军和粤洋海军。其中粤洋海军分福建海军和广东海军。北洋海军驻守大沽、旅顺、营口、烟台,南洋海军驻守江宁、吴淞、浙江,粤洋海军负责海口、台湾、厦 门、琼州、廉州等福建和广东海面。
新军
新军是甲午战争后清朝采用新式装备,运用资本主义国家的练兵方法和军制建立起来的近代化陆军。
清军有多少兵种?兵、勇、丁、卒、牢、捕、衙,它们区别很大,你知道吗?
清军到底有多少兵种?兵、勇、丁、卒、牢、捕、衙,它们区别很大
清朝的士兵为什么那么多种?兵、勇、丁、卒都是啥意思?
我们都知道清朝不是汉人建立的,而是满人建立的。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王朝自称可汗,相当于汉人的皇帝。
随后努尔哈赤率领大军,攻下明朝七十多座城池。
1636年彻底取代明朝,改国号为大清。
清军到底有多少兵种?兵、勇、丁、卒、牢、捕、衙,它们区别很大
努尔哈赤建立了清朝的主力军,就是他创建的八旗军。
所以我们看到所有衣服上有"兵"字的人都是满族人。
这些人是正规军和组织严密的部队,也是所有士兵中的最高军衔。
"兵"是正规的、组织严密的部队
清朝建立后,八旗子弟安居乐业,长期作战能力直线下降。
尤其在清末,它更是脆弱不堪。
为了提高战斗力,清朝开始扩大兵种,于是有了"勇",又称"相勇"。
"勇"是由汉族人组成的民兵,他们都是临时工。
"勇",相当于临时工
一旦发生战争,这些"勇士"就会冲到前线充当炮灰。
如果是和平时期,为了维护清朝政权的稳定。
其中一些"勇敢"应该当场解散,并在战斗中被召回。
"勇敢"的剩余部分是与"士兵"合作,用很少的钱做一些艰苦的工作。
所以"勇"应该是清朝最虚实、最辛苦的。
"丁",其实是一种后勤武器,有时也叫"巡逻丁"。
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负责清朝的一切复杂事务,类似于基层工作人员。
他们负责清朝士兵的服装分配、战时粮草运输和人民赋税。
虽然都是些杂工,但这是一份好工作。
首先,一般来说,"丁"并没有生命危险。即使在战争中,他们也不必冲到前线去。
其二,据说县官不如现在的管理。这些"丁"靠自己的工作可以有很多灰色收入。
因此,在清朝,"鼎"可以被视为一个美丽的工作。
"丁"属于物流分公司
典当是四个中最老的。例如,战国时期就有"魏武当"。
吴起的"威武当兵"在高峰期以5万人抵挡50万兵力,"当兵"的战斗力很小。
但到了清代,"典当"几乎没有战斗力。
因为清朝的"卫兵"一般都是"狱卒",所以大多只在县级以下的地方叫"卫兵"。
他们唯一的任务是看守囚犯。
除了越狱,他们除了被绑的囚犯外,几乎没有机会打架。
可以看出他们的作战能力。
据估计,吴起的1万名"魏武兵"可以摧毁清朝所有的狱卒。
"当兵",几乎没有战斗力
事实上,清朝不仅有四种武器。
兵、勇、丁、卒、衙、捕、驿、牢等都是清政府的兵种。
但武器数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军队的实力。
清末土地被割让,有专家甚至会说:满清失去三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