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后宫等级完善于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沿袭明朝后宫制度,废除唐、宋、元三朝后妃制,共设以下八等:

超尊品:皇后。居中宫,明朝为坤宁宫,清朝不定,多数为景仁宫,拥有生杀大权。

正一品:皇贵妃。明宪宗年间设,即副皇后。清朝设一人,但一般用于追封,很少在该妃嫔生前晋封,除非该妃嫔十分得宠或入宫最久。

从一品、正二品:贵妃。两人,分居从一品和正二品。皇后病时协理后宫。

从二品、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妃。四人。

从四品:嫔。六人,位于嫔位以上的妃嫔可

清朝后妃的等级划分是怎样的?

如果说封建王朝皇帝的后宫,都会想起“后宫佳丽三千”这样的形容词,然而清朝却是个特例。历朝历代清朝的后宫可以算是最小的,满清皇帝中妃嫔最多的康熙帝玄烨后宫也仅仅40人。清朝后宫等级封号森严,规模也比较小。

清朝在皇后之下,设立皇贵妃一人,贵妃两人,妃位四人,嫔位六人,贵人、常在、答应与官女子没有人数限制,分别居住于东西十二宫中。

而这些位分中有两个比较特殊,皇贵妃一般不常设,尤其是皇后中宫之位仍旧存在的时候,而官女子一般都是宫女,只不过是侍奉君主的宫女,算不得正经主子。

嫔以下的姬妾统称为庶妃,都是低等妃嫔,清朝后妃除了皇后,几乎都不是独自居住一座宫殿,而是一位主位妃嫔带着几个庶妃一起居住,而主位需要是嫔位以上的位分,嫔以下是不能够拥有独立宫室的。

而清朝虽然住进了紫禁城,但不再像明朝那样皇帝住乾清宫,皇后住坤宁宫。清朝时期,皇帝逐渐住进养心殿,皇后自行在东西十二宫选择宫殿居住。

如今很多影视作品尤其是香港的清宫剧中,很多妃嫔最后都被册封皇贵妃与皇后对抗,这在历史上是不可能的。清朝皇贵妃位同副后,所以皇贵妃对皇后来说是一个严重威胁,除非皇后失宠、被废才会出现皇贵妃摄理六宫,或者用来加封病重临死或者已经死去的高等妃嫔。

整个清朝,真正出现皇贵妃与皇后分庭抗礼的情况只有两次,一个是顺治帝的董鄂皇贵妃与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另一个是同治帝敦宜皇贵妃富察氏与皇后阿鲁特氏。

清朝也如同明朝一样,按照妃嫔等级下拨不同等级的月例银,也就是工资。不过清朝后宫的月例比较低,很多妃嫔日常也相当拮据,尤其是不得宠的妃嫔。

清朝后宫妃子的等级划分是什么呢?

看过清宫剧就知道,清朝的后宫妃嫔有严格的地位等级之分,那么具体是怎么划分的呢?今天,课代表就为大家来揭秘——

其实,努尔哈赤时期,并没有具体的后妃制度,当时的妻妾没有名号,皆称“福晋”或“格格”,完善的清朝后妃制度是从康熙时期开始的。

据《清史稿·后妃传》记载:“康熙以后,典制大备。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

由此可见,从康熙开始,清朝的后宫妃嫔分为八个等级,由上而下依次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除设八个等级外,人数也有限额,在同一时间内,皇后一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而贵人、常在、答应这三个等级,则不设定数。皇后地位最高,皇贵妃至嫔为妾室,嫔以下的贵人、常在、答应仅为通房,不算妾室,地位最低,没有正式封号,没有专门的奉内管领,也没有朝服和朝冠,同时“俱无定位,随居十二宫,勤修内职”,跟随等级更高的后妃住在东西十二宫里,不能随意外出。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后妃地位的高低与紫禁城的格局也是对应的,其中乾清宫坤宁宫专属于皇帝和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居住的东西十二宫则如星辰一般簇拥在乾清、坤宁两宫之旁。东宫有: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西宫有:永寿宫、翊坤宫、启祥宫、长春宫、威福宫、储秀宫等,贵人、常在、答应则安排居住在妃、嫔各宫的偏房。

清朝的妃嫔封号也很讲究,皇后的封号通常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成,如乾隆皇帝的第一任皇后富察氏,名号为孝贤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等的封号,则是在其级别前冠以一个美好寓意的字,如:熹贵妃、令妃、嘉嫔、怡贵人等等,好听又吉祥。

皇帝驾崩后,按祖制,居住在东西十二宫的妃嫔们就要搬到慈宁宫、寿康宫、宁寿宫、寿安宫了,在“红颜暗老白发新”的生活中了此一生。

清朝的妃嫔分为几个等级?

清朝妃子的等级和封号都有如下:

1、正一品:皇贵妃;从一品:贵妃、德妃、贤妃、丽妃;庶一品:夫人。

2、正二品:妃;从二品:贵嫔;庶二品:嫔。

3、正三品:昭仪、昭媛、昭容;从三品:修仪、修容、修媛;庶三品:充仪、充容、充媛。

4、正四品:淑仪、淑容、淑媛;从四品:贵仪、贵容、贵媛;庶四品:月仪、月媛、月容、月华。

5、正五品:婉仪婉媛 婉容 婉华;从五品:德仪德媛 德容 德华;庶五品:丽仪、顺仪、佩仪、芳仪。

6、正六品:贵姬;从六品:姬;庶六品:容华。

7、正七品:婕妤;从七品:贵人;庶七品:常在。

8、正八品:美人、佳人、良人;从八品:顺人、才人、淑人;庶八品:小仪、小媛、小娣。

9、正九品:承徽、承荣;从九品:宝林;庶九品:采女。

10、正十品:选侍;从十品:答应;庶十品:秀女。

选妃过程

每3年由户部主持选阅驻防八旗和外任旗员之女。吴振《养吉斋丛录》卷二十五叙述了挑选八旗秀女的做法:

旧制,挑选秀女,皇后及内廷主位之亲姊妹皆免挑。凡八旗官员、兵丁、闲散之女子,皆备选。嘉庆十一年,命汉军自笔帖式,骁骑校以上女子备选。十八年,命满洲蒙古自护军、领催以上备选。其拜唐阿(执事人)、马甲(清代八旗骁骑营马兵的别称)以下女子不备选。

挑选八旗秀女,事隶户部。其年自十四至十六为合列。有应挑而以病未与者,下届仍补挑。

年已在十七以上,谓之逾岁,则列于本届合例女子之后。每日选两旗,以人数多寡匀配,不序旗分也。挑选之前一日,该旗参领、领催等先排车。

清朝后宫妃子非常多,她们有着怎样的等级划分?

在如今的影视著作中,清宫剧无疑成为了很多人热衷的关注点,如《甄嬛传》、《步步惊心》以及多年前拍摄的《雍正王朝》,当人们对电视剧中跌宕起伏的内容喜闻乐见的同时,也对皇帝的那些嫔妃等级很是好奇,那么在清朝后宫妃子如此之多的情况下,她们有着怎样的等级划分呢?

清朝嫔妃(剧照)

在清朝的后宫中按照皇帝嫔妃等级的不同,总共分为八级,分别是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和答应。这八个级别根据自己进宫时身份不同而得到的嫔妃位置也不尽相同,这就是出身的高低决定了自己在宫中地位的高低。

有的人初进宫时就是出身名门望族,地位自然要比普通官员家出身的女子地位要高,比如蒙古的博尔济吉特氏以及来自科尔沁部的联姻,这两部出身的蒙古族女性一旦入宫就会得到很高的嫔妃地位,甚至是直接封为皇后、皇贵妃等,尤其是在清朝初年。

清朝嫔妃(剧照)

此时的清朝刚刚隆兴,东北局势非常不稳,既要面对朝鲜和明朝在东西两个方向的压力,也要面对境内不肯臣服的不利因素,因此联姻就成为了笼络蒙古诸部的有效手段。

再如满洲自身的八大家族,这些氏族都是最早追随努尔哈赤、皇太极征战辽东、入关打天下的满洲贵胄,家族中的祖祖辈辈南征北战、劳苦功高、勋贵很多,这些氏族出身的嫔妃其地位也自然要高一些。

清朝嫔妃(剧照)

同时由于妃嫔等级的不同,所享受的待遇、服饰、月银、仪仗队规模、住宅面积、服饰人数也有所不同。

比如清朝正宫皇后母仪天下、地位尊贵,所享受的待遇自然是妃嫔中最高的,如每年一千两银子,享受12名宫女的侍奉。皇贵妃的地位仅次于皇后,每年可得800两银子,拥有8名宫女。贵妃每年600两银子,拥有8名女佣,其她妃嫔按照等级不同享受的待遇也递减,这就是封建王朝的等级制度。

清朝妃子的等级和封号分别有哪些?

在清朝,将后妃分为八等级,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还有最小的官女子:就是可以陪皇帝过夜的宫女)。

1、皇后

皇后(拼音:huáng hòu),简称为后,是世界历史上帝国最高统治者(皇帝)正配的称号。“后”与“後”,古已有之。“后”字原指君主,以前的夏启就称作夏启后,后引申指“君主的正妻”,在王朝中,外事五权,内事五枚。五枚均为”后“所执掌。

2、皇贵妃

皇贵妃,中国古代皇帝妃嫔的等级之一。明朝创立,清朝沿用,在皇后之下设皇贵妃一人。历史上第一位皇贵妃是明宣宗宣德帝朱瞻基的续后孙氏。

3、贵妃

贵妃,地位高的妃子,皇帝妾室封号之一。南朝宋孝武帝刘骏于孝建三年始设,地位次于皇后,自隋至清多沿置。其中唐玄宗初年曾停置,旋恢复。明成化年间,明宪宗在其上另设皇贵妃,位降一等。清代沿用。

贵妃是古代皇帝高级妾室的封号,居于内命妇的第一等,地位与外命妇中最高等的亲王妃及长公主相当。

扩展资料:

选妃过程

每3年由户部主持选阅驻防八旗和外任旗员之女。吴振《养吉斋丛录》卷二十五叙述了挑选八旗秀女的做法:

旧制,挑选秀女,皇后及内廷主位之亲姊妹皆免挑。凡八旗官员、兵丁、闲散之女子,皆备选。嘉庆十一年,命汉军自笔帖式,骁骑校以上女子备选。十八年,命满洲蒙古自护军、领催以上备选。其拜唐阿(执事人)、马甲(清代八旗骁骑营马兵的别称)以下女子不备选。

挑选八旗秀女,事隶户部。其年自十四至十六为合列。有应挑而以病未与者,下届仍补挑。

年已在十七以上,谓之逾岁,则列于本届合例女子之后。每日选两旗,以人数多寡匀配,不序旗分也。挑选之前一日,该旗参领、领催等先排车。

清朝后宫嫔妃的等级排位是什么?

清代后宫妃嫔的等级排位按地位高低依次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官女子。

以电视剧《甄嬛传》为例,甄嬛刚入宫所封莞常在,此后遇见雍正被封莞贵人,怀孕后被封莞嫔,被皇后算计出宫再回宫复仇封为熹妃,生下双生龙凤胎进熹贵妃。

等级历史

后金努尔哈赤时期,大汗的正妻称大妃(称大福晋)。以下为侧妃、庶妃(均称“福晋”或“格格)。

皇太极时期,后妃制度逐步完善。建立了五宫后宫等级:中宫清宁宫正妻皇后、东宫关雎宫宸妃、西宫麟趾宫贵妃、次东宫衍庆宫淑妃、次西宫永福宫庄妃。以下为侧妃、庶妃(均称“福晋”或“格格)。

清朝入关后,顺治十五年(1658)采用礼官建议,乾清宫设夫人1名,淑仪1名,婉侍1名,柔婉、芳婉都是30名。慈宁宫设贞容1名,慎容2名,勤侍没有定数。此外还有女官。然而这个制度并没有真正执行。后宫等级为皇后以下设妃、庶妃、格格。而“福晋”、“格格”的称谓仍然存在。

在康熙以后,才典制大备,后宫号位定制严明。皇帝的正妻称皇后,居中宫,主内治。以下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为主位。贵人、庶妃、常在、答应均无定额,但各皇帝妃嫔数目的多少出入较大。雍正后取消庶妃等级,但增加了格格和官女子的等级,均在答应后。乾隆后取消了格格名号。

清朝妃子的等级和封号

清朝的后宫妃子分为九个等级,分别是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其封号有惠妃、淑妃、德妃、贤妃、丽妃、华妃、令妃、元妃等接近上百个封号。

清朝在入关以前后宫的制度尚未成型,在努尔哈赤时期,所有的妻妾都叫做福晋。所谓的福晋在满语中是妻、贵妇的意思。

在所有的福晋中设有一个大福晋,也叫大妃,其地位相当于后来的皇后。为了区分大福晋,其他的福晋叫做侧福晋,侧福晋的地位肯定是低于大福晋的。

清朝妃嫔8个位份对应的品级是什么?

八等级: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

历史记载后妃配置及住所:康熙以后,典制大备。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东六宫:曰景仁,曰承乾,曰锺粹,曰延禧,曰永和,曰景阳;西六宫:曰永寿,曰翊坤,曰储秀,曰启祥,曰长春,曰咸福。

诸宫皆有宫女子供使令。每三岁选八旗秀女,户部主之;每岁选内务府属旗秀女,内务府主之。秀女入宫,妃、嫔、贵人惟上命。选宫女子,贵人以上,得选世家女;贵人以下,但选拜唐阿以下女。宫女子侍上,自常在、答应渐进至妃、嫔,后妃诸姑、姊妹不赴选。

帝祖母曰“太皇太后”,母曰“皇太后”,居慈宁、寿康、宁寿诸宫。先朝妃、嫔称太妃、太嫔,随皇太后同居,与嗣皇帝,年皆逾五十,乃始得相见。诸宫殿设太监,秩最高不逾四品,员额有定数,廪给有定量,分领执事有定程。此其大较也。

妃嫔,是皇帝之妾以及皇太子、亲王、世子、郡王妻妾的总括之称,不论她们之间的地位和级别。不只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只要有过后宫制度的国家之君主,他们所有的妾都可以广泛的被称做嫔御,这样的代称之词比较常使用在东方国家。

妃本为配偶之意,代指国君、天子的配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改天子之号为"帝",天子正配称为"后",次皇后一等的诸王之妻则称之为"妃"。

沿制隋唐,皇帝的妾室亦称为妃,如贵妃、淑妃、德妃、贤妃等。皇帝的妾室与皇太子、亲王、世子、郡王的妻妾均称为妃。亲王、郡王之妻称为王妃,如秦王妃、周王妃、晋王妃等,妾室则称为侧妃。

清朝妃嫔8个位份对应的品级是什么?

第一等级首先是皇后。第二等级皇贵妃。第三等级贵妃,第四等级妃,第五等级嫔,第六等级贵人。第七等级常在,第八等级答应。

皇后是皇帝的正妻。“皇后”的封号意味着她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母仪天下。皇后是后宫众妃之上,居住的寝宫多为中宫。在清朝,皇后属于一枝独秀,位同帝尊,不设品级。

清朝嫔妃的制度介绍

先帝有很多妃嫔,最为人熟悉的就是那句"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皇帝选这么多配偶,一是因为古代的医疗卫生条件差,幼儿夭折率高,皇帝为了保证后继有人,只有多生子女才能保证子嗣延续。要想多生子就得先多配偶。这是一个现实的考虑。

另外,后妃多也是皇帝权威的体现。皇帝拥有这么多后妃是从奴隶社会时期延续下来的习俗,表明上下有别。只有皇帝才能拥有这么多后妃,以突出皇帝的权威和实力。皇帝的婚姻还有政治因素在里面。

一开始这个制度实行得还挺好的,但是清朝中期以后,这个制度就很难执行了。因为人口增长得太快了,每一次参加选秀的秀女太多了。于是,选秀的标准也就水涨船高,主要是对秀女父亲的官职要求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