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鞋即旗人贵族妇女的高底鞋,俗称“四闪底”,主要有“马蹄底”“花盆底”“元宝底”样式。
旗女盛装时穿“旗鞋”,梳两把头,上插首饰,早期的两把头,样式简单,用真发。晚期,头戴大拉翅,带手绢。
年老的旗女,穿“平底鞋”,平木为底,小格格也穿平底木鞋,十三、四岁后,始穿高底旗鞋。
高底旗鞋是旗女们最富于民族特色的鞋,鞋底中部足心的地方垫一个高约10厘米的高底,外裱纳好的数层白布。这种鞋跟,分马蹄形、花盆形和元宝形三种。鞋口镶边,鞋面刺绣、堆绣各种花纹。
高底
清朝时期宫里女人穿的鞋是怎么来的?
一、一种说法认为,过去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为防虫蛇叮咬,便在鞋底绑缚木块,后来制做的日益精巧,发展成了高底鞋。
另外还有一种传说,说是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高高的树杈子,终于取得了胜利,达到了报仇雪恨、发展壮大的目的。
人们为了不忘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越做越精致美观,成了后来这种样子。
第一、认为满族妇女爱穿旗袍,置高底,可使旗袍不拖地,又不暴露双脚。
第二、认为满族妇女,为了增其身高,表现女性的婀娜多姿、故置高底。
第三、满族妇女上山劳动为防蚊叮,同时免使鞋底遭泥湿。故习惯在鞋底部附木块,后发展为花盆底鞋。
二、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花盆底鞋因其穿着行动不便,重心不稳,底小脚大,现在都已不穿了。
清代花盆底鞋,又称旗鞋,是清朝时满族妇女穿的一种鞋子。其以木为底,鞋底高5-15厘米,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
扩展资料:
明清两代,裹脚之风尤为盛行,汉族女子以穿弓鞋为多,而满族妇女则不缠足。清朝统治者对女子缠足极其反感,还未入关,太宗皇太极就于崇德三年下谕旨:“有效他国衣冠、束发裹足者,治重罪”。(意思:有效仿别的国家穿衣打扮,束发裹足的,治以重罪)。
大清入主中原后,尽管满族的女性从不裹脚,但根据普遍的审美标准,大脚绝对不是漂亮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满族女性便发明了一种高底鞋(也叫花盆底),高底鞋跟一般高5到10厘米左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通常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位置。这样,她们就可以将脚藏在长长的衣裙里,使其不会轻易显现出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代花盆底鞋
清代皇宫宫女都是穿什么鞋的
清朝宫女穿的是木制平底鞋和高底平头鞋,俗称旗鞋。
1、木制平底鞋,方口,前头翘起。
2、高底平头鞋,鞋底中部足心的地方垫一个高约10厘米的高底,外裱数层布。鞋跟分为马蹄形、花盆形、元宝形三种,鞋口镶边,鞋面刺绣、堆绣各种花纹。
清朝时期女子穿的鞋叫什么?
清朝满族妇女喜欢穿长袍,行走不便,便在鞋底上加上高底。鞋底上宽下圆,形似花盆,因此叫花盆底鞋。这种花盆底鞋为木头底,上面裹一层布,鞋底制成马蹄状,所以又叫马蹄底鞋,走路时会发出有节奏的响声,传说满族穿上这种鞋可以驱蛇虫,蛇虫听到走路的声音,就会远远的避开。另说妇女穿长裙,花盆底鞋可使身体增高,便身体更加修长,另外由于鞋的特殊造型,女子走路双手臂前后摆动幅度较大,身材更加婀娜多姿。
古代女人穿的鞋有什么?
1、清代花盆底鞋
清代花盆底鞋,又称旗鞋,是清朝时满族妇女穿的一种鞋子。其以木为底,鞋底高5-15厘米,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
2、岐头履
岐头履,古代亦称“分歧履”,在先秦典籍中,称鞋头分歧始于皇帝内宫,曾作为皇宫祭祈时所穿“舄”的形制,后流向民间先为男性穿着。到汉代女子也普遍穿用。后传至唐代,消迹于宋代。
3、麻鞋
麻鞋是一种制作精巧、美观、经济、时尚、实惠,千年传统民间的工艺品。 麻是一种草本植物,用麻的径皮纤维制成绳索、布,再编成鞋子-麻鞋,也即是草鞋。
4、勾背鞋
朝鲜族的“勾背鞋”是传统的女性鞋履。朝鲜族自古就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属于"跨境民族",所以"勾背鞋"在中国朝鲜族、韩国和朝鲜都有流行。朝鲜族历来崇尚素白色,衣服、鞋饰多用白色,朴素大方,极富民族特色。
5、花盆鞋
花盆鞋,也称“高底鞋”、“马蹄底”鞋,是满族特有的一种绣花鞋,因其底似花盆而得名。其鞋底以木制成,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花盆鞋在清代特别盛行,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女性穿着。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清朝皇妃,为何都要穿走不稳的“花盆底”鞋?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近年来,清宫剧层出不穷,其中后妃和格格们都要穿一种形似花盆的“厚底鞋”,在影视剧《还珠格格》中就有一幕,出身民间的小燕子因为穿不习惯这种“花盆底”,结果在乾隆皇帝和皇后面前摔了个四脚朝天,可谓丢尽了脸面。这种“花盆底”类似于如今的厚底鞋,但又不像厚底鞋那样平稳安全,穿上后不仅没法“健步如飞”,反而行动颇为不便。再加上受限于用料和做工水平,满清妃嫔、格格和福晋们可是没少遭罪。然而即使如此,清朝上层依旧推崇“花盆底”,这又是为什么呢?
▲紫禁城掠影
“花盆底”,全称为“清代花盆底鞋”,又称“旗鞋”,是清朝时期满族妇女穿的一种鞋子。这种鞋子通常以木料为底,鞋底高5~10厘米,最高可达25厘米,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因其落地踩下印痕特别像马蹄,所以又被人们称为“马蹄鞋”。也许有人要问,满族没入关之前,是传统的游牧民族,无论男女都会骑马,号称“马背上的民族”,既然要经常骑马,满族妇女就不可能穿这种奇形怪状的花盆底鞋。事实上,旗鞋的发明产生要“归功”于民间传承千年的缠足陋习。
▲博物馆中珍藏的清代花盆底女鞋
缠足之举始于北宋后期,在南宋开始流行于天下。由于古代男子喜爱三寸金莲,女性一般从四五岁起就开始缠足,直到长大后骨骼被裹到定型,缠绕的布带才会被解开。古装剧中,娘娘和贵妇们之所以走路都需要奴婢下人扶着,除彰显她们尊贵的地位之外,更多的还是有客观原因——那“三寸金莲”实在不便于行走。古人见此曾感叹道“腰肢只怕风吹倒”,意思就是有着“三寸金莲”的女子“楚楚可怜”,风一大似乎都能把她们吹倒,男子看了才会甚是喜爱。
▲脚踩花盆底鞋的清代秀女(剧照)
清朝入关后,满族女子们看到汉人推崇小脚,便对汉人女子小脚走路姿态产生了喜爱之情,陆续有人效仿汉族妇女裹脚。然而满洲男子对此似乎并不喜欢,皇太极、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等人都曾专门下诏严令禁止妇女“束发裹足”,擅自缠足者流三千里。为了不缠足也能走出汉族妇女的小脚姿态,“花盆底鞋”便应运而生。这种鞋底很高的鞋子,完全可以遮住满洲女子的大脚,非常简单的就能达到不需要裹脚也有“小脚”的走路姿态效果。
▲康熙皇帝读书像
除此之外,“花盆底鞋”的产生还有一种说法。传说中满族先民们打仗时曾遇到了一片泥塘,就在人们不知如何渡过时,有人提议大家在鞋子上绑上高高的树杈子,学塘中白鹤的姿态踩过去,最后他们果然顺利地通过泥塘,取得战争胜利。为纪念这一举动,“花盆底鞋”也就因此保留下来。不过也有专家考证指出,旗鞋的存在也有现实意义,那就是能够方便皇帝——所谓“后宫佳丽三千人”,终日忙于政务的皇帝自然不可能将嫔妃们的样貌全部记住,不同样式的“花盆底鞋”于是就发挥出了不容小觑的作用。
▲雪青色缎绣竹蝶纹花盆底鞋
宫中妃嫔为彰显自己身份的尊贵,通常会把脚上的“花盆底鞋”包装精美,在上面点缀以各类刺绣、雕刻、串珠等,甚至还在鞋尖上挂着小穗子,外形非常多样。再加上旗鞋只有中青年女子才穿(老年满洲妇女多穿平底鞋),所以不同等级和地位的嫔妃们,她们穿的鞋子截然不同。清朝皇帝要是忘了爱妃的身份和地位,只需要看她穿的鞋子,就能很快反应过来。当然,关于“花盆底鞋”的起源其实还有好几种,但皆为民间传说,具体详情已不可考究,故不再赘述。
参考资料:
《中国民俗考》
清宫戏中的女性都会穿花盆鞋,花盆鞋是如何被发明出来的?
现在的清宫戏是非常受欢迎的,大家开始关注到清宫戏中的女性都会穿花盆鞋,花皮鞋当时发明出来那是因为在中国历史上,我们国家是有缠足史,这在现代人眼里看来是一个封建传统陋习,可是在古代人眼里看来,这是一个非常荣耀的事情,古代女性禅族从北宋后期就开始到达,年轻的时候已经达到了一个巅峰,汉族人当中可以说10个女性,将近有9个都会进行缠足。等到满清统治之后,满族人对于汉族女子缠脚这件事情并不理解,当时的顺治皇帝康熙帝都下令禁止过女性缠足,可是因为三寸金莲让女性走路看起来更好看,所以这也让花盆鞋被发明出来,穿着这样的鞋子是能够让整个人看起来非常的优美。而且后来根据研究表明,花盆底鞋也是为了方便皇帝能够认出妃子的身份,所以在制作花盆底鞋时会根据身份等级来做出相应的设计。
花盆底鞋的鞋跟是比较高的,一般是在三寸左右,形状看似像小船,是两头宽大,中间窄小,穿上去之后是会让整个脚型看起来,更好看。鞋底的跟是由物质制作而成的,外面是由白布包裹起来,再在鞋面上用刺绣或者一些穿珠珠饰来进行装饰。花盆底鞋是非常受到满清女子的喜欢,因为鞋跟高中间细,所以在穿着上是非常好看的,后来也被一些养尊处优上了年纪的后妃穿在身上,在慈禧晚年的时候就一直穿花盆底鞋。
花盆底下还有一种是上敞下敛,呈现出倒梯形的花盆形状,这种鞋子会比另外一种穿起来更加舒适一些,对于一些木根不着地的地方,有些会用串珠来进行装饰,看起来非常的好看,而且还有一些用细线编织成的穗子,垂坠在鞋面上有些比较长的可能会及地。而且在制作这种鞋子的时候,鞋跟是非常坚硬的,即使日常穿将鞋面穿破之后是可以直接换鞋面,而鞋底却完好无损。
最后关于花盆底鞋的传说还是非常多的,其实花盆底鞋也是符合当时那个年代发展的,只不过穿起来确实不方便。
清代花盆底鞋和现在的高跟鞋有什么区别,妃子们为何要穿?
清朝的宫廷戏一直是很火的,什么《甄嬛传》、《如懿传》、《延禧攻略》……一部部看的我们欲罢不能,不光对清朝的历史格外向往,就连他们的服饰我们也十分的着迷。
清朝的代表服饰有两种。一是旗袍,当然了,这个旗袍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旗袍不是一回事,清朝的旗袍指的就是旗人的服装,高雅而华贵,繁复而不俗,充满了古典美。另一个就是旗鞋了,和今天的高跟鞋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看上去这种鞋子走路也不方便,穿着也很危险,除了好看真的没有其他用处了,清朝后妃真的都穿这样的鞋子么?他们的鞋子也如影视剧里一样的厚底么?
花盆底鞋简介旗鞋,一般叫做花盆底鞋,又称马蹄底鞋,是清朝满族妇女的一种鞋子。这种鞋子一般的底是木头做的,鞋子的底部高5到15厘米,还有的更高,可能达到20厘米,主要是由十三四岁以上的满族贵族青年女子穿着的。这种鞋非常精美,鞋面上有各种刺绣,镶嵌着珍珠宝石,鞋尖上有的还挂着小流苏,随着走路轻轻摇曳,婀娜动人。鞋底一般会有各种雕刻火绘画,真是一件艺术品,精美异常。
这种鞋子为什么会在满清女子中流行起来呢?其实是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前期主要是实用,后期才逐步具备美感,我们来梳理一下旗鞋的演变过程及其作用。
防备蛇虫鼠蚁很早以前,满清人还没有入关的时候,女子经常在深山老林里劳作,摘果子或者打猎。深山里的蛇虫鼠蚁非常多,通常会顺着女人们的脚爬上身子,叮咬她们。所以当时的满族妇女,都喜欢把自己的鞋底垫高,能尽量预防蛇虫叮咬攀爬。当然,那时候的高底鞋只是一种工具,没有任何精美的纹饰。
显得身材高挑后来满族人入关,统治华夏大地。汉族自古以来就有裹小脚的习俗,女子们三寸金莲,走起路来摇曳生姿,婀娜动人,充满了女性的魅力,精巧的小脚在男人的眼睛里也充满了异性的诱惑。可是满族民风开阔,从来没有裹脚的习惯。女性一直都是任其发育,大脚也不在意。这时候跟汉人女子比起来,满人女子就显得粗糙很多了。于是她们急中生智,就将花盆底的旗鞋加以改进,高高的鞋底,搭配垂到脚跟的旗袍,一双大脚很好的被隐藏了起来,而且穿这种“增高鞋”的效果,也能拉长了下半身的比例。显得她们身材高挑,胸部以下都是腿,看上去也赏心悦目。
走路摇曳多姿还有一种说法,踩着这种花盆底的鞋子,重心很难掌握,走路要提着气,挺胸抬头,小步前进。这让本来生猛豁达的满族女性变得温婉柔情了起来,走路也摇曳生姿,女人味一下子就提升了。还有人研究说,这种鞋子走路,可以减肥瘦腿,而且锻炼大腿内侧肌肉和小肚子的肌肉,更加讨男人喜欢,何乐而不为呢?
后宫中的小心思花盆底鞋还有另一种作用,就是能让皇帝对你印象深刻。后宫佳丽三千人,虽然三千人是一个虚数,但是后宫佳丽的人数相当多。如何在皇帝面前脱颖而出?后妃们费尽心思。不同等级的嫔妃们,穿的鞋子也截然不同,而且各位妃子也尽可能的在符合规矩礼制的前提下装饰自己的鞋子,力求让皇帝记住她们。
花盆底鞋展现了古人的智慧,也向我们展现了古人对美的追求。时至今日,也有少数追求复古风情的小仙女会买来花盆底鞋,不过这种鞋舒适度并不如高跟鞋,更多的是一种情怀了吧!
“花盆鞋”走路非常不便,为何清朝妃子却还要穿这种鞋子?
“花盆鞋”走路非常不便,清朝妃子却还要穿这种鞋子的原因如下:
第一:穿上花盆鞋以后,妃子们走路就不能太快了。
其实这种鞋子的存在就是为了限制妃子的,要让妃子们时刻注意自己的仪容和姿态。在宫里面妃子们都是主子,不需要做任何体力活。因此只需要保持体面就可以了,而且妃子就代表了君王,所以说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可以掉以轻心,损伤了君王的面子。所以穿上这种鞋子,每次走路的时候都要非常小心,这样才能保持体面。
第二:花盆鞋更符合古时候的审美。
在清朝的时候其实还是流行缠足的,因此当时的人认为小脚是很好看的,而花盆鞋穿着的时候,旗袍会把花盆鞋藏起来,这样就显得脚更小了。而且古代的时候由于女子的身高都是比较低的,跟君王站在一起会显得有点不搭配,所以说当时为了增高就出现了花盆鞋。
而且花盆鞋还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装饰,花盆鞋的鞋面可以绣上很多不同的花纹,同时还可以在上面搭配不同的珠宝和配饰,这样就会显得比较贵气。一般人穿的布鞋由于都是平底,这个时候要搭配珠宝是不太方便的,很可能就会垂落在地面上。
再加上君王家的妃子肯定要更加富贵一些的,因为花盆鞋就可以给古人一些装饰的空间,一般人也是不允许穿这样的鞋子的。其实不管是哪个朝代,女人都是爱美的,只不过不同朝代的女人的爱美之心是不同的。就像清朝的时候认为小脚是美的,但是现在并不认为小脚是美的。而且就是因为鞋子比较小,走路的时候就会左摇右摆的,这样会显得女人更加婀娜多姿,这样更能够吸引君王。
清朝皇宫流行“花盆底鞋”,其实不只是为了美观呢 ?
相信很多人对清朝宫廷女子所穿的“花盆底鞋”丝毫不陌生,在各种清宫剧都可以看到,皇宫嫔妃们脚上纷纷穿着“花盆底鞋”,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上,“花盆底鞋”也确实是清朝贵妇们所钟爱的鞋子,“花盆底鞋”也是满族女性最有特色的服饰之一。
“花盆底鞋”也称旗鞋,鞋子为木头底,上面裹一层布,鞋底制成马蹄状,走路起来会发出有节奏的响声,鞋底大部分高5-15厘米,鞋帮上也有绣花图案,在我们现在看来,这样超过十几厘米的高跟鞋穿着脚上,真为那些满族女性担忧她们会摔倒,可是为什么清宫里面的女性如此钟爱“花盆底鞋”呢?
满族深受汉族崇尚“三寸金莲”审美文化的影响,自从满族入主中原以后,在当时普遍的审美标准里,满族女性因为没有缠足,一双大脚难以被认为是美丽的,穿上“花盆底鞋”不用缠足可以走出十分曼妙的脚步,因此产生了“花盆底鞋”这种旗鞋。
这种鞋子不仅可以显得脚小,而且还让女子看起来更高挑美丽,因为满族女子大多穿着长袍,行走非常不便,因此需要在鞋底上加上高底,这样子的话不会使得旗袍拖地,而且还可以弥补身高的不足,由于“花盆底鞋”由旗袍下摆挡住部分,视觉上大大增加了女性的身高,穿上此鞋以后身材会显得格外修长,走起路来婀娜多姿。
慈禧太后也最喜欢“花盆底鞋”,而且她所穿的“花盆底鞋”可以说是清宫最为尊贵的,不仅鞋面用料是用上好的贡缎,还把“花盆底鞋”的装饰效果发挥到了极致。
慈禧太后的鞋底不仅比平常的高出很多,鞋子上还镶嵌了各种宝石、璞玉、翡翠和珍珠等名贵饰品,慈禧的鞋子上珍珠钉的最多的有三四百颗,少的有三十颗,制作慈禧的一双鞋子,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奢华至极。
其实,嫔妃们穿上“花盆底鞋”不仅仅为了美观,也是更为了方便皇帝,皇帝的后宫佳丽三千,对于后宫中不那么得宠的妃子可能并不熟悉,通过女子穿的“花盆底鞋”,皇上可以一眼看出妃子的身份。
因为在清宫里面,不同的鞋跟代表了身份的不同,有些位分普通的妃子在鞋子的用料和装饰上会显得很普通,而位分高的妃子们鞋底或者鞋面会用名贵的饰品来装饰,甚至有些年老的嫔妃们会改穿平底鞋,而皇帝们看到这些鞋子的时候自然能大致知道对方的身份,避免了尴尬。
清宫女子通过“花盆底鞋”来获得摇曳多姿的审美效果,这种审美要求并没有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停止,女性们在告别“花盆底鞋”以后,开始接受了来自西方的高跟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