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见溢不是朱元璋的孙子。泾阳王朱见溢,为泾阳安靖王朱祁铣嫡长子,郑靖王朱瞻埈庶孙。属于朱元璋的第五代,和明宪宗朱见深是同辈。
朱见溢:觊觎皇位的齐王,甚至为了夺得皇位不惜与皇子们明争暗斗,拉开一场宫廷斗争的序幕。六扇门朱见溢的扮演者是方中信
齐王朱见溢怎么是朱元璋的孙子?
我没听说过这个人,可是看他的名字就知道他绝对不是朱元璋的孙子,他是朱元璋孙子的重孙子,差着五代人呢。
我教你一个辨别明代皇室成员辈分的小窍门。
明代皇族取名字,第一个字当然是朱了,第二个字是他的辈分,关键就看第三个字。明代皇族按照朱元璋定下的规矩,所有人的名字第三个字要按金木水火土的要求取名字。名字最后一个字必须有金木水火土。
比如这个朱见溢,我虽然不知道他,但知道他一定和朱元璋隔了5代人。因为他的溢是三点水偏旁,他爹的第三个字一定是个金字旁的字,他儿子第三个字一定是木字旁的字,这是朱元璋定下的规矩。
那朱见溢同一辈分的皇帝来说吧,是朱见深,深是三点水,朱见深的爸爸是朱祁镇,金字旁,朱祁镇的爹是朱瞻基,基下面是个土字。朱瞻基他爹是朱高炽,这是火字旁,朱高炽他爹就是朱棣,木字旁。朱棣他爹就是朱元璋了。
这可是辨别所有明代皇族辈分的好方法哦。手机打字不易,还望采纳。
朱元璋儿子继位以后的历史
朱允文是朱元璋的孙子,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_即帝位,以第二年(1399)为建文元年。为了推行自己的新政,建文帝首先对中枢权力机构进行了调整。
随后,又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主要内容有:省刑减狱;均江浙田赋;调整政府官僚机构。
尤其是后者,建文帝在位期间始终没有间断过,调整涉及到官制的许多方面。建文改制虽仅进行了4年,但仍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明朝史学家朱鹭称之为“四载宽政解严霜”。
1398年末,即朱允_即位之初的几个月中,皇帝开始考虑怎样增强自己的权力而同时削弱诸封建王国的权力,并且利用或有或无的罪名对那些较小较弱的藩王采取激烈的行动。
周王朱_(1361—1425年)是第一个倒台的,接着另外四个王子也垮了下来:代王朱桂(1374—1446年);湘王朱柏(1371—1399年);齐王朱_(1364—1428年);以及岷王朱_(1379—1400年)。
一年之内在五个举足轻重的藩封被废之后,燕王便成了下一个目标。朝廷承认他是最棘手的敌人,因此在行动上很小心谨慎;可是,这样一来反而给了燕王集结部队和作准备的时间。
建文元年(1399)七月,当建文帝准备削夺燕王时,燕王朱棣就公开反叛。燕王聚集将士,誓师起兵,以“清君侧”、“诛奸臣”为名,自称“奉天靖难”。
建文帝闻知朱棣在北平举兵反叛,急命老将耿炳文为大将军,带领大军30万伐燕。从此揭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的序幕。1402年,靖难之役以燕王胜利而告终,朱棣在南京称帝。
朱棣称帝后,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
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加强对南海的经营;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
为加强对北方和东北地区的控制,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8月,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享年64岁。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
扩展资料:
朱允_继位开始到朱棣死为止期间的历史大事:
1、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_继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
朱棣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
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2、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故名。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然而,关于郑和船队的航海目的、航行范围等史实以及对七次航行的评价,仍存在争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允_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靖难之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和下西洋
朱元璋的继承人是谁
朱允炆。
历史上建文帝朱允炆在位没多久,他的叔叔朱棣就发动了靖难之役,夺去了朱允炆的皇位,而建文帝朱允炆也是下落不明。按理说朱元璋有那么多的儿子,至于朱元璋为什么要将皇位传给皇长孙,而不是传给自己的儿子,大概可以从下面这两个方面去分析原因。
一是跟太子朱标死的早有关。朱元璋对他所立的太子可以说是十分的满意。朱标是马皇后之子,也是朱元璋的第一个儿子。朱标作为嫡长子,在兄弟中的威望也很高。他待人宽厚,友睦兄弟,弟弟犯错的时候,他会帮着说情,以一个兄长的姿态去照顾所有的弟弟。所以不光是朱元璋喜欢他,就算是其他的兄弟们,对朱标当这个太子也是心服口服。
不过可惜的是,朱标三十多岁的时候就得了风寒病故了。朱标之死,对于朱元璋来说也是个莫大的打击。他后来选择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来继承自己的皇位,这其中也有爱屋及乌的心理在作祟。
另外,朱元璋之所以选择朱允炆为继承人,也是因为朱允炆身上继承了他父亲的优良品性。他孝顺善良,从小就是朱元璋看着长大的,朱元璋对他也是知根知底。朱允炆虽然不是朱标的长子,但是在朱元璋眼中,一直把他当嫡长孙看待。朱允炆可以说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守成之君了,将自己一手打下的大明江山,交到他的手上,朱元璋也很放心。