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行“汉法”,满族入关以前已经建立了以议政王大臣会议为核心,八旗制度为骨干的一整套颇具特色的政治制度,入关以后为了适应不断扩大的统治地域和更加复杂的统治局面,不断进行改革,制定了一系列相适应的典章制度,形成了以满族贵族为主体联合其他民族统治阶级的统治体制。

2、 推崇儒学,满族定鼎中原后,通过对汉文化有了更多的接触、了解,更是积极主动地学习、汲取汉文化。

3、实行圈地法、投允法、逃人法,圈地圈的不仅是无主荒地,有主荒地也被圈占了,造成了被圈占土地的人民流离失所。与此同时,

清朝民族政策的特点

许多历史学家颂扬满清,有一个重要的论点就是民族政策,特别是时常以清朝的民族政策与元朝的民族政策相比,以证明清朝统治者的开明。那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元朝实行的是民族压迫政策,将全国人分为四等。并废除科举,强烈排斥汉族文化,但毕竟没有强令百姓剃发易服。其民族政策虽然愚昧极端,却还有开明一面,对各民族风俗更是兼容并包。满清对汉族虽然表面怀柔,尊孔尚贤,但一道剃发令却是毁了汉族千年的衣冠文明。而在科举取士和选拔官吏上,更是有许多不公平的政策,所谓科举取士满汉比例各半看似公平,但满族人口远远少于汉族,其实是以表面的公平替代了实际的不公平。而内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虽也表面满汉平衡,但多以满族大臣为首,汉官只处于从属地位。康熙朝时两个满族大学生明珠和索额图党争,把国家祸害的乌烟瘴气,乾隆时满族大臣和绅专权,更是把国家闹的财力枯竭。

何况,满清贝勒分管六部,更是掣肘汉族大臣的权利。满官见皇上称奴才汉官则称臣,称呼差别就可看出亲梳冷热。同时满汉不通婚更是歧视政策。文字狱更是杀害了多少汉族人才,乾隆修《四库全书》,对文化的毁灭比秦始皇更可恨。满族是中国的满族,满族文化最终还是被汉族文化所同化,但由此说满清统治者民族政策开明则是不对的。与元朝统治者相比,满清的民族政策是相对开明的,但其中也是有极大的保守和狭隘。奴化思想的教育更是给中国人心中种下了劣根性。相比之下,明朝的民族政策比满清则开明的多,明朝初期,对归附的蒙古王公一律礼遇之,没有半点歧视。俘虏的蒙古兵也一律优待,愿留在中原的则分其田地助其安家,愿回蒙古草原的也为其发放路费。明朝灭元时多数蒙古被俘士兵多数愿留在中原,最终被汉化。对新疆西藏的册封更是尽显胸怀。朱元璋更是说:无论蒙古,色目人等,尽为中华子民,需平等待之。满清平定西域,屠杀了整个准葛尔蒙古,而明朝无论是徐达西进甘肃青海还是永乐皇帝扫北,都未出现过类似的民族杀戮。因此整个明朝西北和西南一带,基本没有出现过大的民族反叛。

清朝民族政策的特点是什么,能否举例说明

清朝的的满族贵族,面对辽阔的疆域和众多的民族,一般是采取歧视防范、怀柔安抚并重的统治策略,其目的是确保本民族在全国的统治地位。同时,清朝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的政策是“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也就是 保持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根据各地不同的清况,采取措施,加强统治和管理。

清初的民族政策特点是

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清朝中央设有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理藩院,其地位与六部相同。理藩院起初只是管理蒙古事务,后来也负责新疆和西藏的行政、赋税、兵刑、户口、宗教等事务。对于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中央政府也给予了特殊的重视。清朝对蒙古、西藏和新疆地区的统治,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指出这句话的含义。这反映了清朝民族政策的什么特点?

1、清朝强调保持边疆原住民族土地的完整性,原有民族分布格局不变,保持原有的习俗、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

2、对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上层统治者,清朝则大力推行怀柔政策,还给以优厚待遇。这对少数民族统治者自然产生很大影响,起到团结多数,孤立少数的作用。

从整体上看清朝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切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民族问题实际,有力地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

在民族事务管理和民族问题处理方面取得了超越前代、令人惊叹的成就,并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扩展资料:

清朝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边境一日不宁,内地之民一日不得休息”。

正是基于这样的道理,经过康雍乾时期的努力,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空前的巩固和发展。对广西、云南等南方边疆少数民族比较多的地方实行改土归流的政策。

削弱土司权力,设立官府进行管理。清朝继承了元明对西藏的管辖权,并对西藏的政务进行了改革。为加强管理,在西藏设立噶厦作为地方政府,督办西藏事务。

在西北边疆的伊犁设置军府,在蒙古族聚居的北疆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在维吾尔族居住区继续实行伯克制和札萨克制,在西南一些民族聚居地区一定程度是维持当地传统的土司制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