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平时较多穿着。穿龙袍时,必须戴吉服冠,束吉服带及挂朝珠。龙袍以明黄色为主也可用金黄杏黄等色。

清朝皇帝的龙袍也绣有九条龙,龙袍的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皇帝按季节穿衣服,它分别是皮、棉、夹、单、纱多种质地、式样、颜色规

清朝时期帝王官吏服饰都有什么特点?

皇帝冠服:头戴皇冠,有凉帽、暖帽之分,皆顶饰东珠大宝石。服饰为黄锦袍,饰为五爪龙补子,革带以金镶玉,版嵌东珠。胸前挂以念珠,足着软靴。

亲王冠服:冠顶三层,上衔宝石,中嵌东珠八颗,前舍林嵌东珠四颗,后金花嵌东珠三颗,带用镶玉版四片,嵌东珠四颗。

镇国公冠服:冠顶二层,上衔红宝石,中嵌东珠四颗,前舍林嵌东珠一颗,后金花嵌绿松石一颗,带用金镶玉版4片,嵌蓝宝石4颗。

辅国公冠服:冠顶2层,上衔红宝石,中嵌东珠3颗,前舍林嵌绿松石一颗,后金花嵌宝石一颗,带与镇国公同。

内大臣、大学士、副都统、护军统、领前锋等,冠顶衔蓝宝石,带用金圆版4片。

龙袍:只有皇帝穿12章龙袍,为圆领右衽大襟、窄袖加综袖、马蹄袖端,四开裾式长袍,明黄色,用缂丝和妆花、刺绣做金龙九条,列12章,间以五色云蝠纹,下幅是八宝立水。领前后饰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饰行龙各一,马蹄袖端饰正龙各一,领、袖均用石青色镶织金缎、绸边。棉纱、夹、裘随季节变换。

蟒袍:又称花衣。皇太子蟒袍杏黄色,皇子金黄色,领袖石青色织锦缎镶边,绣九条蟒,前后左右开裾。亲王、亲王世子、郡王与皇子同制。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通饰四爪蟒9条,不得用金黄色,余色随所用。民公、侯、伯蟒袍用蓝色或石青色,通饰四爪蟒9条,以下至文、武三品、郡君额驸、奉国将军以上及一等侍卫相同。

清朝皇帝服饰种类及蕴意,你有哪些看法呢?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他的帝王服饰也独具特色。清代服装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马蹄袖,这种袖子既有实用性,又显得衣服整体很好看。满族属于游牧民族,马蹄袖的设计本来是为了骑马时护腕。随着清军的入关,清朝的统治逐渐稳固,这一特色也成为装饰。

吉服

珠顶冠(实际中称谓,典章条文中称为“吉服冠”,因冠顶为一枚大珍珠而得名)、金龙袍、金龙褂(实际中称谓,典章条文中称为“衮服”,石青色四团龙纹对襟褂,着吉服时穿在龙袍外),腰带(吉服带)与朝珠未列入。皇帝在重大典礼活动时最常穿着的典制服装基本款式是披领和上衣下裳相连的袍裙相配而成朝服分明黄、蓝、红、月白四色对应不同的活动朝日时穿红色,祈谷、雩祭时用蓝色夕月时着月白色其他需穿着礼服的场合则使用明黄色朝服

行服

皇帝骑马时用的衣服一般由行褂、行袍、行裳组成。行褂是清朝常见的衣服,圆形领口领子、短袖、袖长、胳膊肘坐得很长,系着五个扣子,从皇帝到王公大臣,都可以穿到沃克身上。皇帝的圣褂是石蓝的,不同季节换上棉、夹、纱、裘、圆领,用纽扣系上不同衣角风格的短圣褂,长到腰部,很容易齐射。行布是皇帝走着穿的长袍,和皇帝平时穿的丧服风格差不多,只是上下马的时候更舒服,右边的衣服比长袍短十分之一,也叫衣角。)行状快命站裙,皇帝的行状是左右各为内侧外弧的裙,用石青幅缝合,横幅两端有可以系在腰上的带子。

清代皇帝的服装有朝服、吉祥、丧服、幸福等。皇帝的朝服和佩戴的棺材分为冬季和夏季两种。冬夏朝服的差异主要用衣服的边缘、春霞缎子、秋冬季珍贵的毛来装饰。朝服的颜色主要是黄色,明黄昂贵,只有在祭祀日使用蓝色,朝日使用红色,石月使用白色。

清朝衣着的特点是什么

清代在中国服装史上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历史时期,它以满族的服饰装束为主,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这是清王朝统治者用暴力和禁令强制人们改冠易服的结果,致使中国古代服装在最后一个封建朝代发生了重大的变异。

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生动,纤弱柔美的的汉族传统遭到破坏和变革。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衣袖短窄,素朴肃穆的满族旗装取得了统治地位。

扩展资料

清王朝时段推行剃发易服,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明朝的冠冕、礼服以及汉族的一切服饰,但满族服饰同时吸收了明朝服饰的纹理图案。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其基本款式是披领和上衣下裳相连的袍裙相配而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朝服饰

清朝皇帝服饰的特点,对后来有什么影响吗?

我们国家在封建时期呢,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也是因为这样,所以我们国内了,对于古代的皇帝的生活了,一直以来都是非常的向往和好奇的。接影视剧当中的,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看出来古代的皇帝他们的衣着是非常的考究和华丽的,但是对于其中的一些细节问题,那我们一直以来都是半清不楚的,所以说在清朝呢古代皇帝的一些服饰特点,到底有什么样的讲究,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简单的阐述和了解。

一,清朝皇帝的一些服饰多以九和五这两个数字来进行表现

我们在影视剧当中经常听皇帝说自己是九五之尊,九和五这两个数字的,对于他们来说是有特殊含义的象征的顶天立地和帝王之气,当然了,这种九和五数字来表现服饰上面的一些规定的话,那也是相对来说比较规整和细节讲究的,比如说在一些纹路上面,如果说在纹饰以及一些花样的使用上面的以五,或者是九来进行表现,如果是比较隆重的话,就以九为尊,如果是比较随意的场合的话,就以五为尊,所以的话呢,这是一个数量上面的讲究。

二,皇帝的服饰主要分为夏和冬二式。

平常人的服饰都是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进行穿的,虽然说古代的皇帝他们生活的领域,和我们现在的大部分人的生活的领域和气候都是一样的,但是他们的服饰真的是非常的细节和考究,而且他们是。蹲下是同事穿的一些服装。夏天多么的闷热,也是要按照复制来进行去表现的秋冬也是穿同样府志的衣服,也就是说他们的服饰那只有这两个季节表现形式。也是因为这样,所以的话呢,很多古代的一些平民百姓以及官僚和王公贵族也都是同样的讲究

三,穿龙袍的时候一定要佩吉珠

因为我们在一些影视剧当中的也可以看得出来,很多皇帝他们在进行穿龙袍的时候呢,往往都会带一点比较庄严的帽子,而且在帽子上面的往往都会有一颗非常大的珍珠,也就是夜明珠来进行点缀,这个夜明珠呢,就叫做吉珠,所以当皇帝在真正去准备穿龙袍的时候呢,是一定要佩吉珠的,而在一些平常的服饰上面,却没有太多的要求,这也是一个非常严格规定的服饰上面的讲究了。

清朝皇上,皇太后,皇后,太上皇,妃子等 穿戴衣服的规矩及都叫什么

皇上,自称:朕,寡人 太后称皇儿,皇后称皇上,妃子称万岁
皇后,自称:哀家 太后称皇儿,皇上称爱后,妃子称皇后娘娘
妃子,自称:本宫 太后称某妃,皇上称爱妃,皇后称妹妹
皇子,自称:儿臣 太后称孙儿,皇上称皇子,皇后称皇子
公主,自称:本宫 太后称某公主,皇上和皇后称爱女或皇妹
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富丽,纤细柔弱,与衣身修长,衣袖短窄的满装形式,形成鲜明的对比。旗装以它用料节省,制作简便和服用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这是后人易于接受的主要原因。满族的旗装,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盖手,镶滚工艺装饰,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马褂……其造型完整严谨,呈封闭式盒状体,因此形象肃穆庄重,清高不凡,而独树一帜,突破了几千年来飘逸的塔形衣冠,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形象记忆。时至今日,它已对国内、外产生了"一代优美服饰"的影响。特别是随时代发展,经过加工曲线突出修长秀丽的 桃花扇
旗袍,已经形成了满族的服饰代表,恰当展示了满族女性的温柔内涵,其隐藏重点展示诱惑的作风,具有永恒存在的价值,同时也成为了某些自然主义小说里女性服饰的最爱。
清代皇帝龙袍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平时较多穿着。穿龙袍时,必须戴吉服冠,束吉服带及挂朝珠。龙袍以明黄色为主也可用金黄杏黄等色。古时称帝王之位,为九五之尊。九、五两数,通常象征着高贵,在皇室建筑、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龙袍,据文献记载,也绣有九条龙。从实物来看,前后只有八条龙,与文字记载不符,缺一条龙。有人认为还有一条龙是皇帝本身。其实这条龙客观存在着,只是被绣在衣襟里面,一般不易看到。这样一来,每件龙袍实际即为九龙,而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所看见的都是五龙,与九五之数正好相吻合。另外,龙袍的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清代皇后凤袍
皇后常服样式,与满族贵妇服饰基本相似,圆领、大襟,衣领、衣袖及衣襟边缘,都饰有宽花边,只是图案有所不同。本图展示的服装纹样为凤穿牡丹。整件服装在鲜艳的蓝色缎地上,绣八只 清代皇后凤袍
彩凤,彩凤中间,穿插数朵牡丹。牡丹的颜色处理得净穆而素雅,色彩变化惟妙,具有传统的山水画特点。与此相反,凤的颜色比较浓重,红绿对比度极为强烈,具有典型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清代宫廷服饰氅衣
氅衣为清代的妇女服饰,氅衣与衬衣款式大同小异。衬衣为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无开气的长衣。氅衣则左右开衩开至腋下,开衩的顶端必饰有云头,且氅衣的纹样也更加华丽,边饰的镶滚更为讲究。纹样品种繁多,并有各自的含义。大约在咸丰、同治期间,京城贵族妇女衣饰镶滚花边的道数越来越多,有“十八镶”之称。这种装饰风尚,一直到民国期间仍继续流行。
分吉服和丧服两类。宫廷中的吉服有如下规定:皇太后、皇后、皇贵妃和贵妃的吉服冠采用熏貂并缀朱纬(一种图案);龙褂色为石青有绣文;龙袍色用明黄,皇子福晋、亲王福晋的吉服冠用熏貂,顶用红宝石。皇子福晋的吉服褂色用石青有绣文;皇子福晋蟒袍用香色,通绣九蟒五爪;文武官一品至九品的夫人所着补服随夫品级,补子的形制为方,清末品官的命妇有用圆形补底。一品文官绣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鸡?;八品绣鹌鹑;九品及未入流的绣练鹊。武官一品绣麒麟;二品绣狮子;三品绣豹;四品绣虎;五品绣熊;六、七品绣彪;八品绣犀牛;九品绣海马。无品级的夫人用天青色大褂。不用补子,红裙,衣袖口边镶绣可随意。而妾只能用粉红色和淡蓝色。清代命妇的凤冠(又名“珠冠”,因冠上以珠为主要装饰),霞帔、蟒袄没有规定。总之,清朝命妇的各种品级均以绣蟒为装饰。这一点与明代有些不同,明代命妇大衫不绣蟒,而只绣雉(瞿)、孔雀、鸳鸯和练鹊。

清朝皇帝的服饰除了龙袍,还有哪些衣服?每种服饰的蕴意是什么?

戴着王冠,分为冬天和夏天。冬夏庭院服装的区别主要在服装的边缘。春夏时节用缎子,秋冬时节船上用珍贵的毛皮做装饰。它的基本风格是将长袍和裙子与衣领、外套和下衣相结合。该套管由套体、拉伸面内套管和马蹄形套管组成;下衣和上衣交叉处有一个折痕,右边有一个方形翻领冠、一捆祝福衣和一个鞋跟。龙毛以亮黄色为主,也可能是金黄色和杏黄色。

在古代,它被称为皇帝的宝座,五年的第九尊雕像。9.五两数字通常是贵族的象征,反映在现实建筑、生活工具等方面。据文献记载,清朝皇帝的龙袍上也绣有九条龙。从物理角度来看,前后只有八条龙,这与书面记录不符,只有一条龙失踪。有些人认为另一条龙就是皇帝本人。其实这条龙是客观存在的,只是绣在裙子上,一般不容易看到。这样,每件龙袍都是真正的九龙。

当你从正面或背面单独观察时,你所看到的与1995年的数字完全一致。此外,龙袍的边缘倾斜地与许多曲线d线对齐,称为水足。在水的脚下,有许多波浪。在波涛之上,有山和石的宝藏,俗称“海和河的尽头”。它除了具有持续的积极意义外,还具有“统一山川”、“永恒和平”的意义。不一样。照片中的服饰图案是凤凰牡丹。整件礼服在闪亮的蓝色剃须地板上绣有八个彩色凤凰。

几朵牡丹插在彩色凤凰中。牡丹花色清雅,色彩变化生动,具有传统山水画的特点。相反,凤凰的色彩比较浓烈,红与绿的对比非常强烈,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顺治九年(1652年),皇帝颁布了关于服装、颜色和肩部的规定。此后,明朝的皇冠、礼服和所有汉族服饰都被废除,但满族服饰也吸收了明朝的服饰编织图案。

大清皇帝服饰全览,清朝朝服怎么穿,清宫廷戏

清朝皇室的服饰,上至皇帝,下至大臣的服饰按官的大小而决定官服得布料和图案。而后宫中的服饰也是非常有考究,后宫中从皇太后到妃嫔,从服饰、鞋履到配饰都有严格的限定。等级越高服饰越是华贵。皇帝太后服装上的图案多采用龙凤等象征高贵的事物,配饰方面则有黄金、珍珠,琥珀、绿松石和珊瑚等。
礼服类
一、朝冠
清代皇帝朝冠分为冬朝冠和夏朝冠两种。
清高宗夏朝冠冠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冬朝冠冠体为圆顶呈斜坡状,冠周围有一道上仰的檐边。
清皇帝冬朝冠
夏朝冠冠形作圆锥状,下檐外敞呈双层喇叭状。
二、朝服
清代皇帝的朝服也叫朝袍。它与龙袍的区别在于:一,龙袍无披领而朝袍有披领;二,龙袍为衣裳相连属的四开裙袍,而朝袍则为上衣下裳不相连属的裙式袍。
皇帝的朝服分为冬朝服和夏朝服二种。冬朝服是皇帝在秋冬季里朝、祭之时所穿的柿蒂形、圆领、马蹄袖披肩右衽、衣裳不相连属的下裳为裙式的礼袍。其色有明黄、蓝、红、月白四种。
夏朝服大致形式雷同于冬朝服,是皇帝春夏季里朝祭时所穿的朝服,唯其色其制稍稍有别于冬朝服。夏朝服之色仅明黄、蓝、月白三种,其功用场合皆同于冬朝服。其制仅一种,披领及袖所用之色,整衣形式和花纹皆与冬朝服之第二式相同,唯其袍边均沿片金缘,并且根据气温的变化还有缎、纱及单、袷之分。
皇帝根据自己的活动内容及时间来选择不同形制不同颜色的朝服。皇帝在大朝时着明黄色朝服;南郊祈谷、常雩时着蓝色朝服;东郊朝日时着红色朝服;夕月则着月白色朝服。

清朝的服饰(图)

清王朝时段推行剃发易服,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明朝的冠冕、礼服。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一律泾渭分明。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八旗服饰随朝代的变更冲进关内。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广大的中原地区。从公服开始逐渐推向常服。

朝服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其基本款式是披领和上衣下裳相连的袍裙相配而成。上衣衣袖由袖身、熨褶素接袖、马蹄袖三部分组成;下裳与上衣相接处有襞积,其右侧有正方形的衽,腰间有腰帏。而披须(又名披肩、扇肩)、马蹄袖(又名箭袖)是清代朝服的显著特色。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冬朝服祭祀、圈丘、祈谷用蓝色,朝日用红色,夏朝服常雩(求雨),祭祀时用蓝色,夕月时用月白色,即浅色蓝。 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一般在正前、背后及两臂绣正龙各一条;腰帷绣行龙五条襞积(折裥处)前后各绣团龙九条;裳绣正龙两条、行龙四条;披肩绣行龙两条;袖端绣正龙各一条。十二章纹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配用五色云纹。 御用朝袍是皇帝在登基、大婚、万寿盛节、元旦、冬至、祭天、祭地等重大典礼和祭祀活动时所穿的礼服。


皇帝朝袍


龙袍

清代皇帝龙袍

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平时较多穿着。穿龙袍时,必须戴吉服冠,束吉服带及挂朝珠。龙袍以明黄色为主也可用金黄杏黄等色。古时称帝王之位,为九五之尊。九、五两数,通常象征着高贵,在皇室建筑、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龙袍,据文献记载,也绣有九条龙。从实物来看,前后只有八条龙,与文字记载不符,缺一条龙。有人认为还有一条龙是皇帝本身。其实这条龙客观存在着,只是被绣在衣襟里面,一般不易看到。这样一来,每件龙袍实际即为九龙,而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所看见的都是五龙,与九五之数正好相吻合。另外,龙袍的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凤袍

皇后常服样式,与满族贵妇服饰基本相似,圆领、大襟,衣领、衣袖及衣襟边缘,都饰有宽花边,只是图案有所不同。本图展示的服装纹样为凤穿牡丹。整件服装在鲜艳的蓝色缎地上,绣八只彩凤,彩凤中间,穿插数朵牡丹。牡丹的颜色处理得净穆而素雅,色彩变化惟妙,具有传统的山水画特点。与此相反,凤的颜色比较浓重,红绿对比度极为强烈,具有典型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清代皇后凤袍



清代官服

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官帽与前朝截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圆斑),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影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


清代官服


氅衣

氅衣为清代的妇女服饰,氅衣与衬衣款式大同小异。衬衣为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无开气的长衣。氅衣则左右开衩开至腋下,开衩的顶端必饰有云头,且氅衣的纹样也更加华丽,边饰的镶滚更为讲究。纹样品种繁多,并有各自的含义。大约在咸丰、同治期间,京城贵族妇女衣饰镶滚花边的道数越来越多,有“十八镶”之称。这种装饰风尚,一直到民国期间仍继续流行。

甲胄

清代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铠甲分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个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腰间。在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清代八旗兵的甲胄,用皮革制成。此服供大阅兵时穿用,平时收藏起来。清代除满八旗外,在蒙古设蒙古八旗,在汉族设汉八旗(汉八旗),参加大阅兵的实为二十四旗。


清代八旗兵甲胄


清朝服饰的特点

1644年清兵入关后,满族的服饰风俗借助军事与政治的力量,在神州大地迅速传播开来。

在封建社会,服饰紧密联系着每个人的身份与社会等级。服装的式样、颜色、质地必须符合穿用者身份的高低贵贱。清代男子的服装,以袍、褂、袄、衫、裤为主。皇室、百官和黎民百姓在袍服上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下摆开衩的数目上。皇室用四衩,官员开两衩,百姓不开衩。

服饰的穿用时间和场合也有严格的规定,如五品以上官员穿貂裘,必须于每年的冬至月(农历十一月)初一统一换穿,俗称“翻褂子”。每年农历三月百官换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届时要由礼部奏请,皇帝降旨一律换戴。

长袍马褂为清代男子最常用的服饰之一,与之搭配的是布靴和瓜皮帽。满族青年女子着旗装,其坎肩为一字式,中年妇女着旗袍。汉族妇女的服装组配,一般是袄、褂、裙和披风。

诗书礼仪之家,小姑娘长到13岁必须穿裙子。只穿裤不穿裙者,一般是侍婢和乡下劳动妇女,此外,妓女是不穿裙子的,只穿裤子,这是良家妇女与青楼女子在服饰上的根本区别。

扩展资料

清朝是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政权,因其长时间处于游牧日子和交战状态,所以紧身、简练、便于骑射是其服饰文化的主要特征,这与汉族传统的服饰文化差异较大。

从服装发展历史看,清代对传统服饰变革最大,清朝服饰形式是中国历代服饰中最为繁缛复杂,也是对于近世纪的中国服饰设计史上的一次大变革。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多民族的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而封建制度衰落。从中国古代服装发展的历史来看,清代服装制度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传统服装制度,由于八旗兵的进关,而遭到破坏,取而代之的是陌生的异族服装。

清代在中国服装史上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历史时期,它以满族的服饰装束为主,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这是清王朝统治者用暴力和禁令强制人们改冠易服的结果,致使中国古代服装在最后一个封建朝代发生了重大的变异。

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生动,纤弱柔美的的汉族传统遭到破坏和变革。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衣袖短窄,素朴肃穆的满族旗装取得了统治地位。

旗装以用料节省、制作简便、穿着便利为其特点。清代服装尽管在外观形式上拼弃了许多传统的基本形制,但它内在的东西却没有改变,其精神实质与整个中华民族服装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它既体现了本民族的习俗特征,又保留了数千年遗留下来的等级制内容,然而其条文的庞杂、章规的繁缛,却超过了历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