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关又称清兵入关、满清入关、清军入关、入关战争,是指公元1644年,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政权的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攻占京师,即现在的北京,开始成为统治中国的 中央政府的历史事件。 广义上是指1644年清军入关后镇压农民军,消灭南明诸政权等汉族反抗武装的一系列由北至南的统一中国的战争。它标志着清朝在全中国统治的开始。 清军入关的性质,以及后金兼并女真各部以及清对明朝及南明的战争,认为“清进行的战争就是为中国统一的战争”的观点,实际上是“大一统”观念来看待明清之际历史,拿现代标

什么叫清朝入关

清兵入关是指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满洲贵族的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击败李自成、攻占京师(今北京)开始成为统治中国的中央政府的历史事件。

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七日,满洲贵族调满,蒙、汉兵,几乎倾巢出动,由摄政王多尔衮率领南下。此次清军的行军路线,仍采用过去入关侵明的者路,即绕过山海关,由长城突入。四月十五日,清军进至翁后(今辽宁阜新附近),接到镇守山海关的明辽东总兵吴三桂的“乞师”书,立刻改道向山海关进军。

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疾驰至山海关,吴三桂开关迎入。在吴三桂与清兵两军合力下,李自成起义军寡不敌众,只好撤退,于是山海关大门洞开,清军大批进关驰入中原。同年十月清朝定都北京,随后逐渐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

扩展资料

清兵入关不仅改变了清朝和满族的命运,也改变了李自成大顺政权的命运,进而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命运。满族在当时作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少数民族,他的入主中原给当时的中国注入了鲜活的动力。一个创举就是破除了华夷之辨,突破了以往汉族王朝直辖区域只限于内地的局限,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都置于中央政权的直辖之下,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奠定了今日中国版图的基础。

清兵入关也把满族文化带到了中原,促进了满族和汉族及其他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民族大融合,促进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促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当时,西方殖民者已经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荷兰殖民者侵占了中国宝岛台湾;沙俄侵略者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即清兵入关的前一 年就已派出远征队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

在面临外敌威胁的险峻形势下,国内各种政治力量,谁能早日实现国家的统一都有利于凝聚、整合国家的国防力量,共同抵御外敌入侵。当时的南明小朝廷和李自成、张献忠建立的政权,由于自身的局限和弊端,都无力承担统一中国的重任。因此这一重任就历史地落在了清朝一方。清兵入关结束了当时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对明清之际的中国抵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兵入关

清朝入关是什么意思

清朝入关是指清军入关,清顺治元年满洲贵族的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击败李自成、攻占京师开始成为统治中国的政府的历史事件。
清兵入关不仅改变了清朝和满族的命运,也改变了李自成大顺政权的命运,进而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命运。它把满族文化带到了中原,促进了满族和汉族及其他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民族大融合,促进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清朝入关”中的“入关”什么意思啊?

入关古义通常指进入关隘,今义指通过海关,后又作为加入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简称。

古代用长城作为地区分界线,长城以内称关内,出了长城叫做关外,引清兵入关是指清兵突破了长城防线,因为在冷兵器时代,长城的防御价值是中原的防御力量。

清军入关又称清兵入关、满清入关、清朝入关、入关战争, 是指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政权的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攻占京师(今中国北京)开始成为统治中国的中央政府的历史事件。

扩展资料:

广义上是指1644年清军入关后镇压农民军、消灭南明诸政权等汉族反抗武装的一系列由北至南的统一中国的战争。它标志着清朝在全中国统治的开始。

清军入关的性质,以及后金兼并女真各部以及清对明朝及南明的战争,认为“清进行的战争就是为中国统一的战争” 的观点,实际上是“大一统”观念来看待明清之际历史,拿现代标准裁量古代历史,用后来结果倒套此前过程的结果,民族平等原则不是这样贯彻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入关   百度百科-清军入关

大清入关的入关是什么意思?

入关,指通过边关进入中原。具体到清军入关,指的是清军攻破山海关进入中原。
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入京师,崇祯帝在紫禁城后的煤山(今景山)自缢而死,明朝灭亡。张献忠也率军进入四川。就在明末农民起义进入高潮时,而满洲军事集团蠢蠢欲动。
驻守山海关的明朝总兵吴三桂,在李自成占领京师时,在是否归顺大顺政权的问题上摇摆不定,然而最终向清朝投降 。他向清摄政王多尔衮“乞师”,而多尔衮在假意再三推辞下,终于同意了吴三桂的请求,进兵中原。
清朝的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攻占京师(今中国北京)开始成为统治中国的中央政府。

大清入关的"入关"是什么意思?

释义:通过山海关。清军入关是指公元1644年中国东北以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清朝的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攻占京师、开始成为统治全中国的中央政府的历史事件。

读音:rù guān

本意:

1、通过关隘进入内地。例: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史记·项羽本纪》

2、通过边关进入中原,与"出关"相对。例:清军入关。

3、通过海关口岸进入内地,通关。例:进口药品入关检验报告书。

4、加入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后来改为世界贸易组织)。例:中国就入关问题同美国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漫长谈判。

5、即闭关,闭门修养道业。例:入关修炼。

造句:

1、把住病从口入关,身体健康寿命添。少吃有滋味,多吃伤肠胃。饭后百步走,天天精神抖。人强人欺病,人弱病欺人。人勤病就懒,人懒病就勤。

2、吴三桂罪不容诛,冲冠一怒为红颜,勾结清兵入关,是千古罪人。

3、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断送了明朝江山的史事,就是引狼入室的代表案例。

4、政府为了杜绝后患,宣布凡载运毒品入关的船只,要没收毒品并依法制裁。

5、清兵入关之后,李自成还想找出一个万全之策,保住刚建立的政权。

6、没有人可以在比赛进入关键时刻的时候有控制比赛的能力,没有人能执行最后一投或者罚中关键的罚球。

7、清入关前在盛京地区设置旗地,并有所发展,包括“计丁授田”与旗地配置。

8、仙女说,你们清军入关时,曾经许诺,不选汉家女为妃子。

历史上说的“清军入关”是什么意思?

清军入关是指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中国东北以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清朝的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攻占京师(今中国北京)、开始成为统治全中国的中央政府的历史事件。广义上是指1644年清军入关后镇压农民军、消灭南明诸政权等汉族反抗武装的一系列由北至南的统一中国的战争。它标志着清王朝在中国统治的开始。清军入关使中国社会发生一连串重大变化,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之一。在中国台湾和一些外国,清军入关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背景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入京师,明崇祯帝在紫禁城后的煤山(今景山)自缢而死,明朝灭亡。张献忠也率军进入四川。就在明末农民起义进入高潮时,崛起于白山黑水的满洲军事集团已经蠢蠢欲动。 满洲是通古斯人分支女真族的后裔,崇祯八年(1635年,后金天聪九年)改族名为满洲。女真(满洲)在历史上曾建立大金国,与南宋对峙。明廷曾设奴儿干都司来统辖女真各部。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后金天命元年)建州女真的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西)建立了后金汗国。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天命四年)后金八旗军在萨尔浒之战中击溃明军,并趁势夺取辽东(今辽宁)七十余城。天启五年(1625年,天命十年)后金将都城从赫图阿拉迁到沈阳,改称“盛京”。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被明将袁崇焕一炮打死(一说病死)以后,其子皇太极继承汗位。崇祯九年(1636年,清崇德元年)四月,皇太极自称皇帝,改国号为大清,并仿效明朝陆续建立政权机构,又东征朝鲜,西联蒙古,势力日益强大。 满洲人看到明政府内部的危机日益激化,早就有灭亡明朝、占据中原的野心。他们一方面招降纳叛,对明朝官僚尽力收买,诸如李永芳、范文程、宁完我、洪承畴、祖大寿、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等人都先后投靠了满洲,得其重用,给明朝造成重大威胁。另一方面又经常派兵打进长城,在河北、山东等地烧杀抢掠,甚至三度包围京师,造成“己巳之变”等朝野震惊的事变,清军最深曾攻入济南。满洲军先后掳走汉人97万(其中包括明朝德王朱由枢),掠夺财帛牲口无数。农民军占领西安后,满洲贵族曾经致书李自成,招诱农民军,要和农民军“协谋同力,并取中原”[1],遭到农民军断然拒绝。李自成攻占京师,推翻明王朝,满洲贵族大为震动。驻守山海关的明朝总兵吴三桂,在李自成占领京师时,在是否归顺大顺政权的问题上摇摆不定,然而最终向满清屈膝投降(因为李自成扣押了他的父亲吴襄以及其部将刘宗敏抢夺了的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这就是所谓的“冲冠一怒为红颜”。他向清摄政王多尔衮“乞师”,而多尔衮在假意再三推辞下,终于同意了吴三桂的请求,进兵中原。 事实上,满洲对此早有准备。范文程在清朝问鼎中原的过程中起到一个关键的作用。明朝灭亡前夕,清国便决定派多尔衮、阿济格、多铎统兵伐明,企图再次大掠中原。而几乎在李自成进京的同时,清廷重臣范文程便察觉到明朝将亡,便奏请清廷占领中国。李自成进京十五天后(四月初四),清廷急召在盖州汤泉养病的范文程入盛京(今辽宁沈阳)参与入关决策。范文程指出了李自成的某些失策和弱点(如肆意山海关
刑讯拷问明朝大臣、强行向在京官僚商人追赃、贪图子女玉帛等),断言“可一战破也”,极力鼓吹说:“我国上下同心,兵甲选练,声罪以临之,衅其士夫,拯其黎庶,兵以义动,何功不成?”他还要求清军改变一味屠杀掠夺的策略,称:“古未有嗜杀而得天下者……若将统一区夏(即华夏),非乂安百姓不可”[2]而多尔衮本来就有吞并中国的野心,在范文程的鼓动下,满清当局立即下令连日急骤兵马,十多万八旗精锐迅速涌向中原。清军本来打算从西协和中协(即今北京市北面及其附近的长城)入关,然而行军至翁后(今辽宁阜新),得吴三桂“乞师”之信,多尔衮为顺利入关并且让吴三桂彻底投入清朝阵营,拒绝了吴三桂的请求。最终吴三桂剃发称臣,归降清朝,多尔衮遂出兵从山海关长驱入关。因此,清军入关可以说是必然的。 得到满洲的帮助后,吴三桂又发布檄文,号召汉族地主阶级和富商大贾支持满洲贵族对农民军发起反攻。清统治者与吴三桂的结合,给农民军造成了不利的形势。李自成曾派人招降吴三桂,在吴三桂拒绝 后,他立即率兵东征。大顺永昌元年(1644 年,清顺治元年)四月二十三日,李自成与吴三桂军激战于山海关前,一时难分伯仲。早在四月二十一日,答应援吴的清军便在一片石击溃了李自成派去切断吴三桂后路的唐通部农民军,多尔衮先命吴三桂迎战李自成大顺军。双方鏖战至中午,吴军逐渐实力耗尽,为农民军包围。接着清军猝然袭击,农民军失利,李自成败退京师(详见山海关大战)。清军正式入关。山海关之战是农民军从反明斗争转向抗清斗争的起点,从此以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山海关败后,京师不能守,四月三十日,农民军放弃北京向陕西撤退。五月一日,清军进占京师。多尔衮奏请六岁的清顺治帝(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迁都京师。同年九月,顺治帝从盛京迁都京师,“定鼎燕京”。 满清统治者知道汉族地主阶级是可以收买的,也知道他们真正的敌人是农民军。于是采用各种手段拉拢汉族官僚地主,他们宣称“倡先投顺者”给以高官厚爵,并为崇祯帝发丧,替汉人“报君父之仇”,又宣布废除三饷加派,这对汉族地主都很有利。当时北方的官僚地主纷纷迎降,与清统治者合作镇压农民军。农民军撤退过程中,清军先于保定、定州 (今河北定县)两挫农民军,接着向山西进攻。大同守将姜瓖投降,平阳(今山西临汾)守将陈永福被俘。到五月初多尔衮入据京师时,清朝已经拥有了北直隶、山西、山东等省份。 随着清军入关,大量满洲人(包括少量蒙古人、鄂伦春人、赫哲人、锡伯人、鄂温克人、达斡尔人)涌入中原,人数在50万到100万之间。这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魏晋、唐朝、金朝、元朝之后又一次边疆民族向内地的大迁徙。然而这次却不能算是民族融合。因为满清政府一直实行民族隔离政策。迁入中国的满洲人中,约有一半驻扎京畿,号称“禁军”,即“禁旅八旗”。满清赶走了原来居住在京师“京城”(即内城)的居民以安置“禁军”,非旗籍汉人只准在京城中进行商业活动而不准常住。其余的满洲人则作为“驻防八旗”而驻防在全国各要地,如江宁(今南京)、镇江、荆州、成都、杭州、福州、广州、西安、宁夏(今银川)、徐州、平阳、济南、德州等地。清政府在这些城市中往往为他们专门修筑一座子城,即“满城”。有清一代,任何汉人不得进入满城,地方官吏(包括本省督抚)都无权过问满城事务,满城都归将军、副都统或城守尉管理,完全就是国中之国。这些畸形城市都在民国以后被拆除,但不少城市仍然保留着与满城有关的遗址或景点,著名的有成都的“少城”等。清政府只允许满人做职业军人或官吏,所需全部由朝廷供养。这导致后来满人大都成为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也就是著名的“八旗子弟”。可是在清军入关战争中,八旗兵骁勇善战,是清军的主干力量。 同年五月,明朝一部分大臣在陪都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改元弘光,延续明王朝的宗庙社稷,史称“南明”。朱由崧就是明安宗,也就是世称的弘光帝。这个小朝廷幻想同满洲议和,一起剿灭农民军。这时农民军领导的内部发生了分裂,李岩请分兵河南,为牛金星谮杀。尽管如此,李自成还是拥有几十万军队,仍然在河北真定,井陉、河南怀庆、陕西潼关等地继续抗击清兵和明朝残余的军队。 满清统治者在笼络地主阶级镇压农民军的同时,对汉族人民施行了圈地、剃发和屠城等等民族高压的措施。各地人民都起来反抗满清统治者。京畿的昌平、三河,以及冀中、苏北、山东、山西、河南等地人民的反清斗争, 风起云涌,如山东西部的榆园军,山东东部的青州起义军,山西西部吕梁山区的起义军,河南怀庆、卫辉等地的起义军,在河北各地也有很多小规模的农民武装。在这些起义军中都有被清军打散的李自成旧部参加,他们或是独立作战,或是策应李自成的军队抗击清兵。[3] 清顺治二年(1645 年,南明弘光元年)初,满洲统治者集中军力分两路攻入陕西,一路由英亲王阿济格率领,吴三桂为前锋;一路由豫亲王多铎率领,孔有德为前锋。李自成迎击清军于潼关,经过激烈的战斗,农民军放弃西安,东下湖广。清军穷追不舍,农民军节节败退,军心愈发涣散。这年四月,农民军来到湖广通山县,李自成遭到当地地主武装的袭击,死在通山县九宫山。李自成死后,除去由郝摇旗、刘体纯等继续统率农民军余部之外,另一支由李过、高一功等统率的农民军十余万人也由陕西赶到。他们决定与南明的抗战将领何腾蛟、堵胤锡的军队联合,在湖广抵抗清兵。 同时,清统治者诱降在四川的张献忠领导的大西农民军,也遭到拒绝。李自成败退陕西时,张献忠便和李自成相约共抗清兵。顺治三年(1646 年)冬,清统治者派肃亲王豪格进攻四川大西政权,张献忠撤离成都,迎击清军于川北西充的凤凰山,遇伏而死。张献忠死后,他的部将李定国、刘文秀、孙可望、艾能奇等人,也在川南云贵一带与南明永历(桂王)政府合作,继续抗清。
江南人民和南明诸政权的抗清斗争
顺治二年(1645 年,弘光元年)春,由西安回师江南的清军多铎部从虎牢关(今河南荥阳汜水镇)分兵三路,大举攻打南明弘光政府。清军先攻占弘光政府在中原地区的统治中心归德(今河南商丘),所过州县,望风而降。四月初九,清军由归德分成两路,一路由多铎率领,进攻亳州,指向淮南,一路由都统准塔率领,进攻砀山、徐州,指向淮北。弘光政府岌岌可危。 然而这时弘光政府内部正在进行激烈的党争,甚至出现了南明版“三大案”(大悲案、太子案、童妃案)。弘光帝朱由崧昏庸无能,朝政把持在马士英、阮大铖等阉党余孽的手中,这些人只知排斥异己,卖官鬻爵。镇守江北 四镇的四个总兵刘泽清、高杰、刘良佐、黄得功在大敌当前之时,互相争权夺利, 彼此仇怨极深,都不以国事为重。所以当时江南有句民谣说:“职方贱如狗,都督满街走;相公只爱钱,皇帝但吃酒”[4]。只有兵部尚书史可法督师江北,坚决抗战。但史可法内受朝廷的牵制,江北四镇又不听指挥,处处遭到困难,再加上当时驻防湖北的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内战,进攻南京,局势更是危如累卵。顺治二年(1645 年,弘光元年)四月十八日,清军包围扬州,史可法困守孤城,誓死不降。二十一日,总兵李栖凤、监军副使高歧凤出城投降,守城力量更为薄弱,多铎曾先后给史可法五封书信,史可法都不启封。二十五日,清兵以大炮轰塌城墙西北角,攻破扬州。多铎纵兵大肆屠杀居民十天,死难者超过80万[5],史称“扬州十日”。史可法战败被俘,不屈牺牲。 五月二十四日,清军逼近南京,赵之龙、钱谦益跪地献城,南京沦陷。弘光帝(福王)不久后被执于反映清军攻陷南京的《多铎得胜图》
芜湖,次年被杀。不久,清内院大学士洪承畴代替多铎,赴南京总督军务,加强政治招抚。博洛、李成栋、刘良佐等率清军进攻杭州,一路上,南明地方官员纷纷投降。六月十三日,明潞王朱常淓在杭州投降。与此同时,阿济格在湖北镇压大顺军主力后,沿江东进。沿途明军左梦庚、金声桓部三十六营共十几万军队倒戈降清,清兵既而南下,占领南昌等城。 同年六月,清廷下令江南人民剃发易服。蓄发是汉族人民传统的风俗,《孝经》开篇就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敢毁伤,孝之始也。”要强迫剃发,是汉族人民不能接受的。清军入关时,曾在北方下令剃发,三河县等地的人民就举行过反剃发的斗争。此时,江南各地的人民也纷纷起来反抗。有一首诗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的形势:“剃发令朝下,相顾为发悲。三吴同时沸,纷纷起义师。”(钱澄之《三吴兵起事答友人问》)其中以江阴、嘉定两地人民的斗争为最激烈。江阴人民推阎应元、陈明遇为领袖,立下“头可断,发不可剃”的誓言,在二十四万清军的攻击下,苦战了八十一天[6]。嘉定人民也组织乡兵,据城不降。在江阴、嘉定相继失陷后, 两地的人民都遭清军的屠杀,史称“江阴屠城”、“嘉定三屠”。 这两次人民的抗清斗争,对后来东南各地人民的坚持抗清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并且牵制了一部分清军的主力,使得在浙江的鲁王政府和在福建的唐王政府得以从容建立起来。顺治二年(1645 年,隆武元17世纪南方抗清形势图
年)六月,明朝士绅张国维等迎鲁王朱以海于绍兴,号称监国。不久,礼部尚书黄道周和郑芝龙等复立唐王朱聿键于福州,改元隆武。先后建立了鲁王和唐王两个政府。 张国维、黄道周等人都主张坚决抗清,他们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但是这两个统治集团之间,为了争“正统”,彼此互相水火,各自的内部也纠纷很多,以致不能配合作战。清朝统治者乘机采取分化离间的策略,先后诱降了鲁王政府拥重兵的方国安和唐王政府的郑芝龙。顺治三年(1646 年,隆武二年)六月, 两浙失守,张国维自杀,鲁王朱以海逃亡海上,后死在台湾。鲁王兵败后,清兵又打败黄道周的义兵,并先后占领福建的很多城市,攻灭了唐王政府。 这时,除去张名振、张煌言等奉鲁王在浙江沿海一带继续抗清外,守两广的瞿式耜、丁魁楚又在肇庆拥立桂王朱由榔,改元永历,成立了永历政府,朱由榔就是明昭宗,一般称为“永历帝”。永历政府成立的时候,清军已控制了黄河流域和长江下游地区。永历政府既要抵抗八旗兵的南下,又坚持镇压农民军,因此他们不得不转向另一股势力——西方殖民主义者求援。永历帝登基以后,派波兰籍传教士卜弥格携带马太后和司礼监秉笔太监庞天寿两人的亲笔信前往梵蒂冈教廷求助,皇室中亦多有受洗入天主教者。南明朝廷又命当时已信仰天主教的大臣瞿式耜前往澳门借得葡萄牙兵300人和重炮数门,一度起效,但为时不久,因此不得不同意和农民军合作。 顺治三年(1646 年,隆武二年)九月,清军分三路向西南进攻,企图一举消灭明朝的残余势力。清平南大将军孔有德、尚可喜、金砺等率师自荆州南向,攻占岳州(今湖南岳阳)后溯湘江而下。佟养甲、李成栋部清军自闽南入粤攻占惠州、潮州。在这个紧急时期,李自成的部将李过、高必正、郝摇旗等人率领农民军出现在湘鄂战场的最前线。他们和驻守湖南的明军将领何腾蛟等合作,联兵抗击清军,挫败了清军的攻势。 但此时永历、绍武两朝廷争战方酣,顺治四年(1647 年,永历元年),自福建来的李成栋趁机袭占广州,杀死刚刚登基43天的绍武帝(嗣唐王)朱聿鐭,又攻打肇庆,永历政府辗转奔逃两广间。郝摇旗部护永历皇帝居柳州,并出击桂林的清兵。 顺治五年(1648 年,永历二年),郝摇旗、李过与何腾蛟、瞿式耜的军队,连续大败清兵于岳州、全州,收复了衡阳、长沙等地。这时,在广东、四川等地的农民军也起来响应。已经投降了清朝的明将领,如江西金声桓和广东李成栋等人又背叛了清朝。永历政府重占湖南、两广、江西、四川、云贵七省。在清军的后方,榆园军、吕梁山的起义军和关中农民军都发动广泛的攻势,曾经参加过农民起义的陕甘回民也在米喇印、丁国栋领导下举行了反清起义。于是南北呼应, 势相连结,在南明时期出现了第一次抗清的高潮。 永历政府的当权派并没有利用这种有利的形势举行反攻,而是分党分派,争权夺利。以降将李成栋为首的楚党,和由永历帝亲近组成的吴党,彼此攻讦无虚日,都想援引外镇的武力来控制永历政府。永历政府内部的不团结,就给清军以喘息的机会。顺治六年(1649年,永历三年)秋,耿仲明、尚可喜部清军越过大庾岭,再度南下,攻克南雄、韶关,招降潮州、惠州,十月,占领广州。广东大部已为清军所占。孔有德军则从湖南永州南进,连下全州、桂林。顺治六七年间(1649—1650 年),何腾蛟、瞿式耜先后在湘潭、桂林的战役中被俘不屈而死。以后李过病亡,他的儿子李来亨和郝摇旗、高必正、刘体纯等被迫率领农民军回到巴东荆襄等地,组成了夔东十三家军,拥立明韩王朱本铉为帝,年号定武(一说无此人)独立抗击清军。反清的斗争又转入低潮。
李定国、李来亨的抗清斗争
在抗清形势再度恶化,永历政府放弃肇庆、梧州,仓皇西奔无地容身的时候,李定国等领导的农民军又出现在反清斗争的最前线。李定国是陕西榆林县的农民,从十岁起就参加了起义军,在年青时代即以“赛尉迟”的绰号闻名于张献忠的农民军中。张献忠死后,他一直坚持抗清的战争。[7]顺治九年(1652 年,永历六年)以前,李定国、孙可望等已向永历帝表示,愿意同永历政府联合抗清,遭到永历政府的拒绝。后来永历政府直到走投无路,才接受孙李的建议,在贵州安隆所投靠了农民军。顺治九年(1652 年,永历六年),李定国发动了大规模的反攻,他统领西南苗、瑶、壮、彝各族人民所组成的军队东出广西,下桂林,反攻湖南,南入广东,“两蹶名王,天下震动”[8],前后败敌数十万人,得到永历政府建立以来空前未有的大捷。同时,刘文秀出兵四川,大败吴三桂,克复了川南各州县,并与夔东十三家军取得了联系。而活动在东南沿海一带的张煌言、张名振和郑成功等人率领的抗清队伍在此时也开始反攻,并接受永历皇帝赐给的封号,甚至兵临南京城下,形成了第二次抗清的高潮,连顺治帝都准备逃往山海关外了。 就在此时,永历政府中的宦官马吉祥等挑拨李定国和孙可望的关系,党争又起,孙可望在顺治十一年(1654年,永历八年)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十八先生之狱”。顺治十三年(1656 年,永历十年),孙可望发动了进攻李定国的内战,兵败后投降清朝。这一切都使抗清力量大损。永历帝殉国处
清朝政府屡次诱降李定国,均被拒绝。[9]李定国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清,没有动摇。顺治十六年(1659 年,永历十三年)正月,吴三桂攻下云南府(今云南昆明), 永历帝流奔缅甸,李定国倾其全军设伏于磨盘山,企图一举歼灭敌人的追兵, 伏兵的全盘计划被内奸泄露,结果失败。顺治十八年(1661 年,永历十五年),吴三桂率兵入缅,永历帝被俘,被绞杀于云南府城。明年,李定国在勐腊(今西双版纳东南地区)忧愤而死。李定国反抗满洲侵略的斗争在明末的历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夔东十三家农民军的处境在当时也非常艰苦。他们在荆襄、川东的群山中,“屯种山田,岁收麦种草绵,供粮食衣履”[10],但仍在李来亨、郝摇旗等的领导下,继续坚持抗清的斗争。顺治十六年(1659 年,永历十三年),李来亨等曾由水道进攻重庆支援李定国。在李定国败死后,清朝即调动四川、湖广、陕西三省的兵力,围攻这支抗清的队伍。康熙三年(1664 年,永历十八年),李来亨在清兵的重围下粮尽援绝,全家自杀,这支农民军全部壮烈牺牲(详见茅麓山战役)。
郑成功的抗清斗争
当农民军在西南进行艰苦抗清斗争的时候,东南沿海一带的人民也在郑成功的领导下进行抗清活动。郑成功是郑芝龙的儿子,他们父子都在唐王政府为官。郑芝龙早年是著名的海盗,曾垄断东亚海域贸易,雄长于西太平洋,造成“海舶不得郑氏令旗者,不能来往”的现象,连葡萄牙、西班牙都要让让郑芝龙三分(事实上明末西、葡国力已一落千丈,其海上霸主地位逐渐被英国、法国、荷兰所取代),形成一股庞大的海上家族政治势力。后来郑芝龙接受明朝招抚,接着成为南明唐王(隆武)政府的太师,兼兵、工、户部尚书,封建安伯(后改平国公)。隆武帝还赐郑成功“朱”姓,封忠孝伯,这就是郑成功被称为“国姓爷”的来历。后来郑芝龙降清,郑成功则继续抗清。 郑成功以厦门、金门为据点, 曾先后围攻福州,攻克台州。清廷曾以靖海将军加授澄海公招降,遭到他的严词拒绝。顺治十年(1653年,永历七年)被南明永历皇帝册封为“延平郡王”。顺治十六年(1659 年,永历十三年),郑成功联合浙江张煌言等发动了一次大反攻,从海道溯长江, 直达南京近郊,占领了镇江、芜湖等四州三府二十四县。他们的行动与李定国的起义军遥相呼应,使清廷大为震动。但由于战略上的错误,郑成功在南京被清兵所击败。 为了建立根据地,郑成功于顺治十八年(1661 年,永历十五年)率大军在台湾登陆,次年,赶走了窃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郑成功在台湾设置承天府,建立行政机构,奉南明永历正朔,招徕大陆难郑成功像
民,屯田垦荒,又派遣汉族“农师”向高山族人民传播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久郑成功逝世,其子郑经袭延平郡王位,并奉明宗室宁靖王朱术桂为监国。郑氏在台湾建立的政权又被称为“明郑”。 郑成功的抗清势力一直是清王朝的心腹大患,甚至有人提出清顺治帝就是被郑成功军的大炮击中而死的。[11]台湾明郑势力也确实给大陆明朝遗民一丝希望。当时著名遗民诗人屈大均曾有诗云:“中华余一岛,正朔在重溟。望断黄龙舰,风帆似水萍。”(《经阳江电白边界感赋》)就反映了这一点。因此满清为了消灭明郑势力,一方面下达“迁界禁海”命令,逼迫沿海百姓后撤30里,焚烧所有船只,停止一切海上贸易,“片板不许下海”;又多次派人同明郑集团议和,但因为某些条款(如剃发易服)未达成一致而招致谈判破裂。清政府还企图勾结荷兰瓜分台湾,曾和荷兰殖民者一道屠洗了思明州(今厦门)的军民,然而因为种种原因都没有实现,因而明郑也维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康熙十二年(1673年,永历二十七年),原已降清的明朝将领吴三桂、耿精忠和尚之信等又先后起兵反清,这就是所谓的“三藩之乱”。吴三桂起兵云南,尚之信起兵广东,耿精忠起兵福建,郑经也乘势攻占了泉州、漳州、温州等地。吴三桂等三人都是汉民族的败类,他们起兵的目的是为了与清朝分割土地,因而他们得不到广大人民的支持。三藩的叛乱历时八年,为清兵所平息,而郑经也退回台湾。 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永历三十七年),清朝政府派汉人降将施琅大举进攻台湾,郑成功孙郑克塽战败投降,监国朱术桂自杀,坚持了四十年的反清武装斗争至此以失败而告终。清王朝也最终确立了在中国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