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府巡按的官职是监察御史。正四品官。

分巡各省称巡按御史,戏剧、小说等引用改成八府巡按,职权极大。

八府巡按只是戏曲上的官职,在明朝都察院下倒是有十三省巡按一职全称为巡按御史,正七品,《明史》记载:“北直隶二人,南直隶三人,宣大一人,辽东一人,甘肃一人,十三省各一人。”据《清史稿》记载,清初沿明制,设都察院,下有十五道监察御史。顺治初,又有巡按御史,每省各一人,顺治以后逐渐废除,改为十三科道,而每省中设分巡道一职,即俗称道台,正四品。

八府巡按是什么官

正式官衔应该是监察御史,分巡各省称巡按御史。

八府巡按并不是指真正的八府。八府巡按巡按之名,起于明代,非固定职官,临时由朝廷委派监察御史担任,分别巡视各省,考核吏治。“八府巡按”常见于戏曲、小说,民间多视为清廉而有权势的大官。在明朝都察院下倒是有十三省巡按一职全称为巡按御史,正七品。

《明史》记载:“北直隶二人,南直隶三人,宣大一人,辽东一人,甘肃一人,十三省各一人。”据《清史稿》记载,清初沿明制,设都察院,下有十五道监察御史。

顺治初,又有巡按御史,每省各一人,顺治以后逐渐废除,改为十三科道,而每省中设分巡道一职,即俗称道台,正四品,位知府上,和明朝的巡按有多少相同,但职权大多了。

扩展资料:

巡抚的来历

1.明代宣德、正统时流民问题逐渐严重,各地农民的反抗时有发生,政府的赋役来源也受到影响。河南、江西、浙江、山西、和南直隶等地巡抚,正是在这一形势下设置的。

2.明初确立了都、布、按三司并立的省级政治体制。宣德、正统以后,文官集团势力的扩充和军人集团地位的下降,三司的平衡被打破。日趋激化的社会矛盾,又使三司条条分割、运转不灵。另置巡抚,反映出统治集团坚持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原则的愿望。

3.巡抚又是应提高统治效率、整肃军备的需要而产生的。通过派遣廷臣管理地方事务和对原有机构进行某些改革来整饬吏治、革除积弊,已成为历代虽然不自觉却又经常性的措施。

唐天宝五年(746),派官巡按天下风俗黜陟官吏,巡按之名始此。明永乐元年(1403)后,以一省为一道。派监察御史分赴各道巡视,考察吏治,每年以八月出巡,称巡按御史。

巡按御史品级虽低(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但号称代天子巡狩,各省及府、州、县行政长官皆其考察对象,大事奏请皇帝裁决,小事即时处理,事权颇重。清初亦有巡按御史,顺治十七年(1060)废。

清朝时的八府巡按到底是个多大的官?相当于如今何官职?

八府巡抚这个官职比较特别。在很多影视小说里我们都能看到皇帝封某位大臣为八府巡抚,去巡查各个省。那么八府巡抚到底是一个什么官呢。

巡抚的由来。巡抚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得名。巡抚早在北周和唐初都有官员到各地巡抚之事,但是只是一个临时的差事,“巡抚”并没有成为官名。到了明清时期巡抚这一官职才逐渐成形,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命太子懿巡抚陕西,但那时依然属于临时差事。到了明朝的宣德五年(1430),于谦等六人分抚南北直隶等处,从此各省常设巡抚渐成制度,到了清朝才逐渐完善了巡抚官制。

八府巡按在历史上是不存在这个官名的,戏曲小说中的八府巡按在真实的历史上其实就是巡按御史,是被朝廷委派到地方,代表皇帝巡视各省、考核吏治、体察民情、纠察风纪的官员,品级不高,但是权力很大,可以临机处置紧要事件,而不必先进行请示汇报,比如审计地方财税,受理百姓投诉告状等。这个职务由监察御史担任,巡按御史这个职务不属于常设职务,只是临时委派的一个职务。

巡抚就相当于今天的省长。

小说中的八府巡抚在历史上存在吗八府巡抚应该为八府巡按,并不是指真正的八府,而是一种泛称。八府巡按这个官名多见于戏曲和小说中。在民间百姓的心目中是清廉有权势的大官,代表的多是正义的形象,寄托着老百姓对正义的向往。但是在历史上并没有“八府巡抚”官职。小说中所谓的八府巡抚其实就相当于皇帝的一个御史,而且还是级别最低的那种,只是一个七品大的芝麻官。只是影视作品在借鉴御史这一官职将其夸大改名为八府巡抚。

当然如果八府巡抚真的如同其名字一样存在,那就是八个省的省长。

清朝初期八府巡按是什么官

清时官职,民间俗称,正式官衔应该是监察御史,分巡各省称巡按御史,戏剧、小说等引用改成八府巡按,职权极大。

其实八府巡按只是戏曲上的官职,在明朝都察院下倒是有十三省巡按一职全称为巡按御史,正七品,《明史》记载:“北直隶二人,南直隶三人,宣大一人,辽东一人,甘肃一人,十三省各一人。”据《清史稿》记载,清初沿明制,设都察院,下有十五道监察御史。顺治初,又有巡按御史,每省各一人,顺治以后逐渐废除,改为十三科道,而每省中设分巡道一职,即俗称道台,正四品,位知府上,和明朝的巡按有多少相同,但职权大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