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盐道御史实际上正式官名是巡盐御史或盐政。

顺治二年(1647年),清廷在扬州设立两淮巡盐察院署和两淮都转盐运使司。两淮都转盐运使司的长官称两淮都转盐运使,或运司使,从三品。清朝前期,两淮盐区还设置巡盐御史,是两淮盐区的最高盐务专官,中央巡视员,无定品,任期一年。后改称盐政,康熙年间由巡盐御史改置,以总督、巡抚兼任。掌督督征课,调剂盐价,纠察属官。也就是说,盐政的官品是一二品。

清代的巡盐御史是什么官

清代巡盐御史是监督盐务和纪检纠风的官员。

巡盐御史是古代封建时期所设立的一种官职,在清朝时期,都察院的监察御史在奉命巡查的盐务的时候就会被称作为巡盐御史,巡盐御史的官员品级为正七品。

根据《清史稿》的记载,清朝时期朝廷都会在两淮、两浙、长芦和河东地区派遣一名巡盐御史,在康熙三十年的时候,还曾经在福建和两广地区派驻的有巡盐御史。

巡盐御史的职责是监督一个地区的盐务,并且纠正当地官员的作风问题,其职务相当于现代的地方盐务管理局纪检组的组长。

扩展资料:

巡盐御史关于盐政的职责主要是提督军卫、巡司缉捕私贩,而御史原本就有监察、弹劾权,这便构成了巡盐御史在初期的两方面权力。

1439年,为规范巡盐御史的职权,英宗曾以敕令的形式加以申明:巡盐御史专巡私贩,并纠察奸弊,毋得催课,都转运盐使司之权不宜侵越。

明确规定巡盐御史不得侵犯都转运盐使司的权力。虽然此时巡盐御史的查勘之权均属因事而得,但这却是巡盐御史权力扩张的重要一步。

此前巡盐御史的巡捕私盐之权不涉及盐业的生产和管理,只把控销售环节;纠察奸弊的对象仅是负责具体盐政事务的有关人员,而查勘权的拥有,则使巡盐御史的监察权开始涉足盐场之具体行政事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巡盐御史

清朝御史是什么官

清朝御史是都察院的最高长官。御史是中国古代官名,在商周时为史官,秦代御史兼掌监察,开监察机关之端。御史大夫为最高监察官和副丞相,下设御史中丞、侍御史、监御史等。

两汉侍御史皆可简称御史,西汉御史府、御史大夫亦或简称御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御史”则为侍御史、治书侍御史、督军粮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国侍御史之简称。又有禁防御史、检校御史,虽隶御史台,不居台中,不入宿,不带“侍”字。北周御史为春官府内史上大夫所辖御史上士、中士、下士的简称。隋唐以来,御史又成为对侍御史、治书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官的统称。中唐以后,“御史”常为外官所带宪衔。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仍保留监察御史,另设左、右都御史作为都察院长官。

明、清,专设监察御史,隶都察院,以监察御史分道纠察,员额甚多。另有派遣监察御史巡察各地者,分任各种任务,如巡按御史(清顺治后不设)、巡盐御史、巡漕御史、巡城御史(明代有御史巡行京城之制)、巡漕御史(清有监察御史督察漕运)等等。

清朝的盐院大人是什么级别

清朝没有盐院大人这个官职,管理盐务的是盐运使,从三品官员。

盐运使指的是官名。始于元代,明清沿之,其全名为“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简称“运司”。设于产盐各省区、掌盐务。北洋军阀及国民党政府亦设盐运使,部分产区还设运副,下辖各盐场场长。1937年改为盐务管理局。

这些官员往往兼都察院的盐课御史衔,故又称“巡盐御史”。他们不仅管理盐务,有的还兼为宫廷采办贵重物品,侦察社会情况,是当时能够大量搜刮民脂民膏的一个机构。辛亥革命后沿设,部分产盐区并置运副,统辖各盐场场长,1937年改为盐务管理局。

扩展资料:

在古代,食盐是一项重要的资源,其作用不亚于如今的石油。因此,历朝历代官方一直都非常重视盐务。

为了能有效的督办盐务,从元代开始,官方便设立了都转盐运使司,机构长官为盐运使。

清朝时期,盐务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各地盐商都赚的盆满钵满。作为盐商的主管机构,盐运使司也就成了油水最充足的部门。

谁若是能够担任盐运使一职,光是收盐商和下属官员“孝敬”的银子,一任(3年)下来,进账何止十万雪花银。而在当时,盐运使的官阶为从三品,年俸禄仅为130两。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盐运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